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宁的企业战略属于那种类型(急用)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企业战略是层出不穷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个全新的战略。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例如:企业竞争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谋略,是对企业竞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营销战略是对企业营销的谋略,是对企业营销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人才战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以此类推,都是一样的。各种企业战略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基本属性,不同的是谋划问题的层次与角度。总之,无论哪个方面的计谋,只要涉及的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就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最初人们所讲的“企业战略”,主要指的是竞争战略。1971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发表《竞争战略》之后,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在迈克尔波特的著作中,是把企业战略当作竞争战略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他说的企业战略都是竞争战略。军队从事战争,企业从事竞争。竞争与战争虽然本质不同,但也有一个“争”字。企业竞争也是很残酷的,失败了就要死亡。既然要参与竞争,那么当然就要讲究竞争战略,不能只是一味地拼人力、拼财力、拼物力。竞争战略虽然非常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企业战略。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不能只谋划竞争,而应该同时谋划许多方面。千万不要在竞争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划等号,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如果读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认为企业只存在竞争战略,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瞎子摸象差不多了。现在,把竞争战略等同于企业战略的大有人在。他们的这种认识是片面认识,而这种片面认识是妨碍企业战略管理的。
企业发展战略本质
在探讨战略本质与企业战略本质的基础上,就容易理解企业发展战略本质了。究竟什么是企业发展战略呢?我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根据上述定义,企业发展战略有五个特征。在这五个特征中,一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四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般特征。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般特征是任何企业战略都具备的特征。
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是发展性,是着眼于企业发展。虽然有些企业战略也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如企业竞争战略与营销战略,但是它们着眼点与发展战略是不同的,竞争战略着眼于竞争,营销战略着眼于营销。
顺便指出:不少企业战略教材都把竞争性说成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特征。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竞争性只是企业竞争战略的特征,并且是它的本质特征。不能由此认为企业任何战略都具有竞争性这个特征。不同的企业战略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企业人才战略着重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企业文化战略着重解决的是文化问题,企业信息化战略着重解决的是信息化问题。这些企业战略虽然都为企业竞争服务,但绝对不会像竞争战略一样重点谋划竞争问题,绝对不会搞什么五种竞争力分析,也绝对不会运用三大竞争战略。把竞争性看作所有企业战略的一个特征,与人们长期在竞争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划等号有密切关系。上面已经说过,在竞争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种战略。企业除了竞争战略还有其它战略,其中包括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发展性这个本质特征,而且还具有企业战略的一般特征。企业战略的一般特征有四个:第一个是整体性。整体性是相对于局部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整体性问题,而不是局部性问题。第二个是长期性。长期性是相对于短期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长期性问题,而不是短期性问题。第三个是基本性。基本性是相对于具体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基本性问题,而不是具体性问题。第四个是计谋性。计谋性是相对于常规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都是关于企业问题的计谋而不是常规思路。企业战略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特征,缺少其中一个特征就不是典型的企业战略了。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五个特征,缺少其中一个特征也就不是典型的企业发展战略了。
由于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各种战略的总战略,所以,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更加突出。也就是说,企业发展战略比其它企业战略针对的问题更加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发展战略是其它企业战略的上位概念,是统帅其它企业战略的总战略。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其它企业战略,用其它企业战略落实企业发展战略,这是先进企业的成功之道。
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在任何企业都是主要领导人的责任。如果说企业的各个副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持其它企业战略的研究工作,比如技术总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持技术开发战略的研究工作,营销总监可以一定程度上主持营销战略的研究工作,那么只有主要领导才能主持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
苏宁云商计划三年投资180-220亿元发展物流
2013年2月21日,中国两大家电零售商之一的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新运营模式和组织架构,融合其线上线下平台。 公司副董事长孙为民还说,未来三年公司将投资180-220亿元人民币发展物流项目。在大数据中心驱动下,整合本季度商品,统一发送。未来征召250队伍应附消费者投诉。
苏宁:云商模式下更关注消费者门店体验
前不久,苏宁创新性地推出“云商”模式,在此基础上又新成立了商品经营总部、连锁平台经营总部、电子商务经营总部,线上线下融合进入全面实操阶段。据苏宁连锁平台经营总部执行总裁田睿介绍,在全新的连锁平台下,苏宁门店将全面提升经营能力,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消费者的服务上,从单独的商品售卖上转变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上。换言之,苏宁门店的综合服务能力将被放大。
在苏宁“2013新模式、新组织、新形象”发布会上,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表示, “云商”模式可概括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它的核心是以云技术为基础,整合苏宁前台后台、融合苏宁线上线下,服务全产业、服务全客群。云商模式不仅是苏宁跨越发展的新方向,也必将成为中国零售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
苏宁的云商模式的核心架构在于“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组合,其中线下店商与线上电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线下的直接服务能力,线下可以让消费者有更直观、更全面、更多样的服务体验。
2012年,苏宁先后推出了2大全新实体零售业态——苏宁Expo超级店和地区旗舰店,开始对一二三级市场的线下门店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升级之后的苏宁超级店和旗舰店的服务职能大大增强。
与之前传统卖场模式不同,苏宁超级店更类似于购物广场,偏向于消费者商品体验和购物环境的营造,在商品体验方面,消费者可随意体验苏宁超级店内的体感游戏、3D电视、按摩椅等等各类商品。而对于带孩子的消费者来讲,超级店内还提供儿童游戏区,消费者可以将孩子送到儿童娱乐专区之后安心选购。
苏宁地区旗舰店作为面向二三级市场的全新店面形态,无论是产品丰富度还是店面环境上,均是当地家电连锁业态的标杆,3米宽的购物主通道,多层次的系统标识,整体视觉通透,符合消费者最佳的购物体验。店内设立客户服务中心、3C服务中心等功能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
苏宁超级店和地区旗舰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在苏宁云商模式下被放大,消费者的用户体验需求被进一步挖掘,苏宁线上线下各自发挥其做大的优势,苏宁云商模式的优越性正在凸显。
田睿表示,2013年,苏宁在服务产品的开发上,以电子商务平台及实体店面为载体,重点围绕消费者日常生活展开,范围涵盖购物、资讯及生活服务等方面,打造一站式的服务解决方案。消费者不仅可以在苏宁易购上享受生活服务,还可以在苏宁店面进行现场体验,例如生活设施缴费、充值、票务预订等。这是苏宁线上线下融合的又一重大举措。
获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
2014年2月7日,苏宁宣布已经通过国家邮政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核,获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苏宁由此成为国内电商企业中第一家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今后将可以与FedEx、DHL、UPS、TNT四大国际快递公司一样从事国际快递业务。
快递牌照最多的电商
此次国家邮政局批复了12家企业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只有苏宁获得了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也成为国内电商企业中第一家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门到门服务的国际快递公司主要是EMS和四大国际快递公司,其中四大国际快递公司占据了国际快递70%的业务量。
苏宁已经获得一张全国性快递牌照及国内150多个区域性的快递牌照,是行业内拥有快递牌照最多的电商企业。
云台招商的有利筹码
苏宁物流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宁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牌照之后可以受理世界范围的快递业务,对于自身零售在国际范围内业务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际快递牌照对于苏宁云台在全球范围内的招商是极为有利的筹码。
有分析人士称,获得国际快递经营许可后,苏宁或将从事国际快递转运业务。虽然通过物流盈利时机尚未成熟,但从长远看来,苏宁物流系统全面升级之后,其电商平台上的第三方商户的商品可直接入库,并可使用苏宁物流快递服务,后期苏宁快递业务可能将逐步向商户和个人开放。 2013年8月21日,苏宁云商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立“苏宁银行”,并注册了域名。
3月份,经苏宁一位内部人士证实说,“如今政策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确实有意筹备建立一家民营银行。苏宁云商正在筹办的民营银行名称为“苏宁银行”,并非市场上热传的“苏南银行”。
2013年8月15日发布的《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核准公告》显示,“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已被预核准通过。受苏宁云商筹办民营银行的消息影响,8月21日收盘,苏宁云商大幅上涨8.43%。
2013年9月,包括苏宁银行在内的9家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民营企业向民营银行进军的步伐再进一步。
2013年10月28日,苏宁宣布,联合弘毅投资斥资4.2亿美元战略投资PPTV,收购后者约74%的股权,其中苏宁占到44%的股权,将成为PPTV第一大股东,苏宁也借此进军网络视频行业。
截至2013年12月31日,苏宁云商已通过子公司Great Universe Limited向PPLive Corporation支付对价款21,777.62万美元,该对价款以自有资金及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的并购贷款支付。剩余对价款依据协议规定,将在交割后一年内支付完成。在本次交易完成后,Great Universe Limited将持有PPTV 44%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13年5月15日,苏宁拉萨店铺是收官之作,但并不意味着苏宁由此不再开设新店铺,相反,苏宁对全国的店铺版图正在进行一个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苏宁实体店铺将由2013年的1700家增加到3000家。
苏宁乐购仕南京银河超级店2013年12月21日重装开业 面积近2万㎡。 2015年8月10日,阿里宣布将以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将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双方将打通线上线下全面提升效率,为中国及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商业服务。
苏宁云商辐射全国的1600多家线下门店、300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5000个加盟服务商以及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服务站将与阿里巴巴强大的线上体系实现无缝对接。 2015年9月6日上午,万达与苏宁将发布重大战略合作。王健林和张近东将正式携手,双方将在商业业态和商管层面进行深度合作。这次合作间接让阿里、腾讯、网络凑在了同一张桌子上,线下线上商业竞争格局将迎来重大调整。
3. 苏宁与国美它们分别所采取的战略、战略动因和战略实施效果的分析
苏宁是从南京开始的,而国美是从北京起家的,而国美起家要比苏宁早,它采用的是低价战略,从工厂那边赚取入场费的.而苏宁的战略是稳定长期的销售模式,与工厂方面合作了也很好!大概就这是样,可能说是不是很全面,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 国美和苏宁的战略差异性分析 急!!
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空调销售带来的主营收入和毛利分别占公司总量的30.25%和33.74%。空调是传统家电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品类,因此,对于苏宁来说,在空调销售方面的品牌、供应链资源积累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美则在影音产品(电视、音响、DVD等)的销售方面获得了31.11%的营业收入。但影音产品的综合毛利大大低于空调,这也许是苏宁毛利率较国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管理费用(行政支出)和营业费用两项之和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国美的费用管理能力显然要高于苏宁。
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许多类似的案例反映出国美和苏宁在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风格和态度。
厂商关系如何协调:苏宁略胜一筹
纵观国际上供货商和超级连锁企业的关系发展史,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结果,最终都是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双赢。比如,宝洁和沃尔玛也“翻过脸”,但是最终建立了全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甚至实现了电脑互联的信息共享,得到了双赢。
但国美与国外的超级商业连锁企业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沃尔玛的“长大”是通过提高自身效率实现的,而国美更多的是将“长大”的成本转嫁给厂家。第二,商家与厂家的关系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在利益上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沃尔玛、宜家能够与一些大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国美的成长历史几乎是一部厂家的“血泪史”。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国美挥舞起一些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行“血祭”,价格屠刀高举不落。通过不断地打压企业,取得自己的“扩张”资本。沃尔玛培育的是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符合商业道德的,而国美的手段则更多地利用了短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不能获得企业持续成长所必须的合作与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零售巨头的出现是市场的一大幸事,厂家话语权的增强更是市场的一大幸事。觉醒的厂家不肯不要利润不要品牌地“就范”了。它们逐渐采取扶持其他经销商、利用其他超级商业渠道、自建专卖店等商业手段,减少对连锁渠道依赖。2003年,国美曾经因单方面的降价行为两度与联想等IT巨头翻脸,由于联想采取了多级代理的通路体系,国美并没有撼动联想等在市场中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美降价的过程中,联想采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滞缓了国美冲击IT市场的步伐。
2004年6月,国美电器通过借壳鹏润实现香港上市。2004年7月,作为国内首家以IPO形式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市场的家电零售企业,苏宁募集资金近4亿元,一举成为中小企业板第一股。
作为家电零售业的两大典型代表,国美和苏宁的成长基本上折射出中国连锁家电零售业的发展轨迹:
两者均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电销售渠道由多层次批发、计划供给模式向市场模式转轨阶段。均发展于传统商业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向全国高速扩张的阶段;
从所有制属性和经济成分看,两者都属于近十余年来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民营经济范畴;
从两者发展的地域看,也基本上是殊途同归,目前的网点主要集中于一、二级城市,尽管这点是由我国经济和消费的区域性差异决定的;
从近年来的扩张模式看,两者均采取了“跑马圈地”的快速铺网战略;
在产品结构上,两者又都顺应市场趋势,不断提高毛利商品(如小家电)、高周转率商品(如数码产品)的销售比例;
从利润结构上,结合商品销售开展的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是两者共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甚至在上市时间上,两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
在大体类似的经营模式下,从发展历程和一些财务指标看,两家公司又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差异。
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空调销售带来的主营收入和毛利分别占公司总量的30.25%和33.74%。空调是传统家电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品类,因此,对于苏宁来说,在空调销售方面的品牌、供应链资源积累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美则在影音产品(电视、音响、DVD等)的销售方面获得了31.11%的营业收入。但影音产品的综合毛利大大低于空调,这也许是苏宁毛利率较国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管理费用(行政支出)和营业费用两项之和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国美的费用管理能力显然要高于苏宁。
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许多类似的案例反映出国美和苏宁在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风格和态度。
厂商关系如何协调:苏宁略胜一筹
纵观国际上供货商和超级连锁企业的关系发展史,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结果,最终都是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双赢。比如,宝洁和沃尔玛也“翻过脸”,但是最终建立了全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甚至实现了电脑互联的信息共享,得到了双赢。
但国美与国外的超级商业连锁企业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沃尔玛的“长大”是通过提高自身效率实现的,而国美更多的是将“长大”的成本转嫁给厂家。第二,商家与厂家的关系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在利益上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沃尔玛、宜家能够与一些大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国美的成长历史几乎是一部厂家的“血泪史”。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国美挥舞起一些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行“血祭”,价格屠刀高举不落。通过不断地打压企业,取得自己的“扩张”资本。沃尔玛培育的是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符合商业道德的,而国美的手段则更多地利用了短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不能获得企业持续成长所必须的合作与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零售巨头的出现是市场的一大幸事,厂家话语权的增强更是市场的一大幸事。觉醒的厂家不肯不要利润不要品牌地“就范”了。它们逐渐采取扶持其他经销商、利用其他超级商业渠道、自建专卖店等商业手段,减少对连锁渠道依赖。2003年,国美曾经因单方面的降价行为两度与联想等IT巨头翻脸,由于联想采取了多级代理的通路体系,国美并没有撼动联想等在市场中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美降价的过程中,联想采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滞缓了国美冲击IT市场的步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国美与家电企业的争斗中,远离烽火的苏宁则采取了和气生财的策略,取得了不小的利益(见图二)。
急需逾越的品牌陷阱
中国企业经常是品牌的传播与品牌的表现缺乏定位,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品牌应该具备的形象背离,往往导致品牌脱离经营行为,品牌管理成为营销部门的事情,其结果是:品牌成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国美和苏宁都到了应该反思自身品牌战略的时候了。
国美是什么?如果用这句话来问消费者,大部分消费者肯定会说:国美的价格比较便宜,产品服务很一般。同样的问题如果换成苏宁,消费者则是另一个看法:苏宁的服务还不错,产品价格比传统百货商场有优势。
在公众对国美苏宁品牌评价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完全靠市场促销和大规模炒作形成的品牌,最直接的后果是品牌信誉积累缓慢。而苏宁的品牌形象则相对沉稳,虽然也缺乏品牌的忠诚度。从宏观的品牌内涵来看,两者都缺少理论元素的支持。缺乏了这种包装,舆论以及社会各界自然会产生多种猜测,尤其是在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这种猜测对企业来说有时会产生很大的伤害。这就是国美苏宁目前遇到的品牌发展障碍。
我们知道,竞争有三种策略:低价策略、差异化策略和集中化策略。零售业态和别的业态不同,一个新店,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发展起来,很容易熄火,再次启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低价就成了国美开拓市场的首选武器,只有价格更低才能和当地商家形成差异化,只有价格更低才能吸引最多的眼球,只有价格更低才有炒作的题材。
因此,国美在全国市场扩张,而是依靠规模形成的强大资本实力,以及因之形成的低价策略。它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自然比不上当地的商家。价格策略对国美快速开拓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国美要认识到,不同阶段企业有不同的目标和策略,才好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已经上市的国美,只有放弃价格战,专注于做品牌、做服务,才能获得真正持续长远的发展。
资能力比较:国美棋高一着
2004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以88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代价,收购O-ceanTown100%的股份,而将OceanTown拥有“国美电器有限公司”65%的股份。收购代价全部以发行新股和可换股债券方式支付,不涉及现金。至此,国美经过近三年的周折,终于实现了香港上市的目的。
仅仅一个月之后,苏宁也成功上市,并且顺手摘下了一个第一的牌匾———国内首家IPO的家电零售企业。上市首日,苏宁股票受到投资者热捧:苏宁电器2500万股股票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开盘交易,开盘价高达29.88元,全天交易红火,最高涨到33元,涨幅超过100%。苏宁成功募集到3.95亿元资金。
按照“发行量3000万股以下即在中小企业板”的原则,苏宁被划作了“中小企业”,但事实上,苏宁电器与目前已经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相比,绝对是个“大块头”———在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苏宁名列第78位。
国美和苏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作为自己最终的上市时间。除了上市程序等原因,主要是由于2004年12月11日前,我国零售业将全面对外开放,而国外的家电零售巨头资金规模远比国内企业巨大,面对如此局势,苏宁、国美等不得不在最后的关头到来之前,为自己在资本市场搭建一个融资渠道。国美通过上市介入资本市场,不仅可以缓解厂商的这种矛盾,同时也减少了国美利用银行借贷模式的风险,从而使国美圈地的基础建在良性的资金基础之上。由此来看,国美、苏宁等企业的集中上市导致了家电连锁企业的扩张模式的变迁,更多地转向理性和健康的“圈地”方式。
从上市地和上市方式的选择上看,国美选择了通过借壳间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方式;而苏宁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终于实现了内地A股市场的IPO,两者的选择各有自身的优势。
就短期看,苏宁一次性获得了足以支持其未来一到两年扩张的资金流入,但从长远来看,内地再融资环境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再融资的时间、资金额度都受到限制,难以满足连锁扩张的持续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再融资的负面印象,将持续影响苏宁的直接融资。而对于国美来说,短期内借壳上市对于公司本身来说并没有资金流入,但是香港市场相对宽松的再融资政策将能使国美获得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这一点在国内超市业的两家龙头公司联华超市和华联超市的直接融资历史上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华联超市增发的一拖再拖,已经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发展的良机,与联华超市的差距较2003年以前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单从融资能力而言,国美无疑比苏宁棋高一着,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5. 苏宁和国美总体战略概况分析
战略是什么?战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如何做事。领先半步,而不必一味超前;适时、适当,而不一定要追求最好。简言之,战略是一种节奏把握。
一、鹏润电器——家电零售连锁业升级的标志
不论鹏润电器以后是步入天堂还是灭亡,从战略角度讲,鹏润的成立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寻求升级。
以国美以首的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大连锁业态走过了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全国性的布局。然而,这种布局是低水平的。商业模式也处于“初级阶段”。留下的后遗症是服务质量、赢利水平低、厂商关系紧张,等等。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急需升级突围。
鹏润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一次品牌上行。鹏润与国美不是竞争关系,鹏润也不是国美的复制,而是国美的涅磐和化蝶,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商业价值的理性回归,包括经营理念重构,与消费者关系、供应商关系、竞合关系等全部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位和安排。
黄光裕作为04、05两度荣登“胡润排行榜”首富宝座的商业巨子,背负着太多的争议。首富的荣光让许多人艳羡不已,而国美杀伐、霸道的作风也让许多家电厂家、供应商和同行敢怒不敢言。赞也罢、毁也罢,爱也罢、恨也罢,你不得不佩服黄光裕超凡的战略预判能力和精准的战略运筹能力。
二、用国美战略解读战略节奏
对国美不屑一顾的人认为黄光裕只不过是一个抓住了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发展大好时机的幸运儿,而对国美赞誉有加的人也认为国美的成功也正是因为黄光裕精准地把握了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殊途同归,能够精准的预判和把握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作出适应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选择,并随需应变地作出引领行业发展潮流而又扬弃得当的经营运筹,正是中国企业家需要的三项战略决策能力。
国美的发展三部曲精彩地书写了中国商业企业辉煌的战略诗篇。
第一篇:薄利多销,统一旗帜
黄光裕87年在北京珠市口开设第一家电器店时,正值中国经济处于恢复期。那时,家电市场处于严重供不应求阶段,但17岁的黄光裕却做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非常愚蠢的决定,即坚持薄利多销的策略。正是这一策略,黄光裕赚得盘满钵满,挖得了第一桶金。从此,低价牌一直成为黄光裕占领全国市场的王牌,甚至不惜伤害商品质量、服务、顾客关系以及高端品牌定位等。
黄光裕在93年将北京的几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国美”等统一为“国美”名号,此举为国美今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90年黄光裕还在旺销的情况下打报纸中缝广告促销,“黄光裕可谓是国内企业家中最早具有品牌意识的人之一”。
第二篇:销售为王
随后,中国家电业大发展。以长虹、海尔等为首的国内家电制造企业迅速崛起,国外家电制造商也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纷纷在国内合资办厂,家电产能迅猛放大;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吸引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入家电零售领域,与国有商业企业形成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供需两旺、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
在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家电零售领域分野为两种业务模式路向:一类企业将低价作为核心竞争力,坚持薄利多销、快进快出,不遗余力的抢占市场份额,并跑马圈地开店扩张。一类企业则侧重于服务,追求卖场环境和服务质量(包括推销技巧和售后服务),推行精细化管理。
国美继续坚定地走低价路线。那时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长虹率先发动做彩电降价大战,极大地刺激了需求。国美的低价举措施与长虹可谓异曲同工。在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国美发现,以低价为核心策略,可以并不太在乎卖场环境多么精致。甚至可以剥离如配送、安装、维修等服务项目,现场推销用促销员代替营业员,只保留两项核心业务:品牌建设和销售。轻装上阵、低营运成本使国美可以迅猛扩张。在此期间,国美完成了第一稿《经营管理手册》及《职位授权说明书》的编撰,使连锁“连得起,锁得住”。自此,国美踏上了全国连锁的征途。
第三篇:挟渠道以令诸侯
99年,羽翼渐丰的国美走出京城,开始全国性的跨地域经营。首战天津,遇globrand.com当地国营家电大商场的联合阻击。国美以低价开战,大获成功,并借“封杀事件”大肆炒作,从此名声大噪。随后,上海、成都……国美一路攻城掠地,并在05年收购黑天鹅、易好家、武汉中商家电,成就全国一线市场全国连锁的霸主地位。
还在国美未走出北京之前,国美已撇开批发商,直接与厂家达成供销协议。随着连锁规模的不断扩大,国美话语权越来越大。为了支持低价卖点,同时还要保持企业利润,国美将“大棒”挥向了厂家,向厂家收取各种通路费用以维持正常营运和扩张。厂家在供大于求的压力下,只有忍气吞声。此举被誉为“国美模式”,并使下游倒逼上游成为家电零售连锁业主流赢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