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悲观心理
悲观心态
内心脆弱的人抗压能力很低,喜欢活在消极的情绪里,常会为了一些小事去深思多想,造成自己精神上的压抑。
悲观者是失败者的墓志铭,心态悲观的人总把问题往很坏的方面去想。
就像古时候有人杞人忧天一样,明明这件事其实不会发生,自己却偏偏将他想的会发生一样,所以他只会活在不好的情绪里。
这种心态是很典型的内心脆弱,容易被自己所伤害。要知道,人要学会保护自己才是你对自己最大的热爱。
如果你出现了这种心态,建议你趁早将他抛弃。
二,容易受他人影响
内心脆弱的人通常都很敏感,做事有始无终,并且也很容易受他人影响,给自己带来心灵上的痛苦。
就像在工作中,会有那么一类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他哪怕做得再好,一昧的去讨好别人。说真的,别人也不会正眼看待他。
他很在乎别人,也会因为别人的情绪波动想个好几天,明明不关他的事,他也会想象得会关他事一样。
最后的结果,就给他带来了很多烦恼,以及不必要的压力。
内心就矫情,脆弱起来了。而唯一能够打败这种想法的,就是你一定要学会坚强,千万不要想得太多了。
三,容易产生焦虑
这类人通常难以承受外界的刺激以及环境的影响,所以就极容易陷入焦虑的状态里,难以自拔。
他很在乎外界的言论,也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会因为不好的事情难过。
于是心理与生理上都会发生很差的变化,造成持续性的焦虑,担忧。
内心脆弱的人,也不敢去面对问题,那更何谈去解决问题呢?一个喜欢因为小事而产生焦虑的人,很容易被现实所打败。
所以呐,在面对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应该放松,不必给自己出难题,坦然面对,让心灵得到一定的释然。也学着坚强点,你才不被生活所撂倒,只有内心笃定,才会有好的收获。
② 悲观的心理表现有哪些
一般悲观的人,先把自己打败,然后又被生活打败。像这种悲观心理在青少年时期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初一、高一年级的学生这种情况最为明显。也可以这样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和情感及对社会的认知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变化,从心理上将会有很大的转变。所以当青少年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时,他不愿意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造成对这个社会适应不良,这种消极心理就会使青少年陷入悲观和压抑。
青少年在交往的过程中有取悦他人的倾向,经常承受不属于他自己的过错。这就和他们内心的悲观心态有关。此时,心里也会相当痛苦和难受。所以迫使他们形成胆小怕事、怯懦、退缩、忍让等不良的习惯。
这种类型的人所受的痛苦是有限的,同样前途也是有限的;人的一生总是会经历些不如意的事,有时自己的行为表现也并非令人满意,也可能会导致自我批评和害怕等情绪。所以悲观的青少年也未必整天沉湎于这些感受之中。要经常鼓励自己积极向上,经受多种磨难,做一个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年轻人。
小案例
16岁的小林一直都在备受学习的困扰。就在几天前,因心情抑郁而要跳楼的他被父母拉了回来。对封涛而言,他没有周末。即便在春节,父母也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给他放了一天半的假。其他时间,他除了上学就是补习班。
从上高中开始,小林的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失眠,食欲时好时坏,经常摔砸家里的东西。因为,尽管每天都在刻苦地学习,但是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小林认为自己就是台机器,没有生命,也没有快乐而言,前途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他认为结束生命就是一种解脱。
③ 为什么深层剖析自己时,心灵反而越来越悲观
楼主你好,可能是你最近心情都不怎么好,这样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多出去玩哈,多想一些高兴的事,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④ 悲观,请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可能变成乐观性格吗
从人格理论来说,虽然人格成型后很难改变,但是仍然有可能发生变化。
另外,即使是悲观,也不一定是坏事情,心理学中有一类型的悲观叫做防御型悲观主义。这种人格是通过把所有事情都往坏的方面思考来达到激发自己潜力的效果的,所以这类人的抗压能力很强,而且在成绩上也不逊于乐观主义者。
⑤ 如何克服悲观心理
心理学上,悲观是对自己的言行感到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也就是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觉得没有一丝的安全感及对害怕面对现实等多种心理形成的混合物。青少年时期是成长过程中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困惑和烦恼。对于这个时期的你们来说,如果成长的烦恼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和解决,那么青少年们很容易产生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此时会有悲观心理的产生,而且,将会对身边的很多东西失去兴趣。
悲观的人,往往会先把自己打败,然后又被生活打败。像这种悲观心理在青少年时期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初一、高一年级的学生这种情况最为明显。也可以这样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和情感及对社会的认知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变化,从心理上将会有很大的转变。所以当你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时,不愿意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就会造成对这个社会适应不良,这种消极心理就会使你们陷入悲观和压抑。
⑥ 悲观心理会有什么表现
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就是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其本身是内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响到器官层面,表现为躁狂、抑郁,心跳加速、气喘不接或神经衰弱、神情恍惚。楼主,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快的事情了?如果有,您可以找我聊聊。
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悲观心理?
1.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个目标要可行,也就是说,外在条件和自身条件都要具备。最初的计划要比较易于实现,需要的时间、精力比较少。如果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在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你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你一想到某个目标就兴致勃勃地准备采取行动的话,你就不必往下看了,你不是这篇文章希望帮助的对象。)如果你住在内陆省份,就先别计划进游大海:如果你只在游泳池里游过泳,就不要计划横渡琼州海峡。这些目标对目前的你而言太远大了些。
现在,我们假定你的目标是"今年夏天学会游泳"。这个目标可行吗?可行的,因为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一个夏天就学会了游泳,他们并不是运动天才;我知道离家不远有个游泳场,开设有游泳课程;我有参加游泳课程所需的这笔钱;这个夏天我有时间。
2、对你的目标精确定义。
只有目标明确,你才能判断是否达到了目标。否则,你总有办法对自己说:"我失败了。"为了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你需要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实施这项行为治疗的过程中,你要确保你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你相信你才能力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所以,请你精确定义你成功的标准。
"今年夏天学会游泳","今年夏天"是指什么时候?2004年6月一9月。哪种游泳方式?蛙泳。怎样才算是学会?能不借助于任何辅助工具游100米。好了,9月30日,你可以依据这些标准检验你的目标是否达到了。
3、将你的行动计划划分成足够小的步骤,确保你的计划一定可以完成。
为你的目标制定一个详细计划,计划的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都足够小,以确定你一定可以做到。比如,你第一步的目标可能是:确定游泳课的上课时间。你可能对这个目标嗤之以鼻,觉得太轻而易举了。但对于某些抑郁很重的人而言,能打起精神做这件事也很不容易了。记住,在确定每一个分目标时,要确保你一定可以完成。每完成一个目标,你就胜利了一次,每一次成功会令你的自信逐渐增长。如果你定的分目标太大,就难免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打击你的信心,也许,几次失败之后,你就会对这个计划完全丧失兴趣和信心,半途而废,重又返回到以前什么事也不要做的状态之中去了。
4、用自己的行为定义是否成功。
换言之,目标中不要牵涉到他人的行为。如果你的目标是与人交往,注意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下班后和小李一起喝咖啡。这个目标的不当之处在于: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小李是否接受你的邀请。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因此,你的这个目标违背了上一条原则,你并不能确定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依据确保成功的原则,你可以这样修改目标:下班后,邀请小李一起喝咖啡。只要你开口邀请过,那你就成功了。至于小李的反应,并不重要。邀请技巧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5、目标中不要有情感成分。
在这个计划中,重要的是做,而不是你在做的过程中的感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直接控制情绪。而在抑郁状态下,你很难从任何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感觉。情绪会受到行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即刻起作用的,需要一定的时日。因此,如果你一定要感到愉快才算是成功,那么,你很可能会失败。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我要愉快地游两圈",只要"我要游两圈"就足够了。
⑦ 悲观心理有什么危害
我们许多人都有悲观心理。如我们对工作上不熟悉的事情,做起来心里就没有谱,老觉得心里没底会失败,即使别人说做的好也认为是假话。
生活上总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尽管有人羡慕我的工作,经历,仍然觉得自己很差。
感情上总是揣摩女友说的话,写的字,总觉得是在暗示不好的将来,认为她想分手,总是把别人无心的话解释成让两个人难过的证据。
这些都是典型的悲观心理,它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也给别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
悲观是指对世界、社会和人生充满悲观失望的态度和观点。那种认为现实世界充满苦难和罪恶、人生毫无价值和幸福的态度,从而对现实世界的事情和生活采取消极失望的态度,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幸福感,有的只是痛苦和悲哀。
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观。”
在我们人生中,悲观的情绪笼罩着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我们在青春时期更是不可避免。战胜悲观的情绪,用开朗、乐观的情绪支配我们的生命就会发现生活有趣得多。
悲观是一个幽灵,能征服我们的悲观情绪便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的困难事情。我们人生中悲观的情绪不可能没有,重要的是击败它,征服它。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这是一种客观规律,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我们构想的一篇小说,或是一场戏剧,我们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心情就会变好许多。一味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我们不如意变得更不如意。
⑧ 悲观心理会有什么表现
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就是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其本身知是内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响到器官层面,表现为躁狂、抑郁,心跳加速、气喘不道接或神经衰弱、神情恍惚。
一般表现有,想到当前而产生无用和无助感,似乎戴着“灰色眼镜”,对任何事情只看到其阴暗的一面,对生活毫无自信。觉得自己无能和无用,是社会的累赘。用他的优点和成绩鼓励内他,他会说所有成就都是偶然机遇的结果,成绩是别人做出来的,与他本人毫无关系,自我评价过低。在这种过度悲观绝望的念头支容配下,可以演变成忧郁症,可能导致自杀的意念和行为。所以即使悲观情绪也要收到重视,要多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
⑨ 悲观的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就是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其本身是内省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但能很直接的影响到器官层面,表现为躁狂、抑郁,心跳加速、气喘不接或神经衰弱、神情恍惚。楼主,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快的事情了?如果有,您可以找我聊聊。
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悲观心理?
1.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个目标要可行,也就是说,外在条件和自身条件都要具备。最初的计划要比较易于实现,需要的时间、精力比较少。如果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在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你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你一想到某个目标就兴致勃勃地准备采取行动的话,你就不必往下看了,你不是这篇文章希望帮助的对象。)如果你住在内陆省份,就先别计划进游大海:如果你只在游泳池里游过泳,就不要计划横渡琼州海峡。这些目标对目前的你而言太远大了些。
现在,我们假定你的目标是"今年夏天学会游泳"。这个目标可行吗?可行的,因为我有好几个朋友都是一个夏天就学会了游泳,他们并不是运动天才;我知道离家不远有个游泳场,开设有游泳课程;我有参加游泳课程所需的这笔钱;这个夏天我有时间。
2、对你的目标精确定义。
只有目标明确,你才能判断是否达到了目标。否则,你总有办法对自己说:"我失败了。"为了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你需要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实施这项行为治疗的过程中,你要确保你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你相信你才能力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所以,请你精确定义你成功的标准。
"今年夏天学会游泳","今年夏天"是指什么时候?2004年6月一9月。哪种游泳方式?蛙泳。怎样才算是学会?能不借助于任何辅助工具游100米。好了,9月30日,你可以依据这些标准检验你的目标是否达到了。
3、将你的行动计划划分成足够小的步骤,确保你的计划一定可以完成。
为你的目标制定一个详细计划,计划的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都足够小,以确定你一定可以做到。比如,你第一步的目标可能是:确定游泳课的上课时间。你可能对这个目标嗤之以鼻,觉得太轻而易举了。但对于某些抑郁很重的人而言,能打起精神做这件事也很不容易了。记住,在确定每一个分目标时,要确保你一定可以完成。每完成一个目标,你就胜利了一次,每一次成功会令你的自信逐渐增长。如果你定的分目标太大,就难免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打击你的信心,也许,几次失败之后,你就会对这个计划完全丧失兴趣和信心,半途而废,重又返回到以前什么事也不要做的状态之中去了。
4、用自己的行为定义是否成功。
换言之,目标中不要牵涉到他人的行为。如果你的目标是与人交往,注意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下班后和小李一起喝咖啡。这个目标的不当之处在于: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小李是否接受你的邀请。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因此,你的这个目标违背了上一条原则,你并不能确定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依据确保成功的原则,你可以这样修改目标:下班后,邀请小李一起喝咖啡。只要你开口邀请过,那你就成功了。至于小李的反应,并不重要。邀请技巧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5、目标中不要有情感成分。
在这个计划中,重要的是做,而不是你在做的过程中的感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不能直接控制情绪。而在抑郁状态下,你很难从任何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感觉。情绪会受到行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即刻起作用的,需要一定的时日。因此,如果你一定要感到愉快才算是成功,那么,你很可能会失败。不要制定这样的目标:"我要愉快地游两圈",只要"我要游两圈"就足够了。
⑩ 什么是深度心理学
深度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体系。我们可以用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爱和恨就是硬币的两面,你恨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觉得世界充满爱,生活很美好,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充满爱和美好。如果有人对你说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好,是因为他内心有对别人的敌意。经过心理防御机制的“化妆”,投射成是别人在恨他并且攻击他。这种人内心的“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自我防御机制过强,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当你想到一个人,只有喜悦的感觉,那并不是爱。因为当你爱上一个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边的时候,会产生抑郁的内心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下都被记忆或者幻想污染了。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侣以及身边人,这种人往往是从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紧张环境中长大的。潜意识中,他要保持对过去的忠诚,不能“背叛”过去。当他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别人,就会让他和身边人都缺乏幸福感,这就是过去对现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谈笑风生,用快乐和愉悦感染大家,让人感到很有趣,这表示他的潜意识里没有压抑自己。若他是一个很无趣、拘谨的人,很有可能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压抑的。
●在没有宗教传统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传统的家族中长大的孩子,身心会很健康,而且还比别的孩子更纯净,更舒服。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虐待过的会寻求再被虐待。如果实在被压抑得太深,人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来表达。心因性疾病,如胃溃疡、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还有一切没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完美主义者是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坏的部分投射给别人,于是就可以指责别人了。
●每个人都只对心中有的东西敏感。如对金钱吝啬的人,会对别人“小气”很敏感。
●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那别人也会认为他是倒霉的。所以一个老师面对一个认为自己很差劲的学生,怎么能被他教会呢?老师要坚定地认为他是好孩子有优秀的一面,那才能帮助他提高。否则老师就变成被“教会”的学生了。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是“共情”。人类最高级别的安慰,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并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