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形势与政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2000字的。。。。
“360读者网”里面有很多形势与政策论文的参考范文,你可以去看看,里面涉及的类型很多,我以前写论文经常在上面参考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❷ 做中国东盟怎样进行基本面分析
第一:关注最新消息
当新消息出现时,即便自己的分析更符合实际,但如果市场出现与自己分析相悖的走势,还是应该顺应市场。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市场总是对的"。当然,市场并不是总是对的,并不总是有效的。很多时候市场情绪以及其他错误的观念可以将价格过分抬高或压低。
第二:注意消息的时效性
当前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依靠互联网,便能够很容易地获取分析行情所需要的信息,消息的不对称性越来越小。但对于各种各样的基本面消息,很难衡量价格对消息的反映程度——价格是否已经消化或透支了新的消息。由于市场具有有效性的一面,可以很快地甚至可以提前反映刚刚公布的消息,如果价格已经反映某一已有的消息或者新出现的消息,再把这个消息作为分析市场的一个因素,则显然是刻舟求剑,是落后于市场的做法。
第三:分析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基本因素变化
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是有效的,即能够反映已经出现的各种基本面消息。此时,应该学会利用已有的消息,分析判断将来可能出现的基本因素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将决定市场价格的运行方向。
第四: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相结合
有的喜欢用技术分析来做出买卖决定,有的则喜欢用基本分析。但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也许操作正确的把握会更大一些。有的时候技术上会出现突破而基本面情况不支持,那么这种突破也许是为引发止损单出局制造的假突破。有的时候虽然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基本面情况,有充足的理由做多或者做空,但如果技术上没走出方向,我们贸然操作就会因为过早介入而遭受暂时被套的痛苦。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用基本面分析出大致方向,如果技术面也走出与基本分析相同的方向,这时候大胆介入,正确性高,时机的把握也会更为精确,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
❸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政策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
减免关税,这个是必须的,带动了东盟国家和中国边境地区的发展,比如以前关税是20%,你赚100就要交20元给政府,而人工费车费有很多!总的算起来,东盟的国家还不如不来呢,而减免的关税,虽然政府少了一点收入!但是受益的是广大人民,他们得到了想要的物美价廉的东西,又刺激了当地的消费,给当地增加了无形的收入,比如房租,餐饮。等等!
❹ 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理论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急于发展对外贸易而提高自身产业价值与出口创汇的中国对深度参与东经济合作,并扮要角色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正是由于中国与东盟产品结构上的优势互补、我国与东盟双方市场的开放,以及自贸区建成后的大范围降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在最近几年不断发展。继多个贸区的成立之后,中国企业在东盟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展,更为具有区位优势的西南地区提供了发展外贸的巨大机遇。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其与东盟的外贸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文章首先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与东盟外贸情况的特点。然后就中国与东盟外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对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找出中国同东盟发展外贸所面临的最大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对中国与东盟外贸发展进行展望,提出政策建议。
❺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政策有哪些!
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定》
中国和东盟各国根据《服务贸易协议》做出了相互开放承诺。
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将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
东盟各国也在其WTO承诺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开放承诺。新加坡的承诺主要包括商务服务、分销、教育、金融、医疗、娱乐、和体育休闲服务、运输等部门;,马来西亚的承诺主要包括商务服务、电信、建筑、金融、医疗、旅游和运输等部门;泰国的承诺主要包括专业服务、建筑及工程、教育、旅游和运输等部门;菲律宾的承诺主要包括商务服务、电信、建筑及工程、环境、旅游等部门;文莱的承诺主要包括旅游和运输等部门;印度尼西亚的承诺主要包括建筑及工程、旅游和能源服务。此外,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4个东盟的新成员国,也在商务服务、电信、建筑、金融、旅游和运输等部门做出了开放承诺,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市场准入限制。
3、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开放是互利共赢的。
《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将为中国和东盟双方搭建一个新的合作平台,营造更加稳定、开放的贸易环境,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根据双方在《协议》中做出的承诺,中国和东盟10个国家都将在各自WTO承诺的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提供更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例如,中国在机动车保养和修理服务方面允许东盟企业设立独资公司,在排污、垃圾处理、减低噪音等环境服务方面允许设立独资企业;东盟很多国家也对中国开放了旅馆、餐饮服务,允许成立合资企业,新加坡、文莱等国家还向中国开放了海洋客运和货运服务。这些市场开放承诺,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双方服务部门的互利做作,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而且还可以使双方的消费扩大选者服务范围,先手到更多的优质服务。
4、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开放是渐进式的。
根据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的特点,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开放是渐进式的。目前《协议》所涵盖的减让表是各国的第一批开放承诺。根据《协议》规定,在《协议》生效生效一年内,双方将就第二批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问题进行谈判。而且,将来双方还可就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问题积极进行磋商,以逐步实现本地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2005年7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简称东盟自贸区协议)的核心内容,即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计划全面启动,双方对成员方的大部分原产产品相互给予关税优惠待遇,其中由东盟国家进口的动物、植物产品已全部实施零关税,油脂、化工品、矿产品和橡胶制品等东盟优势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标志着东盟自贸区协议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也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到全面和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❻ 中国东盟贸易区的现状和前景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对华投资项目3.2286万项,合同外资金额1119亿美元,实际投入520.1亿美元,占我国吸引外资的6.08%。2003-2008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从29.3亿美元增至56.4亿美元,平均增速达31.1%。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盟对华投资增速仍达到了24.4%,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越南,增幅达83.6%。东盟对华投资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五国,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宾馆、饭店、住宅、金融、零售、石油化工、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业。
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3-2008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由1.19亿美元增至24.84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平均增速331.2%。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幅仍达156.1%,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老挝等国,投资领域分布较广,涉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金融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海外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市场。截至2008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额达69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29.3亿美元。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是中国在东盟国家开展承包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 在自贸区的框架下,未来中国还将通过积极推进大湄公河、泛北部湾合作,并参与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次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次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谋求与东盟尤其是其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共同发展。
未来,中国与GMS合作成员国在交通、能源、电信、农业、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将积极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启动一批优先合作项目,以海上合作为纽带,促进区域内各国港口与物流领域的合作,提高通关便利化程度,建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海洋运输通道和沿海经济带。未来,GMS和泛北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为推动中国扩大对东盟的开放合作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将以东盟东部增长区发展伙伴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东部增长区的合作中,落实已经签订的《框架合作协议》,与成员国在农林渔业、资源开发、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深入发展。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能源、环保、通信等领域的合作也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成为中国扩大对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❼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东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五个国家在泰国曼谷建立了东盟。1984年1月8日,文莱加入东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东盟;1997年7月23日,缅甸和老挝加入东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东盟,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扩大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对中国来说,东盟是近邻,属战略上攸关国家安全的地区。对东盟来说,中国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尽管东盟早就明白中国潜在的主导地区的可能性,但大多数成员国相信地区社会化进程可驾驭这个崛起的大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到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
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当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17年来,双边关系迅猛发展。在政治领域,中国秉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和东盟10国分别签订了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政治文件。在和东盟的战略合作层面上,2003年中国成为东盟外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
目前,双方政治对话的机制已经非常完备,包括了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加上这次中国向东盟派驻大使,将使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推进到日常化沟通协作的程度。
中国在除旧布新之际,向东盟派驻大使,表达了中国对东盟的重视。对中国而言,这是中国2008年大国外交的收官之作;对东盟来讲,这无异于一枚定心丸,确保了中国引擎对本区域经济的持续提振效应。
如果放以更为宽广的区域视野,中国向东盟派驻大使也是东亚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韩三国已经开始进行首次东北亚的峰会。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地区就涵盖了东南亚和东北亚两大区域。多年来,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呈现出东盟和东北亚三国“10+3”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没有达成地区一体化的共识,基本上是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分别合作的松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于,中日韩三国尤其是中日两国没有达成区域整合的共识。金融危机时代,在东盟“10+3”面临经济困境的情势下,中日韩三国峰会达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机的共识,东北亚的“拳头”已经攥紧。这样一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国此时向东盟派驻大使,就起了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穿针引线的纽带作用。
在经济层面,双方于2002年11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此外,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个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谈判进程正在有条不紊进行。
1月17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东盟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2311.2亿美元,占全年外贸总额9%,同比增长13.9%,双方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关系。未来,中国—东盟将成为世界上拥有近20亿消费者的自由贸易区,也是被称为“未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自贸区。
2008年年末,中国外交部宣布,中国政府向东盟派驻大使,资深外交家和国际法专家薛捍勤成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国对原产于东盟10国的部分税目商品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税率。实施协议税率的税目数约为6750个,相对于最惠国税率,平均优惠幅度约80%。2009年,中国关税总水平仍为9.8%,而对东盟平均关税降到2.8%。据最新消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有望于2009年上半年率先试行人民币结算。
这一连串的政治、经贸利好,使中国东盟的关系在新的一年呈现出突破性的发展,开启了东盟“10+1”的战略新局。
❽ 中国东盟战略政治互信大增带来的积极意义
近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加坡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与东盟就地区合作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就地区热点问题进行有益探讨,并驳斥了域外大国插手南海地区事务的企图。
新加坡外长维文在中国—东盟(10+1)外长会议的开场致辞中,回顾了东盟和中国关系的发展,称过去3年双方在贸易、投资和创新等许多领域的合作都进展显著。他说,只有建立互信和信心才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合作,“有时会出现分歧,这时关键是要找到共识,强调务实合作,本着友善精神,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
8月2日,王毅在中国—东盟(10+1)外长会后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今天的会议比往年更加和谐,更加平稳,也更友好,这再次体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相互信任进一步增强,相互支持更为坚定。”
“世界大环境变了,这是今年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与往年的不同之处。”中山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宇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冲击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加强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维护地区稳定成为双方共识。
8月4日,王毅在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后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形成了三点重要共识。可概括为:一,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坚持多边主义进程;二,随着东盟共同体的建成,以及中日韩合作的恢复和发展,是时候积极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了;三,加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
“达成共识,意味着中国和东盟的政治互信加强,这对东亚地区所有国家都是利好消息。”张宇权表示,今年东亚地区安全局势出现了积极进展:首先是朝鲜半岛核问题重新回到了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的轨道,各方包括美朝双方就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达成重要共识。其次,在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进一步趋向稳定。
“准则”草案达成
中国和东盟将于10月22日至28日在中国广东省外海举行联合军演,没有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参与。菲海军发言人乔纳森·扎塔中校表示,即将举行的中国主导的海军军演将聚焦于“搜救行动”,届时将运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
“运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是为了降低冲突,表明双方的军事安全互信更进一步。”张宇权表示,演习的目的是在南海建立互信,开启多边合作的习惯。“南海行为准则”谈判还需要很长时间,在此情况下开展联合军演有助于缓和海上紧张局势。
日前中国海军与东盟国家海军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桌上模拟推演。报道援引新加坡海军军官林余川(音)的话,“桌面演习是东盟和中国海军为应对海上事件而迈出的很好的第一步。”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报道,东盟与中国已就“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达成一致,双方还商定了今后磋商的“关键程式”。
“这好比中国和东盟国家一起建造一所房子,过去11个国家可能有11种设计方案,现在我们不仅统一为一个设计方案,打好了基础,同时我们还建起了四梁八柱。”报道引述王毅的话,“我相信,只要我们排除外来干扰,‘准则’磋商就能加速向前推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高瑞连认为,双方达成共识意味着南海主权声索国为今后的会谈确立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共同条款。
“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显示,中国希望与东南亚国家在争议水域开展军事演习和能源勘探活动,但坚决主张将域外国家排除在外。法国《快报》周刊网站认为,这体现了在“南海行文准则”的制定中各国的初始立场。
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举行联合演习,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动暖意频传。
张宇权表示,南海问题已经不构成中国和东盟合作的阻碍,原因有三:其一,前车之鉴,菲律宾的阿基诺三世政府曾充当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马前卒,把菲律宾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东盟国家都不愿重蹈覆辙;其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奉行“美国优先”原则,不顾地区国家利益,拨弄是非;其三,中国一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原则,不仅实实在在惠及周边国家,而且占据道德制高点,得道多助。
“‘南海行为准则’距离最终达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三个原则要贯穿始终,一是必须排除美国,二是坚持互利互惠,三是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张宇权说。
自主决定未来
在中国与东盟积极推动双边合作之时,仍有一些域外杂音不时传来。不过,这些杂音已经在南海掀不起浪了。
美国务卿蓬佩奥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会议上透露,“为配合我们促进印太区域安全的努力,美国将投入将近3亿美元新资金”。他表示,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海上安全、人道援助及维和任务,同时应对“跨国威胁”。报道称,出访东南亚前,蓬佩奥曾透露,美国将投资1.13亿美元促进其“印太战略”,并称这是“美国对东南亚区域经济承诺新时代的首付款”。
无论是1.13亿美元用于经济发展,还是3亿美元用于安全项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这两笔投资是针对中国之举。
美国“自由和开放印太”新愿景的出炉,正值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影响力,强化与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贸易联系之际。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称,美国的举动无疑是对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挑拨。
来自人民网
❾ 政治题: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意义1、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全面、深入、快速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确立之后,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南海行为准则》;中国率先作为非东南亚大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结为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是中国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切实步骤,也对巩固、发展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维护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2、从建立国际新秩序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和东盟各国发展水平各异,与有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但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双方通过建立自贸区而合作发展,可成为发展中国家互助合作的新典范。在建自贸区中,中国与东盟本着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精神和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谈判,充分考虑东盟内部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对东盟的欠发达国家予以照顾。中国一直希望实现平等、互利、共存、共赢的全球化,中国—东盟自贸区正成为这方面重要的实践。3、从提高东盟的国际地位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助于东盟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确立之后,这一意义已经显现。一是,美、日、俄、印等国纷纷与东盟发展新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二是,东盟凝聚力增强。文莱苏丹博尔基亚评价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对东南亚国家是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目前,东盟的国际地位呈提高趋势,东盟的独立性、稳定性增强。(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1、使双方获得“贸易创造”效益所谓“贸易创造”是指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原来国内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所取代,使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增加,某些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同盟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关税减让(或实行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会大大地刺激贸易量的增加,促进贸易结构改善,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2、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采取优惠的投资政策,实现投资自由化,刺激投资的增长。这种增长可以分为刺激区域内投资效应和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两种。例如,由于本国有关企业的产品成本比某成员国高,企业为寻求较低的生产成本就把工厂转移到某成员国,从而获得区域内投资增长效益;一些非成员国由于害怕他们产品受歧视,纷纷到自由贸易区内投资开办工厂,从而使区域外投资增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区内各国及企业间为争取投资所进行的无序竞争。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的协调将使区内投资环境更优越,待遇更优惠,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区域外资金,也能有效避免区域内资金的外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消除投资障碍,相互提供的优惠政策将促进双方投资量的增加、投资结构的改善,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3、使双方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产品生产更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一般会引起产品平均收益的变动,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规模经济的扩大为前提。多个成员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把若干个小市场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而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应扩大,在比较优势原则的作用下,成员国之间很有可能通过产品专业化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4、推动双方经济发展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彼此赢得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彼此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彼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增强彼此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应对能力。特别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促进东盟一体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促进东盟与其外国家建立和发展紧密经贸关系。近些年来,东盟分别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 妈的 给分啊 我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