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最近2019年1月到12个月的M2增值是多少
2019年1月到12月m2的增值在50%左右,你可以看一下报道。
❷ 与上年年末货币增速相比,M2的增速下降何以会比M1大原因何在
1.经济增长态势强劲,已回归平稳较快增长通道。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24.19%,实现了回升后的稳定高位运行。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盈利水平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7%2.物价温和上涨,通胀压力犹存。1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其中1月、2月、3月分别上涨1.5%、2.7%、2.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PPIRM同比上涨9.9%。3.消费、投资、外贸3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呈现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的特点——消费。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热点消费快速增长。1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3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8%。商品房销售额7977亿元,同比增长57.7%。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外贸。进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进出口结构更趋平衡,3月份出现贸易逆差。1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出口同比增长28.7%;进口同比增长64.6%,进出口相抵,顺差144.9亿美元。3月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月度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1季度外贸形势特点有4:一是超预期大幅增长,已基本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二是国内需求强劲导致进口增速显著快于出口,使得3月份再现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三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总体增速,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四是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出口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综合来看,今年中国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未来出口增速或稳中略有下降,而由于国内需求强劲,进口仍将较快增长。我们预计,中国贸易出现月度逆差还只是暂时现象,不具有可持续性,但由于世界经济再平衡、美国鼓励出口、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进出口在趋势上将更为平稳,出口增速或稳中略降,贸易顺差规模将有所下降。从3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1季度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57.9%,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拉动GDP-1.2%。由此可见,内需仍是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外需的作用也在提高,增长动力结构趋向平衡。在内需中,消费贡献相对较为稳定;投资贡献率仍为最高,但贡献率快速回落,由去年全年资本形成的贡献率94.6%回落到今年1季度57.9%;净出口的负拉动作用明显减轻。因此我们总结是3句话: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4.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货币供应增速继续明显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大幅下降,货币政策基本回归正常化。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0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3.03和5.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5.05和2.41个百分点。从货币数据来看,M1和M2还保持了较高增速,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17%目标。但是M1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回落,M2也是连续4个月回落,下降趋势以及幅度还是很明显的。金融机构1季度本外币贷款增加2.80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60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92亿美元。1季度本外币存款增加4.0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4.04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47亿美元。从信贷数据来看,1季度新增贷款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且占全年信贷目标的34.7%,这反映信贷季度间均衡投放的目标大体实现,说明我们对信贷的控制已初见成效,逐步向全年7.5万亿的总量靠近。与此同时,贷款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动。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反应出贷款主要是流向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1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同比多增402亿美元
❸ 研究“M1、M2”有什么意义
货币供应量
Money Supply
货币和准货币(M2)
Money & Quasi-money
货币(M1)
Money
流通中现金(M0)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M0=流通中现金
M1=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 M1+企事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存款+其它存款
市场货币供应量:M0、M1、M2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同收入、消费、投资、价格、国际收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
现金(M0):就是一定时点上单位和个人所持有的现金,它随时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领域,是最直接和最活跃的购买力。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就是现金(M0)加上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和变现,所以它类同现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准货币。其中准货币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准货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直接变为现金。
M0、M1、M2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从以下关系中体现:
M0=流通中现金
M1=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 M1+企事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存款+其它存款
股市的最大规律就是很难把握其规律,所有的关于股市预测的学问都非“放之四海皆准”。但若因此否认股市规律的存在,难免陷入“不可知”论。起码有一个现象在中国股市至少重复出现了三次,时间跨度十余年,这姑且可以算作一个“规律”吧。
这个规律是:股指涨跌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每当M2与M1的差超过5个百分点时,指数即开始走入牛市,而当差逐渐缩小,股市就开始见顶,尤其当M1达到22%左右高度时,指数就开始下跌。
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周期始于1992年,1995年后经济开始步入调整。在此过程中,M1和M2的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收窄,而后又扩大。1992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是6个百分点,1993年收窄为1个百分点,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随后是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股票指数连续2年上涨,上证综指从1996年初的500点上涨到1997年5月份的1500点,涨幅近2倍。
分析中国的股票指数,不能不提“5.19”行情。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5.19”行情之所以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市场津津乐道,其重要原因是上证综指短时间内涨幅巨大。
有意思的是,根据货币供应量数据的变化,不仅可以预测股指的低点,而且可以预测其高点。当M1增长速度超过22%以后,股指一般会步入熊市。2007年12月11日,笔者撰文指出:M1已经在20%之上持续了数月时间,储蓄搬家的情况即将减缓,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难以为继。10月份银行存款减少约4500亿元和上证综指的6124点将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纪录。
转眼来到2008年下半年,当上证综指在2008年底跌到1700点附近时,货币供应量指标M2和M1再次出现较大的背离,当时的M2比M1高10多个百分点。之后“规律”再次被应验,截止到2009年5月底,上证综指反弹了40%多。
为什么我国股市运行呈现这样的“规律”?背后的制度性基础更值得我们关注。一般而论,当M2增长速度超过M1时,经济增长处在走下坡路的状态,经济活跃程度在下降。此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应该是下降的,1996年、1999年、2005年都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股指大幅度上涨呢?原因在于政策的干预,每当经济出现疲态,政府即会出现放松货币,多余的货币首先选择进入股市,推动股市大幅度上涨。
正因如此,在中国股市还存在其他一些比较“另类”的逻辑。并且在中国股市演进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一些规律在减弱以及消失,另一些新的规律取而代之。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何以自处?如果以自身的变化来追逐市场的变化,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在这方面,尽管中美股市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巴菲特的做法仍然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巴菲特以坚持价值投资的不变来应万变,这看起来不够聪明,但却是真正的智慧。一个人内心如果没有一些不可改变的价值准则,就无法把握自己,更何谈把握股市。庄子的道家学说是一种形而上学,“外化内不化”的核心思想为中国人指明了人格成熟不可或缺的修炼目标。股市作为人生实践的一个场所自然也不例外。
❹ 什么软件可以查看M1和M2的走势图
暂时还没有公布出那个软件可以看M1M2的走势图。
M1和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通常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衡量、分析和调整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实际上,M1和M2的定义是不同的,但它们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2的流动性最强其次是M1。
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承受流通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目前中国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M0,即银行系统外流通中的现金。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1组=M0企业活期存款管理机构持有的农村存款和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城乡居民储蓄企业存款中的其他定期存款。。1反映经济中的实际购买力;M2不仅反映实际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如果M1增速加快,消费者和终端市场将活跃起来,并出现通货膨胀。
(4)19年3月M2分析扩展阅读:
中国货币水平的划分是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银行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另外,m3=M2+金融债券+商业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2减M1为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定的。
M1反映了经济中的实际购买力;M2不仅反映了实际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购买力。当M1增长较快时,消费者和终端市场都活跃;如果M2增长较快,投资和中间市场都活跃。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来判断货币政策。其中M2过高M1过低说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存在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说明需求旺盛,投资不足存在价格上涨风险。
❺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趋势
2010年11月19日央行发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预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月内央行第二次上调,今朝存款预备金率已经处于历史最高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暗示,中国将继续连连系理的行动性供给和银行系统行动性,慎密亲密关注物价走势,矫捷运用传统货泉政策,同时,考虑引进新的政策工具。
加息10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2月18日宣布,从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以来央行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年内第二次上调,这距离上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仅仅36天。1月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71.23万亿,以此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大致锁定商业银行资金逾3500亿元。
在近日出炉的10月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中,除了超预期的CPI和PPI,M2(广义货币供给量)和新增贷款均创下新高。通胀的高企和行动性的泛滥势头配合榨取着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抉择信念。
当前形势下,央行调控的标的目标会是什么?一些机构、学者和官员觉得,经由过程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对加息手段的利用很是稳重,因为加息会损害实体经济,对于通胀的手段也不太适合。”北京市平谷区金融办主任刘腾说。
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仍然是央行首选,胡晓炼暗示,“上调存款预备金率是央行在治理行动性方面所采纳的法子,也剖明中国会继续连连系理的行动性供给和银行系统行动性。此后我们还将慎密亲密关注物价的走势,继续有用矫捷运用传统的货泉政策。”例如,为增强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央行常规的公开市场独霸几回。央行10月21日上调了3月期央票利率20.22基点,1年期、3年期央票利率随后也上调20基点摆布。
此外,经济学家成思危在第六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指出,外汇占款成为M2高企的首要推手。据悉,10月外汇贷款增添59亿美元,当月外汇存款增添33亿美元。截至10月末,外汇贷存比为184%,依旧处于高位。在外汇大量流进情况下,央行不得不回笼大量货币,经由过程对冲来节制过多的货币。 再度加息
央行决定年内第四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月份中国近三年来的首度加息,就是伴随着央行要求六大商业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来。另外,央行在10月9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提高了一年期央票的收益率。基于以上种种举措,市场猜测,今日公布的CPI增幅可能超过4%,央行也将在年内再度加息。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10月份CPI增幅可能向上冲破4%到4.2%,这样一来,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大。”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则预测,除10月CPI持续上涨,11月、12月CPI增幅也将维持在3%以上。在他看来,央行可能在12月再次加息,而不是11月。“全年CPI破3%已无悬念,不过,决策层对于加息与否仍需进一步观察:一方面观察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另一方面观察国际经济的走势。”
但渣打银行指出,未来决策当局面临的一个风险是,如果未来6个月经济迅速放缓,加息作为一种调控资产价格的政策工具可能被认为力度过大。
不过渣打银行也认同第四季度央行再次加息的说法。
“未来几个月经济可能逐步放缓,但这不足以影响到当局将抑制房产泡沫作为首要任务的方针。货币决策部门已将利率政策与房地产问题战略性地挂钩,而决策当局将会以提高利率和出台更多房地产调控措施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涨势。”
无论是通胀的不断高涨,还是房地产调控的需要,都在预示着加息的必要,然而一旦再度加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的进一步扩大将加剧已日显严峻的热钱流入态势。
“防通胀和防热钱,是中国当局面临的两难。一旦无法有效阻挡热钱流入,在中国大肆炒作农产品等商品,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胀。”潘正彦指出。
不过,鲁政委认为,中美利差的扩大并非热钱流入的主因,“今年以来,中美利差一直是稳定的,但4-6月国际资本是流出的,外汇占款从此前的2000多亿元一直下降到1100亿元;而7-9月份外汇占款则逐月增加,从1700亿元迅速增加到接近3000亿元。在前后的反差之间,惟一发生变化的是6月19日人民币汇改重启。它点燃了市场的升值预期,造成国际资本流入速度加快。因此,国际热钱流入的主要动力,是升值预期而非加息。”
鲁政委认为,如果加息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放缓,即加息带来的升值预期弱化,反倒有助于抑制热钱的流入。渣打银行表示,在美联储推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且明年可能还会推出更多宽松政策的预期下,中国央行愿意加息的幅度有限。“不过,在担忧更多热钱流入前,央行还有7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渣打进一步预测,明年上半年央行仍会有两次加息举动,分别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第5次上调存准率
调整介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靴子如期而至。央行2010年11月10日晚间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冻结资金超过3000亿元。
调整影响
此次调整,央行不再对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调整完成后,加上今年10月份对6家银行采取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创造了新的存款准备金率历史纪录,但该比例到12月15日期满。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与历史纪录持平。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个别银行达到16%。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
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
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0.5%。
央行宣布,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以来央行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2月24日今年第一次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近三个月。
6月14日下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对新浪财经表示,存款准备金上调的空间不是很大了,预计今年下半年还会上调两到三次,可能会止于22.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速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9%,增速比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这已经给决策层提供了经济滞涨的预警信号。
2011年上半年,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上维持着每月调整一次,每次调整0.5个百分点的频率。李慧勇认为,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密集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的上调空间不是很大,上调频率将会有所下降。
存款准备金率5月18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连续第11次,也是今年(2011)年内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一季度里先后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十一次上调。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历史高位。据估算,此举将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近3700亿元。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存款准备金仍有很大的上调空间。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上限。
专家指出,在3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攀升至近年新高的大背景下,通过回收流动性进而调控不断走高的物价指数,也是央行继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原因。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5.4%,创出32个月来新高,凸显当前中国通胀压力仍在不断凝聚。
据港媒报道,央行2011年4月11日发布通知,将对中国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工商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建设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农业银行(行情,资讯,评论)这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评论)、民生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均上调0.5%。据初步估算,预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冻结资金1680亿元左右。
目前,央行已经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5月12日的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
中国人民银行30日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调整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1.0%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是近3年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首次走出“上调”区间。
中国上一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25日。此后,中国货币政策在2010年由“宽松”走向“稳健”,央行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仅2011年就密集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为2012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来自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分析认为,此前中国已有2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已释放出一定政策信号,即中国央行将采取行动,缓解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偏紧的状况。
主要原因
央行此次上调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许与9月新增贷款有关。消息人士称,「9月新增信贷可能在6500亿-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虽然月末被压下来点,但还是比央行预期的目标要高。」对于这则消息,央行未作公开表态。
但是也有分析师认为,此举是和新增外汇占款连续回升有关。
市场反应
无碍流动性
在股市上,昨日银行股全线上涨。涨幅最大的是深发展A,涨4.76%,涨幅最少的是农业银行,涨1.12%。有分析指,从短线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金融、地产的利空很大部分上将会在资源类个股维持强势的境遇下逐渐得到消化。
据业内人士测算,本次准备金率临时调整后,所冻结资金规模将在1800亿至1900亿元之间。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目前的流动性。
本周公开市场将迎来四季度最大单周到期释放资金量,解禁规模高达到2950亿元,占到本月到期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央行在本周通过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冻结1900亿元流动性,本周公开市场还是「富余」出1000亿元资金。
资金情况
11日,中国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较上一交易日小幅上涨6.5BP至1.955%。
上海一银行间市场交易员表示,节后资金回流银行至资金利率下跌。未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情况受信贷控制仍将处于偏宽松状态,10月银行间资金面料将宽松。
措施看法
周一两市总成交金额一举超过4300 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成交水平相比增幅近50%,创出了今年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周一央行上调工行、中行等6 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意味着短线指数存在展开技术性调整行情的可能性。中金分析称,股指短线存在技术性调整的可能性,但阶段性上涨趋势不变,建议继续投资重点不受中国宏观政策面打压的周期性股票。
该行表示,就总体趋势而言,股指阶段性上涨格局不会改变,建议逢短线股指振荡过程中,继续增持不受宏观政策面打压的具备高贝塔特征的周期性股票,即继续看好有色金属板块、煤炭板块、保险板块、券商板块、农业板块、石油化工板块、交运服务板块、汽车板块等品种。
该行预计,即将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有望再度超出市场预期,上市公司三季报信息披露工作即将于本周正式拉开序幕等因素,都将有望对当前股指上涨行情构成正面刺激作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殷剑峰认为,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逐渐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终究是个货币现象。而在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背后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货币因素。
根据殷剑峰的观察,近年来,我国物价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存在着相当直接的关联,往往在货币供应出现快速增长后,物价走势亦会跟着抬头向上,其间二者走势的时滞大约在半年至一年间。
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对于货币工具今后的使用情况,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博鳌表示,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是当前货币环境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位于历史高位,但上调没有上限要求,当前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即货币政策要适当收紧,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短期中观面潜在催化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周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创下汇改以来新高6.6732,这可能对民航运输板块等人民币升值受益品种短期走势形成正面刺激。
(2)11 日宝钢股份(600019)出台了11 月钢材价格政策,其中热轧、冷轧、宽厚板、电镀锌、镀铝锌等大部分钢材品种维持原价,但部分品种上涨100-200 元/吨,对钢铁板块短期走势构成潜在利好。
(3)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进一步规范、引导借壳上市活动。要统筹协调退市机制和ST 制度改革,在产权清晰、治理规范、业务独立、诚信良好、经营稳
定和持续经营记录等方面执行IPO趋同标准,要求拟借壳资产(业务)持续两年盈利,这可能对绩差重组类公司股票走势带来压力。
(4)工信部11 日公布了《轮胎产业政策》。与此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政策》大幅提高了轮胎产业的进入门槛,同时要求到2015 年,乘用车胎子午化率达到100%,有利行业集中度提升与产品结构调整,对轮胎板块走势有望构成正面刺激。 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此次为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央行年内首次降息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据媒体报道,务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9次常议精神,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鼓励其发挥好扩大消费的作用。
表格统计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分别高达21%和17.5%的历史高位。
以下为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单位:百分点) 45 2012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20.5%
(中小型金融机构)17% 20% -0.5 16.5% 44 2012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5% 20.50% -0.5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21.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8.00% 21.00% -0.5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50% 21.5% 0.5 18.0% 0.5 41 2011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20.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0% 21.00% 0.5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 (大型金融机构)2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50% 20.50% 0.5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9.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 20.00% 0.5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机构)19.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5.50% 19.50% 0.5 16.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18.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5.00% 19.00% 0.5 15.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18.00%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8.50% 0.5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4.00% 18.00% 0.5 14.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7.50% 0.5 14.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 (大型金融机构)16.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7.00% 0.5 不调整 - 32 2010年2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6.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6.50% 0.5 不调整 - 31 2010年1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15.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6.00% 0.5 不调整 - 30 2008年12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6.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4.00% 15.50% -0.5 13.50% -0.5 29 2008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00% 16.00% -1 14.00% -2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16.00% -0.5 27 2008年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16.50% -1 26 2008年6月7日 16.50% 17.50% 1 25 2008年5月20日 16% 16.50% 0.5 24 2008年4月25日 15.50% 16% 0.5 23 2008年3月18日 15% 15.50% 0.5 22 2008年1月25日 14.50% 15% 0.5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0% 0.5 19 2007年10月25日 12.50% 13% 0.5 18 2007年9月25日 12% 12.50% 0.5 17 2007年8月15日 11.50% 12% 0.5 16 2007年6月5日 11% 11.50% 0.5 15 2007年5月15日 10.50% 11% 0.5 14 2007年4月16日 10% 10.50% 0.5 13 2007年2月25日 9.50% 10% 0.5 12 2007年1月15日 9% 9.50% 0.5 11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 10 2006年8月15日 8% 8.50% 0.5 9 2006年7月5日 7.50% 8% 0.5 8 2004年4月25日 7% 7.50% 0.5 7 2003年9月21日 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5 1998年3月21日 13% 8% -5 4 1988年9月 12% 13% 1 3 1987年 10% 12% 2 2 1985年 ① - - 1 1984年 ② - - 注:①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②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❻ m2如此增长人民币怎么可能稳住
人均GDP相距更大,一国新增货币超过世界其馀国家货币之和,但亦很难说是没有滥发货币,中美相比已可见中国货币超发之巨,尤以7,而人民是否变成废纸就要看结果了。
自2015年下半年始,外汇占款持续下跌,增长80余倍,截至2015年3月末。外汇储备在过去的一年半内缩水近7000亿美元。可见社会运动必会发生.9万亿,真的还够用吗,社会矛盾就难以调和了,换算成美元是19,下位者也发现只有抢掠富人的财富才能生存。中国M2存量不仅超越欧美,与1990年的1,可见在外资退走引至通缩后必然是恶性滞胀.53万亿相比,上位者不愿意穷奢极欲的生活被削减?
当印钞的速度受限于汇价而追不上债务增长! 经济泡沬一但爆破,中国M2货币供应增长已持续多年在15%以上.53万亿元,而人民币在需求下降时就会反影长期超发后的真实价值,中国M2远超美国M2,其新增M2常年占据全球50%左右,经济就会由盛入衰而进入了“新常态”、8两月下跌幅度最为显著。我们一向引以为豪的充足的外汇储备,去年12月更是在一个月内缩水1079亿美元,同期美国M2是11,占据全球规模已达25%,虽说中国经济过去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要知道中国含有水份的GDP不及美国一半.6万亿美元,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27!
中国已持续多年货币增发以至超发当然有可能
❼ 央行“M2公式”传递了什么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就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解读时说:合理的M2增速为,GDP增速+CPI增速+2至3个百分点,只要在这个区间就合理。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今年上半年M2增速是14.7%,减去7.4%的GDP增速,再减去2.3%的CPI增速,是5%。这显然大大超过了“2至3个百分点”,表明M2增速偏快。对此盛松成解释说,银行贷款投放在四个季度的分布通常是30%、30%、20%和20%,上半年较为集中。尽管上半年信贷投放5.74万亿元,但下半年不会还投放5.74万亿元。M2也有类似情况。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的M2增速要控制在13%左右,经济增长7.5%左右,物价水平控制在3.5%以内,这个目标设定,显然符合央行的公式。如果我们观察2012年、2013年实际公布的官方数据,也符合这个要求。但是“四万亿”刺激政策推出的2009年和2010年,显然差距就非常大,“M2增速-GDP增速-CPI增速”分别是19.7%和7.2%,大大超过了央行认为的合理空间(2%到3%)。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M2增速减去GPD增速,应该是真实通胀率,因为这个公式反映出了“货币增加”比“财富实际增长”快多少。那多出来的所谓“合理的2%或3%的空间”,只能解释为对GDP和CPI两个数据失真的调整、校正。鉴于GDP、CPI都是中国重要的政绩考核数据,所以前者天然地存在虚报、多报现象(或者解释为加入了无效GDP),后者天然地存在少报、瞒报的现象(或者解释为CPI指标体系不完善)。这在中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如果将GDP增速下调1个百分点左右(剔除无效或者虚假GDP),再将它和央行公式里多出来的“2%至3%”加起来,就是真实通胀率与官方CPI的差距。也就是说,中国的真实通胀率往往会比官方CPI高3%到5%。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的真实通胀率,就用M2增速减去GDP的增速,再加上1%左右。这1%左右,可以看做是对无效GDP的调整。什么是无效GDP?比如建成多年,成为鬼城的房子;再比如,刚刚建成就因为亏损被迫停产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项目;还比如,将好好的大楼拆了重建,而这个大厦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建成不过10多年。
为什么中国的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除以“年GDP”)达到让全世界惊恐不已的79%,但GDP增速仍然只有7.4%?就是因为存在大量的无效、低效投资。而无效、低效投资,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制造出来的,也往往是为保增长制造出来的。靠着年投资79元,才能保证未来一年获得100元的财富增长,这样低效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非常令人恐怖的。因为你投资的79元钱,理论上第一年贡献了100元财富后,第二年开始就彻底消失了。然后需要再投资80元钱,才能换来新一年的100元财富增长。中国的投资率,就这样一步一步不断走高。而在发达国家,年投资率只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