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时, 就
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
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 因
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国内某些部门, 甚至某些大宗
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 导致价格猛涨, 进而扩散到其他部
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有
很多, 以猪肉为例,2007 年我国猪肉涨价有一系列原因, 比如猪饲料
涨价、流通环节不畅、猪疾病影响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养猪的机
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在家养猪的年收入大约为3000 元, 但
如果他进城打工, 一个月收入1 千元, 年收入可能达到1 万多元, 所
以, 如果有打工的机会, 他不大会选择养猪。只有通过猪肉涨价, 使
农民养猪的收入提高, 达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平衡的比较收益,
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 猪肉涨价有其必然性。
其实各部门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从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讲道理都是
比较类似的。
(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
的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因为我国国内各部门劳动生
产率发展较不平衡, 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
后, 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 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使一般
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 四)输入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开放型经济
部门的产品价格, 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 会波及
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 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这次的
通货膨胀, 是有着一定的国际性原因的, 国际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
其他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 五)不当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水平还与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谓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将影
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 而且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的条
件下所受到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说, 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
论” 。它的提出,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技术
转移理论的发展。
⑵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这一术语最早于1978 年由厉以宁引入国内。国内学
者真正关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1984 年开始的。1984 年, 黄觉
雏发表了“ 技术创新浅论” 一文, 把“ 技术创新” 定义为“ 把某种设想
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
的全过程” ,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1985 年, 王慎之
在“ 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文中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
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
⑶技术进步理论
尽管我国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但那
时的“ 技术进步仅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而存在的, 所谓的“ 技术进
步” 往往指的是物化技术上的进步, 所作的研究也只是定性的分析。
1986 年, 徐寿波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指出科
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 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二是
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3. 缓慢发展阶段
从20 世纪90 年代,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发展
阶段。这个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数是对原有理论的渗透和延伸, 最新
发展的理论较少, 主要有:
⑴技术溢出理论
技术溢出指的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
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1995 年, 李
平最先在国内介绍了国外有关“ 技术溢出” 的研究成果, 当时并未引
进同行的重视。从1998 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各种“ 技术溢出”
问题。至今, 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溢出的含义
与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的机理等等。经过十几
年的研究, 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 并指导着对
各种技术溢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⑵实物期权理论
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是在1998 年引进我国的。2000 年开始,
我国学者对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引入技术经济学领域后,使得项目的经济评价方
法得以丰富, 尤其是对高风险、不确定环境下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了
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根据实物期权理论, 一个项目的投资价
值等于项目的净现值、项目的灵活性价值与项目的战略价值之和。
其中, 项目的灵活性价值可以用灵活性期权来分析, 灵活性期权包
括延迟期权、转换期权、弃置期权和规模变更期权等。而项目的战略
价值可以用复合性期权来分析, 复合性期权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和
成长性期权。由于实物期权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的经济评价, 因
此, 经过几年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己经应用于各类项目的经济评
价领域。
从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 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
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 只有
经济效果原理和技术经济比较理论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相
关学科中引进的。二是整个理论体系缺少系统性, 彼此之间没有联
系,只是简单的罗列。
四、技术经济学发展面临困境
时至今日,技术经济学的面貌同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技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
政策的论证与评价; 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 经济规模的论
证与评价等。然而,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并不乐观。从上世纪90 年代
以来, 技术经济学新的理论研究专题很少, 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国
外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吸收及应用上,中国特色逐渐减少。这些情
况不仅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且造成技术经济学在我
国的学科地位下降
2.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通货膨胀 并分析原因及其影响,求个 PPT
这次中国通货膨胀最主要原因是上一次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大量货币流入发展中国家,这就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
3. 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激励问题探析》这篇文献资料中,从激励机制这个角度,论证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抑制市场参与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通过对五组不同的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阐明了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在《金融危机与信托责任》这篇文章中,从工商链条这个角度,论证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托责任的缺失,同时通过对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进行分析,阐明了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政府在工商链条上设立防火墙的重要性。
国外研究现状:在《Cracks in the System》这篇文章中,从流动性这个角度,论证了企业在危机中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及社会大众对金融体系丧失信心的隐患,阐明了建立新的制度来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性,强调了政府应当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扩大需求,防止实体经济受到过度的冲击。
综合目前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促使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华尔街信托责任的缺失,又有金融工具过度创新和政府对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监管不力。面对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政府应当设立金融防火墙,阻止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进一步的冲击,运用政府信用恢复社会大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4.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尽年来随着食品价格的连续上涨,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11
年来的最高峰。以2007 年为例, 2007 年以来CPI 同比上涨幅度持续
扩大, 比如前三季度,CPI 同比上涨4.1%, 而且是后一个季度比前一
个季度高, 比如第一季度上涨为2.7%, 第二季度上涨为3.6%, 第三
季度上涨为6.1%。2007 年10 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总水
平比去年同期上涨6.5%。其中, 城市上涨6.1%, 农村上涨7.2%, 食
品价格上涨17.6%, 非食品价格上涨1.1%, 消费品价格上涨7.8%,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发改委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10 月份,
36 个大中城市去骨牛肉、羊肉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12.72 元和
14.52 元, 分别比上月上涨2.0%和3.57%,15 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
为1.74 元, 比上月上涨11.54%。还有,除了大规模工业制品之外, 资
源价格的上涨对CPI 的压力正在日益凸显。进入2008 年以来, 中国
的CPI 仍居高不下, 现在不仅是消费品、食品等, 而且很多工业品,
比如电池、灯泡、剃须刀等都涨价了, 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劳动力
成本, 劳动力成本一涨, 所有的物品都涨。这就说明, 不仅PPI 作为
一个先行指标, 价格上涨开始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去了, 而且CPI
上涨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特征
从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来看,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始
于两大资产价格( 股市与楼市) 的快速上涨。可以说, 国内价格的上
涨先是从资产价格上涨开始, 然后再传导到与资产价格上涨相关的
产业, 比如这些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及工人工资的价格上涨, 并由
这种价格上涨再传导到下一个产业。而后这种价格上涨再传导到食
品价格上涨。反过来, 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带动前端产业的
价格上涨, 这样, 当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时, 也就预示着国内通货膨胀
的压力全面上升。也就是说,在目前经济格局中,只要两大资产价格
上涨不改变,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就不会改变。就目前情况来看, 两大
资产价格泡沫要在短期内挤压出来是不容易的, 因此, 国内通货膨
胀近期内还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比如:
(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 使价格信号失真, 容易使生产
者误入生产歧途, 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 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
展, 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 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
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 国家
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
幅度下降, 出现经济的萎缩, 因此, 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
调发展。
( 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
下降, 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
中国家来说, 虽然一部分人已经比较富有, 但大部分人收入还普遍
偏低, 甚至尚有一部分人还在为温饱问题所困绕, 当通货膨胀持续
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结合我国通货膨胀实际, 原因大概
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时, 就
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
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 因
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国内某些部门, 甚至某些大宗
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 导致价格猛涨, 进而扩散到其他部
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有
很多, 以猪肉为例,2007 年我国猪肉涨价有一系列原因, 比如猪饲料
涨价、流通环节不畅、猪疾病影响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养猪的机
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一个农民在家养猪的年收入大约为3000 元, 但
如果他进城打工, 一个月收入1 千元, 年收入可能达到1 万多元, 所
以, 如果有打工的机会, 他不大会选择养猪。只有通过猪肉涨价, 使
农民养猪的收入提高, 达到与从事其他行业大体平衡的比较收益,
农民才会有养猪的积极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 猪肉涨价有其必然性。
其实各部门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从成本上升的角度来讲道理都是
比较类似的。
(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
的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因为我国国内各部门劳动生
产率发展较不平衡, 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
后, 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 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使一般
物价水平普遍上涨。
( 四)输入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开放型经济
部门的产品价格, 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 会波及
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 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这次的
通货膨胀, 是有着一定的国际性原因的, 国际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
其他一些重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 五)不当预期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水平还与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谓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
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的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将影
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 而且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的条
件下所受到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说, 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
论” 。它的提出,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技术
转移理论的发展。
⑵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这一术语最早于1978 年由厉以宁引入国内。国内学
者真正关注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1984 年开始的。1984 年, 黄觉
雏发表了“ 技术创新浅论” 一文, 把“ 技术创新” 定义为“ 把某种设想
转变为崭新的或改进了的产品、工艺或劳务并使之推广以获得利益
的全过程” ,并讨论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属性与类型。1985 年, 王慎之
在“ 浅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文中介绍了加拿大学者海莱纳
关于技术创新的分类观点。
⑶技术进步理论
尽管我国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但那
时的“ 技术进步仅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而存在的, 所谓的“ 技术进
步” 往往指的是物化技术上的进步, 所作的研究也只是定性的分析。
1986 年, 徐寿波分析了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指出科
学技术进步包括两大方面因素: 一是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二是
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3. 缓慢发展阶段
从20 世纪90 年代,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开始进入缓慢发展
阶段。这个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数是对原有理论的渗透和延伸, 最新
发展的理论较少, 主要有:
⑴技术溢出理论
技术溢出指的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
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四种形式。1995 年, 李
平最先在国内介绍了国外有关“ 技术溢出” 的研究成果, 当时并未引
进同行的重视。从1998 年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各种“ 技术溢出”
问题。至今, 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包括技术溢出的含义
与形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的机理等等。经过十几
年的研究, 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 并指导着对
各种技术溢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⑵实物期权理论
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是在1998 年引进我国的。2000 年开始,
我国学者对实物期权理论与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引入技术经济学领域后,使得项目的经济评价方
法得以丰富, 尤其是对高风险、不确定环境下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了
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根据实物期权理论, 一个项目的投资价
值等于项目的净现值、项目的灵活性价值与项目的战略价值之和。
其中, 项目的灵活性价值可以用灵活性期权来分析, 灵活性期权包
括延迟期权、转换期权、弃置期权和规模变更期权等。而项目的战略
价值可以用复合性期权来分析, 复合性期权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和
成长性期权。由于实物期权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的经济评价, 因
此, 经过几年的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己经应用于各类项目的经济评
价领域。
从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看, 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
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 只有
经济效果原理和技术经济比较理论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等基本上都是从国外相
关学科中引进的。二是整个理论体系缺少系统性, 彼此之间没有联
系,只是简单的罗列。
四、技术经济学发展面临困境
时至今日,技术经济学的面貌同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技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
政策的论证与评价; 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 经济规模的论
证与评价等。然而,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并不乐观。从上世纪90 年代
以来, 技术经济学新的理论研究专题很少, 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国
外相关学科理论的消化、吸收及应用上,中国特色逐渐减少。这些情
况不仅使技术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且造成技术经济学在我
国的学科地位下降。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对象过于庞
杂, 研究内容缺乏独特性; 二是研究方法混乱, 许多基础性的理论问
题至今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1]C. K. Prahalad, 1992,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 贾凤亭: 《技术系统演化的哲学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 期。
[3] 徐寿波: 《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J], 《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1984 年第1 期。
[4] 徐寿波: 《技术经济学》[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
[5] 徐友敬: 《技术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M] ,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5 。
[6] 吴添祖: 《技术经济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作者单位系济宁医学院)
胀率高低的影响, 也可以受通货膨胀率持续时间、当前经济形势、当
前宏观金融政策及公众相关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公信度等影响。因
此, 如何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成了不少中央银行一个基本的货币政
策目标。
四、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有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结合
我国实际,这两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 一) 通货紧缩政策
所谓通货紧缩政策就是从流通中回笼一部分过多的纸币, 通常
采用的办法是: 增加税收、提高贴现率和减少信贷总额。通过这些办
法抑制总需求,使之接近于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必须通过央
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机制, 来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
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 这样才能始这次中国式的通货
膨胀得到遏制。
( 二)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抑制通货膨胀,
采用的办法主要有: 颁布价格指导线; 以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
低价; 对工资、物价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
展过程中, 这些措施的采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在我国
政府对零售、燃料及其他一些商品价格都有补贴, 目的也是控制物
价, 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些干预不但是中国财政资源流失的一个
渠道,实际上也令通货膨胀更加恶化, 因此必须慎用。
总之,就目前我国情况来看,无论是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还是经济
形势总体过热, 无论是通货膨胀率过高的持续性还是货币政策执行
力度, 都强化了市场对通货膨胀上行的预期, 都要求我们采用合理
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 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 梁小民. 西方经济学.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刘凤良. 西方经济学.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 跪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走势分析图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6. 当今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1.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度地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2.对外贸易顺差连年大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近50%,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了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导致了当前我国流动领域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2008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超过经济增速,虽然是好事,但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因素,引发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3.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 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品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以上仅供参考
7. 请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导致物价不断上涨最根本的因素类型可以分为三种。1、消费性通涨,主要是由于商品供需失衡发生的。2、货币性通涨,主要是流通中的货币的增加造成失衡,导致通涨。3、输入性通涨,主要是比如石油等重要的战略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通涨。
我国的通涨与这三方面都有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就是第二种通涨!下面我来解释下
一、我国现阶段的通胀爆发的导火索就是第一种通胀类型。主要就是农产品的供应不足使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导致市场农产品的供需发生矛盾。我们知道农产品关乎国民生计,它的不断上涨就是引导CPI的不断上涨。这是这轮通胀的诱因。
二、农产品是诱因,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则是因为我国经济过热,基础投资急剧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不断增加,才使现阶段的通胀向全面通胀发展。所以市场货币过多才是根本原因,所以国家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三、输入性的通胀因素也不能忽略。国际粮食、化肥、石油价格的暴涨也是重要因素,粮食、石油是战略商品关系到国家存亡。油价从30美元起步到现在的140美元暴涨了4倍多,而我国又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价格的急剧提高导致我国的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这部分肯定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是导致我国通胀的原因之一。
具体措施有(一)控制需求。
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当前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广、最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等。
1.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目的是通过限制支出而减少政府的需求,从而缩减总需求。其措施主要有:减少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削减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减少社会福利支出等。增加税收主要是增加企业与个人的税收,增税以后,企业与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投资水平与消费水平。
2.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因此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实现。具体措施包括: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回笼货币,减少经济体系中的存量。
(2)提高利率,如提高再贴现率、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利率等。利率的上升促使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从而使消费需求减少,利率的上升使投资成本上升,对投资需求也有抑制作用。
3.紧缩型收入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是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抑制成本的提高,从而控制物价的上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内容:
(1)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四种。第一,道义规劝和指导。即政府制定出一个工资增长的指导线,供企业参考,但政府只能规劝、建议,不能直接干预。第二,协商解决。即在政府干预下使工会和企业就工资问题达成协议。第三,开征工资税。对增加工资过多的企业征收特别税款。第四,冻结工资。即政府强制性地将全社会工资或增长率固定,不能随便上涨。
(2)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此外,有的国家还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增加供给。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主要措施有:减税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
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调,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案是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避免某些产品如粮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结构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
(四)其他反通货膨胀措施
1.强调性的行政干预。这种措施主要为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所采用。其内容主要有:强制性停建一些工程项目,整顿市场流通,实行部分商品的经营垄断,实行消费品的凭票供应等。
2.保持经济低速增长。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经济的衰退来压低通货膨胀率。不少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后者
8. 宏观经济学~ 分析中国通货膨胀
产业结构的问题,之前为了保持GDP的增长,不停地建设基础设施,比如铁路,高铁,政府投资太多。拉动了总需求,使AD曲线右移,企业试图为了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而提高实际工资率,推动了总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也上升,但上升的价格幅度大于实际工资上升的价格幅度。导致了通货膨胀。所以,现在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减少政府投资,降低GDP增长幅度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成本拉动 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 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 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 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际贸易失衡 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 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
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