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的福文化是怎样的
“福”是国人眼里最吉祥的字眼,“福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深层的文化心理到外表的器物制度,从钟鸣鼎食之家到引车卖浆之流,从文人墨客的笔端到黎民百姓的床头,一个“福”字,凝聚着有着上下5000年文化的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愫。
古往今来,关于“福”的内涵众说不一。《礼记》记载:福者,百顺之名也。
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这是关于“福”的最早记录。而“福文化”的由来,人们可以最早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星辰自然崇拜上来。先民们为了驱邪避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就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流传的“福”、“禄”、“寿”三星的崇拜中,“福星”最集中地反映了人们祈福纳祥、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善良愿望。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作用范围从“天庭”崇拜延伸至现实世界。
其外在体现从部落图腾延伸至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内在的预示意义从直观美好愿望的简单诉求延伸并升华为预示着好运、幸福、长寿、发财、加官晋爵、子孙满堂等的文化,从而构成了民族文化方阵中独树一帜的“福”文化。
福文化的核心是“五福”观念。“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
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人们认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在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地位的人,对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民来说,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战争或灾荒的境地,能阖家平安,生存下来就是福。
商人却往往算盘黄金万两、财源茂盛达三江才是福。文人学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就是他们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长寿,有子孙膝下承欢,看做是最大的福。
古人对福的认识,是现实的也是辩证的。老子以辩证的思想,对福与祸进行了阐述。在《老子》第五十八章,则有“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之语。就是说,这祸是相对于福而来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丢了马是不好的事,可是那丢的马又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几匹骏马。这是因祸得福。而相对于那个捡拾
了塞翁马的人,一下子反却丢了几匹马,这是因福得祸了。
事实上,“福”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我们经常讲所谓的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释为福。
古代字书《字林》记载:“祯祥也,福也。”古籍《风角占》也说:“福先见曰祥”。如此看来,福是我国吉祥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祈福的观念融入各民俗活动中。
踩五福是自唐代以来流传于“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财神故里、刘海故里的一种古老祈福文化活动,在西安钟馗故里山石上雕刻蝙蝠5只,寓意“五福”,据传说人们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踩踏5只蝙蝠后会返老还童,五福临门,福如东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踩踏5只蝙蝠后,会福贵双全。
傩舞“跳五福”是“跳钟馗”的一部分内容,又称跳判,一般有六跳:跳五福、跳加官、跳蟠桃、跳魁星、跳财神、跳龙凤,即演福禄寿喜财子傩戏,是一种祈盼人寿年丰,幸福美满,福海无边的古老民俗文化活动,又有很广泛的内涵。
每逢重要节日,这些地区都要“跳钟馗”,以求赐福镇宅,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喜安!古时“跳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
表演跳五福时钟馗面涂紫金,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左手持金色蝙蝠,右手持七星宝剑,前有5只蝙蝠引路,后有黄罗伞盖,旁有书酒侍者,亦步亦趋。傩舞跳五福主要有钟馗降神、钟馗出巡、钟馗赐福、钟馗凯旋等几个段落。
那么,如何实现“五福临门”呢?或者说,人生的幸福源泉在哪里呢?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就把追求人生的幸福和人格的修炼、道德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不仅最初观念的提出把“修好德”列为五福之一,而且把修身养性、以德配天作为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圣人在谈到何谓“乐”时,说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追求的是内在德性的完善,不在乎外在生活的富足。
孟子更是发扬了他的老师“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幸福观,进一步提出了君子有“三乐”的德福观,把个体幸福的追求扩大到“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社会道义的层面。
从此之后,“立德为先”“以德祈福”的我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也注定构成了中国“福”文化的核心品质。
Ⅱ 在中国结上面绣上福这个字代表什么意义
红色的中国结本身就有福气的含义,再往上面秀个吉祥的福字,寓意就更好,祝福这个人运气爆棚。
Ⅲ 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第一: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实现人民脱贫是共产党必须做的事。 第二: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中国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20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脱贫攻坚。 第三: 我国性质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四项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体现了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第四:中国的矛盾所决定: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导致了贫富差距,穷着越穷富者越富,坚持扶贫,有利于决解内部矛盾,从而降低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Ⅳ 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是哪些
和、耕、禾、农、家、田、丝、工、儒、道、佛、悟、戒、中、东、北、土、社、九、鼎、国、员、革、位、入、常、文、总、次、品、式、活、设、及、管、特、件、长、求、老、头、基、资、边、流、路、级、少、图、山、统、接、知、较、将、组、见、计、别、她、手、角、期、根、论、运、农、指、几、九、区、强、放、决、西、被、干、做、必、战、先、回、则、任、取、据、处、队、南、给、色、光、门、即、保、治、北、造、百、规
Ⅳ 鹿象征什么呢
作为古代神物之一的鹿来说,它在人们心中象征着什么?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鹿的。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虚还发现鹿角刻辞。东周时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本雕镇墓鸟兽神怪,它们的头上都安装真实的鹿角,形成楚文化的特点。作为美的象征,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壁画、绘画、雕塑中都有鹿。如汉代的骑士射鹿图,佛座上的卧鹿浮雕。内蒙古白岔河发现商代岩画,其中以鹿最多,千姿百态,生活气息浓厚。
鹿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从开始的食其肉、寝其皮、用其骨,开始不断深入认识。经过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古书有云:‘鹿乃仙兽,自能乐性,行则有涎,不复急走。”可见古人认为食鹿脯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把长寿鹿称为“仙鹿。明代著名医学家在中提到:“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我国五代一部著名的本草书中记载:鹿,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
Ⅵ 我想知道中国文字”仁”深刻的意义
在中国思想的历史遗产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历代对孔子思想的评价,或将孔子思想经学化而当作“玄圣”“教主” ,或将其虚无化而斥为与现代性思想尖锐对立的封建“孔家店” ,或坚持对儒道差异加以形而上学二元对立,使孔子与老子成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或否定孔子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些绝对化的言述,值得学术界再检讨。应该说,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孔子在“礼”与“道”、“乐”与“仁”、“君子”境界与理想人格上的思想言说,对现代个体存在尺度和社会存在秩序有着新的阐释意义,并在新世纪的中国思想重建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
一 原始儒家思想的中心范式问题
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精神价值整体。
在中国精神同西方精神(“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对比中,学者们大多是提出“道中心主义”(Tao-centrism)进行言述。 事实上,中国精神的来源和内涵相当复杂,除了人们一般习惯说的“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的“道中心主义”观念外,还存在着“礼中心主义”、“仁中心主义”、“经中心主义”等话语。 因而,仅仅用“道”中心来囊括中国哲学精神是不够的。
在思想历史长河的汰变中,儒家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儒家中心地位使得“仁中心”或“经中心”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成为主导性话语,道家则作为这一中心的补充系数存在和发展着。这里,在讨论原典儒家的孔子思想之前,有必要对儒道之间关系的几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略加澄清。
一,“道”之多层内涵与孔子论“道”。
有的学者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范畴,上升到整个中国思想的根本代表的高度,大抵认为中国思想的根本表征是“道”,或强调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经”。 前一种说法尚值得进一步推敲,而后一种说法,在我看来则是颇有新意的,补充了“道中心主义”论述的不足。
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界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看法,即老子重“道”,而孔子重“礼”,似乎“道”成为了老子的专利。事实上,中国思想家对“道”一词的应用相当广泛,“道”的含义十分丰富。就一般意义而言,不仅指古代道家思想流派,还引申为宗教义理的“学道”“得道”,以及“言说”“言道”等。
而且,在思想史中,不仅老子论“道”,孔子也论“道”。“道”在《论语》中共出现60次,用作孔子的术语44次,是一个极重要的术语。其主要意义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为具体形态的路途、行走、治理等。其中表示路途、途径的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中道而废” 等;表示行走或做的有:“君子道者三” 等;表示治理的有:“道千乘之国” 等。其二为抽象的方法、技艺、言说等。如方法:“不以其道得之” 等;技巧:“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等;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等;言说:“夫子自道也” 等,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等;诱导,引导:“道之以政”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等。其三,是超越性方面,如真理、思想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本立而道生” 等。
因此,将“道”仅仅作为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的代称,于事实有所不符,于学理有所不通,宜细察之。
二,“礼”中心与孔子思想阐释的极端化。
孔子思想核心范畴的厘定,在学界争论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是认为“礼”中心。 其负面性表现一方面在于,将孔子思想体系定为“礼”,将孔子思想政治制度化,从而否定其思想中的多维价值。另一方面,则将孔子思想化约化为“吃人的礼教”而彻底否定。“五四”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文化运动的需要,孔子被作为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的象征,遭受到尖锐的批判。在西化思潮影响下,知识分子所看到的主要是“礼教”的孔子,即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 “礼”,因此,清理“封建礼教”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首要工作,“打倒孔家店”之类极端的非学理的态度竟成为当时知识界的共识。其后,这种将孔子思想宗教化或漫画化的观点在学界占据了主要地位,甚至成为学界的中心话语。 据此,高力克在《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中认为:“在激烈反孔的五四时期,儒家‘仁’的道德理想亦未曾在知识份子的意义世界中失去影响。这样,五四伦理革命就呈现出一幅矛盾的思想图景:在社会公共领域,作为启蒙者的新文化人,倡言个人本位的、以“利”(权利、功利)为基础的现代市民伦理;在个体精神领域,作为知识精英的新文化人,信奉的则是人伦本位的、以“仁”为基础的传统君子道德。这种立基于欲望的市民伦理与植根于德性的君子理想的价值张力,表征着五四启蒙时期中西人文传统的激荡和冲突。” 无疑,这一问题在今天有重新阐释的必要。
三,“乐”(快乐)中心论与孔子思想。
“乐”(快乐)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当代中国哲学家李泽厚,认为:“‘乐’在中国哲学中实际具有本体的意义,它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这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这也许就是中国乐感文化(以身心与宇宙自然合一为依归)与西方罪感文化(以灵魂归依上帝)的不同所在吧?” 李泽厚将中国文化看成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立的“乐感文化”的归纳,有其宏观的比较文化哲学视野,但是在学理探究上,似乎又有些简单化。
在我看来,《论语》一书确乎有相当多的论“乐”的字句,共计“乐”字出现了46次,其中音乐的“乐”(yue)22次,如:“子语鲁太师乐曰” 等; 快乐的“乐”(1e)15次,诸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人而不仁,如乐何?”,“乐而不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另外,意思为“嗜好”共9次,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等。但是,是否可以说,快乐之乐成为了孔子的中心范畴,甚至成为《论语》的核心,仍然需要论据的支持。
近来,李天庆在《新孔子论》中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乐”:“人同时兼有饮食之性与仁义之性,因此二者赖以统一的更高概念是乐。乐的本体是人的全部本性的总和。孔子以‘仁’释‘礼’,将作为外在规范的‘礼’解释为‘仁’的内在要求,而‘仁’又基于人的心理感情之‘乐’,因而‘乐’高于‘仁’ 更高于‘礼’”。上述这种说法,我以为存在着不小的阐释误差,尤其是将孔子的乐(乐le),看成是“人对于生活、事业、道德、法制、信仰、超越等的需要,其满足产生乐,其不满足则产生苦,一苦一乐,即苦即乐,此即乐的本体的运动形式。……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本体体证与天人合一,是当今哲学所面临的课题,它呼唤着新的理论阐释;实际上,这也正是我们用乐的本体取代仁的本体的根本目的。随着本体概念的这种转换,道德本体修养对于寡欲清心的要求的局限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论述问题的方式,已经将孔子现代化了。
其实,细加体认孔子对“乐”的看法,不难看到孔子对“乐”的看法是与其君子之仁的观念紧密相连的,乐的对象,乐的依据,乐的人格显现,决非一个简单问题,更非只图避苦趋乐的世俗之乐。孔子从未将“乐”看作是高于“仁”的东西,相反,他提出“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本体论问题,要求人们理解“贫而乐”、“箪食瓢饮之乐”、“发愤忘忧之乐”的含义,并将仁者(君子)之乐与智者之乐加以区分,强调乐的对象是“礼乐、善、贤”(益者三乐),乐的依据是至善至美(闻韶而乐不知肉味)。乐的人格显现是——中道中庸的君子人格呈现(乐而不淫,陋巷之乐)。应该说,“乐”是生命之仁的体现,“仁” 是乐的本体论依据。将孔子体系简单地看作“乐”,并且在具体论述中,将乐与道德自律以及孔子欣赏的人格之“乐”,看成与“苦”相对立的,甚至将对欲望的必要控制也称为“局限”,那么,孔子的“贫而乐”就成为不可理喻的,“陋巷之乐”的人格光彩和“乐而不淫”的自我约束就成为自找苦吃了。或许新孔子论之 “新”,就在于用一种“乐本体论”取代“仁本体论”。
在我看来,在孔子思想中,“仁”是道德本体论和体系本体论,“礼”是政治伦理本体论,“乐”是审美本体论,这一切均以“仁”学思想为基础。仁与经,仁与礼,仁与乐,仁与道,仁与内圣,仁与外王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结构,否定这种结构的多维性,将其还原为一种单一的说法,将会使孔子简单化和漫画化。
四,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新动向。
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学者(包括海外华裔学者)将传统文化研究同“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学思想的研究有了新的推进。如杜维明在“文化中国”的倡议中,将儒家的价值观看成可以同西方的基督教价值观相等立的体系,张扬儒家精神。认为:“如果儒家传统不能对其作出创建性的回应,乃至开出一些类似的崭新价值,那么连健康的传统价值都可能因异化而变质,更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事实上,杜维明将中国儒学的创新与对西方文化的体认结合起来,使中国文化中所缺乏的发展因素能够得到全面补充,将儒学儒教化实体化,而不再是一味地空想超越而难以落到制度和实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杜维明的“文化中国”中过分明显的宗教情绪提出了质疑。同样,香港的刘桂标从另一个方面将孔子同佛陀、基督联系了起来。在《孔子与中国圣诞》中认为:儒家不但是世界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而且也可说是一种宗教。“儒家同时亦讲天道,此天道虽不同于具人格神意义的基督,亦不同于具神通能力的佛陀,但它却亦是形而上的而非经验的,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生安顿的基础,因此,它同时具有超越的性格。在这个意义下,儒家亦可说一宗教,她是一既超越而又内在的宗教。”
这种将孔子思想宗教化的研究动向,不乏填补精神价值空白的意义,但是我的疑问仍然存在。而且问题还在于,我们是否还需注意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既不可能超越历史鸿沟而将孔子重新形而上学化或宗教化,也不可能同西方的超验神学相比类而坚持其外在超越的宗教性。儒学的血缘宗法制
Ⅶ 中华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义
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有:
一、家(jiā )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
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
3. 居住:“可以~焉”。
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
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
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
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
8. 学术流派:儒~。法~。道~。墨~。纵横~。诸子百~。
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人家。
10. 姓。
二、 家(jia )
1. 词尾,指一类的人:老人~。
2. 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水生~
三、 家(jie)
◎ 词尾,同“价”:整天~。成年~。
(7)分析家安贫福等字的文化意义扩展阅读
“家”字演变和中国的“家文化”
一、“家”字演变
家,会意兼形声字。《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又说:“豭”,牡豕也。此说有据。
在商代甲骨文中,“家”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宀” (房屋的象形)中的豕为雄性的(腹部有突出的雄性生殖器),另一种较简单的写法,不强调性别,突出雄性生殖器的“豕”应是“豭”的象形初文,是兼称声符的。而不强调性别的“豕”则是省形。
到了周代金文中以不强调性别的写法为主,后世的“家”字就是由这种写法演变而成。在商代甲骨文中,“家”中的“豕”大多是画出猪体的轮廓,也有只画出猪体的线条的,周代金文的“家”是由这种简便的写法演变而成。
在甲骨文中出现了省略像豕的前蹄的笔画的写法,但周代金文则是由甲骨文的完整写法演变而成。另外,在周代金文中“豕”的原像猪的后蹄和猪尾的笔画是连成一笔的,一直到西汉隶书中才分成两笔,到了东汉隶书中又分成三笔,书写更便利了。
二、中国的“家文化”
1、家的重要意义
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产生于家庭关系基础之上的伦理规范,更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人治理国家的“典范”。
可以说,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 “基因”。读懂了家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2、家的“烟火味”
在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居家过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都体现在过日子、过光景之中。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意味着福气盈门。
林语堂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中国人对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
3、修身与齐家
身与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修身、齐家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磨砺与生活方式。《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中国人特有的自我完善、修行方式。
中国文化中的修身不像《忏悔录》中那般沉重,而是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充满了自省、宁静和恬淡。用现代学科的眼光来看,修身既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培养情商、逆商的过程。《大学》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八个字来概括修身的方法和步骤。
4、传家之道
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也就是说,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来看,道德能够传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读和诗书,而富贵传承不过三代而已。正是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
Ⅷ 陶渊明的文化意义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醉后》诗道: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少五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伟大的陶渊明,他的诗文,将与日月同辉,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