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都有什么企业
上海宝镍实业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607-08
上海赣江工贸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003
上海铭丹实业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004
上海盟宏物资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204-05
上海兰生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2层
上海申际国际经济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
上海沁艺礼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
宏源证券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30号
上海康坤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509
上海嘉塔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309
上海潮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302
上海容正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3004-05
厦门海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103
上海采润化妆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806
上海沪浙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307
上海宜洲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301-02
上海浙翔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909
中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803
上海指日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201
上海启润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802
上海逢成电力物资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107-08
上海丰瀛物资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309
杭州益利素勒精线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403
上海众联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B区B4层
上海传和钢材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605-06
上海嘉洋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402-03
上海豫阳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604
上海钢羿不锈钢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沪办大厦1号楼1101室
上海本鑫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30
上海炳安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30号2807室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工程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30号
上海柏易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702
上海金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302室
上海澳南经贸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30号
上海瑞冶联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B区B7层
上海灿宏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501-03
上海东闻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409
上海铭川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001-02
上海贡鑫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601-03
上海超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306
上海万事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虹口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30号
上海鑫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109
上海宝仑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601
上海复天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601-03
上海尚夏西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507、1703
上海强冠钢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101-02
莱钢上海经贸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1804-05
上海莱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A2409
上海海乳扁钢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A区
Ⅱ 长江概况
水系 长江
流经省份, 干流贯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上海、浙江、重庆等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
流域面积 流域总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
长江(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cháng jiāng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97公里(以沱沱河为源),一般称6300公里。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年均入海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时简称江,六朝以后才有大江和长江之称。
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称黄埔江。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干流概况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
长江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
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与唐古拉山脉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这里冰川广布,姜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长江的源头。从江源到入海口,可分为三大段。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宜宾至湖北宜昌为中游;宜昌以下为下游。上游段约长三千五百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自玉树到宜宾称为金沙江,古称丽水,从北向南流,穿过横断山脉,到云南石鼓附近折向东北入四川盆地,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全长二千三百公里。自宜宾以下才称长江。 中游段约长一千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二百零四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下游段约长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二公里,最窄处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从宜昌到芜湖一段,两岸湖泊极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是长江的天然水库。江水入江苏后,因受山势所阻,向东北绕过宁镇山地。自镇江以下,折向束南,进入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水道交织似网,一片水乡泽国景象。江口竟宽达八十公里,呈现江海相连的壮观景色。 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长江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航道总长八万多公里。万吨级轮船可达南京,三千吨级可抵达汉口,一千吨级可至重庆,五百吨极可通宜宾。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著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过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荆江又分长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长江水能资源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Niles)与亚马孙(Amazon)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Congo),均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上游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共约2.68亿千瓦,其中可能开发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时。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共1170万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规划中的三峡水电站装机1768万千瓦。其他可供开发的较大型水电站有金沙江向家坝(460万千瓦),雅砻江的锦屏(300万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沟(280万千瓦)等。
参考资料: 流域处北纬24°27′~35°54′,东经90°33′~122°19′。位于东亚季风区内,除小部分属高原寒冷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流域平均降水量达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区降雪较多外,大都以降雨为主,雨水成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补给源。径流量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分别占径流量的47.1%和47.2%,下游仅占5.7%。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9755亿立方米。可能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约可装机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千瓦,占全国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53.4%。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占流域的81.5%。
长江干流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全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千米,约有3万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机动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干流可通行轮船,万吨海轮可直达南京。同时,干流与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内部与沿海各地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黄金水道之称。
参考:新世纪网络全书
长江主要支流长度(公里)
汉水----1532
雅砻江--1500
嘉陵江--1119
沅江----1060
乌江----1018
湘江----836
赣江----744
岷江----735
沱江----623
资水----590
清江----408
澧水----372
长江主要支流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嘉陵江-16
汉江--15.1
岷江--13.6
雅砻江-13
湘江--9.46
沅江--8.9
乌江--8.7
赣江--8.2
资水--2.9
沱江--2.7
澧水--1.9
清江--1.7
长江主要支流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岷江--868
湘江--722
嘉陵江-683
沅江--681
赣江--648
雅砻江-568
汉江--565
乌江--520
资水--251
澧水--174
沱江--158
清江--143
■长江古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广溪峡
杨炯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但,飞水平寻瀑。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西陵峡
绝壁耸万如,长波射干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音全盛,商丘坦望把。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情。
洞庭且忽然,孟门终已矣。
自古夭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环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巫峡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
重岩官不极,叠蟑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每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路,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批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苦。
山空夜孩啸,征客泪沾裳长江三峡介绍
Ⅲ 江北水北新村华尔富商务酒店米兰雅106商铺
谭纶(1520-1577) 字子理,号二华。宜黄人。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进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不久,补兵部郎中。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扰台州一带,谭纶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数万人窜扰台、温、福、泉、漳等州,谭纶亲率精兵与寇大战。三战三捷,军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转右参政使,兼治兵事。此时,他与浙江佥都司、参将戚继光、浙江总兵官俞大猷等联合,转战于浙江沿海,屡战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谭纶改任福建参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又在广东、福建沿海大肆劫掠。三月倭陷兴化,朝廷命谭纶为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福建军务。谭纶日夜兼程,急赴平海卫。命浙江副总兵官戚继光火速从广东、江西一带回闽;令福建总兵官俞大猷,整饬营内,疏通河道,扼守海口,断敌退路;着广东总兵官刘显速率军驰赴兴化,对倭寇实行重围。四月上旬,各路进剿军先后入闽。谭纶召俞、戚、刘商讨破敌之策,自任总指挥,戚继光率中路军直捣倭贼大本营平海卫,刘显率左路军侧翼迂回,俞大猷率水师为右路,断敌退路。各路军分头进击,一举歼敌2200余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余人,随即收复兴化城。以军功升右副都御史。次年二月,2万余倭寇又围攻仙游等地,谭纶亲率戚继光部驰援,攻下仙游,斩敌千余,又追歼逃倭数千名,残余倭寇抢夺渔舟入海逃遁。谭纶迁陕西督抚。四十四年十二月,改调四川。不久,即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隆庆元年(1567),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练兵。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修筑边墙2000余里,构筑御敌台3000座,造战车700乘,佛郎机(大炮)5000架,使京师东、北沿边防御得到大大加强,敌不敢犯。隆庆六年七月,升任兵部尚书,兼理京中军务。万历元年(1573)加太子少保衔。五年四月,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著有《谭襄敏公奏议》、《睹物寓武》等。
谭纶主持兵事近30年,抗倭、戍边,屡建奇功,与戚继光齐名,号称“谭戚”。他善于用人。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李梁、李超、陈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战将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
此外,他任浙江台州知府回乡时,带回海盐腔戏班,教习本地艺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汤显祖对宜黄腔极为欣赏,其著名的《临川四梦》,均由宜黄艺人首次演出以至流传。宜黄腔后经艺人不断探索和改进,不仅在省内广泛流行,在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广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传。一些曲调还融入京剧
谭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学者。泉州(今属福建)人。幼而聪慧,博闻强记。及长辞家出游,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后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南岳衡山修炼,炼丹成,又隐居青城山。
谭峭的《化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奇与史实:
谭峭之父谭洙,官为国子司业,他希望谭峭熟读儒经,将来能应科举。而谭峭则自幼爱好黄老诸子及列仙传记,立志修道学仙。一日辞父出游终南山,父以终南山近京都,许之。而谭峭出去后,从终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越走越远,不再回家。其父驰书责之,谭峭复信说:“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坚,亦无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寻访,并寄以衣物钱帛。峭一无所留,衣物赠与贫家,钱帛置于酒肆。
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寒暑无侵,夏日穿皮衣,冬日着单衫,或整日卧于霜雪之中,人以为已死,视之,呼吸如故。后居南岳,炼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能隐形变化,乃入青城山不复出。
思想与著述:
谭峭著有《化书》,相传南唐大臣宗齐丘盗此书为己作,故又名《齐丘子》,后人知其原委,改复原 名,称《谭子化书》。全书共分六卷一百一十篇。
《化书》以阐述道教“其道无穷”的变化为宗旨,书中从许多具体的事例论证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由此, 谭峭认为世界起源于“虚”。
道是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然后再由“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于是万物复归于“虚”。道即是“虚实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经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无生死”,达到神化。主张无生死、黜是非、齐昏暗、忘祸福,泯灭一切事物的差别,达到“大同”。他还同情劳苦大众,主张“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现一个无亲疏、无爱恶的理想王国——“太和”社会。是对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等思想的进异步发挥。
谭晓 (生卒年不详 )。字镜川,明嘉靖时人。世居常熟湖乡。该乡因地势低,常有涝患,乡民多弃田业渔,荒芜田亩以万计。谭晓与兄谭照购回,凿池养鱼,围圩植粮;地较高者广种果树;洼者种茭白菱芡。因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数万计"。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数侵常熟,县令王铁募金筑城,谭氏兄弟独任4万余金修固城防。时人称为"谭半城"。后遇荒年,谭氏还散米赈饥,又斥资筑东门至昆山界岸胜10万余丈,建石桥18座,以利行人。谭晓殁后,邑人纪念他,曾建专词,兄照并祀。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少孤。同治六年(1867)举人。屡赴进士试不第。曾入福建学使徐树藩幕。后署秀水县教谕。又历任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知县。后去官归隐,锐意著述。晚年受张之洞邀请,主讲经心书院,年余辞归。
谭献治学勤苦,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读书日有程课,凡所论著,隐括于所为日记"(《清史稿·谭廷献传》)。二十五、六岁后,潜心经学,倾向今文学派,重微言大义。他的骈文,规仿六朝,高出时人,诗亦"优柔善入,恻然动人"(吴怀珍《复堂诗叙》)。但以词与词论的成就最突出。
谭献的论词主张,本于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较周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之论,更趋具体。他称赞常州派兴,"而比兴渐盛"(《复堂日记》),极力推尊词体。他认为,词"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复堂词录序》),不应当视为"小道";强调词要有"寄托",自谓早年读词,即"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同前)。他选清人词为《箧中词》今集6卷,续集4卷,"以比兴为本,庶几大廓门庭,高其墙宇"(《复堂日记》),并详著其流别;又曾评点周济《词辨》,皆意在阐发自己的论词主张,影响甚大。叶恭绰说他"开近三十年之风尚"(《广箧中词》)。
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如〔青门引〕"人去阑干静"、〔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以及〔临江仙〕《和子珍》、〔一萼红〕《吴山》等阕,有比较鲜明的形象,凄惋沉郁,是谭词中的佳作。
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 104阕。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全部辑录。他的词论,散见于文集、日记、《箧中词》及所评周济《词辨》中,由门人徐珂辑为《复堂词话》,有《词话丛编》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谭绍光祖贯广东南海里水村兴义坊,康熙岁,五世祖谭起登客迁广西平南县城,复迁思旺镇、国安乡,子孙散居各村。洪、冯倡拜上帝会,谭氏入会者六十八人,庚戌岁,团营令下,谭氏聚族会商,议定入营者三之二,留乡力田者三之一,有谭国瞻者,晚起登二世,其子方祖孙三世皆赴金田,绍光父应忠,即谭方子也。或曰,绍光尝学徒于梓人,故后有呼曰谭木匠者,史事微茫,不可详考也。
绍光入营之初,年齿尚稚,故虽从征万里,职爵初皆不著于史。戊午八年二月,李秀成以副掌率、合天义出京调度援京,绍光从焉,名始见。
庚申十年正月,忠王李秀成自皖南间道袭杭州,谋围魏救赵以解京围,十六日,克广德州,旋入浙,绍光与吴定彩、陆顺德等皆为忠王偏裨。二月初九日,克杭州外城,绍光功多,始著闻。
九月,从忠王西征,壬戌十一年三月廿二日,与陆顺德、蔡元隆、郜永宽等攻江西临江府不克,时已任宿卫天军主将,赐爵健天义,自将一队矣。卅一日,绍光等大破清师于临江府阴岗岭、太阳墟,斩统领郭式源,阵擒副将李金旸。金旸广西人,故天地会降将,号冲天炮,骁勇善战,绍光一战擒之,名声大噪。四月初四日,绍光等从忠王克江西瑞州府;旋西上,入于鄂。
忠王之西征,意在收合江西起义之众,初不欲入鄂,英王陈玉成以安庆告急,谋于天王、干王,请各军南北合攻武汉,师庚申杭州故智,调围师回救耳。忠王以为功必不成,难之,不欲往,迫朝命,徘徊久之乃西,至武昌县,失期,英王已退,遂全军东返,绍光皆在军中。
八月,忠王督绍光及陆顺德、郜永宽、蔡元隆等,合翼殿还朝者童容海、吉庆元等自广信入浙,与朗天安陈炳文、僚天燕邓光明等合,九月初十日,克余杭县,旋分陆顺德等攻萧山、绍兴,大军围杭州;十一月十九日、廿一日,克杭州外城、满城。廿八日,留邓光明、童容海、刘裕鸠等守之,自与绍光等五路进取松江、上海。
忠诚二天将陈坤书为忠王麾下首将,留守苏福省,驭下宽,所部虽悍勇,然无纪律,颇滋扰,地方苦之。永昌徐少蘧,地方豪姓,不得已降天国,封抚天豫,潜与苏福省文将帅李文炳、慷天福钱桂仁等谋叛归清朝,坤书觉,将究治之,诸人大恐,乃联衔状上忠王,曰坤书扰民,忠王遣人按之,事颇有验,坤书百喙难辩,惧罪遁常州,天王方忌忠王地广兵多,闻之大喜,封坤书护王,割常州郡以为分地。忠王虑腹心有变,十二月初二日,兼程返苏州,以善其后,上海军务,悉由绍光节度,绍光禀节钺、专方面,自此始,时已升封朝将矣。
时清师守上海者孱弱,花旗国人华尔募洋枪队以为臂助,与绍光战,常不利,旬日间,再败奉贤,复败南汇,二城皆为绍光所得。初十日,绍光、郜永宽、忠二殿下李容发等将三万人攻吴淞,克高桥,次日,克周浦镇,逼宝山、上海,飞函沪上英、法军统领,劝无助清人。英、法以其国私利在上海通商一埠,口虽言中立不辍,实助清师为守,绍光等攻二邑不克,解围去。
壬戌十二年正月,绍光等再攻浦东,与英、法军及洋枪队、清军战,初六日,破知县刘郇膏;英提督何伯、法提督卜罗德合洋枪队等大至,十二日,绍光、永宽、容发及宿卫军大佐将吉庆元等与大战高桥,凡三日,以炮火不支而败,伤亡甚多,死者千余人为乡民丛葬于所在,号长毛坟,至今存焉。洋兵旋追败绍光等于南桥、萧塘、闵行。
二月初二日,绍光、永宽、容发等战洋枪队华尔、白聚文于泗泾,复以英军战舰助战而败,粮船三百为之燔。
忠王闻绍光等战不利,复遣王宗李明成、忠逢朝将刘肇均、忠孝朝将陈炳文、忠佑朝将黄金爱等来援,廿三日,大战英、法师及洋枪队于罗家港、龙珠庵、七宝、王家寺,伤英提督何伯,互有胜负。廿七日,李鸿章淮军自安庆运抵上海,沪上形势,乃为一变。清有司与洋人计议,谋籍英、法力,肃清上海周围三十哩。三月初六日,绍光等为洋师及洋枪队败于七宝,弃七宝及周浦诸垒。未几,嘉定、青浦次第陷。忠王旋命绍光攻湖州府。
湖州当三省咽喉,濒太湖,负莫干、天目二山,形势冲要,自庚申岁起,太平军屡攻之,清总办团防布政使衔福建粮储道徐景贤坚守,不克。景贤知兵善守,高城深濠,复于城外还筑土壛,召募兵勇,增设乡团,设水师大营于大钱口,以为犄角之势。自杭州之克,四境长兴、德清、武康、安吉诸县及乌镇、南浔、晟舍、双林、官林诸镇皆易帜,正月,大雪三昼夜,太湖冰冻,坚如平地,太平军乘之,踏兵克大钱口,湖州形势顿孤,慕王大军至,城中知不能久,益夺气,士卒多潜备黄衫、红巾,以为身计。四月十八日,千总熊得胜开城降,湖州克,赵景贤自刺不殊,为绍光所擒,送苏州。
忠王素重景贤,闻生得之,亲致书劝降,景贤复书峻拒,忠王惜其才,仍诫绍光以勿杀。次岁三月,太仓州陷,有言景贤通清吏为内应者,绍光召景贤责之,景贤谩骂,绍光大怒,手掣洋枪毙之。
天王以克复湖州攻,封绍光慕王,系衔殿前斩曲留直顶天扶朝纲,号丰千岁。
湖州既克,忠王复调慕王攻上海,廿八日,慕王与听王陈炳文大破英师及常胜军,生擒常胜军统领法尔思德,再克青浦。常胜军,即洋枪队也。忠王旋督慕王等进至法华镇、徐家汇、九里桥,逼上海城垣,攻城不克,旋以曾国荃湘军围天京,天王累诏勤王,解围西去。
五月十一日,忠王大集慕王等诸王于苏州,谋解京围,慕王旋仍返上海,七月十二日,与蔡元隆大破清总兵况文榜、熊兆周等于北新泾,斩降将都司刘玉林,再占法华镇、静安寺,去上海城垣十里之遥。清吏急乞英、法等军水陆御之,慕王等与酣战久乃退。忠王之三打上海也,慕王辄充前驱,虽不克,骁勇之名,著于中外。
八月初三日,忠王发苏福省,道宜兴、溧阳以援天京,慕王等十四王从焉,大战湘军于天京城下凡四十六日,不能克。天王旋令忠王渡江,进北攻南,道皖北入于鄂,以分湘军之势,忠王以为失计,切谏之,天王不纳。
十二月初五日,骆国忠以常熟叛,常熟当苏福省东道门户,忠王闻变大惊,命慕王为前驱先往讨之,十一日、十三日,慕王再败叛将董正勤,斩之,合听王陈炳文至白茆,攻常熟东、南二门。
时军中降卒游民浸多,扰民之虐,往往有之,慕王严谕军中,禁掳掠于四乡,旋返苏州度岁,命部将孝天义朱衣点等代将其众。慕王为主将,常熟垂克,忽离前敌,城中更为严守,上海援敌未几至,城之不下,慕王不能辞其咎也。
癸开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慕王复至常熟城下,督各军攻城,而淮军、常胜军已自上海大股西上,援常熟、攻太仓州,主客之势易也。忠王旋受诏渡江北上,命慕王、听王主常熟军务。二月廿四日,与淮军及骆国忠等战,大败,孝天义朱衣点被俘杀,慕王令所部拔营还苏州,听王次日亦撤兵入浙,援富阳,盖杭州诸郡县为其分地也。自是苏福省门户洞开。慕王虽号为节制苏福省诸军,然精兵多随忠王渡江,护王坐拥常州,号令不能达,郡县守将,次第封王,爵位相敌,文书平行,虽患寇氛日炽,徒呼奈何而已。
三月廿日,太仓州陷,淮军、常胜军围昆山,四月十二日,慕王与拱王杨张安自苏州援之,十四日,合来王陆顺德、湘王黄子澄攻太仓州,以分敌军之势,不克,旋移屯昆山北门外。常胜军统领戈登合淮军总兵程学启潜以火轮船绕昆山之南,陷正义镇,断援师粮道,慕王遣来王等御之,不利,其弟战死,十九日,昆山陷,慕王自阳澄湖退苏州,告急于天京及忠王。募洋人数十,教练洋枪炸炮,以为备御之计。
赞曰:
绍光虽广西宿旧,而于天国为新进,数载积功至方面,观其纳降而收湖郡,不失其智;跣足以溃洋兵,不失其勇;解洋炮火舟之妙用,不失其明;释白聚文,抚史密斯,收洋人之心,不失其仁;复书戈登,拒其招降而馈其赠马,不失其义,威动寇仇,遐迩中外,不亦宜乎?
谭敬(1911~1991),字和庵(龢盦),广东开平人。民国25年(1936年)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毕业。民国28年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国际贸易系毕业。回国后,任华业信托公司、华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南信托银行常务董事等职。民国37年赴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1950年经中央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去信动员,从香港回上海。1956年后任公私合营上海房产公司董事。198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六、七届中央监察委员、民革上海市七届委员。
谭敬出生于豪富家庭,爱好文物书画,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张大千、郑振铎等友好,因而精于文物鉴定,亦富于收藏。其所藏宋、元及明初书画较为珍贵的有:宋代赵遹《泸南平夷图》、南宋赵子固《水仙图》、元代赵孟頫《双松平原图》和《赵氏一门合札》、赵原《晴川送客图》、倪瓒《虞山林壑图》、柯九思《上京宫词》,明初夏昶《竹泉春雨图》、解缙《自书杂诗》和明杨一清《自书诗》等。在美国有关书刊中,将谭敬列为中国现代收藏家鉴赏家之一。谭敬在港时亦曾被聘为香港文物协会顾问。1950年回上海,次年8月将珍藏战国时期齐国量器“陈纯釜”和“子禾子釜”等捐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奖状予以表彰。谭敬还将所藏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稿卷孤本捐献国家,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为了创作好该片音乐,谭盾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深入剧组体验生活,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重温历史,酝酿感情,全身心投入创作,并一改以往的创作风格,完全融入了电影表达的历史氛围中,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简单明了,感人至深,是一部悲壮宏伟的交响诗魂。主题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独唱,童声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种形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贯穿整个音乐中的二胡与乐队的交响协奏,好似一位尝尽人间悲欢离合的老人在痛苦的回忆,在向孩子们讲述着历史。《南》片的音乐注入了创作者热爱生命,向往和平的心愿,强调了中华民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所经受的苦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的反抗与期待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呐喊,跳动音符,撼人心魄,具有东方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
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获第44届格莱美四项提名:“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取自电影版《卧虎藏龙》主题曲:“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取自《卧虎藏龙》的《月光爱人》;“最佳古典音乐”,取自《卧虎藏龙》的《永恒的誓言》;“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取自谭盾的《易》吉他协奏曲。
谭宝泉、又名幽燕居士,画屋名为三友书屋。1943年2月生于河北清苑,1965年毕业于天津美院。1978年中央工艺美院"中国花鸟画班"结业。师承孙其峰、溥佐、俞致贞、李苦禅先生。现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学校副教授,河北美协会员,河北省书协会员,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特聘"高级书画大师",中华书画名人网艺术顾问。
国画作品,国内外等地多次参展、获奖及举办个人画展。国画"绿葡萄"、"田园秋实",入选北京"人民大会堂",并收藏。"玉羽朱竹"参加"红烛颂"全国书画作品大展,获银奖。"秋实图"参加新加坡第五次"醒狮杯"中国全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获特等奖。"春江水暖"参加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获国际金奖。"廖廓江天万里霜"入选"毛泽东诗词创意画意",并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香港大型艺术展"获特别金奖。九九年尾,世纪之交,赴冰岛文化交流,举办"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展"。书法作品善篆、隶,以画入书,学养造诣深厚。本人传略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现代美术家名人录"辞典,泰国版、中国书画名流500家"当代世界名人集"等典集。著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谭宝泉花鸟画集"。2006年5月在江苏扬州成功举办“谭宝泉、郭增庆画展”并出版《谭宝泉国画花鸟作品集》。
谭富
广东人。谭星弟。初系广东三合会成员。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属下大将。1854年参加起事,围攻韶州不克。次年夏,往湖南,寻至江西,加入太平军。约于1857年后,随翼王石达开独立行动,自赣赴浙、闽、湘、桂。1860年1月,和谭星等脱离石达开东走,旋转战粤、湘、赣边境,12月入闽,战武平,次年4月抵江西,与李世贤会合,隶其麾下。后随军战于浙江,守严州。1862年为忠劬朝将。次年1月初,走浦江,后升天将。1864年春,为取粮进江西,战于建昌,攻宜黄,寻封陪王,由赣至闽。1865年5月败于永定剑滩,随后入粤,守镇平,8月叛降清朝,并更名德恩。
谭先哲
字光美,贵州平坝卫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举人。累官司户部郎中。时事利弊,多有陈疏,律已矜慎,不可少干以私,辞官还乡后,以教书育人为已任。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孙可望破遵义,据贵阳,后清兵至遵义,可望西逃,连破城邑。谭先哲闻可望军至,率众走,保卫东长冲囤,避之,率家人南拜永历皇帝,囤破,先哲及妻刘氏被执,不屈,双双被害。大清乾隆中赐谥烈愍。
谭湖(1852—1922),字平波,俗称谭老平,淇县南大李庄人。20岁时,拜石奶奶庙辛老常为师,开始学医。30岁左右独立行医,兼开药铺。后收徒弟五六人,善治从不收诊费,售药也很便宜,在群众中享有盛誉。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Ⅳ 在上海的各国领馆商务处地址和负责人
要这些干什么呀?
网上能找到的,搜一下。
Ⅳ 山东姓氏丁的起源 我大连的
★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
【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
★【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Ⅵ 浙江树人大学的国际茶文化学院怎么样,值得报考本科茶文化专业吗
浙江树人大学的国际茶文化学院是不错的,而其中茶文化专业更是值得报考的一个专业。随着我国文化趋势的不断迁移,浙江树人大学的国际茶文化学院应运而生,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手艺,也因为是新晋专业,说不定在未来就业趋势严峻的情况下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茶文化学院于2019年正式创办,作为全国首个国际茶文化学院,招揽了许多国内外各界人士,师资力量自不用多说,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茶艺、茶史、茶树种植等专业知识,可以学习书法、插画等人文知识,还能亲自前往实习基地体验采茶到制作茶叶的过程。同时,在学校和国家的支持下,学子还可以与其他国家学生共同交流探讨茶文化,“斗茶”的乐趣自在其中。
如今生活富足,百姓安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国家对文化方面只会更加注重,所以说茶文化在未来的文化趋势下,肯定成为一种国际新风尚。
Ⅶ 求两宋与高丽的贸易往来 所产生的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
首先,商品交换的原则在“贡品”与“赐予”之间起重要作用。公元1079年,高丽文宗患病,宋“遣王舜封挟医前往”,并“兼赐药一百品”,对此文宗王“使柳洪来谢”,同时送上“御衣”、“金腰带”、“金花银器”、各种高级织物,以及墨、马匹等,以表示“谢恩”。(3)而有时高丽使节来宋“献朝物”还公开索要东西。据《宋史》记载,公元1092年,“高丽遣黄宗悫来,献黄帝针经,请市书甚众”,由于高丽使节的要求过多,引起了宋政府部分官员的很大不满,当时的礼部尚书苏轼便谏言:“高丽入贡无丝发利,而有五害。今请诸书及金箔皆宜勿许”。(4)结果只允许使节购买金箔。同时据《宋史》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条载:“前次贡物至,辄下有司估直偿以万缣,至是命勿复估,以万缣未定数。”(5)自此之后取消了一一定价的制度,一律以“万缣”为定数。
第二,公元11世纪70年代始至12世纪前半叶,高丽对宋的“朝贡”显得特别积极,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上能“得厚利”,另一方面是吸收宋朝先进文化的需要:如《文献通考》载:“按高丽之臣中朝(指宋朝——引者注)也,盖欲慕华风,而利岁赐耳。”(6)另据《高丽史》记载,公元1058年高丽文宗“王欲于耽罗及灵岩,伐材造大船,将通于宋”,对此,“内史问下省”表示反对说:“国家结好北朝(指辽朝——引者注),边无警急,民乐其生,以此保邦,上策也,……况我国文物礼乐,兴行已久,商舶络绎,珍宝日至,其于中国(指宋朝——引者注)实无所资。”(7)前者说明高丽与宋交通的原因,后者则说明了高丽与宋继续断交的理由;但可以肯定的是,高丽向宋王朝积极“朝贡”的原因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能得到极大的利益。
而在当时,宋王朝与高丽结成联盟,以抵辽、金之压力。因此,宋政府对高丽使节给予相当的礼遇。如《宋史》记载,公元1070年高丽“遣……金悌等百十人来,诏待如夏国使”,而“政和(公元1111~1118年)中升其使为国信,礼在夏国上”,(8)证明宋朝对高丽使节的来往表示出越来越大的重视。但是,宋朝在“朝贡”贸易中得到的经济上的利益往往却是非常微薄,甚至成了国家的一种负担,从而引起了一些政府官吏的强烈反对,如苏轼便曾上疏曰:“熙宁(公元1068~1077年)以来,高丽人屡入朝贡,至元丰(公元1078~1085年)之末十六七年间,馆待赐予之费,不可胜数,两浙、淮南、京东之路,筑城造船,建立亭馆,调发农工,侵渔商贾,所在骚然,公私告病,朝廷无丝毫之益,而夷虏获不赀之利。……自二圣嗣位,高丽数年不至,淮、浙、京东吏民有息肩之喜,……若朝廷待之稍重,则贪心复启,朝贡纷然,必为无穷之患。”(9)
此外,宋朝与高丽两国政府都公开鼓励使节团的贸易活动,并从各方面给予方便条件。据《高丽图经》记载:“高丽故事,每入使至,则聚为大市。罗列百货,丹漆绘帛,皆务华好。而金银器用,悉王府之物,及时铺陈。”(10)可见,高丽曾经利用外国使节的往来的机会大开市场,并“罗列百货”进行贸易活动,就连王室也参加这种贸易活动。这种贸易的活动是对以“朝贡”、“赐物”形式进行的国家贸易的一种补充。
Ⅷ 请教第2春去斑美白精华液!
美白产品都是含汞什么的,建议你美白还是用天然的东西,珍珠粉比较好!
Ⅸ 选防盗门主选品牌有哪些推荐 这三个品牌的防盗门你不可不选
虽然说现在社会对于安保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安保需要监管的范围是比较大的,因为很多时候是少部分人去监管很大的一片区域,区域中出没的行人车辆住户都是很杂乱的,所以安全的方方面面是很难兼顾的,大家为了保证自己家里财物设备的安全,最好在房门的选择上谨慎一点,选择防盗门是最好的,至于哪个品牌的防盗门好,今天我们就会为大家介绍。
王力WONLY
王力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96年,位于中国五金之都(中国门都)—浙江·永康。经历20多年的快速发展,王力集团已拥有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丹弗王力润滑油有限公司、浙江王力门业有限公司、浙江王力高防门业有限公司、四川王力安防产品有限公司、浙江王力电动车业有限公司、浙江中运物流有限公司、浙江省永康市王力进出口有限公司、永康市冰神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木门业有限公司、浙江加彩工贸有限公司等数十个产业(相关联的企业还有华爵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拥有总部工业园、能诚、东湖、长恬(新厂房建设中)、四川安防、天津中绿六大生产园区,总占地58万多平方米,员工5000多人,并引进国内外一流高学历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800余人,每年投入人才提升的经费达千万元,并建立了王力商学院。集团现已成为集防盗门、室内门、进出口、机械制造、防盗锁、电动自行车、润滑油、咨询、物流、互联网等数十个跨国民经济产业,集科研、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大型集团公司。
盼盼PANPAN
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者、长春电影制片厂刘忠仁先生亲赴营口,带来了专门为盼盼防撬门设计的熊猫盼盼。从此,一个产品“盼盼”的名字叫出,后来经过十几年实施品牌战略,“盼盼”品牌叫响全国乃至世界。亚萨合莱盼盼是中国安全门行业的龙头企业,防盗安全门国家标准修订起草牵头单位,公司以生产安居产品为主业,生产的产品有:盼盼牌高级防盗安全门、晶晶高档精品门、防火门、钢木门、钢木套装门、户内门、全自动车库门等10余种,100多个系列产品,并获得40多项国家专利。
步阳BY
步阳集团创立于1992年,经过十多年不断发展,形成步阳门业、步阳车业、步阳置业、步阳汽车零部件、步阳物流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集团目前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5000多名员工,拥有11条国际先进的现代化门业生产线,八条现代化车业生产线,三条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已形成年产350万樘防盗安全门、200万辆电动休闲车、230万只轮毂的生产能力。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什么品牌的防盗门比较好,很多家庭在选择防盗门的时候,都会实现去搜索了解一下防盗门选购的要点以及什么品牌的防盗门质量比较不错,然后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列举一个购买的清单,根据清单上的推荐和要求去进行购买,为了大家在搜集信息的是能够了解得更加清晰,我们特意为大家推荐了三个品牌,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