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因素
外部因素
(1)经济水平
人均GDP较高,存款较多;GDP的增长率较高,存款的增长较快;外贸、投资顺差。
(2)货币政策
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货币掉期。
(3)金融法规
如利率管制、金融分业、存款实名制等。
(4)税收政策
利息税。
(5)股票、房地产市场
股票、房地产市场上升,存款减少。
(6)汇率、通货膨胀率
本币升值、通货膨胀率下降,存款增加。
(7)消费倾向
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如私家车。
内部因素
(1)银行声誉
资产规模,政府背景。
(2)服务水平
服务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客户经理制。
(3)银行形象
CI策略,广告宣传。
(4)存款品种
定活两便、通知存款。
(5)存款利率
通过理财产品实现差异化,高息或变相高息揽存屡禁不止。
(6)贷款便利
以贷吸存,存贷结合。
(7)咨询服务
如项目评估、融资策划、理财咨询。
(8)营销能力
业务关系、人脉关系、血缘关系,营销手段。
(9)激励机制
吸存的考核和奖励。
② 商业银行影响储蓄存款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利率 服务 政策 关系 其他领域收益
③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影响个人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个人储蓄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是疫情影响,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所以他就不能有储蓄
④ 影响投资和储蓄的主要因素
美国经济的发展
⑤ 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论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⑥ 请问影响储蓄倾向的因素是哪些
影响因素:
其一,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
其二,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
其三,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
2看病贵、买房贵、上学贵3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我国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使消费信贷真正能够刺激消费,分流储蓄。
⑦ 请问:宏观经济学中,储蓄的长短期影响是什么影响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短期 储蓄增加则影响消费 从那个国民收入模型的等式看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 。长期 储蓄增加则信贷资金增加 利率下降 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刺激投资。 储蓄率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因素 如果储蓄高则经济资本存量高 相应的产出水平高
⑧ 从核算的角度看,储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差额指标,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是存款与贷款的差额指标。
1.储蓄行为的自主性
储蓄行为的自主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储蓄对象是私有的,就是储蓄者所要储蓄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所有,储户自己有权支配,这是储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二是储户进行储蓄是自我需要的结果。储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的某种需要,这种储蓄的自主性反映了自我服务的需求,不论是保值或增值的储蓄都是对储户有利的,因而货币所有者愿意从事储蓄活动。
2.储蓄对象的暂时闲置性和积累性
储蓄动机产生于个人取得收入以后扣除消费部分的结余。这部分结余构成了个人能进行储蓄的物质前提。同时,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也说明了储蓄对象的闲置具有暂时性。储蓄的积累性是指储户在货币资金上量的积累。它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储蓄行为对储户个人具有积累财富的作用;其次,从货币资金代表社会财富的角度考察,货币储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
3.储蓄价值的保值性和收益性
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具有还本付息的特征。储蓄的还本付息特征使它具有明显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储户将货币资金存人银行等储蓄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如果连本金都保不住,储户是不会参加储蓄的。因此,储蓄的保值性是储户进行储蓄的最低要求,也是储蓄的基本特征;其次,储户将货币资金存入银行等储蓄机构,经过一段时间,不但要取回本金,还要带来利息,这是信用行为的基本要求。储蓄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储蓄的收益水平。
⑨ 储蓄规划受哪些因素影响
储蓄规划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金融法规,人们的储蓄习惯和收入等因素影响。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
(9)储蓄影响因素分析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当我们拿到银行开出的存单后,一定要仔细核对存单上的金额大小写是否与所存款项一致,直到确认没有任何问题以后才可以离开。千万不能等回家之后才发现问题。这时候就不容易说清楚了,很容易与银行发生纠纷。
存单或者存折是储蓄者向银行提取存款的唯一有效凭证,所以应该妥善保管,如果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造成存折无法使用就麻烦了。比如存折上因银行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而忘记盖章,那么存折就是无效存折,这会给用户提取存款无故添加诸多麻烦。
⑩ 请问大家知道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那些啊
五大因素影响居民储蓄
赵晓强 2004-09-07 09:15
据媒体消息,央行行长周小川9月6日在上海参加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004年贵金属年会时表示,目前讨论加息或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还是早了点,央行还要看8月份的数据;他还表示,目前市场有关“十一”期间央行可能加息的传言,只代表市场的观点,不代表央行的观点。
这是中央银行关于是否加息问题的最新表态。市场上之所以盛传加息猜测,除了目前通胀压力继续维持、宏观调控要防止反弹之外,也与今年以来居民储蓄持续增幅下降有关。
金融业人士认为,影响居民储蓄原因众多,但并不是导致利率调整的决定因素,而目前就认定今年将出现储蓄近10年高速增长的拐点还为时过早。
由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连续几个月出现增幅下降,目前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幅已降至2002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储蓄增幅的放缓使人们再一次关心“负利率”,如果通胀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而存款利率维持现有的水平,“负利率”可能会继续影响居民储蓄。
今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增幅下降已引起多方重视。到今年7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连续5个月出现增幅下降,7月末,我国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低3.6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出现连续几个月的少增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的分流作用明显;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投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当物价指数上涨速度超过银行存款利率,就会导致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曾预测,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而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连续攀升,6月份更是达到5%,存款实际利率已为—3.416%。负利率使居民储蓄存款缩水,必然导致居民储蓄意愿减弱,消费意愿上升。
今年以来的房地产投资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对通胀的预期。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来源于购房者的定金及预付款为2955亿元,同比增加941亿元,增长46.7%,而居民用于购买房地产的资金很大部分来源于储蓄存款。人民银行有关数据显示,从今年上半年居民金融资产与去年同期的比较,储蓄同比增加—522亿元,增加—4.9%;而股票、基金等其他金融资产同比增加2076亿元,增加94.6%。在其他金融资产中,股票投资增加67.8%、可转债投资增加—59.3%、凭证式国债投资增加705.9%、企业债投资增加30.8%、基金投资增加2262.4%、保险投资增长6.5%。仅基金和国债就分别增加1268亿元和1143亿元。
民间融资的活跃与企业资金紧张有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许多企业纷纷以较高的利率通过集资、入股等形式融资,分流了一部分储蓄存款。
对于居民储蓄少增这一态势是否会进一步持续,专家的观点并不相同。有的认为,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没有根本的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主要的投资形式,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群体。
尽管今年年初基金的销售出现“井喷”行情,许多投资基金的收益超过10%。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股市走低,基金收益也有所回落。由于目前公开发售的证券投资基金只能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从长期看,如果中国的证券市场没有根本的好转,基金的持续发展也难以为继。
而对影响储蓄最立竿见影的存款利率,目前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有关专家表示,如果负利率长期持续,居民存款意愿仍将继续减弱;尽管央行一直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的有关指标并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但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利率这一“杀手锏”却始终没有出手。
据专家介绍,我国1992年也曾出现过居民储蓄增长少增的情况,当时的通胀率高达两位数,央行对此作出了较快的反应,1992年、1993年连续两次加息,第二次加息后仅两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即出现反弹。而此轮是否加息一直受各方的关注,且引发了经济学界的一场大争论,央行也是一次次表示要“观察”。因此,密切注意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应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