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现在房产市场有泡沫吗房价会不会跌。
房产市场在北京上海最高价10万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出现泡沫了,但是房产市场在之后几年北京上海最高价已经到了二十万,还在正常交易当中。房产市场占到了中国GDP总量的百分之20,拍地价就占了百分之6,国家希望房产市场平稳增长而不希望疯长所以出台了限购限价等政策。苏州作为经济最强地级市,紧邻上海,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七,比南京杭州房价还低;其次是现在苏州市的土拍价,土拍价都在一直增长,楼面价怎么会降低呢?楼面价的组成是土拍价和建筑成本和开发商的利润,当土拍价都接近现在的楼面价了,后期楼面价怎么会降
❷ 房产泡沫什么意思最新消息2015年
没什么经济产品是没有泡沫的,没泡沫人家怎么赚钱?现在不买房,以后可能一辈子都别买了,房价越来越贵。活着就是为了还债的
❸ 中国的房产泡沫问题
房地产给银行每年送了上万亿的居民贷款,所以房地产一涨,银行也发了,如果房地产跌了,还有多少人去银行贷款?大家说这是当年房地产价钱上涨的初衷吗?不过现在看来,我们的股市房地产和金融是两股很强劲的力量,房价下跌,恐怕我们的股市不撑劲啦就,所以我感觉近期房地产还是价钱下不去的啦。还是看咱们ZF的执政能力吧。
不好意思,看歪了,要是泡沫来说,还是要等一段时间啦,我们的房地产不能跨,从上世纪末,就有一个习惯,就是以房地产带动GDP的增长,所以无论大小城市,城市的建筑都“雨后春笋”啊,其实没有这些,我们的农民工怎么办?
下面有一篇文章:
自1991年到2008年,我国城市居住性房地产每平方米的平均价格从111美元增加到523美元,平均每年增长约9%。在此期间,不断有人警告说,持续的投资和投机活动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和泡沫破裂,特别是鉴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情况更将如此。
但从长远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仍不可避免地将推动价格走高。一处房地产的价值,取决于它在未来所能创造租金收入的当前贴现值。由于租金是不可能确切预测的,因此市场只能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假设猜测未来的租金收入。通货膨胀预期是推动价格走高的另一个因素。因为投资者将房地产视为可以对冲物价上涨的一种投资,所以通货膨胀预期越高,投资者就需花更多的钱购买防范物价上涨的“保险”。但是,如果房地产供应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上述“保险”需求就会推动房地产价格超过通货膨胀趋势所支持的水平。通过将银行存款利率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决策者们一直在对房地产的过量需求起着推波助澜作用。过去20年中,房地产投资一直是比储蓄更好的一种家庭财产保值出路。如果央行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上调存款利率,形势将出现恶化。
最后一点,人民币实际和预期中的升值一直在促使海外华人将投资赌注押在中国大陆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上。他们这样做不仅是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会进一步提高在华房地产投资以美元计算的回报率。2006至2009年期间,房地产相关投资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10%至15%。有人估计,中国大城市高档住宅的约20%为外国人或海外华人所拥有。
面对上述趋势,要想防止房地产泡沫或者调控不断推高的价格都是困难的。记得在2005年前后当我国政府试图控制房地产泡沫时,曾采取措施控制了高端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2006年七月,国务院还对外国人和海外华人投资大陆的居住性房地产作出了限制,只允许他们购买一处用于自己居住的住房。但依然强劲的房地产需求继续推动房价走高。减少供应比降低市场需求来得容易。
增加中低端房地产的供应或许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没有什么开发商会在未获得大量补贴的情况下热心建造低价住房。因此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房贷优惠、行政控制及税收调节、降低廉价房首付比率以及增加对豪华房地产项目的征税等手段,以便把开发商的兴趣从容易产生泡沫的高档房地产项目上转移开。虽然这些政策有时会降低房地产开发的效率、孳生腐败并给未来的房地产价格制造不确定性,不过近来它们已开始起到给房地产市场降温的作用。
但仅靠这些政策并不足以防止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严重泡沫。投资者和投机者仍然把宝押在房地产价格会不断上升上面。他们知道,中央和地方政府谁也不想房地产价格出现崩盘,地方政府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卖地所得,房地产开发被视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支柱。最近公布的宏观统计数据也显示,未来几年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涨幅很有可能升至5%之高。
况且我国的基本统计显示,在中国房市上购买商品房的买主,绝大部分要么是原来的无房户购屋自住,要么是有房户再次买房但并不出售原有住房——这可以从销售面积中新建房与二手房的比例上明显看出,新建房销售面积远远大于二手房交易面积——也就是说,房子到手就被“囤”起来了,而不是被“炒”出去了。结果是,中国城市居民住户中拥有两套以上房屋的比例远远大于国际上发达国家水平,仅以北京、上海、广州2008年的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统计数据为例,自有多套住宅家庭占总家庭比例分别为大约11%、18%和33%。更加说明问题的是,上述2008年的数字是由2005年的3%、7%和17%剧增而来,完全吻合这三年中房价飞涨的势头。相比之下,美国自有多套住宅家庭占总家庭的比例数十年来维持在大约5%左右,有时甚至还不足。也就是说,在上述三大中国城市中自有多套住宅家庭占总家庭的比例是美国的两倍甚至六倍以上。可见,在中国,非自住性需求极大地强化了房市里的供不应求,并导致房价飞涨。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飞涨是“囤”出来的,而不是“炒”出。
这样的基本事实,除去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中贫富不均现象令人堪忧以外,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中国住房市场的严重畸形和不成熟——新房上市根本不能转化带动旧房销售,完全没有形成完整与健全的流通体系、不断产生低价位的旧房以适合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由于流通性差,每一套新房上市后不能像在发达国家如美国那样引发一连串相继的二手房交易,直至从上市新房的高价格一路转化成一套比一套价廉的二手房在市场上出售,最终可以满足一户低薪(也时常是年轻)住户的需要。这种连锁反应的流通结果是,在美国,一套新房上市往往引发四五套二手房成交。而在中国,由于不存在这样的市场流通性,年轻夫妇也不得不到新房市场去购买高价的全新商品房(当然,在消费观念上,我们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导,促使年轻一代把目光只瞄准了刚上市的新房)。
由此可见,这些年来把目光盯牢在炒作而出台的限制流通性的住房政策法规,是注定不可能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来抑制房价暴涨的。无视“囤”的基本事实而拼命地限“炒”,实在是南辕北辙,此乃是中国住房政策长期以来最大的误区与不足。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炒作的存在以及房价停止暴涨以后由“囤”转“卖”的趋势和可能性,只是着重指出“囤”才是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失灵的根本原因之一,并且被长期忽略,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好了,现在我国的决策者们在化解推动国内房地产需求的因素以及解决价格矛盾问题方面已经不能拖延了。对政府来说,一面是强劲国内需求推动的房地产增长,而价格较为低廉的信贷又对此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另一面是信贷成本过于低廉已经导致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政府需要在这二者间求得平衡。即要阻止国内投机性势力兴风作浪,避免房市泡沫一天天朝着危卵之势进逼,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社会安定。同时还要管理好资本的跨境流动,以便外资能够远离房地产投机和股市,投在那些更有效率的项目上。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价格的依赖,这样既保持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又抑制了房市泡沫的疯长,可以说对社会安定有百利而无一害。
❹ 上海楼盘泡沫是否会崩盘
很难。中国人对待理财的习惯通常是储蓄储蓄再储蓄,于是国家就要想办法刺激消费。方法之一:政府对于一些必须的消费品,如食品,住房,交通,电话等实行高收费,把老百姓的钱从口袋里掏出来由政府代替花,如修桥,军备等。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喊房地产泡沫要崩溃,但一直到现在房地产依然繁荣。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地方,政府会想方设法维持房地产的繁荣,进一步维持上海经济的繁荣
❺ 上海房地产泡沫会不会破灭
我的理解比较不同。房产的核心其实是民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最大因素,因此它只是一专个最大的消费品。但当属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利用它作为聚敛民众财富的有力工具的时候,其社会属性发生质变。
所以,何时地方政府放弃了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转向扩大其它税源,我们才能看到房产的价值回归。这是现政府的最优构想。
然而,事实上这几年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中央在想切断地方政府对房产依赖的同时,其它税源的扩展因经济并未转型成功所以并不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只能虚与委蛇,新瓶装旧酒。但地产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萎缩是不可逆的过程,在其它税源培植上无显著成效的现阶段,中央和地方其实都是十分纠结的。
因此,现阶段谈房产的泡沫其实是个伪命题,明眼人已看出,其实并不存在泡沫,那个像泡沫的东西也不会破裂,如果经济转型成功,政府会立马让它萎缩下去,如果转型失败,那时也没几个人关心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了。
❻ 房地产的泡沫,房子什么时候会变成白菜价
最后,8月底住建部、央行都已经约谈过12家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负责人。随后深圳、南京都拿出了封堵假离婚的政策。第四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会全面加码,限购、限售等政策都会陆续出台。房价小幅上涨的态势将会受到遏制。未来几年不仅是房产税要推出,而且还有房地产长效机制,就是通过保障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来解决社会底层居民的住房问题,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房地产进行分流。以后部分购买商品房的人将被分流出去,房地产泡沫将会剌破,逐步回归到与当地人收入挂钩的合理价位。
中国房价不管是一二线大城市,还是五六线小县城,都有大小不一的房地产泡沫。房价上涨也已经涨到极致,离开泡沫破裂已经不远了。正因为如此,央行的高官们频频向外示意提醒,但多数人还沉浸在房价上涨的火热之中。实际上,5年后国内房子会跌到与百姓收入挂钩的价格之上,这才是马云一直在讲的那个白菜价,就是多数人买得起房的价格。所以,没买房的人可以熬一熬·,等几年之后房价去泡沫后,再来购房,这样就可以避免做接盘侠。
❼ 2015房产泡沫破灭后,什么最值得投资
真的房产泡沫破的话,拿现金最好。什么都不要投资。
房产不好,各行业都会跟着不好。投资什么都不会好。
❽ 中国现在的房地产业是泡沫吗泡沫破灭了会有什么后果
中国的房地产业在现行政治体制下不是泡沫,中央集权制的做法是不可能改变的,那么跑“部”“钱”进的事情就是个合理存在,每年有几十万的大学生都想留在北京,上海,这两地的发财机会几百倍乃至几万倍的多于内地城市,即使预期收入而言,也是好几倍于内地城市,所以房价好几倍于内地城市也属正常,同理内地城市的房价好几倍当地的乡下房价也属于正常。
如果广大乡镇的发财机会很大,乡镇居民的预期收入很高,此时中国的高房价才能算是泡沫。但出现这个状况至少要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所以泡沫是不可能破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全国各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一模一样,此时中国大城市房价立马暴跌。但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泡沫暂时破不了。
❾ 需要几个房地产泡沫造成经济崩溃的较详细案例。
从1985年香港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房价则上升了近10倍,并且在1997年到达顶点后,泡沫开始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年中香港楼价已下跌70%左右,导致大量负资产——持有物业的市场价值已经跌至按揭金额以下——人士产生,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1997-98年金融风暴的“尾巴”在香港掠过,威力无比。由于香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内部成本和价格结构无可避免地向下调整,造成不少痛楚,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本地生产总值下降,失业率上升等。尽管香港经济基本因素维持稳健,但上述形势正为炒家营造了发动攻击的有利条件。1998年夏天,香港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果然受到严重的投机冲击,金融体系的健全受到威胁。到1998年8月,特区政府毅然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进行了一场具争议性的干预行动,击退了炒家。在这次入市行动中,特区政府购入以当时市值计约150亿美元的香港股票。到1999年9月,该批股票值已升值至260亿美元,也保住了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但是,香港投资者却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户均损失达到250万元港币。许多家庭因此破产,万劫不复。
1997-98年金融风暴袭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下,经济架构及社会现状出现实质改变,知识经济使以往的商业模式新陈代谢大大加速,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投资及职位越来越不受保障,贫富悬殊、社会分化、工作及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亦令他们感到不安。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认为,令香港人之中出现大量物业富翁和其后出现数以十万计的负资产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化所致。
这些年,笔者跟各个层面的香港人打交道,他们中一部分人似乎仍然未能从资产爆破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并产生了一种非常负面的心理状态,香港评论家称之为“资产泡沫爆破症候群”,其特征是为当前的处境和问题,跟香港人接触发现,普遍都有一股子气,应该说是一股怨气,那就是需要寻找替罪羊。政府、公营机构、企业、银行、传媒、内地新移民,上海、新加坡与香港争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甚至邻近地区的崛起,都成为香港人埋怨的对象。1998年以后,香港人的自我形象愈来愈低落,社会气氛愈来愈意气用事,二者相互交织,逐渐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下去,香港社会的动力,会在内耗中消磨殆尽。
香港总面积只有107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能够开发利用的土地不到总面积的30%。所以香港政府一直非常谨慎地沿用较为严格的土地供应政策。在香港,对于房地产,人们通常称之为物业(Property),在美国,当地人则称之为住屋(Home),物业和住屋两者所指的,其实是同样一样东西,都是人们居住的这个建筑空间。仍有微妙不同,“物业”一词强调的是转售的价值,而“住屋”一词着重的是功能方面。“物业”包含住屋的功能,同时也有保存财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不断上扬的地产改变了香港人的投资和消费习惯,有不少人倾其所有投资在房地产上。在城市化过程之中,政府不断建设新市镇的一系列政策(如公共设施完善等),直接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强。香港几十年来都享有增长,主要基于过去几代人的努力及坚定不移的信心,西方经济蓬勃及中国持续增长亦为这个区域增添动力,每次经历危机或金融风暴,香港社会所得的最大裨益是信心的建造。而这种信心又体验在房地产的兴旺之上。港府每年财政预算的30%左右来自土地拍卖,政府从地税和印花税上获得的收益经常在财政收入之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同时香港的大地产开发商又是上市公司,从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中政府又可间接得利。另外,曾经火爆了十几年的房地产不仅制造了像数家香港巨型家族企业财团,而且也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队伍。香港700万人口中,高峰时期,几乎有接近一成人在从事着房地产业从调研到建筑到销售等一系列工作。
不仅如此,香港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给房地产贷款,因此银行的赢利也和房地产有密切关系。香港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与危机前过度乐观的心理因素有关。在经济持续上升的年代,人们对于物业的信心会随着财富的储存而水涨船高,国际游资流入带动房地产升值,房地产升值使得人们信心倍增。其实,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资产价格不断暴涨,本来已蚕蚀香港的竞争力。香港要发挥它的金融优势,就必须让房地产价格降下来。
香港地产泡沫的形成与1990年代港英政府严控土地供应量密切相关。1990年代初,在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拉高土地需求的时候,港英政府并没有增加土地供应量。1995年以前,香港每年私人和政府盖的房子加起来不超过4.5万套,远低于市场需求。到1996年的时候,在香港要买房,还得先花150万港币买一个“买楼的号”。1997年,特区政府接管香港后,为了遏制涨得离谱的房价,高调推出“八万五计划”,即政府每年推出8.5万套政府补贴公屋,以不到市场价两成的价格出售给合资格人士。这年夏天的亚洲金融风暴,使房价一泻千里。大伤元气的香港私人房地产业再遭遇大量政府补贴公屋的冲击,显得雪上加霜。香港2001年8月份的个人破产数超过了1997年全年的破产数。另外,以对房地产商贷款和为买楼人做按揭为主要业务的香港银行普遍出现了坏账。
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主要表现在:第一,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上涨和回落,往往以数十个月作为单位。因此,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希望看到调控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房地产市场这个庞然大物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第二,经济重心不能过分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必须多元化。香港经济被房地产行业套牢,而且,几大家族垄断经营,完全扼住了香港经济的咽喉。李嘉诚等少数家族财团从事房地产垄断经营,在外资的推动之下,加速推动香港资产的泡沫化,使得香港的经济基础极其脆弱。第三,必须强化金融系统风险防范机制。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的6年中,香港的地产价格阴跌不止,但香港银行的贷款拖欠率仅有小幅增加。虽然出现了很多警告的声音,大量出现的负资产也并没有危及香港的金融系统。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得益于自由市场充分竞争一百多年之后,香港银行业形成的自身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第四,香港市场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容易形成“房荒”。为了缓解这一局面,防止出现下一轮房地产泡沫,特区政府应该开发港九西部地区,推进与深圳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