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托业的行业整顿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乏却造成了信托业的先天不足,一直陷于“发展-违规-整顿”的怪圈,自1979年恢复业务以来先后经过五次较大的整顿。在具体业务上,信托公司其实一直从事银行存贷业务、证券业务和实业投资业务,可谓“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综观信托业24年波动徘徊的历程,其症结可以用“不务正业”四个字来概括,换言之,功能定位混乱、主次业务颠倒是信托业不断出事儿的根源。
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几起几落有其客观原因:
诞生时缺乏基础,一是缺乏一定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基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信托的基本功能,因此信托生存的首要条件是有“财”可理。建国以来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高积累、高投资、低工资、低收入的政策,民间基本上无可理之财。二是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基础。
信托“以信任为基础”,信任关系的确立和稳定是信托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社会信用关系尚缺乏刚性,信用链条十分脆弱,契约意识较差;总体而言,信用基础仍十分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不完备。
直到200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正式施行,我国的信托制度才初步确立。在此之前没有一部专门的信托法,也无其他明确信托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使信托机构的活动长期缺乏权威的基本准则,令信托业的发展陷入歧途。这些年来,信托公司主要从事银行存贷业务、证券业务和实业投资业务,没有集中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主业上来。
1、第一次清理整顿是1982年,国务院针对当时各地基建规模过大,影响了信贷收支的平衡,决定对我国信托业进行清理,规定除国务院批准和国务院授权单位批准的信托投资公司以外,各地区、部门均不得办理信托投资业务,已经办理的限期清理。
2、第二次清理整顿是1985年,国务院针对1984年全国信贷失控、货币发行量过多的情况,要求停止办理信托贷款和信托投资业务,已办理业务要加以清理收缩,次年又对信托业的资金来源加以限定。
3、第三次清理整顿是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的文件,同年10月,人民银行开始整顿信托投资公司。第二年,国务院针对各种信托投资公司发展过快(高峰时共有1000多家),管理较乱的情况,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整顿。
4、第四次清理整顿是1993年,国务院为治理金融系统存在的秩序混乱问题,开始全面清理各级人民银行越权批设的信托投资公司;1995年,人民银行总行对全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重新审核登记,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与所办的信托投资公司脱钩。
5、第五次清理整顿是1999年,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对现有的239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全面的整顿撤并,按照“信托为本,分业管理,规模经营,严格监督”的原则,重新规范信托投资业务范围,把银行业和证券业从信托业中分离出去,同时制定出严格的信托投资公司设立条件。
B. 信托真的不好吗
你认为信托是什么? 故事一:采访某“投行范儿”十足的新任信托公司总经理,他之前没做过信托,但踌躇满志。我问“你觉得信托是什么?”他转过身去,拿起打印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给我读了一段:“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他的回答无可挑剔,是最标准的,但我准备的一大堆问题,都问不出来了,采访只好草草收场。不到一年,此君就因业绩不佳而离任,我听说后,感到并不是很意外。 故事二:一位温州人,没上过大学,也没做过金融,因“炒房”来到北京,辗转多个行业,当了信托经理。我问“你觉得信托是什么?”他兴奋地说:“我讲给你听啊,信托这个东西太好了,你能把别人的钱拿过来,然后又放出去,还不叫非法集资!” 他的回答让我回味无穷,这就是一个温州人对信托的朴素理解!此君开始时对信托一无所知,但是虚心好学,总能找到最专业的人帮他把问题解决了,现在信托公司做得风生水起。 故事三:一位银行的支行行长,和信托公司合作了几次,逐渐上瘾,自己出来创业了。我问“你觉得信托是什么?”他说,是一种组织形式!我追问,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他说,就是资源整合,如果你有足够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整合全产业链,你一个人就是一个信托公司!你没有信托牌照,你找人“贴牌”嘛! 此君做了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找好项目,也协调好信托产品销售渠道,再去找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乐得有人送项目上门来,收个2%的信托报酬就已很满足,而此君可以收融资方3%-5%的财务顾问费。当然,前提是,他找来的是“靠谱”的项目,才能过得了信托公司的风控程序。 联想到信托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十字军东征”,战士可能一去不复返,“出征”之前,把财产甚至是妻子儿女都托付给他人。在中国历史里,类似的故事是白帝城托孤。 我隐隐感受到,信托,初看是金融,再看是法律安排,认真感悟,是人性。信托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基于信任,是基于对人性善的一面的认知。当然,这种信任,也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做基础。 回到现实来看,中国的信托业究竟缺什么呢?缺的可能不是投资工具,不是投资标的,缺的是信任!信托公司在中国,还不能获得足够的信任。 这从大多数信托人及其合作伙伴对“信托是什么?”的回答中可以窥见,他们更多的是把信托当成一种金融工具,当成一种整合资源,实现利益的工具,而没有从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实现委托人利益的角度来看。
C. 信托与资管的区别
产品荒来了,信托产品常常被秒杀,以致有些投资者去购买“资管产品”,可能有些人以为“资管产品”=“信托产品”,其实这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主要如下:
信托≠资管
信托公司发行的产品一般都叫“XXX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一般叫“XXX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经营历史不同
中国最早的信托公司成立于1988年,大部分的信托公司都有数十年的经营管理经验,也形成的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子公司)基本都是2013年初才成立,当年业务突飞猛进,但风控等各方面的管理体系和人才相对缺乏,以致于到2014年就有多个项目违约。
监管机构不同
信托公司为银监会监管,信托计划发行前,需提前十天向银监部门报备,十天内银监说不能发,信托计划就不可以发行(相当于审批);
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为证监会监管,资管计划是发行后向证监部门报备。
监管机构的风险容忍度不同
银监会以监管银行为主,向来监管比较严格,个人感觉银监会的监管底线为“保本”;
证监会的监管向来强调“买者自负”,买股票的投资者已经习惯亏损了。
公司的家底不同
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一般注册资金为2000万,所以,项目一旦出了风险,要求资管公司垫付投资者的本息基本无门(没钱,怎么能垫得起);
信托公司的注册资金一般都是数十亿元,净资产也一般都有几十亿,家底比资管公司要厚几十倍,多年来,信托行业的潜规则都是“刚性兑付”,正因此如此,信托产品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安全(有钱任性)。
结论
买信托,不管怎么样,还有一个“刚性兑付”的安全垫;买资管,如果项目失败,摔下来直接是水泥地。
所以,买资管产品,更需谨慎。
D. 为什么目前固收类信托很少,收益很低
1、项目少来。资产荒。因为信托公司源要找能过风控的项目,但是信托公司风控严格啊,很多项目达不到信托公司的要求,自然做出来的信托产品就少了。
2、借钱的人渠道多了。现在融资方要借钱,不止可以找信托,还可以找资管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往往同一个项目信托公司的成本要比其他类型的高。自然融资方要选收费低的渠道来融资。
3、降准,降息。这一点直接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变低。导致信托收益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