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社会责任与行为研究的论文怎么写
以下的你可以去参考和根据这些去查阅资料,这些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与行为研究,等等客观内容,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去分析与研究,最好是根据这些内容去查阅资料,有了责任就责任有了行为,两者都为相互互通的。
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一.发展历史
二.思想渊源
三.十大原则
人权
1 企业应在其所能影响的范围内支持并尊重对国际社会做出的维护人权的宣言。
2 不袒护侵犯人权的行为。
劳动
3 有效保证组建工会的自由与团体交涉的权利。
4 消除任何形式的强制劳动。
5 切实有效地废除童工。
6 杜绝在用工与职业方面的差别歧视。环保
7 企业应对环保问题未雨绸缪。
8 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9 推进环保技术的开发与普及。
反腐败
10 积极采取措施反对强取和贿赂等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
四.作用
五.企业做法
六.八大社会责任
1明礼诚信,2科学发展,3可持续发展,4保护环境,5发展慈善事业,6保护职工健康,7发展科技
七.经验借鉴
八.八个方面
作为专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权威专家,谭小芳老师提出以下八个方面:
1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
2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
3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
4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
5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企业主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
6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
7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垄断企业,大量侵吞垄断利润,并极力排斥市场竞争;
8是普遍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市场上圈钱。
九.标准:
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系依据国际劳工组织条例所建立之国际性社会责任标准。
十.构建办法
1,企业应该建立明确的流程,确保社会问题以及新兴社会力量在最高级别得到充分探讨,并纳入公司战略规划中,从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出发,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到公司整体经营活动中。
2,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社会责任的推行,并设置相应的社会责任考核指标。
3,培养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的每个员工在实际的日常行为中处处履行社会责任。
4,持续定期发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面真实地展现企业公民形象。
十一.历史论战
十二.责任体现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2. 社会责任意识的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3-81页。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 急救,谁能帮我找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段落,参考文献等,我把分全给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贸易规则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重构新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过程中,以捍卫消费者权益、劳工利益和环境保护的三大公众利益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不同利益集团共同关注的焦点,企业社会责任在这种氛围下得到广泛的推广。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背景和原因
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活动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空间。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以及各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加剧扩大,跨国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而建立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流动和全球化生产使跨国公司能够规避国际劳工法规,并且不受东道国劳工法规的制约,从低成本生产地区间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润。针对跨国公司转包生产体系中存在的“血汗工厂”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工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团体强烈要求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的市场竞争中以及谋求最大经营利润的同时,承担其对相关利益者的社会责任,于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便伴随着跨国公司的业务发展而向全世界扩散和渗透。
人文社会观念的发展引导了企业经营行为。随着人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围绕着捍卫消费者权益、劳工利益和环境保护的三大公众利益,西方社会掀起了一系列既深入、广泛又持久的社会运动,包括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环保运动、女权运动、社会责任投资运动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等。这些捍卫公众利益的社会运动的不断发展,使西方社会也不断推生出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并形成新的共同社会观,与这种新的共同社会观相适应的是一股能左右消费潮流的市场力量,它要求企业按照其道德要求调整经营管理思路,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实现利益的途径已经从原来依靠单纯的市场竞争变换成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从当初以被动地处理劳工冲突和环保问题为主要内容提升到主动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深入社会。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尽管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实践依然很强势,但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开始接受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实践。此外,来自社会的压力包括舆论压力和各种法规,也从另一面促成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推动的不可阻挡的国际社会潮流。但是,在企业社会运动不断发展的同时,该运动所引发的争论与冲突也没有休止。早在20世纪初以来,国外理论界就对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一直争论不休,与此同时,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愈突出,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也相当频繁。最近几年来,国与国之间对以劳工保护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摩擦与争论也常见于各种国际磋商会议上,可以预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在理论上的争论和国际社会事务交流中的冲突将会继续下去。
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局面。在产生着这些历史进步的同时,国民的精神境界体现在企业界的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对劳工福利的漠视、对工作环境的轻视、对劳工合同的肆意践踏、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环境污染于不顾等等现实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许多原则不仅与传统美德而且与当代需要的道德伦理的内涵很接近,其中不乏可借鉴的东西。例如它对“所有人的福祉”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对员工利益的强调,对女性地位的尊重,对物质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生活内在质量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强调,都是今天重建道德伦理所需要的内容。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逐步深入,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导入我国,尤其是包括SA8000和各大跨国公司制定的数百个生产守则在我国出口企业的广泛认证,使我国出口型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了我国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可以说,在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规则出现巨大调整的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将面对来自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重大压力,而这场运动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优势、出口成本、出口商品结构、出口产业结构甚至社会经济结构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现今已经无法回避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主动应对的最好选择,也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明显不足。首先,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多,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大部分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如经济学界多数是在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企业的性质时间接地涉及到这一问题,法学界则多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探讨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哲学界则多从我国从传统道德对企业的要求来探讨社会责任。国外对企业社会责任属于哪门学科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但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那个学科,都几乎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门很重要的新兴学科来培育和发展,并成熟地把企业社会责任分成劳工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企业诚信、质量保证等具体的专业来培养人才。相比于我国,由于国内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或专业的设置还是空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学科规划更显然是迫在眉睫。
其次,缺少创新性研究。目前国内翻译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原著较多,而国内原著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科研成果,针对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很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现有文献看,国内理论界基本上秉承了国外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学派的观点,几乎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该不该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有争论,但对于企业究竟该具体承担那些社会责任、怎么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特别是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企业社会责任作用机理和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也少有成果。
最后,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与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明显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争论焦点在于企业社会责任对贸易的影响,由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导入我国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化,在我国目前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生产守则在我国的广泛实施以及SA8000认证体系在我国的逐步推行,基于这种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推动方式和力量都跟我国对外贸易直接挂钩,现有的国内研究文献大部分从这个问题作为切入口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否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生产守则的广泛推行是否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社会贸易壁垒等问题;其二是在怎么来应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措施上,不少学者都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列入法规框架以确保企业的实施;其三是很多学者都提出应该尽快推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以此建立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力量对话的平台。因此,从国内研究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焦点问题来看,可以说国内理论界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亟待进行的工作
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中,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比较优势将可能被加剧弱化,对外贸易体系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国际贸易的规则将可能因此改变。沿海很多外向型企业已经感觉到这场运动所释放出来的压力,对采取何种新的策略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如何应对这场社会责任运动的研究已经相当紧迫,当前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要支持和鼓励各界的研究工作
由于我国目前理论研究体制的制约,理论研究的资源要素还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上,政府的意图导向对理论研究起着方向性的指挥棒作用,特别对企业社会责任这种全新的、尤其是还带有敏感性的领域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整体研究工作才能有比较大的突破。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工作包括直接给教研部门下达研究课题,给予研究部门的专门机构设立编制、人员编制、资金扶持,鼓励研究部门举办各种研讨活动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把企业社会责任当作未来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从近期公开发表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便可以得到印证,但能得到政府部门有实质性支持的却不多,这便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育部门应加快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成熟的学科和专业,各种相关内容的课程设置也相当完善,如英国诺订汉大学商学院就有齐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专业,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未来社会的热门紧俏专业。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明确列入学位专业,更没有作为一级或二级学科来设置,这种状况很明显跟我国面临的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压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亟待进行补充和完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来设置是最为现实和最有可能性的工作。
(三)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力度
高校和科研部门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我国新时期参与全球化所面临的重要理论领域来看待,给予研究资源的倾斜和扶持,展开更加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特别要把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和发达国家处理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智力支持。
此外,回顾过去几年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推行历程,除了跨国公司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主体、研究人员逐步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作外,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传播和报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有些媒体由于存在不负责任的态度致使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歪曲报道也使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误解。因此,媒体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加大报道传播篇幅和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起准确传播和报道的职业操守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作。
4. 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承担对政府的责任、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消费者的责任,以及对社会、资源、环境、安全的责任,保护弱势群体、支持妇女权益,关心保护儿童、支持公益事业等,其总称为企业社会责任。
5.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西方经济学家对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存在争论。企业社会责任论的思想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其学术渊源则可上溯至契约理论与产权理论。实业界从不讲社会责任到讲求社会责任,经历了一个剧烈的转变。企业社会责任论的实质是公司基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思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竞争优势
一、理论文献综述
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可上溯到上个世纪初,但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 德鲁克(197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领域是企业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另一个领域则是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问题。里基. 格里芬(198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斯蒂芬. 罗宾斯(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他还区分了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概念。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道德责任,它要求企业分清是非并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哈罗德• 孔茨(199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高巍(1994)认为企业在追逐利润,谋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如缴纳税金的责任、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等。李鸿贵(1995)认为CSR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个体应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对国家及主管部门的责任三个方面。张兰霞(1999)认为,CSR是指企业为所处社会的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陈炳富、周祖城(2000)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狭义的CSR主要是指道德责任。郑孟状、潘霞蓉(2003)认为CSR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
本文以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企业遵守最起码的伦理规范与社会准则。如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等,大致与陈炳富、周祖城所说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一致。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在遵守社会基本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对雇员、供应商、顾客、管理者及当地社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本文讨论的主要指后者。
2.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CSR的实质是社会对企业的一种软约束,企业可以承担,也可以不承担。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企业到底有没有社会责任?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对此西方经济学家一般
3
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盈利性机构,其首要责任就是尽可能多地赚钱,为股东利益服务,除此以外没有其它社会责任。他们信奉的格言就是:“Business`s business is business”。亚当• 斯密是这种观点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人们在自利本性的激励下会自动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财富,而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和提升一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一个超道德(amoral)的实体,它只管盈利,提高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社会责任则通过法律法规来实施,而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而非企业。
托马斯• 霍布斯以及约翰• 洛克的哲学也是这种逻辑思想的反映。而这一思想最有名的支持者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氏是一位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大师,在1970年给纽约时报写的那篇引发了一场有关企业CSR的大论战的文章中,他分别从经济角度和哲学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后者包含了自由,个人主义,以及避免市场合谋现象的存在,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前者认为,个人可以同时投资于资本市场以及把一部分所得利润用来作公益事业。当然,社会公共品也可以让企业以CSR的形式来提供,但一般来说,由CSR形式提供的公共品给个人带来的效用是比不上个人自由捐赠所带来的效用。因此,弗里德曼(1970)被广泛引用的一句名言就是:“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利用资源并在游戏规则许可的范围内提高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在一个开放与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诚实无欺地从事交易活动。②”
在弗里德曼的分析框架里,企业是由股东所拥有的,股东跟企业管理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的管理者只是企业的雇员,其责任就是在遵守社会基本秩序(包括法律上的,伦理习惯方面的)的前提下,根据所有者的意愿来管理企业,为股东尽可能地增加利润。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无异于管理者不经股东、顾客和雇员的同意就用他们的钱来解决社会问题,这实际上是变相地向他们征税,把政治机制扩展到经济领域,从而根本上破坏了个人的自由和市场经济制度按照这一关系,管理者是服务于股东的利益的,是不允许出现损害股东利益的现象的。进一步说,这一论断是由著名的费雪分离定理(Fisher’s separation theorem)引申过来的,费雪分离定理的原意是说,个体(指股东)在生产(这里指获取利润)和分配(包括个人消费和捐赠)之间是可以分离的,即可以先最大化股东利润,再把所得利润在个人消费和个人捐赠之间作分配。在这里,由于社会公共品是非贸易品,不满足费雪分离条件的前提假设。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把股东的决策拆分成,投资于一家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然后再把所得利润的一部分作个人捐赠,这一决策过程也可以由直接投资于一家CSR企业来形成,股东既可以获取部分的利润回报(financial returns),还可以从CSR企业用另一部分利润来提供的公共品中获取一定的社会回报(social returns)。
弗里曼(Freeman,1984)在反驳了弗里德曼的“委托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认为管理者不应该只对股东权益(Stockholder Interest)负责,还要考虑满足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比如工人,消费者,供应商以及社区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根源则是契约理论。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联结体”。这里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与股东(shareholder)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弗吉尼亚大学企业管理的教授爱德华• 弗里曼(Edward Freeman, 1983)对此有过不止一个的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由于企业行为会受益或受损,以及他们的权力会因为企业行为遭到侵犯或加强的群体和个人。或者是对企业有利益要求权的群体,具体包括供应商(suppliers)、顾客(customers)、员工(employees)、股东、当地社区(local community)以
5
及管理者(management)。弗里曼和里德(1983)还区别了两种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对企业的生存和成功有决定意义的群体。从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并受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企业不仅仅是独立的生产者或法人,它还是依托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基础上而存在的一个实体,因此企业从根本上讲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组契约的联结点。这就是与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相对应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另外,有其它学者也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来考虑CSR,但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基于企业跟各利益相关者的重复博弈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信任合作关系”,认为这些都会增进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绩效水平(Donaldson1990,Donaldson和Preston1995)。
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鼓吹者认为产权概念十分复杂,单独依靠某一个“个体判断”理论来描述产权是不完整的。产权是可以分割的,从多元理论的角度出发,公司控制权一部分赋予股东,另一部分由利益相关者掌握。因此唐纳森和普雷斯顿(T. Donaldson、 L. E. Preston 1995)指出:“只要一种多元的产权理论能够被掌握,那么产权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联系就是显而易见的。”显然,“股东利益至上”理论是主张企业无社会责任的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基础,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企业社会责任论这一学说的滥觞。而从学术渊源上看,两者都可以从契约理论与产权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根据。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作为合法实体和众多个人所组成的集体,CEO和高层管理者被雇佣是为了实现所有者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为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对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相应义务。所以,企业对所有者的义务虽是第一位的,但为了生存和更好发展,它必须对企业内外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作出适时合理的回应。这样,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企业应合理合法地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该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与道德的责任。 6
除了上面介绍的股东利益至上论和相关利益者理论以外,还有其它几种用来解释CSR的主流理论,比如企业的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th Firm )以及企业理论(Theory of the Firm)等。最早使用企业的资源观来分析CSR的是Hart(1995),他认为,对某些产业以及公司来讲,用在环境投资上的社会责任可以构成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资源或者能力。Mc Williams,Van Fleet和Cory(2002)运用同样的理论得出,CSR这种企业策略行为可以被用于建立并且提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运用企业理论来分析CSR,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CSR是企业用来吸引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群体,企业在提供公共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实施他们的市场/商业策略。”(Baron,2001).而针对消费者在面临私人品和公共品时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information asymmetry),Fedderson和Gillgan(2001)就认为:那些非政府机构(NGO)在消费者降低CSR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有些学者如Waldman,Siegel和Javidan则强调了“CEO的领导能力在CSR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个更加有头脑有眼光的CEO一般会更倾向于实施那些策略性的CSR行为。”以上的理论分析都只是对CSR作比较定性分析的,而Mc Willams和Siegel(2001)对CSR从需求/供给角度进行了成本/.收益的定量分析,从而推算出了最优的CSR水平。
另外一些学者也通过其它一些理论来试图解释CSR,比如Donaldson(1990)的管家理论(Stewardship Theory)就认为,管理者有道义上的责任去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而这时就不用考虑这类行为会不会影响企业绩效。Jennings和Zandbergen(1995)用制度分析方法,强调了制度对CSR企业要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ecologically sustainable)当中所起的作用。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社会责任无疑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规则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
7
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我们称之为“硬约束”。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行为规则,具体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形式,我们称之为“软约束”。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放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那么很显然,企业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则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
3.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从静态角度来看,那些实施CSR的企业他们的股价(市场价)往往是低于那些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因为股东对CSR带来的效用评价比不上自已捐赠所带来的评价,这种对CSR的低评价,反映在市场价值上,就是那些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他们的股价要高于那些CSR企业的股价,也就是说实施CSR是要有一定成本的。但这种成本不是由投资者(股东)来承受的,因为一旦他们理性地预期到了CSR企业会把一部分利润用于作公益事业,这类企业的股价便会随之下降,这使得他们购买股票的成本下降,而这种成本的下降程度刚好可以弥补投资CSR企业跟投资利润最大化企业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评价上的差异。从理论上我们可以知道肯定存在着一种均衡的评价比例(即由企业的CSR行为带来的效用跟自己捐赠的效用的比例,一般来说,这个比例都会小于等于1),使得股东在投资CSR企业和利润最大化企业之间是无差异的。低于这个比例的,则会偏好于投资利润最大化企业。同理,高于这个比例的,则会选择投资于CSR企业。
由于股东不承担CSR的成本,这种成本就必须由创立企业的企业家来承担。John Mackey(2005),这位whole Foods的CEO就曾表达过这种观点。
Vogel(2005)曾经给出个CSR的定义,就是:“那些旨在改善并提升工作环境,并且作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是不属于企业需要履行的法
http://www.ncer.tsinghua.e.cn/lunwen/paper2/wp200606.doc
【摘 要】企业得以可持续经营,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对股东负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应由董事会承担,而不是股东、债权人或者企业的管理者直接承担。本文通过分析财富杂志评选的二十家“最受尊敬的企业”,讨论董事会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一般通过怎样的机构和制度来实现。目前,国外先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董事会决策模式和董事会承担、经理决策模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董事会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承担*
宁向东 吴晓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84)
网页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多试几次
国有企业改革文献综述
许多在微观层面研究中国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文献发现它们的业绩是增长的。这些文献包括陈等(1988)、道拉(Dollar,1990)、高登和李(Gordon and Li, 1991)、哥诺斯等(Groves,1994,1995),杰佛逊等(Jefferson,1992,1994,1996)和肖耿(1991)。
基于对国有企业业绩的这样一个正面评估,林毅夫等(Lin et al.,1997)、麦克米兰和诺顿(McMillan and Naughton,1992)、诺顿(Naughton,1995)和罗斯基(Rawski,1994)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不经过私有化而改进,他们并且认为,非国有企业被允许进入市场从而为国有企业创造竞争环境,因此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
胡永泰(Woo et al.1994)、萨克斯和胡永泰(Sachs and Woo,1997)、白重恩等(Bai et al 1997)等对在微观层面对国有企业业绩表现的正面评估提出了质疑。樊刚和胡永泰(Fan and Woo,1997)、沈联涛和肖耿(Sheng and Xiao, 1995)、世界银行(World Bank, 1996,1997)等则发现在总量水平上国有企业业绩在逐步恶化。肖耿(Xiao,1991,1997)以及其他研究者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生产率和增长两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对国有企业的这类负面评估和其他国有的改革经验,帕金斯(Perkins,1994)、萨克斯和胡永泰(Sachs and Woo,1997)、胡永泰(Woo et al.,1994)、沈联涛和肖耿(Sheng and Xiao, 1995)、世界银行(World Bank, 1996,1997)和肖耿(Xiao,1997)等因而强调了产权和所有权改革的重要性。车和钱(Che and Qian, 1996),李(Li, 1996),魏兹曼和肖(Weitzman and Xiao, 1994)、钱(Qian)和肖(Xiao,1991)运用产权方法研究中国企业问题。这些研究强调了政府控制对企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及委托-代理问题;却很少注意到国有产权承担着无限责任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些研究关注于国家所有制与产权错配在微观上的意义,而没有分析这种错配的宏观意义。樊刚和胡永泰(Fan and Woo,1996)、沈联涛和肖耿(Sheng and Xiao, 1995)以及肖耿(1997)将国企差劲的激励机制和中国宏观经济不稳定联系了起来。沈联涛和肖耿(Sheng and Xiao, 1995)以及肖耿(1997)运用产权理论探讨了许多在中国改革中与产权和所有制有关的许多问题。这些研究与本文的研究主题相一致。布劳德曼和肖耿(Broadman and Xiao,1997)是一项运用同样方法的早期研究,而且所使用的数据也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