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imax股价

imax股价

发布时间:2021-04-19 13:28:29

Ⅰ 唐山大地震电影票房过5亿可能吗,求详细解释

华泰联合证券
分析师:刘佳宁(0755- 82492212)

《唐山大地震》于今天开始在全国各影院上映,我们认为《唐山大地址》票房将在6.5 亿左右,不会低于6 亿,远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5 个亿。当唐山大地震票房在6.5 亿时,包含收购网游公司利润在内的全年EPS 为0.51元,增长达100%。在6.5 亿基础上,票房每增加1 个亿,EPS 增厚0.05 元。
我们这种票房预期的理由和逻辑是:
第一,市场总量分析,连续八周市场总票房将为15 亿左右;
(1).2010 年上半年全国总票房增长102%,其中第一季度133%,第二季度62%;
(2).若把《阿凡达》的特殊因素减掉,视《阿凡达》票房仅有4.5 个亿,那么上半年增长64%,一季度增长69%;
(3).截止到上周,全年票房增速为89%,视《阿凡达》票房4.5 个亿的话,增速为54%,从6 月份开始增速下降的原因应为世界杯的举行;
(4).2009 年从7 月22 日起连续8 周票房为9.38 亿,按照以上增速中较低的第二季度62%计算,2010 年从7 月22 日起连续8 周票房应为15.19 亿;
第二,市场份额分析,《唐山大地震》将占至少37%的市场份额;
(1).2009 年暑期档票房冠军为《变形金刚2》,总票房为4.55 亿,占其所在8 周票房的37%;
(2).在今天,我们统计样本的电影院(北京、上海各5 家,含有大中小及各院线旗下电影院)放映表显示,共有56.8%的场次放映《唐山大地震》;
(3).同档期没有有竞争力的已经上映和即将上映的电影(篇幅较长,见附录),大片《线人》和引进大片《怪物史莱克4》、《Inception》都在《唐山大地震》上映8 周后才首映。
(4).根据以上三点,我们预计最保守的的估计是《唐山大地震》占37%的场次市场份额。
第三,《唐山大地震》票房将达6.5 个亿!
考虑《唐山大地震》限制票价不得低于35 元(09 年全国平均票价为31 元),以及国内市场对国产大片的偏好,以及电影的特殊题材,我们对《唐山大地震》票房份额预计为42%,大致在6.5 亿元。
我们认为《唐山大地震》票房超预期将对华谊兄弟股价造成积极影响。同时我们认为,华谊兄弟在业务布局上已经对未来2 年的成长性锁定,2011 年公司的成长依托电视剧和电影院业务,2012 年公司的成长依托于
电影院、游戏公司投资以及其它潜在的投资机会。

Ⅱ spss论文

运用的方法: 逐步回归法

实例:分析影响上海银行存款的因素

1.目的和意义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已经离不开货币。在生活中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人们所需的各种服务,也需要支付货币来获得;人们劳动工作的所获得的报酬——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的;人们为了种种目的,要积累财富,保存财富,采用的主要方式是积攒货币、到银行储蓄。除个人外,企业、行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开货币。财政收支也都是用货币进行的。可见,货币已经融入了并影响这经济运行和人们的生活。作为经营“货币”这种商品的银行的功能是办理各种存款(也称为负债业务)、放款和汇兑业务,其中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存款(活期、定期、储蓄)约占银行资金来源的70%~80%,为银行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并为实现银行各职能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说,银行存款对银行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银行存款也能反映出一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对上海的银行存款的分析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本文将介绍运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中的逐步回归法对影响上海银行存款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建立模型,为相关专业人士的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2.影响银行存款的因素分析
存款作为银行吸收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其之影响因素非常的多。从中我选取了10个主要因素的(1951年至2000年)数据运用SPSS的逐步回归法分析和研究它们对上海银行存款的影响程度。这10个因素分别是全市居民储蓄(亿元)、从业人数(万人)、全市居民消费水平(元/人)、全市银行贷款(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职工工资总额(亿元)、职工劳保福利费用(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总额(亿美元)、全市财政收入(亿元)。上海全市银行存款及影响其的10个因素的1951年至2000年的数据见下表2.1。

表2.1上海全市银行存款数据(1951年~2000年)
年份 全市银行存款(亿元) 全市居民储蓄(亿元) 从业人数(万人) 全市居民消费水平(元/人) 全市银行贷款(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职工工资总额(亿元) 职工劳保福利费用(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全市财政收入(亿元) 外贸出口商品总额(亿美元)
1964 33.29 8.64 438.31 270 45.27 7.22 19.40 33117 26.55 73.35 6.52
1965 37.66 9.98 460.76 276 49.77 7.75 20.07 33819 27.13 83.18 7.65
1966 40.18 10.68 462.62 298 62.52 7.23 19.74 34536 28.72 92.49 8.74
1967 43.58 10.60 478.39 300 71.82 4.61 20.22 35268 30.78 73.97 8.42
1968 50.25 10.56 516.44 293 85.32 4.58 19.75 36016 29.94 83.98 8.49
1969 57.42 10.18 536.70 309 82.12 7.45 21.06 36780 32.57 102.30 8.76
1970 142.41 10.47 540.87 304 76.05 10.90 20.63 37560 31.85 114.02 8.67
1971 155.28 11.29 560.29 318 88.74 11.36 21.14 38356 32.91 123.53 9.81
1972 167.81 12.51 576.74 334 99.41 13.23 22.08 39169 36.15 129.11 13.30
1973 175.86 13.13 589.52 357 112.66 16.24 22.37 39999 39.79 138.18 23.16
1974 178.21 13.85 610.16 380 125.13 22.43 22.80 40847 44.06 143.04 24.39
1975 185.09 14.66 646.88 397 129.61 32.53 23.49 41737 47.71 147.11 22.20
1976 182.60 15.37 669.56 408 133.97 23.96 24.79 46531 49.98 144.42 19.78
1977 205.30 16.00 679.65 411 143.19 18.00 24.97 49797 49.28 159.91 22.21
1978 242.93 18.18 698.32 442 153.37 27.91 28.12 57424 54.10 190.67 28.93
1979 267.92 24.88 712.59 527 165.16 35.58 32.73 81664 68.28 192.75 36.75
1980 291.06 30.20 730.77 582 200.98 45.43 38.10 94004 80.43 198.85 42.66
1981 148.85 32.92 750.22 638 221.98 54.60 39.59 102061 88.73 204.52 38.07
1982 170.56 37.94 764.03 640 227.77 71.34 41.34 113909 89.80 200.69 36.05
1983 190.73 45.97 768.90 688 239.50 75.95 42.91 127679 100.68 204.34 36.48
1984 222.51 56.10 769.79 789 245.35 91.72 53.72 152282 123.72 215.79 35.87
1985 261.09 70.09 775.53 1030 306.27 118.56 68.99 190217 173.39 263.86 33.61
1986 324.81 90.95 782.99 1190 427.66 146.93 83.35 233574 196.84 257.72 35.82
1987 396.38 120.33 788.12 1298 523.35 186.30 94.78 286323 225.25 241.36 41.60
1988 419.68 141.21 792.13 1680 576.11 245.27 114.47 391974 295.83 261.69 46.05
1989 473.73 193.47 784.96 1928 698.71 214.76 131.10 437789 331.38 297.25 50.32
1990 613.86 252.16 787.72 2009 857.76 227.08 146.78 533797 333.86 284.36 53.21
1991 769.95 328.22 798.13 2421 1008.82 258.30 172.84 670676 382.06 324.66 57.40
1992 1051.45 413.09 806.91 2842 1213.32 357.38 217.21 804903 464.82 340.13 65.55
1993 1495.06 578.39 787.25 4162 1605.57 653.91 279.33 1038701 624.30 439.53 73.82
1994 2247.56 975.95 786.04 5343 1966.96 1123.29 357.89 1241344 770.74 615.91 90.77
1995 3056.76 1396.13 794.19 6712 2387.33 1601.79 440.75 1496034 970.04 702.46 115.77
1996 3870.98 1868.34 851.21 7742 2852.66 1952.05 492.70 1873885 1161.30 873.76 132.38
1997 5560.65 2729.57 847.25 8699 3722.30 1977.59 510.10 1931500 1325.21 1070.95 147.24
1998 5595.43 2372.94 836.21 9202 4259.71 1964.83 510.35 1878137 1471.03 1146.00 159.56
1999 6270.91 2597.12 812.09 10328 4862.03 1856.72 583.54 2095239 1590.38 1390.58 187.85
2000 6925.99 2524.05 828.35 11546 5415.71 2015.76 614.53 2521553 1722.27 1752.70 253.54
注:该表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2.1全市居民储蓄(亿元)
个人货币收入是用来供个人消费的,积蓄是准备用作远期消费或不可预测的需要,它们都不是资本,金额也比较小。由于现代银行制度的发展,举办储蓄,并支付利息,小额的货币收入就可以转化为资本,从而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量,加速经济的发展。由表2.1可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市居民储蓄从1951年的1.01亿元增加至2000年的2524.05亿元,特别是1985年之后呈快速增长趋势。可见社会公众的储蓄增长会提高银行盈利资产的规模,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全市居民储蓄对银行存款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2从业人数(万人)
从业人数是指在全市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工作人数的总和,其包括了国有、集体、合资、独资等其他单位的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以及其他劳动者。从表2.1可知,从业人数是呈稳定增长趋势的,这与全市人口的增加有着极大的关系。上海近十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口(外地和外国)来沪居住、创业以及工作。随着全市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从业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从业人数的多少与银行存款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每个从业人员都会有自己的收入,不管收入的多与寡,他们每个人都会在银行拥有一个以上的帐户并利用存折、借计卡来取工资或办理各种活期、定期的储蓄或取款;利用信用卡刷卡消费或提款。

2.3全市居民消费水平(元/人)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
(1)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
(2)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
(3)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品的消费比例等;
(4)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平均每人消费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
从表2.1中可以看到1990年以后的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大的提升,可见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也越来越好。

2.4全市银行贷款(亿元)
贷款,又称放款,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归还期限的业务。虽然银行运用资金的方式不止贷款一种,但是贷款是商业银行在其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通过贷款联系,银行可密切与工商企业往来联系,有利于拓宽业务领域,获得更多的利润。银行贷款的种类按不同的标注至少又以下几类:按期限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按用途可分为投资贷款、商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农业贷款;按贷款是否有抵押品分为: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按换款的方式分为:一次偿还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从表2.1可知,银行贷款不断的大幅度增加,表明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

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国有单位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集体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表2.1可知,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是呈不固定态势来增长的,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00年的增长8.8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腾飞。

2.6职工工资总额(亿元)
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的总和,包括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和其他工资(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年工资等)。职工工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市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收入比较高的话,居民用于消费和储蓄的金额也会有相应的提高,所以职工工资直接影响着银行存款。

2.7职工劳保福利费用(万元)
劳保福利是指劳动保险和福利。为了保护工人职工的健康,减轻其生活中的困难,我国对劳动保险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福利指员工与工人福利之总称,亦指以企业员工为对象而实施的福利措施,包括法定的福利,企业主与工会所实施的提高职工生活水准的各种措施。由表2.1可知,2000年,单位支付职工劳保福利费用的总额已经达到2521553万元,并且其比例每年以3%~8%的速度增长,已高达67.9%,这一数据说明人们的基本生活标准可以得到保障,从而有更多的钱用于其它的消费和用于储蓄存款或其他金融投资。

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包括售给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不包括住房)和售给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城市街道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用公款购买的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的消费品。这个指标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生活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情况,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

2.9全市财政收入(亿元)
财政既然要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就要从国内总收入(GDI——与生产指标GDP相对应的收入指标)中集中一部分收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财政收入是指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内总收入;财政收入又可以理解为一个分配过程

Ⅲ 手机怨侣,华为和小米已成一生之敌


2014年小米接近封神时,华为走了个之字。


60后余承东一反华为“抵制诱惑,不走捷径,艰苦奋斗,自我批判”的传统,接力魅族黄章,开始在新媒体上向小米倾泄炮火。


彼时雷军眼中的余承东直如小丑,他在微博上语重心长“华为终端本质上不等于华为,某些人无节操的做法严重抹黑了华为无比宝贵的品牌,让每个人心痛”。


这是2003年7月华为手机业务部成立后,双方首次正面驳火。


两年后,华为的消费者BG渐入佳境,小米的极致单品却陷入停滞,但如日中天的华为真的把小米掀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了?


华为的自矜与小米的愤懑


历史上的华为有两个分水岭。早年做企业级通信设备,斗法思科的戏码很励志,但公众形象仍然停留在报告文学中神化的模糊场景里;移动时代,华为渐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新的图腾,一是因为它打败了北方老对手—不断复盘,不断收购,但实际上内耗惊人的联想;二是因为它成功顶住了小米等互联网新贵的挑战和冲击。


放眼全球,极少老牌科技企业有华为般的存在感。


任正非的华为“从不在战术机会上浪费战略资源”,华为的营收四倍于腾讯,利润却相差无几,这就是变革的动力。2015年实现收入2323亿的运营商业务贡献了华为59%的营收,这得益于全球157个国家480家运营商从2014年开始的声势浩大的4G建网行动,爱立信、阿朗、中兴都是受益者,而华为所获最丰,但基础投资峰值已过,市场趋缓,凛冬将至,华为除了热炒还不成气候的5G概念,能依赖的就是消费者BG。


余承东操盘的消费者BG去年贡献了1291亿的营收,创造了同比72.9%的高增长,这是华为三大主营业务中最高的,华为智能手机全年1.08亿部的出货是这个利好的主要支撑,在全球消费市场不景气,手机技术没有靓眼突破,苹果股价都在暴跌的大背景下,这个成功特别能引发雷军的“不良情绪”是可以想见的。


华为如此幸运的原因很多:


比如华为相对中庸的销售策略,既不像中兴、酷派在运营商集中降补的2014年饱受冲击,也不像过多依赖线上的小米在营销势能消退之后陷于困境,华为的加分项是品牌力和产品力的持续提升,任正非的“语录工厂”也丝毫不逊于推崇参与感的小米营销。


至于国际化方面,华为也有自矜的资本,但更隐蔽原因是消费者对华为的诉求不同。以时尚和科技追求高附加值的Iphone在两年为一个周期的产品小年,销量不佳是正常现象;锐意精减产品线的三星正在牺牲销量以换取利润;小米则为生态链建设忙到精分,相比之下,技术、颜值、体验和价格均衡的华为手机在2015年浮出水面有其合理性。


雷军一反年初去KPI的内部讲话精神,在各种舞台上用IDC和HIS数据PK华为的GFK数据,急于维护小米“出货量第一”的名分,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创业公司心血积累的优势瞬间被传统科技巨头以巨大资源和体系力量抹平所引起的愤懑和不平。


全产业支撑与极致单品


雷军把余承东邯郸学步式的微博袭扰看成疥癣之患,或是像联想口惠而实不至的死抱着pc不放,是他低估了华为整合投入资源的能力,小米的极致单品策略过早从智能手机向异业延伸,虽是势在必行,却不免操之过急。


华为的成功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按照最近十几年的创新逻辑,传统科技公司在市场急剧转型时都有很强的无力感,诺基亚、微软、索尼、IBM,联想、摩托罗拉、黑莓等云端图腾都迅速坠落凡间,成为新生代对手的玩物,唯有被目为“技术山寨高手”的华为发动了逆袭,这本身就费解并有值得研究之处。


华为手机的确做对了三件事:


一是从2011年余承东上任开始,慧剑斩断了与运营商的情丝,转向中高端自主品牌。


二是收缩产品线,改取精品战略,主打荣耀、Mate和p系列。


三是通过海思、麒麟处理器的研发,掌控了智能手机核心成本,进可攻,退可守。


华为手机的成功基因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技术和营销突破,而是强大体系支撑下全渠道销售能力以及多年积累的战略和执行力所构成的系统碾压。


与此对应的是小米专注度的下降,2014年小米在手机之外已经发布了路由器、盒子、平板智能电视以及受马云刺激的空气净化器,那是小米最得意的日子,E轮融资11亿,估值飙至450亿美元,在全球顶级初创公司中排名第二。到2015年,小米的产品扩张陡然升级,发布了小蚁运动相机、智能跑鞋、小米电视3、小米平衡车、小米耳机、小米平板2、小米空气净化器2和小米净水器,甚至还有2款移动电话卡。


小米稀释了智能手机的资源以支持移动生态的迅速扩张,雷军正确估计到双品牌策略的小米及其粉丝经济的余温能够抵御魅族、锤子之类的倾轧,但他忽视了习惯于坐三条腿椅子的任正非,而华为也不是他想象中的另一个联想。


我们姑且不论出货量和销量的差别—可能也没人搞得清华为和小米究竟有多少手机是用户在把玩还是躺在运营商或渠道商的仓库里,能确定的是华为全渠道销售能力要强于小米,2014年原本着重电商销售的荣耀全面进入线下,公开渠道的收入占比超过41%,2015年华为终端在135个国家的直接合作渠道客户多达1400家,公开渠道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30%,华为还实现了重点城市以5公里为轴心的实体服务店面覆盖,而雷军一再强调的“小米之家”仍停留在拓展200-300家店面的愿景水平。


所以华为手机的上位与其说是余承东的大嘴营销在后黎万强时代青出于蓝,莫如说是缘于华为 28年不上市,眼中没有任何禁区的那股狠劲,在华为品牌力达于顶点的2015年这显得特别有杀伤力。


华为和小米都在相对衰落


这个结论或许米粉和花粉都不同意,苹果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国产智能手机在后乔布斯时代迅速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战略认知,即嘴里炮的是苹果,眼中盯的是三星,脚下踢的是小米。所谓“日中则昃,月满盈亏”,小米和华为的轮流上位未必是一种幸福。


两家公司都有苦命的课题待解:


首先是要不要争出货量第一的虚名。当年孙权劝曹操“早正大位”,曹操就有“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的吐槽,出货量第一的虚名往往需要大量廉价设备的支撑,高处不胜寒的个中况味,雷军和余承东自是了然,但都做不到“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2015年,小米品牌力和产品力出现拐点是不争的事实,原来靠米粉经济拉动的营销代差逐渐为对手填平,确是多事之秋。但雷军在2016年仍握有一个战略机遇点,即华为手机至少在高性价比单品和年轻群体这两个战场还没有打疼小米,华为不断提升的巨额出货量还没有传导到存量用户层面,造成市场声量与用户存在感的不匹配。按talkingdata今年Q1的移动设备覆盖率,小米仍然以10.2%压过华为的7.94%,而在安卓活跃设备排行榜上,小米在前10名中保有7席,友盟的情况类似,反证G、Y及畅玩系列肉搏红米还需假以时日。


余承东说5年秒掉苹果,雷军说保持好奇心,都有点言不由衷。小米当然会探索前瞻性技术和精细化运营,但梳理产业链、保证产能才是当务之急;华为是否真想秒苹果和能否秒得了苹果且不说,但先秒小米绝对是写进KPI的。


两家公司亟需的都不是颠覆性创新,而是能够塞进手机支撑销量的黑科技,华为2012实验室之前秘密研发iMax感知平台,试图通过底层入口跳过APP来给用户提供衣食住行类的高频服务,首款适配机型将于今夏首发,按华为发布会的节奏,mate都在年末,p是年初,荣耀一般在年中,这应该是一款中端手机。
没有技术创新仅靠体验修补意味着消费者的尝鲜成本降低,意味着华为和小米正丧失自己的独特气质,这就是相对衰落的过程,Iphone如此,华为和小米也不例外。


第二个课题是谁能吃下苹果和三星流失的份额。


去年三星顶着唱衰保持了销量,但按Gartner的数据,2016年Q1也从上季的8300多万台降到了8100多万台,苹果的季度环比降幅更大,从6000万滑落到5100万,小米销量停留在1500万左右没有变化,只有华为和OPPO的销量有千万级的提升。


按Kantar Worldpanel的数据,2016年Q1在欧洲和北美市场,IOS的份额都有滑落,维持在18-25%左右,而中国市场的IOS份额从2014年8月起就没有增长过,2016年Q1 占比跌到14.62%,这与华为、小米的上位时间暗合,很容易引发推理和假设。


苹果封闭系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面临越来越强的挑战,却只可被打败不能被消灭,何况它目前的中国份额已经回落到合理区间,品牌支撑将形成强大的阻力位,华为和小米能指望的还是安卓内战,目标当然是三星。


其中华为和三星这两家都不太有互联网基因的老牌科技公司的非典型竞争是亮点,华为找到的劫材是专利,但不示弱的三星已准备反诉,序战之后的胜败取决于两点:


1、华为能否成为三星品牌内涵的替代者。后者不同于没落贵族索尼、夏普,它是一家有着很强硬件整合能力的公司,也是极少数能够推动硬件创新的公司,与之相应的是仅次于苹果的工业设计能力,这都是华为品牌力要去穿透的。


2、国际市场的角逐。三星手机24%左右的市场份额,一个季度8000万的销量绝非国内市场所能消化,所以两家出了名的KPI导向公司在欧美会再决雌雄。


小米的窘迫在于,没有一款3000元以上的单品可以填补苹果、三星留下的真空,中低端又遭华为挖角,雷军的应对大概也是两条:


1、开发高端品牌。从年初内部讲话可知,雷军试图用精细化运营,线下服务和前瞻性研究,填充小米的品牌内涵,说明有上攻高端市场的野心,但现在才想到跳出长期对年轻消费群体的依赖或许为时已晚。


2、移动生态。小米手伸得太长,树敌过多,但生态链上真正有份量的单品并不多,这都被归咎于忘了“开心就好、享受乐趣”的创业初衷,所以又有了无人机和电饭煲,雷军在完善生态科技树、对抗华为体系优势的路上是走不回来了。


商场如球场,胜败本无定数,每周7×16小时工作的雷军和6点就睡不着觉的余承东一如雷霆二少和勇士水花,尽人事而听天命可也。

Ⅳ 万达电影一季度预计盈利5-5.8亿,你对万达影院的印象是怎样的

万达电影依托着万达商业,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院线,影响力也非常大。据媒体报道,万达电影日前发布了业绩预告,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万达电影预计盈利5亿元左右。不少媒体指出,万达转亏为盈,意味着电影院线行业的好转,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内,国内院线都会逐渐好转。而事实上,这个季度可能是万达电影上市以来,业绩最好的一次了。要知道即便是疫情前几年,它的盈利也没有超过5亿,显然这次是春节疫情解封,带来的电影消费增长。

Ⅳ 全球化为什么害了好莱坞

在好莱坞,人们无论得意失意,总喜欢把“黄金时代”挂在嘴边。至少是那句中庸的话:这不是最好的时候,但肯定不是最坏的时候。
我们跟那些和好莱坞打交道的中国公司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也听不得半句坏话。“我不知道你的结论从何而来,但我们都知道票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好。”当我提问是否会担心好莱坞好景不长时, TCL 负责娱乐营销部门的张笑在电话那头说道。
这倒是没错,不只是票房,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收入确实持续见好。普华永道在今年 6 月发布了一份报告,好莱坞电影产业 2014 年在全球收获了 854 亿美元,预计到 2019 年会增长到 1046 亿美元。其中,只有 43% 为票房收入。从营收结构来看,这里已经是全球娱乐中心,而不仅仅是电影中心了。
如果要证明这个行业正蒸蒸日上,迪士尼的股价在过去五年的走势图简直就是最好的缩影。而这家公司 2014 年的主题公园和衍生品营收占到了总收入的 39%。
迪士尼在收购了漫威和皮克斯之后,票房也无失利之虞。这两家公司盛产享誉全球的超级英雄大片和续集片,被各大制片厂争相模仿。它们被特别设计成适合全球观众的口味,而好莱坞的票房也早已不再依赖于美国的本土市场。从本世纪初开始,美国本土的票房就只占到大约 40%。
虽然竞争对手时不时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好莱坞拥有近百年来最大的片库和 IP 数量,保证了续集片可以持续上映。这无疑是最能创造商业价值的那一部分资源。即使亚马逊和 Netflix 要奋起直追,可还是有时间成本横亘在前。
一切水到渠成。基于观众的既有认知制作一部续集大片,持续开发它的衍生品,并且在 TCL 中国剧院超过 900 个坐席的 IMAX 屏幕上放映--你试想一下--这种得意的感觉太容易制造一种黄金时代的幻觉了。
不过,对好莱坞来说,来自华尔街的夸赞未必是件好事。如果想获得好的成绩,就要保证每一部片子的成功。而在大笔投入之前确保自己没有走错棋,几乎是每个大公司都会做的事情。既然即便最有才华的制作人也会失手,诉诸续集和视觉型大片似乎是最安全的做法。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之前一次和乔治·卢卡斯的对谈中表达了一个让人吃惊的观点:如果好莱坞制片厂继续仰赖于大片,说不准某一个暑期档,所有的大片都票房惨淡,那么好莱坞的好日子会不会就此到头?
这很有可能。在好莱坞,票房预测失败的例子正在频繁发生。2013 年上映的 Will Smith 电影 “After Earth”,不仅口碑差,票房也不理想,而这是一部投资相当高的电影,Will Smith 也一直被认为是好莱坞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只要有几部类似的电影出现,大的制片公司很快就会遇到财务困难。”爱泼斯坦说,他在几年前撰写了《好莱坞钱权秘辛》,介绍好莱坞的电影工业背后的商业逻辑。
这里是一组 2014 年的票房数据,有助于我们理解续集片已经在何种程度上占领了好莱坞。去年全球票房排名第一的是派拉蒙出品的《变形金刚 4》,海外票房占比达到 77.7%。紧跟着的还包括同样是续集片的《霍比特人》、《银河护卫队》。今年同样如此。除了《侏罗纪世界》、《速度与激情 7》和《复仇者联盟》之外,《神偷奶爸》的前传《小黄人》凭借全球的营销网络,票房突破了 10 亿美元,这还没算上档期安排在 9 月的中国市场。今年年初上映的《速度与激情 7》,海外票房可以占到 76.8%,其中中国市场的占比超过 1/4,算一算,也已经超出了美国本土的票房。
然后就是该死的全球化。当然,“该死”是我们的说法,美国人至多觉得无可奈何,全球萤幕上都是美国队长和蜘蛛侠,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坏事。电影本身就是文化扩张的一部分,而文化的渗透又会反向促进这一点。我们不打算在这里探讨全球文化趋同的问题,简单来说,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强势地位,让好莱坞得以有今天的影响力,这或许是最值得“马克”的事情。
好在还有另一方面--我们采访的一部分好莱坞人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被国际化所裹挟。就好像能量守恒,如果你得到了一切,那你到底会失去什么?
除了电影像连续剧一样一集集往下拍,同样让人感到乏味的是出现在国际银屏上的人脸永远都是那几张。“美国的观众已经不太在乎大明星了,但这一套对于海外市场还是相当管用。”爱波斯坦说。以至于批评者会直接指出,好莱坞现在只能拍全球观众能看得懂的电影,而不是遵从一种有创造性的叙事方式。
“什么样的电影能够跨过语言的障碍,被不同的国家接受?简单的电影。比如探险动作、漫画英雄人物和奇幻电影。 相对复杂一些的电影对国际市场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发行也就没那么容易。” Mark Harris 就是个持有这类观点的人,他是个 80 出头的纪录片导演,曾经三次获得奥斯卡。
对续集片和超级英雄大片的崇拜,已经影响了编剧之类的创作者的营生。 Tom Abrams 过去是个受雇于制片厂的编剧,现在他被认为不适合给十几岁的青少年写那些炫酷的大场面了。于是,他一面回到大学里任教,一面跑去东欧参与当地的电影制作。
无法完成创造性人才和资本的有效对接,现实就是更多的创作者开始逃离电影市场,进入到过去被认为更缺乏创造力的电视剧。电视制片人 Tim Marx 回忆起过去时说:“20 年前,我可以不停地拍电影, 1000 万美元, 1500 万美元, 2000 万美元, 拍这些片子很有趣,他们不是为国际市场设计的,只是为了美国本土市场。”但现在,因为没有“全球大卖”的压力,电视剧反倒成为了创造力的避风港。
颇有声望的电影人已经急着和好莱坞电影撇清关系了,后者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显然不太体面。 Jan Schutte 去年开始担任美国电影学院 (AFI) 的院长。这所学校距离那个硕大的 “HOLLYWOOD” 招牌只有两个地铁站的路程,因为对学生的训练专业度极高,一些电影人告诉我,那简直就是个“小好莱坞”。可当我把这种说法转述给 Jan 的时候,他感觉受到了冒犯,他飞快地塞给我一本学生毕业作品的小册子,对我说:“你得看看,就知道,我们的电影一点儿都不好莱坞。”
你要说黄金时代从未出现过,这当然不公允。
人们现在习惯称上世纪 70 年代为“新好莱坞”,并认为那是好莱坞创造力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好莱坞电影的决定性力量已经由好莱坞大公司转移到了有创造力的年轻一代的身上。欧洲电影的“电影作者”理论影响了包括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拍出了《出租车司机》,也拍出了《现代启示录》。
“没错,有时候我会想要回到 70 年代。” Ron Yerxa 打趣说。作为一位资深的独立制片人,他总喜欢开发 “Nebraska” 之类的“小故事”。
但只要稍稍地深入现实,就会意识到,那并不是 70 年代好莱坞的全貌。麦克白在撰写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中指出了这一点:那只是一种“幻觉”,那些用来激励“好莱坞文艺复兴”时期的作者电影的税收激励机制也在 1976 年很快就被取消了。
如果用演化的视角,我们大约可以这样看:1970 年代就好像好莱坞自身机制的一种调试,他们随后确定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大片。如今的续集效应,只不过把当时的机制变本加厉地发挥出来而已。
1972 年,《万象》杂志的一篇报道指出: 1971 年, 52% 的票房收入被 14 部影片获得,在当年发行的 185 部影片中,至少有 1/3 亏本。电影业开始接受了发生在电影市场中的巨大变化,把利润集中为数极少的影片之上,同时提高制片和市场宣传成本。这些大片在当时最大的国际市场--欧洲--为制片厂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利润。
70 岁的 Jeniffer Warren 是个亲历者,在当时,她是个颇有些名气的女演员。“我拍了几部电影,(那是在 1970 年代)后来人们把那叫做电影的‘黄金时代',但我根本不觉得是。”她在洛杉矶西边的私家花园里对我说,“好的品味在别处,而好莱坞只想着赚钱。既然他们看到可以拍大片(赚钱),为什么还要花钱制作小成本电影呢?”
紧接着是大公司的形成。八十年代,众多的好莱坞制片公司被外来的大公司收买,他们在过去完全没有娱乐媒体方面的经验,渐渐的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制作一些能为自己赚大钱的电影。
什么是赚大钱的电影?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上看,减少一切人为的不可控因素,流水作业会让一切利润最大化。爱泼斯坦给我们解释了一个有趣的机制:因为电影在全球同步上映,所以除去西方宗教节日,还必须考虑亚洲国家的周末。最后筛掉一切不利因素,大约有 18 至 20 个周末可供六大公司选择。平均到每家不过 3 个多周末。所有的影院都会把费用提前支付给六大公司,因为营销的计划已经事先做好。既然大家都推高成本的大片,六大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默契,一旦有人破坏游戏规则,整个好莱坞就玩不下去。大家都会避免大片在同一个周末撞车。
“如果你有机会跟迪士尼开一次会,你会觉得那是哈佛商学院的公开课。他们怎么做营销、怎么做调研,资金回转周期有多长。六大公司在电影开拍的时候,就知道这部电影该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上映。”爱泼斯坦说。
酷炫吗?非常。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正是这套机制,它高效、有用,极少出错。电影和电影的观众都一并被流水线化了。
但凡你看过一两部,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超级英雄片或者动作电影会是流水作业的理想基础。二十世纪福克斯一位希望匿名的员工解释说,过去的福克斯超级英雄电影更成人化,故事更关照人类社会,但现在,大家都意识到,“漫威的明快色调和卡通气质的人设更有市场”。
眼下好莱坞得到了它想要的:2000 年,美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票房收入还大体相抵,但这个世纪,美国市场的收入就只占到 40% 。讨论“黄金时代”因此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在这个行业的顶尖六大制片公司里,它们被认为只生产成功的产品,而不是成功的电影。那些它们自己都看不大清出路的电影,可能更会交给与他们有着复杂关系的独立电影公司。只负责成功产品的行业,好莱坞可能会遇到爱泼斯坦说的那个问题:也许某一年的暑期全面崩溃,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它们的辉煌。
可能只有这个时候,你才深切体会到华尔街暗暗的存在。以往我们会想象华尔街对好莱坞施加影响在于投资,但实际上,它们更大的影响在于它控制着成功和赚钱的电影源源不断产生。
有着 20 多年经验的影评人 Ella Taylor 发出了这类抱怨,她说:“制片厂现在只拍给 12 岁的男孩看的电影。”
所以你理解影评人为什么会失业了吧。12 岁男孩看的电影为什么需要影评人!你怪罪报业的没落,怪罪手机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而实际上,是萤幕上的大多数电影已经没有被评论的价值。
迈克尔·沃尔夫 (Michael Wolf) 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娱乐生意是一场赌博,有赌博当然总会有赢家,因此,成功的影片便成为推动娱乐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在过去,成功的影片具有更高的美学意义。斯皮尔伯格在回忆起 1971 年为导演 Monte Hellman 担任助理拍摄 “Two-Lane Blacktop” 时说,这部在商业上不算大获成功、但在影评人中评价甚高的影片“营造了美国人对 66 号公路的情结,成为培养忠实的公路电影粉丝的经典之作”。
但这样的观众教育再也不会有了。有这份闲心,好莱坞大概会认为,不如去好好琢磨中国人都喜欢看什么。眼下,他们还有一点这种自信。

Ⅵ 电影《八佰》什么时候首映

《八佰》8月21号正式上映。8月14日晚,在经历多次调档、疫情冲击后,战争片《八佰》终于迎来首映礼。这次首映礼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在北京、丹东、武汉、深圳、上海等五座城市的16个影厅举行实时互动。

管虎带领主创出现在丹东会场,该片出品人梁静则带领另一批主创现身北京会场。酝酿了这么多年的作品终于上映,上台后的管虎两颊发红,说话时声音颤抖,显得非常激动,他说自己今晚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第一次拍片的时候,“好几年都没这么紧张过了。既然到了今天,就由着它(《八佰》)长大、由着它走吧。紧张就紧张呗。”他说,《八佰》在中国电影受疫情冲击的这样一个时刻上映,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的意义。

(6)imax股价扩展阅读

《八佰》简介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业(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导演管虎执导,黄志忠、张俊一、欧豪、张承、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陆思宇、张宥浩、魏晨、李晨、白恩、余皑磊、俞灏明、郑恺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

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Ⅶ 关于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票房问题,网上有个人说狄仁杰票房到7亿都亏本,怎么回事

哪来的亏本之说
都已经轻功了 而且准备拍第三部
票房现在已经过了5个亿了 通天帝国的时候票房才3.7亿
个人预计神都龙王票房将达7.5个亿

Ⅷ 现如今哪家影视公司最好

在众多的影视公司中,拔得头筹的就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华谊兄弟三大家,这三家公司相比,无论是从市场份额,发行影片的数量还是全年的票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绝对是处于大哥大的地位。

华谊兄弟和博纳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龙”作为图腾。华谊的员工透露了华谊片头的设计理念:威武的龙头像一个守护神,这样一个东方龙的形象同时也在表达华谊兄弟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姿态,把中国传统与现代感进行融合,说明要有“中国元素,国际视野”!

中影公司能够做到居高不下的第一把座椅,跟他们所有工作人员的兢兢业业努力付出有很大关系,跟他们作为伯乐识人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Ⅸ 求一篇阿凡达的影评

下班后买到了昨晚北京双井UME22:25场次仅剩的一张票。结束时片名“AVATAR”放出那一瞬间全场响起了不小的掌声,这是记忆中只有被组织看主旋律电影时才会出现的场面。这一刻,我不再担心阿凡达在天朝会水土不服了,因为这片子和大船一样,在特效之外也拥有足够打动非影迷观众的东西。
“简单的美好,清澈的纯真,炙热的梦想”,借用一下陆川的观感,这位国内优秀导演认为阿凡达是足够让中国电影人汗颜的真正“诚意之作”。瑰丽奇伟的潘多拉景色、天人合一的蓝精灵文化,在3D的立体感渲染下美得简直难以言表;而像主角和纳美人一样自由迅捷地在大自然中奔跑、攀跃、骑马驰骋、乘龙翱翔,更是让过劳蜗居亚健康的现代都市人感到血脉贲张,体会到原始感情的畅快释放。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是铭刻一段生死爱情,《阿凡达》则点燃了人们心中潜藏的野性,口碑效应甚至可能不会亚于天崩地裂的《2012》。
以上只是一般影迷恐怕都会有的感想,只是不吐不快,在此浪费篇幅了。下面说说影片中几个本人深感叹服的地方。

1)舍弃无聊的次要情节——头10几分钟直到主角连接阿凡达,我虽然看过剧透但一直在心里喊太快了,前面铺垫这么少,下次老爸老妈看的时候能看懂吗?更没想到主角第一次连上就直接跑出门外在草地上狂奔。
换个一般导演估计要花5分钟以上讲主角如何受伤致残、一次次在梦中惊醒云云,并用10分钟时间讲解潘多拉的状况和阿凡达计划,而本片只通过主角在半路上饱受白眼的几分钟,就刻画出了一个残疾人渴望自由驰骋的心态,更是不到两分钟就把观众的视线带到了潘多拉星球。后面主角的心路变化、主角和女科学家与管理层的斗争,这些必不可少但不讨观众喜欢的情节,都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把宝贵的时间留给了纳美人和最后的大战。
(PS:顺便踩一下迈克尔贝,从珍珠港到变形金刚总是用人物对话、琐碎情节来拖时间,看变2里山姆和父母在大学里那段时就一直骂:靠,你们这些小地球人还有完没完,大家要看的是金刚大战)

2)舍弃当作料的廉价笑点——两个半小时下来,整部片子居然没有一个全场爆笑的笑点,只有主角和蓝精灵MM初次调情、女科学家重伤仍不忘摘圣树样本时响起过一些零星笑声。回想看过的好莱坞大片,除了整体灰暗的《黑客帝国》和一些哥特式电影之外几乎都未能免俗,能放弃这种恶趣味确实不简单。

3)舍弃过多的煽情——与大船不同,一度被视为本片卖点之一的“爱情”在阿凡达中分量并不如想象的重,男女主角的亲密镜头并不多(毕竟是蓝精灵不是人),定情时的对话也没多少句,更没有中间来一段歌声渲染气氛。主角升级为龙骑士后华丽回归、尽展王八之气的宣战演讲,也没有太多“自由、权利”之类的老词,总体还比较让人舒服。

4)舍弃不够大众的悬念和“新意”——装13是人之天性,无论国内国外、专家精英还是普通影迷都喜欢端碗吃肉放筷子骂娘,很high地看完很八婆地挑毛病。从上映前到现在,一直有很多人在说阿凡达剧情老套,无新意,无悬念,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如此(其实本片有点类似史瑞克式的“王子变青蛙”,还不算老套到掉渣),但那么多小说翻拍、历史题材的经典电影,恐怕也没多少新意和悬念可言。其实就连《第九区》都被一些人指责剧情没新意了,众口难调啊。
其实中规中距的剧情正是老卡有意为之,一个拍过异形、终结者,科幻科学素养极高的导演,随便找个非主流SF小说的创意还不够惊爆普通观众?阿凡达的整体风格是明亮、畅快的,使用太多悬念恐怕会破坏这种气氛,而多处伏笔尽管大都能猜到却也基本合理。至于情节新意,科幻片如果不能吸引普通观众,符合普通人的审美和心理,就没办法卖座——老老实实讲好一个经典的故事模板,总比闭门“创新”出无极、赤壁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剧情好些吧。

5)舍弃河蟹结局——如果不是这点也被剧透,我恐怕很难猜到大战结果居然会是人类彻底失败并暂时退出潘多拉采矿,而不是达成和平协议后人类另找一块无主土地。很多好莱坞大片都是宣扬“博爱”搞皆大欢喜的河蟹结局,尤其不会让代表现代西方世界的一方吃大亏,到今天已经让人倒胃口。
其实从人类历史上看,弱势落后民族的退让、妥协从来不会有结果,只会让强势一方不断得寸进尺,轻则逐步蚕食,重则撕毁协议大开杀戒。阿凡达的结局,至少还不是那么直白地兜售廉价普世价值观,指出只有彻底消灭、赶走恶势力才是弱者获得安宁的唯一途径。(可惜很多西方人总是将此错误地套在TG与XZ的关系上,可叹)

总而言之,了解大众的心理需求,能尽量符合不同文化、不同年龄和阶层观众的口味,但又不媚俗、能在看似平庸的主线剧情之外有所创新,这恐怕就是卡梅隆作为商业大片之王比迈克尔贝、罗兰艾默里奇等人高明之处,甚至连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这样同等级的巨擘在此方面也有所不及。

Ⅹ 为什么有的股票大涨百分之7却还是一条大阴线

  1. 高开低走会出现上涨阴线的情况!

  2. 与前一天的K线有关,如果前一天是一个阳线。今天高开低走容易形成阴包阳,股价经过连续上涨之后再拉阳线,隔日顺势高开后因获利回吐压力沉重,抛盘源源不断地涌出,买方放弃抵抗,接盘稀少,导致股价持续向下,并最终以低于前一阳线开盘价的价位收市,一口吞掉前一天的阳线,形成高位阴包阳之势。前一阳线之收盘价即是多头之生命线,只要跌穿这一价位,持股者即应毫不犹豫地退出观望。

  3. 高开低走所呈现的平头阴线,如果是在股票连续上升后所产生的,可能将预示着顶部的来临,因为连续上升,过多的获利盘抛售,流出的资金远大于流入的资金,导致股票上攻无力。如上图顶部出现大阴线,俗称“乌云盖顶”,是顶部反转信号之一。


阅读全文

与imax股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钱江印染股票 浏览:220
创业融资说明 浏览:554
信托钱干什么用 浏览:303
北京信托土地流转信托 浏览:542
本月人民币汇率 浏览:286
国家开发银行市场与投资局 浏览:996
制作股票软件 浏览:958
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浏览:444
信托兑付困难 浏览:986
外汇赠金开户 浏览:671
项目融资规则 浏览:313
小赢理财定期怎么样 浏览:950
银行贷款调查表 浏览:809
2019深港通交易日 浏览:998
珠海横琴贵金属交易所 浏览:298
投资创始人 浏览:801
田洪良老师外汇 浏览:448
黄金鸽子价格一般 浏览:836
搜宜贷理财 浏览:343
工行贵金属最多可以持仓多长时间 浏览: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