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的科学家进行的是什么研究
细胞自噬。
2016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只给了Yoshinori Ohsumi一个人,奖励他在细胞自噬研究中的贡献。他阐明了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Ohsumi是首批撰写酵母中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名单的研究人员之一。
曾获得诺贝尔奖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在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电镜观察到了自噬体结构,并在1963年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自噬”这一说法,所以被公认为自噬研究的鼻祖。
细胞自噬是细胞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主动反应,就是将自身一部分动员出来,采用自吃的方式,作为能量物质来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细胞凋亡则是细胞整体的主动死亡方式,最近有研究发现细胞坏死也存在一种主动的方式被称为程序性坏死,细胞自噬也是一种程序性坏死的类型。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继细胞凋亡(apoptosis)后,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热门研究方向。
『贰』 2016年诺贝尔奖部分奖项陆续公布 中国处于怎样水平
过去几天,2016年诺贝尔奖的部分奖项陆续公布,引来关注无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大奖为何花落这些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意义如何?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又处于怎样的位置与水平?
细胞“吃掉自己”实现自救
虽然在生命科学领域相对落后,但在细胞自噬这个具体方向上,我国科学家处于领先地位
“自噬”字面意思是“将自己吃掉”,实则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环的基本过程。通俗地说,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家梁承宇博士将其比喻为一种细胞的“自我救赎”。
梁承宇说,从广义上说,细胞自噬的运转机制更像是细胞内庞大运输机制的一部分。自噬机制就好比是细胞自身净化和实现自动环保的一条运输线。它将细胞内代谢废物以及一些过期无用或有损伤的细胞零件,装到其独特的运输工具——自噬小体中,然后沿着特定路线,送到“垃圾加工厂”——溶酶体中进行回收和废物再利用。
自噬机制还能在细胞能量匮乏时开启紧急运输通道,以供应能量。因此,自噬机制是细胞内庞大运输网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维系细胞基本的生存需求与平衡是不可或缺的,”梁承宇说。
“自噬”概念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了细胞这种降解自身成分的现象,但有关机制一直不为人知。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通过利用常见的酵母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了对细胞自噬机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随后又阐明了自噬机制的原理,并证明人类细胞也拥有相同的自噬机制。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细胞如何实现自身的循环利用。在适应饥饿或应对感染等许多生理进程中,细胞自噬机制都有重要意义,大隅良典的发现为理解这些意义开辟了道路。此外,细胞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引发疾病,因此干扰自噬过程可以用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作为国内研究多细胞生物中自噬作用机理和调控机制的专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宏与大隅良典在学术上有过深入交流。在张宏看来,虽然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但在细胞自噬这个具体方向上,我国科学家处于领先地位。“细胞自噬是目前国际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有很多团队投身其中,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陈佺教授团队、清华大学陈晔光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朱卫国教授团队等都有不少原创成果。”张宏说。
清华大学教授俞立2008年回国任教,对于国内近些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深有感触。“如果将细胞自噬研究比作一座大楼,那么中国科学家已经为这座大楼增添了新的楼层。”
“细胞自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张宏说,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将拓扑概念引入物理学研究
在理论预言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将TaAs中的外尔费米子行为首次展现到世人面前
评选委员会表示,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将拓扑概念应用于物理研究,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关键。
对很多人来说,“拓扑相变和拓扑相”属于让人望而生畏的深奥理论。
拓扑本身是一个数学概念,描述的是几何体在连续弹性形变(不撕破,不截断)下能够保持不变的性质。“比如,一块面团无论怎么揉搓,它的外表面上的孔洞数是0。而如果撕破它,重新粘连,就可以做成面包圈,面包圈的外表面就形成了1个孔洞。这个孔洞的数目就是面团或面包圈在连续弹性形变下保持不变的量,是区分这两个几何体的拓扑不变量,即拓扑数。”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翁红明说。
不同的物质形态称之为物质的不同“相”或物态。相变,也就是物质“变脸”的过程,即从一种相变换到另一种相的过程。比如水随着温度变化而在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化实际上就是相变的过程。相变过程通常伴随物质性质、性能的改变。物质的“拓扑性质”发生了变化,称之为“拓扑相变”。拓扑相变伴随的是拓扑数的变化。
但是,如果物质变得极薄,物质的相还在吗?评选委员会介绍说,平面中的物理现象和我们认知的周围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分布非常稀疏的物质中也包含了数百万个原子,每个原子的行为都可以用量子物理学来解释,而很多原子结合的时候却显示完全不同的属性。3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正是揭示了拓扑性质在量子物态和量子相变中的决定性影响。
科斯特利茨和索利斯的研究集中在一个平面世界中的“怪现象”,相比于通常描述的三维世界,他们发现极薄层的表面或内部可以被认为是二维的,那里一种被称为“超流体到正常流体的相变”,主要决定因素与人们以往的认识完全不同。霍尔丹发现可以利用拓扑概念来解释一些材料中存在的小磁铁链的特性。他发现,原子磁性的不同使这些链条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属性。霍尔丹还在量子霍尔效应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所说,今年的获奖研究成果开启了一个未知世界的领域。得益于这3位获奖者开创性的研究,科学家们现在可以继续探索物质的新相变。研究人员认为,拓扑材料将在未来的电子和超导体以及量子计算机研发中得到应用。
在拓扑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也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工作,一些研究还处于国际拓扑研究领域的前沿。
翁红明介绍,早在2009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戴希等与华人科学家张首晟合作,理论预言了目前最为广泛研究的拓扑绝缘体材料Bi2Se3家族。2014年底,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翁红明研究团队,理论预言TaAs晶体是非磁性的外尔半金属。在他们的推动下,2015年,中科院物理所的陈根富小组制备出高质量样品,丁洪、钱天小组使用上海光源“梦之线”观测到了TaAs中的外尔费米子行为,这是该类特殊的电子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外尔半金属是拓扑半金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研究成果被英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世界》评为“2015年度十大突破之一”,同时也被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评为“2015年度八大亮点工作”之一。
分子机器为化学开启新世界
起步虽晚,但近10年来,我国在新的分子机器的构建、原理设计以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世界上存在小到只有千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机器吗?答案就是刚刚助力3位科学家摘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分子机器。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是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评选委员会表示,3位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所有的化学系统都力图达到平衡态,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但是这也会形成“僵局”。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人体内的分子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能量,进而推动人体的分子系统远离平衡态,向更高水平的能量状态发展,这样人体才有可能利用这些能量推动肌体正常工作,维持生命。而一旦人体处于化学平衡态,人就会死亡。
3位科学家的成就能够获得诺奖青睐,就在于他们的研究促使分子系统摆脱了平衡态,并能受控执行特定任务,为化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世界。
据介绍,3位获奖者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1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分子机器动起来了。
近年来,3位诺奖得主的成果已经成为全世界科研人员开发分子机器的“工具箱”,开创了分子机器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有科学家在轮烷的基础上建造出一个可以抓取并连接氨基酸的分子机器人;还有研究人员将分子马达和长聚合物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将光能储存在分子中,有望开发出新型电池及光控传感器。
评选委员会表示,分子机器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黎占亭表示,我国分子机器领域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10年来,国内在新的分子机器的构建、原理设计以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进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分子机器的应用探索上,都有不少成果,既在国内受到认可,也引起国际关注。例如,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团队的“有机荧光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合成了新型的可控分子器件和高性能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获得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黎占亭觉得,未来,中国在分子机器研究领域将产出更多创新性成果,中国在分子机器领域将更有作为。
『叁』 201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具体是在研究什么
拓扑学(topology)所属现代词,指的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连续性现象的数学分支。用来研究各种“空间”在连续性的变化下不变的性质。
上世纪70年代,迈克尔·科斯特利兹和大卫·索利斯颠覆了的超导和超流体理论。当时的人们都普遍认为超导态和超流体态不可能出现在薄层(二维)材料中。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超导态在低温下的可能性,同时还解释了超导态在温度升高时的消失机理和相变机制。
到了上世界80年代,索利斯有解释了先前实验中的遗留问题——薄层材料中测量所得的电导率都是精确的整数倍关系。他展示了这些整数倍电导率是这些材料天生的拓扑性质。几乎在同时,邓肯·霍尔丹应用了拓扑概念来理解某些材料中的“小磁铁链”(chain of small magnets)性质。
如今我们知道了很多拓扑相,这些相不仅存于薄层(二维)和细线(一维)材料中,也存在于普通的三维材料中。三位获奖者为大家打开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个领域发展迅速,拓扑材料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全新的电子,超导材料,也可以应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机。
『肆』 谁在2016年得到诺贝尔奖医学奖他研制的是什么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是日本的大隅良典。2016年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颁布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荣获该奖项,以表彰大隅良典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了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2016年,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伍』 2016年诺贝尔奖归谁
2016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于10月3日起陆续举行。
2016年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10月4日,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6年10月5日,让-皮埃尔·索维奇、J.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10月7日,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获得2016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6年10月10日,奥利弗·哈特、本特·霍姆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6年10月13日,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陆』 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谁
2016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大隅良典(日本)
物理学奖获奖者: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美)
化学奖获奖者:让-皮埃尔·索维奇、J.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L·费林加
和平奖获奖者:哥伦比亚总统 桑托斯
经济学奖获奖者: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本格特-霍斯特罗姆(BengtHolmström)
文学奖:鲍勃·迪伦(美)
『柒』 诺贝尔奖的意义和含义
诺贝尔奖的意义旨在弘扬科学精神,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时代的杰出发明和杰出人才。
诺贝尔奖的含义或者说由来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
有中国人得过的。就近几年来说的话比如说在2012年莫言先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在2015年屠呦呦女士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面是诺贝尔奖的提名与评选过程如下:
9月:寄出邀请函。诺贝尔委员会向够资格提名的人发出邀请提名的信件。
2月(次年):提名截止。
2月至3月:产生小名单。
3月至8月:顾问审查小名单。
10月:产生诺贝尔奖得主。
12月:诺贝尔奖得主得到奖金。
并且给据数据统计:
截至2016年,共有911个人和组织(836男、49女及26个组织)获得了579个诺贝尔奖与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截至2012年,得主平均年龄59岁。多次获奖者共4人,多次获奖的组织共2名,合计共6位多次获奖的组织与学者。
『捌』 201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可能被谁摘得为什么
北京时间10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获奖理由为对契约理论的贡献。
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来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而现实交易的复杂性,很难由统一的模型来概括,从而形成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特定交易的契约理论学派。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提供的理论工具,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和制度认识,以及在合同设计中潜在的缺陷很有价值。
『玖』 如何评价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也是应该的,毕竟他的歌词影响很大。只是说外国人我们可能不太了解。
其实早在1996年,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向媒体宣读艾伦·金斯伯格的推荐信:“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十年后的2006年,鲍勃·迪伦凭借回忆录《像一块滚石》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当时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
鲍勃·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2008年摘得普利策文学奖时,评委会称其“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主要成就
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8年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拾』 如何评价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黎占亭评价道,作为超分子化学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三位科学家的开创性工作使得化学家在纳米层次上控制单分子和多分子的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上,化学研究强调分子本身的结构与性质,但是通过分子马达的研究,化学家认识到,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极大地改变它们的微观和宏观性质,而对分子运动本身的控制,为未来设计新的智能分子材料及分子计算机等都提供了新的原理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