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在什么时候开始研制计算机的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新华社北京2000年8月17日电)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周蕾
●1956年
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
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
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
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年
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
11月,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
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确定把发展系列机作为当前发展方向。
5月,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DJS100计算机研制成功。
到1973年止,我国原四机部系统共生产了数字计算机250台,模拟计算机323台,机床控制设备133台,台式计算机1520台,在3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1977年
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会议决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研制我国DJS-050和DJS-060两大系列微机产品。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
“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1978年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诊治肝炎的中医专家系统。
3月,全国科学大会将计算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大带头学科之一,邓小平就计算机发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华北计算所的2780计算机和151-III/IV型机顺利装上“远望”号测量船,并且顺利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第一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1979年
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
中国研制成功仿8080的4片微处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处理器,随后研制出单片的仿8080与6800微处理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相应型号的微机DJS-050系列及060系列
采用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了DJS-140系列计算机,同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年末,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同台湾Acer电脑公司合作,研制出第一台具有中文字型、中文操作系统、中文程序语言的微机。
10月,王选教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
210、220、240和260(后改进型为265)等4种型号相继研制成功,其中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秒。
8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1982年
我国将计算机发展重点转到微型机上,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组装的同时,积极开展国产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国计算机发展规划。
参考DG公司的“诺瓦(NOV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内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推出了“DJS-153”小型计算机,与“诺瓦-3”机兼容的“DJS-185”型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同时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机。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35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50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50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
1月,在北京召开计算机工业长远规划专家座谈会,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8月,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输入速度可与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国研制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http://itforum.cei.gov.cn:81/Tech/Tt/5132.htm
转载者标署出处为“摘自《网络世界》http://www.cnw.com.cn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年表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备注
1956 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由华罗庚授命筹建
设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 由夏培肃完成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5 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
1958 103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每秒450次。
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 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 104型机研制成功
1960 105型机研制成功 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 《程序设计》问世 由徐家福、杨芙清等人撰写;是一本中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 109型机研制成功 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 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字长40位。
1965 DJS-II型机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08乙型机 华北计算所设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前后共生产56台。
1965 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
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 150机 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
1970 441B-III型机研制成功 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全晶体管计算机。
1972 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 150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DJS-100机研制成功 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
1974 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 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
1976 仓颉输入法 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
DJS-183机研制成功
1977 DJS-050机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银河巨型计算机开始研制 由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工作。
1978 关幼波肝炎专家系统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
1979 成功仿制 8080 的微处理器和 6800 微处理器 微机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DJS-140系列机
HDS-9机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 GB2312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
1982 DJS-153机
DJS-185机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
DJS-186机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 计算机外部设备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
757型机 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银河I型机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 新技术发展公司宣布成立 联想集团的前身
1985 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产
1986 中华学习机
1985 长城286
1988 长城386
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89 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1990
1991
1992
1993 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
1995 曙光1000
1996
1995 银河Ⅲ
1998
1999 银河四
2000 GB18030编码标准
2001
2. 中国长征系列的所有运载火箭
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 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 首次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长 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 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 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 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 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 号"、"长征3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
"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 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 "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改进型"长征2号C"火箭,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增加到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长征2号D"火箭,也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主要在"长征2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
"长征2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 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 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2号"火箭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的第三级采用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 204.8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3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3号A"火箭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重量240吨,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
"长征3号B"火箭是在 "长征3号A"和"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芯级基本上就是"长征3号A",而助推器及其捆绑结构则与"长征2号E"相同。"长征3号B"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0吨。
" 长征3号C "则是在 "长征3号B"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 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7吨。
"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长征4号B"等火箭。
"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 "长征4号 A ",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
"长征4号B"是在"长征4号A"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火箭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
神州系列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其中,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神舟”五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新技术应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在神舟六号飞船搭载的物品当中,有几件物品极具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如极地考察国旗、奥林匹克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等。书画作品《六骏图》、《神州颂》、《和平颂》、《长征万里图》则表达了我国文化界对载人航天工程的崇高敬意和祝福。而10幅少年儿童太空画和题为《我给航天员写封信》的作文则体现出我国广大青少年对神舟六号飞船的美好祝愿以及从小立志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志向。另外,《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也颇为引人注目。此外,神舟六号飞船还搭载了一些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并搭载了长期以来给予中国航天事业大力支持的香港金利来公司和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标识。
神舟六号飞船除了搭载文化物品外,还搭载了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以及作物、植物和花卉的种子。它们将被交付有关单位用于开展太空育种实验。
3. 深圳市区最大电脑城在什么地方
华强北赛格广场,对面有新世界电脑城,后面有宝华数码商城,接着进去还有很多个数码广场,远望,赛博等等
坐车到上海宾馆或经济大厦,地铁到华强路
4. 中国计算机的主要发展历程(侧重比较有里程碑的事件和设备出现事件)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 是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科。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后,关于现实计算机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 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输入输出方式、机器工作状态等。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的出现,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变革。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实现的技术,均属于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计算机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与计算实现有关的技术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计算机的元件、器件技术,数字电路技术,组装技术以及有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等。
软件 软件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软件工程三个方面。程序设计指设计和编制程序的过程,是软件研究和发展的基础环节。程序设计研究的内容,包括有关的基本概念、规范、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学等。这个领域发展的特点是:从顺序程序设计过渡到并发程序设计和分币程序设计;从非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过渡到结构程序设计方法;从低级语言工具过渡到高级语言工具;从具体方法过渡到方法学。
基础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起基础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软件子系统可以分为两层:靠近硬件子系统的一层称为系统软件,使用频繁,但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另一层则与具体应用领域直接有关,称为应用软件;此外还有支援其他软件的研究与维护的软件,专门称为支援软件。
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方法研究和维护软件的过程,以及有关的技术。软件研究和维护的全过程,包括概念形成、要求定义、设计、实现、调试、交付使用,以及有关校正性、适应性、完善性等三层意义的维护。软件工程的研究内容涉及上述全过程有关的对象、结构、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
软件目动研究系统的任务是:在软件工程中采用形式方法:使软件研究与维护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尽可能多地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创造一种适应软件发展的软件、固件与硬件高度综合的高效能计算机。
计算机产业
计算机产业包括两大部门,即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后者又称为信息处理产业或信息服务业。计算机产业是一种省能源、省资源、附加价值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实力和社会进步均有巨大影响。因此,不少国家采取促进计算机产业兴旺发达的政策。
计算机制造业包括生产各种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终端设备,以及有关装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制造。计算机作为工业产品,要求产品有继承性,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和综合性能。计算机的继承性特别体现在软件兼容性方面,这能使用户和厂家把过去研制的软件用在新产品上,使价格很高的软件财富继续发挥作用,减少用户再次研制软件的时间和费用。提高性能-价格比是计算机产品更新的目标和动力。
计算机制造业提供的计算机产品,一般仅包括硬件子系统和部分软件子系统。通常,软件子系统中缺少适应各种特定应用环境的应用软件。为了使计算机在特定环境中发挥效能,还需要设计应用系统和研制应用软件此外,计算机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这常常是一股用户所作不到的。
针对这些社会需要,一些计算机制造厂家十分重视向用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一些独立于计算机制造厂家的计算机服务机构,也在50年代开始出现。到60年代末期,计算机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为独立的行业。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
计算机与有关的实验观测仪器相结合,可对实验数据进行现场记录、整理、加工、分析和绘制图表,显著地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为工程设计优质化、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可代替人脑的若干功能并加以强化。古老的数学靠纸和笔运算,现在计算机成了新的工具,数学定理证明之类的繁重脑力劳动,已可能由计算机来完成或部分完成。
计算和模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学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弹性结构力学和应用分析等所面临的“计算障碍”,在有了高速计算机和有关的计算方法之后开始有所突破,并衍生出计算空气动力学、气象数值预报等边缘分支学科。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会调查和自然语言研究方面,计算机就是一种很得力的工具。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常常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在产业结构中已出观了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知识产业等新的行业。
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已嵌入机电设备、电子设备、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使这些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被引入各种生产过程系统中,使化工、石油、钢铁、电力、机械、造纸、水泥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质量提高、成本下降。计算机嵌入各种武器装备和武器系统干,可显著提高其作战效果。
经营管理方面,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库存管理、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使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和高效化,从而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水准,改善服务质量,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计算机可用于文件的起草、检索和管理等,显著提高办公效率。
计算机还是人们的学习工具和生活工具。借助家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计算机网、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终端设备,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获取各种情报和知识,处理各种生活事务(如订票、购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与计算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普及计算机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已不仅是一种技术现象而且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现象。世界各国都力图主动地驾驭这种社会计算机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克服计算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更顺利地向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5. 需长时间面对电脑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多做一些眼保健操.适当休息一下就可以.我也天天对着电脑,只要你一闭眼觉得眼睛有点酸,那就做一下吧
6. 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新华社 北京2000年8月17日电)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
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
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
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
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年
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
11月,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
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确定把发展系列机作为当前发展方向.
5月,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DJS100计算机研制成功.
到1973年止,我国原四机部系统共生产了数字计算机250台,模拟计算机323台,机床控制设备133台,台式计算机1520台,在3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1977年
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会议决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研制我国DJS-050和DJS-060两大系列微机产品.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
"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1978年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诊治肝炎的中医专家系统.
3月,全国科学大会将计算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大带头学科之一,邓小平就计算机发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华北计算所的2780计算机和151-III/IV型机顺利装上"远望"号测量船,并且顺利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第一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1979年
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
中国研制成功仿8080的4片微处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处理器,随后研制出单片的仿8080与6800微处理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相应型号的微机DJS-050系列及060系列
采用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了DJS-140系列计算机,同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年末,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同台湾Acer电脑公司合作,研?语言的微机.
10月,王选教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
210,220,240和260(后改进型为265)等4种型号相继研制成功,其中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秒.
8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1982年
我国将计算机发展重点转到微型机上,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组装的同时,积极开展国产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国计算机发展规划.
参考DG公司的"诺瓦(NOV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内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推出了"DJS-153"小型计算机,与"诺瓦-3"机兼容的"DJS-185"型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同时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机.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35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50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50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
1月,在北京召开计算机工业长远规划专家座谈会,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8月,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输入速度可与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国研制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7. 为什么一看电脑眼睛就痛
那么,经常操作电脑的人应该怎样进行眼保健呢?一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2)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3)保持适当的工作距离。眼睛和电脑荧光屏的距离要保持在60厘米以上。
(4)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条件。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柔和,电脑荧光屏的亮度要适当,清晰度要好,桌椅的高度要和电脑的高度匹配。
(5)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那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看电脑要距离50cm以外,30~40分钟要休息10分钟并远望。将屏幕的刷新率、分辨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