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议论文里的论证方法有什么夹叙夹议算吗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
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在一些同学的写作过程中,要么自己分析到底,要么一味地罗列事例和名言,而缺少相应的论述,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这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论证方法——抓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阐述,让自己的论述有理有力.
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例证法就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例如有一篇题为《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的考场作文(2007年全国卷Ⅱ)写道: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为论述“感恩”这一话题,作者列举了诸葛亮和李密两个人的事例,并且分析了两人的感恩之举,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借助事实论据说理,不等同于简单的事实罗列,要避开以事例代替论证,只有叙述没有分析的误区.在概述事例之后,要尽力挖掘材料中包含的内容,将它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具体操作,可以有下面两种方法:
1.例后解说法.列举事例后,将其中关键的、与论点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解说,使其含义得以彰显,能够更好地论证观点.
例如论证“钻研科学需要牺牲精神”的观点,有人选用了这样一则事实论据:著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听说一艘轮船上发现了黄热病人,立即赶往那里,希望发现引发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病菌.当他来到港口时,检疫人员坚持不让他上这艘船.巴斯德恳求说:“请宽恕一个学者追求科学的热情吧!”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检疫人员,他们同意让他上船进行研究.事后,有人问他:“你难道不怕危险吗?”巴斯德毫不犹豫地答道:“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试验.”
黄热病——烈性传染——坚持上船研究——不怕死亡——为使他人活得更好,我们抓住事例中的关键词句,就扣住了论点.
在事例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解说:面对致命的黄热病,巴斯德坚持上船进行研究,表现出一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令人感动.因为在他看来,为了发现病菌,为了挽救他人生命,牺牲自己一人,是值得的.正是这种科研重于生命的精神,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上述分析,全都围绕着材料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作出阐释,就可以避免常见的“观点加事例”的单薄局面.
再如《细节》一题,有同学举例:刚刚开通的地铁六号线和八号线,站台与车厢之间有十多厘米高度差,间隙足以放入一个成人的脚.开通四天以来,已经有七位乘客受伤,踩空事件数不胜数.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决定加设橡皮垫予以补救.
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是:站台与车厢之间的高度差——忽视细节设计——乘客受伤——事后补救.
事例分析:忽视了站台与车厢地面的高度差这—小小的细节,既给乘客造成不便和伤害,也提高了运营成本,使“上海制造”的形象大打折扣.可见,细节不细,只有在设计时细心观察,科学计算,周密推理,才能打造出完美的全局.
2.假设分析法.论据中列举的是一种既成的事实,但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其中的人物由于缺少某种精神,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这么做,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不同结果的比较,我们就能探究与观点有关的因素,强调其重要性了.
例如上文论证“钻研科学需要牺牲精神”的观点,仍然选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事实论据,我们可以通过假设,进行说理:假如缺少为科学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巴斯德面对瘟疫肯定会退避三舍,远离疫区.那么,他永远也不能发现传染病病菌,永远也不能接近并获得科学的真理.
通过假设缺少牺牲精神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具有牺牲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完成论证的过程.
上面提到的《细节》一题,对地铁六号线和八号线的反面事例,我们也可以假设分析如下:如果地铁站的设计者没有忽视这一细节,早就考虑到站台与车厢的高度差问题,及时与车厢生产厂家沟通,在站台建造时考虑周全,就可以避免乘客的不便,省却以后无数的麻烦.可见,细节体现的不仅仅是设计问题,还有责任心,通观全局的高远目光,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等丰富内涵,细节,彰显大节!
二、引证法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旬,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
如我们写《交友之道》,谈及“人贵在相知”:“李白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与人的友情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其中“人生贵相知”极好地契合了观点.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贵于金钱.
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作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
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2.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作一些刚述,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
如同样写《交友之道》的“人贵在相知”,我们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话是原文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友情的珍贵.
“‘谈到名声、荣誉、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比,它们都是尘土……,在达尔文看来,许多认为之奋斗的东西,都不如友情可贵,它们就像尘土般卑微而虚幻,而友谊,可以给人带来长久的快乐和安慰,是一份终身的‘财富’.
上述引证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加点字),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画线句子).
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当我们针对论点进行对比分析时,根据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道理上的对比.世上的道理,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勤奋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开放与封闭,积极与消极,自立与依赖,廉洁与腐败,团结与分裂,坚强与软弱,节俭与奢侈,创新与守旧……运用对比论证,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对立面,并进一步展开议论.
例如《给他人留点空白》一题,有篇文章进行了道理上的对比:
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一点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给他人留些空白,留些回旋的空间,也会遭受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
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上文中,第一段论述“给他人留点空白”的好处,属正面说理;而第二段则反之,论说如果不留空白,过分咄咄逼人,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属反面说理.这样正反对照,突出了“留点空白”的作用所在.
但我们应该注意,如果观点是正面的,说理时要把重点放在赞扬正确观点一方,谈其好处.如果文章要求我们批驳一个错误的观点,如“忌妒心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论证“忌妒心对成长造成的危害”上,着重批驳错误的态度,与之形成对比的“宽容心的好处”,则要稍略.
有篇文章作了如下正反对比论证:
忌妒是无能的表现,因为自己不能达到对方的成就,获得对方的荣誉,只好用忌妒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忌妒心使人承受着双重痛苦:一方面为自己的失败或不幸而感到痛苦,一方面为别人的成功或幸福感到痛苦.看到别人的成就,他们想的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我不好,也不能让你好”.为别人的进步而怀恨,想方设法去拆台捣乱.可见在忌妒心的驱使下.人的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甚至可能是卑劣的,诸如诽谤、中伤、挑拨、恶意伤害等.此时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危害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甚至妨害他人.
而心胸宽广的人不会想到忌妒别人.别人的好,他学习借鉴:别人的错,他引以为戒.这样的心态,便于取长补短,更好地成长.
可见,运用这种论证法,在通过对比使观点鲜明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某个方面:以赞扬正确观点为主的,则辅以批评;以批评错误观点为主的,则辅以赞扬.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让两者平分秋色.
二是事例上的对比.即在论证过程中,使用正面和反面对比鲜明的多个事例,在两相对照的同时,通过分析,来突出孰是孰非,使观点更明确.这种写法需要分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围绕观点,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论据.例如《道德与学问》一题,我们的观点是“学问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可以选择这样两个事实论据:
(1)秦桧身居一品,满腹经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他品行低劣,学问装进肚子里,歪思想也装进去了.于是乎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自己也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座下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自己的学问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是无人能比,可依旧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深受后人称赞.
论据(1)中的秦桧,是学问好但道德败坏的反面典型,论据(2)中的孔子,则是学问出色,道德修养也高的正面事例.一反一正,两者的表现、结局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步:针对事例中的关键句,紧扣论点进行分析.上文列举的正反两个事例,可以再进一步展开论述:秦桧徒有学问,而道德缺失,使他的人生如同一张滴落墨汁的白纸,布满污点,被千秋万代唾骂.而孔子德才兼备,为他的人生增光添彩,被称为万世师表.可见,有了学问要关注道德的培养,有了道德可以辅助学问的增长,所以,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列举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并加以分析,两个步骤完整,我们才能称之为事例的正反对比论证.
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才能把论证的问题谈清楚.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比喻往往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然而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加里宁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一个比喻就把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比喻论证,可以增添文采,使说理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提高作文的分值.
2. 议论文怎样分析材料进行论证
首先你要找到你要进行论证的中心句子,围绕论证主题进行举例论证,这就要看你肚子里有多少东西了,然后得到你要论证的观点就行了
3. 用对比假设举例论证品质与成功的关系400字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举的具体事例能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它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4. 写作要了解假设分析法
事例不知如何进行分析议论, 即使说理也很难深入下去。 尤其是是近几年,无论国考还是省考,文章论点寻找已经变得更加容易,甚至题干会直接提示考生从哪些角度展开写作。介于此,文章的论证就会显得很重要,而这又是诸多考生的软肋,给大家介绍最简单的一种论证说理技巧,假设分析法。
一、方法介绍
假设分析法是指用假设性的语言, 对事物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为了便于考生理解,以下给出这种方法的具体写作思路:
5. 如何用好假设论证法
山东 乔明在叙例之后姑且认定其中某种因素不存在或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然后通过分析得出与叙例完全不同的结论,从而将这一结论与叙例中的结果做比较,以增强论证效果,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这种假设论证法便于对材料进行深度解读,现分述如下:一、相对式假设议论文中用于例证的事例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反面的。在叙例之后可用假设的方法,从事例的对立面进行分析——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突显出来,让读者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与“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更为深刻发人深省的说理目的。例如:1.前苏联伟大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了文学大师。如果高尔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多一名平庸的歌唱家,却失去一位文学巨匠。可见正确的选择会使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2.据说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见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倘使这个燕国人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赵国人走路姿势的同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说不定还会走出自己富于特色的被他人羡慕推崇的步伐呢。
例1先从正面列举高尔基正确选择的事例,然后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既加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又强化了选例的论证力量。例2先从反面列举“邯郸学步”的事例,然后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不仅突出了盲目模仿的危害性,而且指明了学习借鉴的正确方向,耐人寻味,富于启发性。
相对式假设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可以就地取材、即事说理,使文章虚实相生,对比鲜明,说理透彻,引入深思;可以起到纠正罗列事例、言理空泛的文风的作用。
二、极端式假设极端式假设就是从极端的角度对问题中的某个因素进行假设,推出一个与原材料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而更好地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数字化论据的分析。例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坚持令人折服,他历时10年,进行了5万次实验,才成功发明了蓄电池。如果爱迪生忍受不住百次、千次、万次失败的痛苦,在实验进行到3万次或4万次,甚至是49999次时,就放弃了,那么后人还能享受到这一伟大的科学成果吗?浅尝辄止,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作者在列举爱迪生发明蓄电池的正面事例之后,从实验次数的角度层层深入地进行假设,突出“再坚持一下”的重要意义;最后一个数字的极端式假设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极端式假设能以简明的语言迅速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明朗化,并且能给读者带来突兀奇崛的感觉,使读者认识问题的实质,豁然顿悟,从而使论证事半功倍,深刻有力。
三、反迕式假设反迕式假设是通过对材料中某些因素的重新设定,推演出与传统解读相异或相反的结论,从而赋予材料以全新的意义。这种假设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卓越;深刻警策,引入入胜。例如:一个拥有私人豪华游艇的富翁去海边沙滩上晒太阳,遇到一位晒太阳的乞丐。富翁问对方为什么不努力拼搏,拼命挣钱。乞丐问:“有了钱又能怎么样?”富翁答: “有了钱就可以买一艘豪华游艇,像我一样来海边度假,尽情享受海风和阳光。”乞丐道: “我现在不也正在享受海风和阳光吗?”拿这个故事说事的人,大都对乞丐的做法持肯定态度。因为经过无数次拼搏的富翁与零成本投入的乞丐在享受海风和阳光的时候是平等而不分高下的。对此我却不敢苟同:如果来一阵风、来一场雨,情况会怎么样呢?毫无疑问,富翁可以继续在游艇上看海,怡然自得;而乞丐估计要在风雨中瑟瑟发抖了,更不用说一日三餐为“稻粱谋”的愁苦和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凄凉晚境了。因此,一时的幸福、浅层的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乞丐和富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但是此段文字却通过假设的情境,表达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不仅生动新颖,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很多材料是通过那定格的一瞬间或者某个片断的场景来表情达意的,假设一个与之相反的瞬间或场景,往往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从而使老材料衍生出全新的意义,收到不同凡响的论证效果。
四、连续式假设使用典型事例时可以分别对材料中的不同因素进行假设,使用泛例时可以分别对不同事例进行假设。这种连续式假设有利于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从而使论证更加深刻更为有力。例如:“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内心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伟壮丽琼宇中巨大的栋梁,赢得“诗圣”的美誉。假如杜甫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不能承受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冶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璀璨人生。
文段先正面叙写杜甫的人生志向及其在多舛命运中不懈追求终成一代“诗圣”之事实,然后从事例的反面就“不堪命运捉弄”“无法正视生命” “不能承受痛楚”等方面进行连续式假设,指出如果假设成立,杜甫就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从而从反面证明了观点,深化了主旨。
连续式假设形式上可以形成排列或递进结构,穷追不舍、气势如虹;内容上可以向横向或纵深拓展,意蕴丰厚、耐人寻味。它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充分挖掘材料的意义,并使之更加有效地为论点服务。
五、简省式假设如果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就可以将叙例部分省去不写,直接对事例进行假设分析。简省式假设常与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收到推陈出新、雄辩有力、发人深省的效果。例如:如果选择安逸,古稀之年的谈迁,怎会毅然重著一部浩浩《国榷》?如果选择安逸,纨绔子弟巴金,怎能痛彻人生,挥毫著就《激流三部曲》?如果选择安逸,身有残疾的张海迪,怎会把自己绑在轮椅上长时间学习,为中华儿女树起“自强不息的大旗”?孟老夫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当你选择了人生之旅的坦途,请莫忘“机遇与跋涉同在”!这是一个用反问句式省略叙例环节的假设分析语段,它省去的内容是人们熟知的,但是用简省式假设结合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来,就给人新鲜有力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简省式假设省去了叙例部分,直接使用事例中对证明观点最有价值的部分,行文不蔓不枝,句式整齐灵活,音韵和谐有力,内容简练丰厚,因而深得师生青睐,
假设论证法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至于作文时运用其中的哪一种,要根据写作实际、材料与论点的关系、文章的句式语势等方面情况而定。 《
6. 高考议论文怎样假设论证
一定要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下面就看看怎么确定论点,举出论据,论点和论据有利的结合起来就是一片很棒的议论性作文。
1、确定论点
文章开头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通过认真审题,确定写作范围后,开始写文章开头,如果是命题议论文,先简单解释和展开题目,由此引出中心论点并明确表述中心论点。这里指的明确即“明明白白”不要“隐含”在句子里或段落中,这样既方便读者(阅读者)理解,又能提醒作者(考生)不要“跑题”。如果是材料作文,先引述材料,再简单阐述对材料的理解,由此引出中心论点,并明确之。如下: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题---------------引述材料 明确中心论点-----------简述材料含义 3.明确中心论点
2. 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或者引用名人名言、典故等等
中心论点提出后,紧接着分析论证这个中心论点。论述这一部分的思路实际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然而,大家在写作这部分时,多有个通病,大量写列事例。事例议论是必须的,它有很多好处,诸如增强论题说服力、形象、具体等,但文章论述要达到某种深度还是要通过理论上分析论证,事例论证只是个协助手段而已。这部分具体步骤是:先思考可以从几个方面或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然后选择其中最具说服力的两三个方面或角度,由大到小或反之,由主到次或反之来进行排列,这就是这部分的分论点。
论据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比较困难的,一定要问对题,和论点结合起来,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层次要清楚 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7. 求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答题格式。。。
议论文有六种基本结构模式。
1.议证类的比喻论证三层式。
通篇比喻 三层分析
本式要求开篇使用日常生活现象来喻社会哲理,确立全文中心论点。然后使用正面实例来证明阐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各是什么意思。再针对社会现象分析,指出反面借鉴;进而联系实际,正面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
立——用常见现象,喻社会哲理,确立中心。
释——列举实例,正面证明中心,阐释出本体与喻体的含义。
析——反面举例,分析弊端。
联——联系现实,正面阐发见解。
结——深化中心论点,点明本文主旨。
2.阐释类的三元归一式。
三元归一假设说理
“三元归一”是指文题是由三个概念构成,它们之间在某一点上又必然能统一起来。
总——分析概念,阐释关系,提出论点。
分——逐条证明前文阐释出的关系。
总——归结到一点上做结论。
解——解决问题,发出号召。
开篇分析抓总提,分条证明抓统一。
归一作结要严密,号召一定扣主题。
3.评析类的开篇见旨条分缕析式。
开篇见义 条分缕析
本式要求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然后一条一条地加以论述分析,即“条分缕析”。
述——简述评论对象,亮出观点。
评——恰当引用原句,逐条评析。
结——结尾引申,归纳出哲理。
4.批驳类的摆辩商榷式。
对友商榷 互相切磋
全文以“摆”、“辩”为主,语气要真切平和,虽自己所持观点鲜明,却带有商量探讨色彩。
摆——摆出对方观点,作为全篇商榷的内容。
辩——进行驳论剖析。这是文章主体,又可分如下几层:
引——引名言格言作理论根据。
归——通过归纳推理提出与对方相异的观点即全文中心观点。
演——运用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把自己的观点发散开去。
结——经过反复论证作出结论,使对方论点站不住脚,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5.启感式。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读后感类可以边读边感,而启示类就不同,它要先引事,后发议。如给材料作文四步式,是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第一步引用材料要简。
第二步是证明从材料中已提出的论点,这一步较容易,是议论文的共同课题。
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这一步主要突出文章的针对性,要阐明外因对青少年成才的特殊作用,指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担负着的纯洁环境的重要责任。这一步往往被习作者忽视或联系不准。指导时应审思慎导。
第四步是总结全文,作出结论,一方面全社会应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好环境,另一方面青少年应努力培养辨识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不堕入唯外因论的险境。
6.杂文随笔类的五字借题发挥式。
借题发挥,借甲说乙。抨击时弊,嘲讽歪风。
述——简述由头,点破文题。
例——举例证明,言在A,意在B。
析——分析例证,指出奥妙。
嘲——进行嘲讽、批评。
结——照应开端,讽嘲议论。
8. 五种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8)假设说理分析论证扩展阅读:
论证三要素:
1、论点:
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2、论据:
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
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论据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判断(论题)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是很明显真实性的判断,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
如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论题,论据一般有多个。
3、论证方法:
是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