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中信泰富2008年股价跳水

中信泰富2008年股价跳水

发布时间:2021-04-26 06:36:29

㈠ 谁知道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何时在香港上市的

荣先加入香港的 不过因为荣智健已经因为去年亏损数百亿元红色资本,前两天已经卸任了,而且抛售股票套现七亿元,这标志着荣氏家族淡出江湖了,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㈡ 2008年中国首富是谁

中新网10月30日电 2008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今天正式发布,饲料及铝业大亨刘永行以204亿元的财富成为新一届“中国首富”。

刘氏家族曾是中国最富裕的家族之一,2002年,刘家是中国少数财富超过80亿的家族之一。1982年,刘家开始饲养鹌鹑和鸡,并将希望集团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者之一。 1995年,刘永行搬至上海,他旗下的东方希望集团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饲料公司之一,同时还拥有铝冶炼厂。今年,刘永行的净资产达到20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23.2亿元。

今年以来中国大陆股市下跌60%,香港股市下行50%,中国富豪榜上400位富豪的财富从2007年的21577亿元下滑至11744亿元,减少了约45%。

去年首富杨惠妍的排名滑至第三,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放缓,她的财富缩水高达1060.5亿元,杨惠妍的财富目前只剩下151亿元人民币。一度排名榜首的张茵的财富目前仅剩下18亿元,而去年则是253.5亿元。玖龙的股价相对于最高点已经下挫了95%。此外,中信泰富的荣智健也跌出了前40名。

㈢ 中信泰富和中信国安是什么关系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㈣ 中信泰富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和中信证券,中信银行是什么关系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 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斥巨资,分两次从澳大利亚富豪克莱夫·帕尔默(Clive Palmer)手里买下西澳普雷斯敦(Preston)磁铁矿20亿吨资源量大约25年的开采权,并有权再获得40亿吨资源量的开采权。
中信泰富於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之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在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2009年(第六届)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凭借优秀的市场业绩和良好的品牌印象,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为中国企业奏响华彩乐章。
中信泰富与中信证券、中信银行都是中信集团的下属子公司。
中信银行原称中信实业银行,创立于1987年,2005年底改为现名。中信银行是中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总部位于北京,主要股东是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核准的第一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前身是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中信证券与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保险等公司共同组成中信控股之综合经营模式,并与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共同为客户提供境内外全面金融服务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前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英文为CITIC Group),是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和批准,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创办的。主要业务集中在金融、实业和其它服务业领域。

㈤ 急! 谈谈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呢影响 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部分投资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
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家庭高存款率与次贷危机爆发前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等许多因素使得中国金融系统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中虽也遭受了损失,但并没有给中国金融机构带来根本性影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说,中国金融部门在金融危机中可能遭受的损失在1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1.5万亿美元总损失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份额,只是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并没有完全开放,有一个很高的“防火墙”,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仍然稳定。
要介绍中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就必须提到中投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为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大型投资公司,该公司的资金来源于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成立初期注册资本金2 0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目前业务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投资为主。2007年5月,中投公司与美国著名资产管理与金融咨询服务公司黑石集团达成30亿美元的投资意向,中投公司购买黑石股票的成本约为每股29.6美元,并承诺在四年内不予出售。同年12月,中投公司宣布将购买5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可转换股权单位,其到期后可转为普通股,全部转换后中投将持有不超过9.9%的摩根士丹利公司股份。
2008年11月黑石集团公布其第三季度亏损5.09亿美元,自中投公司投资黑石集团后,其股价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截止至2008年11月10日,黑石股价报收于7.57美元,中投公司的30亿美元投资已经缩水了22亿美元,账面亏损超过了75%。而截止至2008年11月,摩根士丹利股价已跌破20美元,自中投入股以来股价已经累计下跌超过50%,这也意味着中投公司的50亿美元已经蒸发至少25亿。尽管中投公司在其他投资项目上仍有收益,但两个主要投资项目的巨幅缩水使得中投公司在2008年的财务亏损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美国两房集团债券一直是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重点。在2008年国内各银行发布的中期报表中,建设银行集团持有房利美与房地美相关债券账面价值32.5亿美元;工商银行持有的两房债券价值为27.16亿美元,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0.2%;中国银行持有的两房债券账面价值最高,约为106.3亿美元;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持有部分两房股份。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工商银行已经将持有的两房债券减持至21.7亿美元,中国银行持有的两房债券也已减持到75亿美元。在持有两房债券规模对比中,中国银行为亚洲众多金融机构之最,在2008年6月底已经对两房资产计提损失19亿美元,但这可能不是最后的损失数字。工行、建行表示在两房债券方面没有出现整体亏损,招商银行与交通银行则略有盈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两房债券总计约4 000亿美元,但只有约100亿美元的亏损,主要是次级债券和在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前过早出售的差价损失。
“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我们需要计提损失,那么破产的雷曼兄弟又令国内的金融机构亏了多少呢?
当中国各大银行公布持有雷曼兄弟相关资产具体数目后,人们发现雷曼兄弟破产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远比预期要小。从银行公告看,中国7家上市银行:建行、工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银行合计持有雷曼兄弟相关资产数量约为7.2亿美元,远低于雷曼兄弟破产初期的市场预估。其中建设银行持有雷曼兄弟的债券规模最大,共持有相关债券1.914亿美元,这些债券约占建设银行总资产的0.019%。在其持有的债券中高级债券1.414亿美元,次级债券0.5亿美元,根据破产原则,高级债券将被优先偿还。因此建设银行如果发生损失其实际损失可能也只有5 000万美元。工商银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债券和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总额为1.518亿美元,占工行总资产的万分之一,仅为其2008年上半年税后利润的1.6%,且其中1.39亿美元债券为高级债券。中国银行对雷曼兄弟的贷款余额为
5 000万美元,对其子公司的贷款余额为320万美元,此外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与雷曼兄弟相关债券7 562万美元,如此中行对雷曼兄弟的风险资本总额为1.288 2亿美元,占中行总资产的0.01%。交通银行共持有雷曼兄弟相关资产7 002万美元,占其总资产的0.02%,招商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债券共计7 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占6 000万美元。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资产相对较小,影响不大。虽然各银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资产缩水在所难免,但由于其中大部分债券为高级债券,各银行损失比例并不会很高,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中因次贷危机亏损较大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后的资产处理过程将很长,具体的亏损数字可能要在几年后才会能计算出来。
三、我国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人保财险、中保国际五大保险巨头均未投资雷曼相关债券,因此在雷曼兄弟破产的泥坑中全身而退。
在2008年7月,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截至2008年6月底,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为12家,比年初增加2家,其中个别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保险公司投资账户发生了较大幅度缩水,导致综合收益亏损,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亿、上百亿。
在2008年10月6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将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中的约合人民币157亿元变动为损失。富通集团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在金融危机中同样遭遇了巨大损失。中国平安总共向富通集团投资人民币238.7亿元,虽然进行了大幅度减值,但是公司资本金充足,财务与偿付能力稳固,不会对公司各种业务的发展形成障碍。
四、其他金融机构的损失
除上述提及的金融机构外,2008年上半年在我国的49家证券公司中仅有8家出现亏损。
2008年10月20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著名的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8亿港元的损失。他表示,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
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批准,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
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目前对于交易带来的损失还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未来澳元汇率上升,这起外汇交易产生的损失有可能减少。

㈥ 中信泰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啊怎么亏你们多的啊和中心银行有关系啊

2009年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标志着中信泰富“荣智健时代”的终结,接任者是53岁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
荣智健辞职后,甚至于有外电猜测,此事可能令荣智健面临10年的牢狱之灾。此外,传出被视为荣氏产业主要继承人的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目前担任公司董事)可能辞职的消息
作为企业家群体中最特殊的一位,红色资本家荣智健及其所代表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成为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关注度远远高于中信泰富公司的命运)。现在下结论说荣智健将退出商业舞台,显然为时过早;说荣智健的辞职意味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再次被验证,荣氏家族将从此走向没落更是无稽之谈;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作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智健已经成为历史。而这,也许正是荣智健在辞职信上签名时最为伤感的地方
致命的“止赚不止蚀”合约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外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项目为期25年。
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前几年澳元兑美元一直在大幅升值),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签订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
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合约自动中止。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不能自动中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两倍或多倍接货。这一合约的特点是“止赚不止蚀”,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赚5350万美元;如果澳元大幅贬值,则亏损是个无底洞。中信泰富把宝完全压在了多头上,做多澳元
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急遽贬值。2008年10月20日发布巨亏公告日,澳元兑美元仅为0.7,依据相关汇率计算,公告日预计的总亏损为155亿港元,如果不是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最终在2008年12月,中信泰富以亏损91亿港元的代价结束了这场诡异的投机。
至于中信泰富为何要赌徒式地签署这样明显不公平的协议做多澳元,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吊诡的是,中信泰富早于2008年9月7日,已获悉该公司巨额亏损,但直到一个半月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才作公布。而就在这段时间,资本市场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忽然急剧上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至3.66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损失惨重。
事后荣智健称,对于这项投资他事先并不知情,是财务部门绕过他所做的决定,而财务部门的两位负责人(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辞职)也最早被“问责”。不过,荣智健的女儿、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则只被降职,并没有离开公司。荣智健还否认张立宪为“替罪羊”之说。
警方介入调查 荣智健逊位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开始正式介入调查。香港证券交易所22日也表示,会跟进有关投诉。
为了应对困局,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深夜紧急宣布拟出售子公司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以获取部分资金。在自救的同时,荣智健没有忘记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关键时刻,中信集团再次伸手,决定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用于重组外汇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也随即终止出售大昌行。
在中信泰富积极解困的同时,证监部门对中信泰富的调查也在不断深入。2009年1月2日公布公告称,17位董事正接受证监部门调查,包括主席荣智健、其长子荣明杰及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七位执行董事和七位非执行董事。不过,被认为是事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的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因事件遭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前财务总监周志贤,均不在调查名单内。
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业绩。年报显示,2008年,中信泰富税后股东应占净亏损为126亿港元,其中,外汇合同所导致的变现及市场公允值的税后亏损为146亿港元。如果剔除该项亏损,则去年可以取得税后溢利19亿港元。“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来第一次亏损。”当满头银发的荣智健道出这个事实时,据说当时整个发布会现场顿时陷入了沉寂。荣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亏为盈,但盈利幅度难以预测。
凭借荣智健“红顶商人”的背景,加上中信集团的鼎力支持,业界普遍认为,中信泰富“澳元门”事件,到此应该会画上个句号。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大厦进行突击调查,调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虚假陈述,以及串谋欺诈的违规行为,使得事件陡然升级。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

㈦ 荣智健的被调查

中信泰富在2009年1月2日晚间披露17名董事正接受香港证监会的调查。这是继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宣布介入调查中信泰富事务以来,上市公司首度披露被调查对象。中信泰富指出,公司董事荣智健、荣明杰、范鸿龄、常振明等17人正因该公司事务接受证监会的调查。
涉及信息披露问题
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公告外汇衍生产品爆出百亿亏损,随后股价持续下滑,但在此之前市场沽单已经增多。香港媒体指出中信泰富董事会在2008年9月份即已知悉衍生产品出现亏损,香港市场有指责其拖延公告重大事项的嫌疑。
香港证监会在其监管方式和对象的说明中,与中信泰富现时情况一致的监管内容是,“就上市公司涉嫌进行损害股东利益或有欺诈成分的交易或向公众提供虚假或具误导性资料的行为进行查询。”
此前有分析师指出,由于亏损发生和消息披露有一定的时间差距,港证监会的调查或集中于这一点上。
中信泰富在1月2日收盘后披露荣智健等17人接受调查,1月2日,中信泰富股价大幅飙升,收报10.20港元,涨幅达到21.72%,成交量也创下一个月来的新高,达到4.29亿港元。
遭调查人数仍不清楚
实际受到调查的中信泰富员工人数仍不清楚,因为此次披露是应2009年开始执行的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13.51(B)条款作出的。
该规则要求董事在任期间,如某些资料有变,上市公司必须通知交易所,并公布有关董事最新资料。仅凭这一公告尚无法知悉荣智健之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以及已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和财务总监是否在调查之列。
这一事件已经影响到在其他公司任董事的人。中信泰富董事常振明也是中信银行董事,因此中信银行同期发表董事接受调查的公告,但称该事项无关中信银行。
2009年4月7日,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搜查中信泰富的公司总部,调查公司在2008年投资外汇巨亏的事件。而在2009年4月8日,荣智健宣布辞职。
2014年9月11日,香港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已经对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股份,00267.HK)以及包括前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在内的五名前董事展开法律程序和研讯程序。在2008年中信泰富(中信股份整体上市前公司)的外汇投资巨亏事件中,中信泰富及荣智健、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副董事总经理张立宪和李松兴及执行董事周志贤等五名前董事被认定披露虚假或者具有误导性的财务状况资料,需要赔偿4500名投资者损失。香港证券界人士估计,赔偿金额可能超过10亿港元。受此影响,9月12日,中信股份早盘大跌逾4% 。 浮亏一度高达147亿港元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为了减低西澳大利亚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曾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交易合约。2008年9月7日以来,中信泰富觉察到合约的潜在风险,公司
终止了部分当时仍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亏损6.27亿港元。公司又买卖了一些远期澳元以调控澳元之风险,再亏损1.29亿港元。加上其他一系列交易,截至2008年10月17日,中信泰富已变现的亏损为8.077亿港元。与此同时,中信泰富手上还有一部分仍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截至2008年10月17日,按公允价值计算亏损为147亿港元。公告发布后,中信泰富股价一度暴跌七成,市值损失也超过200亿港元。
随后,其母公司中信集团伸出援手,向中信泰富注入15亿美元后,中信泰富最终的亏损额定格在91.55亿港元。 日前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了全球富豪资产缩水榜,全球排名前十的富豪资产损失一共达到1500亿美元。按照损失的幅度来计算,来自中国的两位富豪荣智健和黄光裕榜上有名。
其中,中信泰富因为在2008年10月份出现外汇衍生产品百亿巨亏,荣智健的资产从2008年的30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

㈧ 中信泰富的集团前主席荣智健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中信泰富集团主席。曾经三次荣膺中国首富。其父是著名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曾任国家副主席,其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无锡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在香港的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信),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来,荣智健又买壳上市,香港中信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拥有中信泰富18%(3.8亿股)的股权资产是荣智健的财富主体(另82%17.3亿股由戴一男掌握)。
2008年因“澳元巨亏”事件辞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职务。

㈨ 怎样科学评价中信泰富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中信泰富案例: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 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

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

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包

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是从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角度提出的,是对

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高度提炼。建立一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仅从某

一要素来考虑,而必须统筹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通过对企业各项经

济业务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根据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分别从内

部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从此次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造成巨额亏损及应对始末我们

可以发现,从这五个要素来看中信泰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

应从中吸取教训,深深反思。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 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包括:

(1)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如有无描述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

益冲突、道德行为标准的行为准则;

(2)员工的胜任能力。如雇员是否能胜任质量管理要求;

(3)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如董事会是否独立于管理层;

(4) 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如管理层对人为操纵的或错误的记录

的态度;

(5)组织结构。如信息是否到达合适的管理阶层;

(6) 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关键部门的经理的职责是否有充分规定;

(7)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如是否有关于雇佣、培训、提升和奖励雇员的政策。

业绩巨亏、股价大跌、股民指责、司法介入,作为中信泰富董事

局主席的荣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对合同“不知情”。 据中信泰富审核委

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应对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批

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

如果情况真的属实, 那么我们不禁要质疑中信泰富的内部环境存

在多么大的漏洞!涉及到几百亿金额之巨的大合同,公司财务层可以

不经过董事会主席的批准擅自行事, 且先不论员工的诚实性和胜任能力,仅就中信泰富这样的红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授予权力、责任的方式就值得深省!如果每个部门都各行其是,不请示、不汇报,一盘散沙的结构,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整个企业运营系统就会存在很大的漏洞;企业管理层犯错的危险系数也被放大,这样恐怕企业离败落已不远矣,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 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及反复的过程,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管理阶层须谨慎注意各部门阶层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企业的风险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所产生的。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 累

计期权的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中信泰富

选择了澳元作为买卖产品, 这笔合同并未考虑相关货币贬值而设定止损金额,从而为日后的无限量亏损埋下祸根。

事实上,在中信泰富事件之前,累计期权因为高风险在业内已经

声名狼藉。面对如此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中信泰富还投入如此巨资,我们不禁要怀疑其风险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中信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合约之前,对澳元外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估,盲目进行交易。中信泰富进行外汇交易不只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谋取暴利。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自己也承认:“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 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说明中信泰富在做出重要决定前并未考虑潜在的最大损失。风险控制关系到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若不健全,本身就是企业的一大风险源。

一个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的企业,其风险控制的能力肯定就差,从

而发生的经营风险也多。中信泰富需借此机会,针对衍生工具业务的

特点,建立专门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工

作程序,严格控制投机性交易,从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理论上,控制活动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一种手段。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首次披露持有超

过百亿澳元的累计期权,并称早在9月已经察觉其潜在风险。为什么在已经察觉其风险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却不作为呢?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及时做出补救措施,损失也不会达到155 亿港元之巨!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虽然在最近的几年中,市场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推动我国

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在健全公司治理的规章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要看到,仅仅有规章而没有落实,公司治理的风险仍然是巨大的。

尽管公司有很多的规章,实际上都成了摆设,而没有被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的落实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因为没有被落实的制度形同虚设。所以,控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据荣智健所说,公司的巨亏问题在于财务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设立的双重审批制度也未能阻止事件发生,说明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在操作上违背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原则,其已有的内控环节形同虚设,对高管人员约束的制度欠缺。制度的落实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所以,控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

中信泰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其一,荣智健的公开信中说道:“财务总监周志贤未尽其应有职责,没有将此交易提请董事局主席关注。”其二,对外披露不及时。在2008年9月12日通告称自2007年12月31日以来的财务或交易状况未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但不过一个月就披露因炒外汇巨亏,而早在早在2008 年 9 月 7 日主席荣智健与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就已知悉,而直到 2008 年 10 月 20 日,该公司才正式对外坦诚损失。此举涉嫌延迟披露、非法陈述,违反香港证监法规。由此看出中信泰富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公司治理机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失真及受人为操纵的现象。其三,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体现。财务董事张立宪在6月底以前也做过类似交易并有盈利,但未在报表中表示,所得利润放在准备金账户而非损益账户,这就没有引起公司管理层对交易风险的足够重视。另外,对于公司经营中如此之严重的违规行为,就没有一名员工对其风险性和违法性提出质疑。试问公司内部是否有适当的沟通与反映渠道的存在?

5.内部监督

该要素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中信泰富作为在业内颇有影响的红筹股公司, 其自身的内部监督

却没能合理有效的设计与落实。 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志健的公开信中称,“集团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风险对冲政策,在进行交易前未按照公司一贯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的事先批准,超越了职权限度”,

“财务总监未尽其应有的把关职责, 没有将此等不寻常的对冲交易提请董事会主席关注”。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公司的监督程序与监管人员在哪里呢?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报告指出, 中信泰富巨额的外汇交易亏损反映该公司欠缺适当的内部监管,透明度不足。要知道没有监督与制衡的权利是危险的,是可怕的!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且实施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再控制,即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因为,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完备,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考核,没有对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施以恰当的监督,则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任何一项控制措施都必须从上述五项要素进行考虑,首先基于企

业现有的内部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包括公司层面的风险和业

务流程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并针对风险

评估确定的风险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内部控制活动;与此同

时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和沟通机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内部信息

和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及时反馈至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

各方,并同时实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以提高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

性,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中信泰富正是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

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违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

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成为其巨额亏损的根本原因。

阅读全文

与中信泰富2008年股价跳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贴现率为多少 浏览:364
信托还是证券 浏览:162
股票开题报告 浏览:13
期货开户新闻 浏览:133
重庆鸿徒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633
2016年房企融资 浏览:107
信托bt 浏览:127
得利宝信托信托理财 浏览:325
彩礼融资 浏览:846
沥青历史价格走势图 浏览:77
山西理财公司 浏览:448
光正集团股票吧 浏览:755
原油宝属于什么理财 浏览:623
柚子理财雷 浏览:360
成都农商行股票怎么样 浏览:36
股票横向震动 浏览:392
p2f理财平台哪个好 浏览:995
银行贷款的车要留什么在银行 浏览:127
非法融资立案标准 浏览:683
按揭贷款业务合作协议 浏览: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