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家庭平均净资产有多少
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数据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
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二、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
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郭国庆 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
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
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
首先,股市长期低迷已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
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截至03年,连续三年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税后股息率超过国内1年期的定期存款税后利率。
投资股票收益低的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央行05年四季度的调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
其次,投资房地产在面临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与之相对应的,05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央行数据显示,05年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达到18.1%,增幅月环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个百分点翻番至三季度的0.6个百分点。据分析,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除了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2%令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这一因素外,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资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购房意愿回落关系密切。
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
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郑京平 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四、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综合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来自于过去,危害更多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2. 请问上海04,05,06年具名人均收入统计是多少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作者:邓旭】
绍兴、台州、宁波位列前三
近日,据最新资料显示,长三角16个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浙江省的绍兴、台州和宁波三城市位列前三位。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04元,从去年上半年的第一位退居到第四位。
2005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5元
见惊雷 每日经济新闻
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作了关于“200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简介”的报告。
2005年,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
1.1%,连续第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7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
2005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去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246.86亿元,增长6.1%。
潘建新指出,2005年全年上海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6698元,比2004年上涨313元。
去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645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342元,增长10.7%。至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32.49亿元,当年新增1471.35亿元。同时,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至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98.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37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5.1万个,其中有15.2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4%。
海现在的人均收入是多少?2004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683元,不到伦敦、东京人均收入的1/10
另:
昨日(2005.7.30)从国家统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57元,同比增长13.4%,稳居长三角15个城市首位,但涨幅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列第九。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资料表明,15个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8002元,增长15.3%,增幅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增幅减少了0.8个百分点。15个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71元,增长12.5%,显示了在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在同步提高。
上海人均工薪收入739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6.6%,超过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东方早报)
3. 在中国哪个城市最有钱
上海市。上海GDP居中国城市第一位,亚洲城市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上海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上海住户存款总额和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国第二。2017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3)2013年上海居民存款余额扩展阅读:
上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A级景区61家,其中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28家,3A级景区30家。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中华艺术宫(原世博会中国馆)、世博会主题馆等现代建筑以及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滩世界地质公园、淀山湖、奉贤碧海金沙海滩、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世纪公园、滴水湖、陆家嘴中心绿地。
同时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共有35个客运站,长途班线1611条,可抵达全国14个省市的660个地方。而且上海市已形成了由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隧道和大桥以及地铁、高架式轨道交通组成的立体型市内交通网络。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轨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交通设施,无不使上海每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
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国泰君安上海分公司给予如下解答
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证券市场有一定的相关性,储蓄存款余额多了,说明证券市场里的资金相对就少了,证券市场的上升需要资金来推动,资金少了,证券市场往往会呈现出下跌的态势,反之亦然。
希望我们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的回答可以让您满意!
回答人员:国泰君安证券客户经理:洪经理(员工工号009301)
国泰君安证券——网络知道企业平台乐意为您服务!
如仍有疑问,欢迎向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官网或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5. 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有多少
中新网1月16日电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截至去年12月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news/1093838.htm
6. 在一线城市,家庭存款有多少算合格
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发展的人真的十分的辛苦,相信大家也都有梦想想着有一天能够在一线城市生活,其实在一线城市生活真的特别累,平常的生活都讲究快节奏,当你在一线城市想要生存下去,手里必须要有存款,不能月光,当你在一线城市你可以自己算,假如说不买房子,自己租房子,每个月的房费就是不小的支出,当以后有了孩子之后,接受教育,又得花钱,所以说,我们每个月几乎剩不下多少钱,但是我们每个月尽量攒下些,这样在以后有突发情况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
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准一线城市发展,这样节奏没有这么快,自己的生活也能找看过来,消费水平也不是特别高,这就非常的好,我就是生活在二线城市的人,但是i我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快乐。
7. 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近期,上海统计局局长潘建新介绍了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总体经济运行良好。潘建新透露,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6月份,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12月持平。上半年,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上半年,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3.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4%,增幅同比回落15.1个百分点。
从消费领域看,上半年,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涨幅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6%,衣着类上涨7.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
【消费品零售】13.1%
上半年,本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增幅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销售全面向好。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1.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232.81亿元
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943.05亿元,比年初增加1648.86亿元,同比多增232.81亿元;贷款余额18090.6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5.24亿元,同比多增154.78亿元,其中中资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2630.79亿元,比年初减少182.9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6852.41亿元,同比扩大1480.94亿元。
【就业岗位】36.1万人
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7.6万人),已完成年度计划的72.2%。至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4万人,与年初相比减少1.1万人。
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
【GDP】12.6%
上半年,上海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81.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上半年本市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17.12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36.4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服务业增长加快,主要行业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6%,增幅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13.2%,加快2.5个百分点。
8. 求 上海市 1978年至2009年各种经济数据
指标 单位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2007年
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 1283.35 1321.63 1368.08 1378.86
人业人员 万人 787.72 745.24 885.51 909.08
生产总值 亿元 781.66 4771.17 10366.37 12188.85
第一产业 亿元 34.24 76.68 93.80 101.84
第二产业 亿元 505.60 2207.63 5028.37 5678.51
其中工业 亿元 469.83 1998.96 4670.11 5298.08
第三产业 亿元 241.82 2486.86 5244.20 6408.50
人均生产总值(按按常住人口) 万元 0.61 2.97 5.77 6.6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227.08 1869.67 3925.09 4458.61
全市财政收入 亿元 284.36 1752.70 4798.93 7310.26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70.03 497.96 1600.37 2102.63
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 75.56 622.84 1813.80 2201.92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53.21 253.54 1135.73 1439.28
直接利用外资签订合同项目 项 203 1814 4061 4206
直接利用外资签订合同金额 亿美元 2.14 63.90 145.74 148.69
直接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金额 亿美元 1.77 31.60 71.07 79.20
国际旅游入境人数 万人次 89.30 181.40 605.67 665.59
农业总产值 亿元 68.16 216.50 237.01 255.98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642.75 7022.98 19631.23 23108.63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3959 20440 53748 56145
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10.23 171.70 555.00 715.4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33.86 1865.28 3360.41 3847.79
金额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 613.86 9349.83 26454.88 30315.53
金额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 857.76 7254.26 18603.92 21709.95
年末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252.16 2524.05 9480.28 9326.45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万人 12.13 22.68 46.63 48.49
研究生在读人数 人 9568 30614 86906 91763
科技成果 项 2092 1102 1953 2396
研究及发展经费支出 亿元 10.13 76.73 256.78 311.00
图书出版量 亿册 2.98 2.54 2.54 2.4
期刊出版量 亿册 1.73 1.85 1.83 1.83
2007年报纸出版 亿份 16.16 16.77 17.89 17.04
市区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6.6 11.8 16.0 16.5
职工工资总额 亿元 146.78 614.53 1475.93 1802.17
职工年平均工资 元 2917 15420 29569 34707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 亿元 47.22 449.90 1125.54 1466.3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02 4.60 11.50 12.01
医院 所 462 459 505 534
医院病床 万张 6.21 7.31 9.28 7.54
卫生机构执业医生 万人 5.82 4.99 4.55 4.88
9. 上海经济发展得怎样
近期,上海统计局局长潘建新介绍了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总体经济运行良好。潘建新透露,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6月份,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12月持平。上半年,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上半年,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3.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4%,增幅同比回落15.1个百分点。
从消费领域看,上半年,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涨幅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6%,衣着类上涨7.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
【消费品零售】13.1%
上半年,本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增幅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销售全面向好。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1.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232.81亿元
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943.05亿元,比年初增加1648.86亿元,同比多增232.81亿元;贷款余额18090.6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5.24亿元,同比多增154.78亿元,其中中资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2630.79亿元,比年初减少182.9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6852.41亿元,同比扩大1480.94亿元。
【就业岗位】36.1万人
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7.6万人),已完成年度计划的72.2%。至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4万人,与年初相比减少1.1万人。
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
【GDP】12.6%
上半年,上海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81.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上半年本市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17.12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36.4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服务业增长加快,主要行业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6%,增幅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13.2%,加快2.5个百分点。祝您幸福美满生活愉快!
10. 上海人均家庭存款有多少
东方网2月7日消息:除去日常各项开销后,如今上海市民家庭“底子”越来越厚实了。人均存款已经接近2万元。
据《新闻晨报》报道,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至去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2524.05亿元,当年新增5.61亿元。如把存款总额平分到每位市民头上,这就意味着人均在银行存了194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