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房地资源系统立足市委、市政府“落实、聚焦、突破”的工作基调,以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抓手,以夯实基础工作、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为重点,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着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为契机,加大行业管理的力度,房地产业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态度坚决、执行有力。在土地管理方面,以贯彻落实国务院31号文件为重点,加强农用地转用计划管理,实行“统”、“分”结合的办法,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深化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全国纲要》(送审稿)分解给上海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各区县主要规划指标的对接工作;全面开展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并加大了对违法违规用地的执法监察力度,全年新发生的违法用地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以贯彻落实国办发37号文件为重点,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和“鼓励消费、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的原则,实施市场供应和需求的双向调控,并着力建立健全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2)以土地清查和房屋调查为重点,加大基础工作的推进力度,为深化拓展精细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土地清查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权属数据、建设用地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全市共完成外业调查面积6 936平方千米,覆盖全市陆域面积;内业判读地块188万个,对每一地块的土地用途进行了判别。在房屋调查方面,完成了全市近1万个街坊(村)全部房屋建筑的现场核对、外业修测、公房采集输入、大机数据清理及成果数据入库。
(3)地矿工作方面,加快立法进度,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推进了机构职能整合,完成了10个区县地矿管理职能的延伸工作;进一步开展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加快推进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2006年度的变更调查汇总数据显示,本市统计地类总面积为823 901.21公顷,具体分类统计如下:农用地380 197.21公顷,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顷,园地11 647.07公顷,林地23 923.97公顷,其他农用地80 237.05公顷;建设用地237 103.6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16 301.0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9 032.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 770.17公顷。未利用地206 600.73公顷(图1)。
图1 2006年全市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全市农用地总量为380 197.21公顷,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顷,比2005年减少 8 670.38 公顷,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2006年建设占用耕地3 222.02公顷;2006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在推进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为4 595.85公顷。
2.建设用地
至2006年末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为237 103.67公顷,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主,面积为216 301.0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22%,交通运输用地19 032.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 770.17公顷。
2006年全市批准建设用地11 144.97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6 550.06公顷,涉及耕地5 421.50公顷(包括部分2005年核发计划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8 646.24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55.6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 568.07公顷,公用设施用地498.07公顷,公共建筑227.35公顷,住宅用地1 199.88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2 498.72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 758.97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通过乡镇农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重点区域,制订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一方面对零星宅基地、工业点、坑塘、废弃河流、农副业用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等进行复垦,另一方面推进结合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的土地整理。全年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总面积为8 120.28公顷,新增耕地2 934.37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但为上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占用耕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而且也进一步优化了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和建设了郊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郊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全市实施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两个,按照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到2006年年底两个项目基本竣工,准备接受竣工验收。另外,本市积极推进滩涂促淤圈围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
二、矿产资源
坚持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常监督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矿产资源。与此同时,强化对全市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使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继续做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2006年下达给本市的征收指标得到大幅度超额完成。继续加强对砖瓦粘土企业和矿泉水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
(一)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地质勘查投入1 305.5万元,勘查资金主要来于财政资金731.5万元,地方补贴574万元,主要用于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防治研究等方面。完成了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年度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为提高地面沉降防控能力提供基础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6年本市具有合法、有效的勘查许可证4个,勘查许可证项目进行了年检,所有项目均已通过。
至2006年底合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有115个,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采矿许可证,其中粘土矿许可证95个,水气矿产20个;变更2个,延续102个,其他11个,许可证总数比2005年减少1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6年上海市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其中粘土矿的矿山数为96个,矿泉水的矿山数为19个,全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8 486万元和15 010万元,上缴矿产资源补偿费为623万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6年全市土地市场按照“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执行经营性六类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除划拨目录外的土地供应采用有偿使用制度。
2.土地一级市场建设
全市积极贯彻执行国办发37号文件,加大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大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节奏。2006年全市共出让土地 2 611 宗,面积7 680.13公顷,其中新增用地4 105.03公顷,出让成交价款为378.78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113.63亿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216宗,成交价款224.96亿元,纯收益67.48亿元,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主要是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面积为1 705.77公顷;协议出让2 395宗,成交价款153.81亿元,纯收益46.14亿元,主要是工矿仓储用地出让;划拨957宗,面积5 389.67公顷。
3.土地二级市场
全市土地二级市场反映的主要是房地产转让、出租、抵押情况,2006年全市二级市场呈现繁荣与活跃的态势,其中房地产转让402 674宗,转让金额为3 707亿元;房地产出租13 781宗,租金为7.16亿元;房地产抵押321 850宗,抵押价款为6 829.47亿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729件,其中2006年发生案件58件。2006年市区县房地局执法监察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共立案729件,审结840件(含2005年未结案件)。共拆除构建物115.27万平方米,收回土地74.08公顷,罚没款共计6 552.45万元。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使行政复议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层级监督的重要手段。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343件,其中行政处罚24件,行政许可38件,其他281件;2006年行政受理301件,审结300件,维持139件,确认违法12件,撤销5件,撤回申请48件,2006年未审结43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全市共有行政单位20个,从业人员960人,行政编制人员951人,大专以上人员占全部编制人员的89%,年末平均人员962人。
2006年参加各种院校培训毕业或结业人数达372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92人次;行政学院学习61人次;参加其他培训219人次,其中国外10人次。学历教育49人,其中硕士生10人,本科生16人,大专生23人。2006年取得学位1人。通过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建议
上海市人口多、地域小、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矛盾愈来愈突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集约利用并举,坚持统筹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并重,推进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加快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向集约循环型转变。
1.按照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的要求,着力建立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1)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为重点,抓紧细化对各区县考核的具体办法。推动金山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实施。
(2)建立健全违法用地查处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发现机制、判别机制、会审机制、处置机制、通报制度上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将违法用地情况定期向各区县政府通报。
2.按照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的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管理。继续采用“统”、“分”结合的分配方式,优化供地结构,确保国家、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与筹办2010年世博会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逐步建立“控增逼存”的管理办法,全年消化利用存量土地的数量力争达到2006年度存量土地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加快消化利用闲置土地。加快实施《闲置出让土地处置试行规定》,全面建立闲置土地台账,把工作重心转向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3)推进“批项目、核土地”。加快完善“批项目、核土地”的工作机制,并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各类用地的用地指标(指南),健全用地指标(指南)管理办法。
(4)开展建设用地后评估。加快研究制定评估方案,对国家公告工业园区的绩效情况开展评估,完成2005年、2006年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逐步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5)加强土地市场体系建设。重点要推进三方面工作:①探索建立土地有形市场。要完善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引导土地交易双方依法交易、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②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把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关系,加快制订上海市工业用地招拍挂办法,年内全面推进实施。③推进土地储备。完善土地储备机制,加强经营性用地专项储备、统一供应、熟地出让的工作。研究制定工业园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组织园区做好工业用地储备。
B. "市区建成区面积"是如何确定的
市区建成区面积
意义:该指标测量的是城市的实际开发程度。
定义:已集中开发、并拥有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
注:
1 数据引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中国城市年鉴2004》
2 本排名选取中国大陆GDP总量排名前100位城市进行“市区建成区面积”排名
3 城市数据统计范围不包含县、县级市
1北京 1180平方公里
2广州 608平方公里
3上海 550平方公里
4深圳 516平方公里
5天津 487平方公里
6南京 447平方公里
7重庆 445平方公里
8成都 386平方公里
9杭州 275平方公里
10沈阳 261平方公里
11大连 248平方公里
12东莞 246平方公里
13哈尔滨225平方公里
14武汉 216平方公里
15西安 204平方公里
16佛山 200平方公里
17济南 200平方公里
18汕头 191平方公里
19唐山 187平方公里
20昆明 185平方公里
21无锡 180平方公里
22太原 177平方公里
23长春 171平方公里
24郑州 170平方公里
25乌鲁木齐 169平方公里
26淄博 164平方公里
27吉林 163平方公里
28福州 160平方公里
29包头 150平方公里
30苏州 149平方公里
31合肥 148平方公里
32青岛 146平方公里
33烟台 145平方公里
34大庆 144平方公里
35兰州 141平方公里
36石家庄141平方公里
37鞍山 136平方公里
38长沙 135平方公里
39岳阳 128平方公里
40贵阳 128平方公里
41南宁 125平方公里
42洛阳 121平方公里
43呼和浩特 120平方公里
44抚顺 118平方公里
45温州 114平方公里
46宁波 110平方公里
47潍坊 110平方公里
48临沂 108平方公里
49本溪 107平方公里
50珠海 106平方公里
51厦门 104平方公里
52齐齐哈尔 103平方公里
53邯郸 101平方公里
54柳州 99平方公里
55台州 98平方公里
56常州 92平方公里
57南通 89平方公里
58徐州 89平方公里
59枣庄 87平方公里
60大同 87平方公里
61南昌 85平方公里
62东营 85平方公里
63芜湖 82平方公里
64秦皇岛 80平方公里
65襄樊 80平方公里
66淮安 79平方公里
67镇江 79平方公里
68保定 78平方公里
69株洲 77平方公里
70张家口 77平方公里
71海口 77平方公里
72江门 75平方公里
73湛江 74平方公里
74安阳 69平方公里
75南阳 67平方公里
76宜昌 67平方公里
77泰安 66平方公里
78嘉兴 66平方公里
79绍兴 65平方公里
80湖州 64平方公里
81连云港 63平方公里
82湘潭 63平方公里
83惠州 63平方公里
84常德 61平方公里
85马鞍山 60平方公里
86扬州 58平方公里
87桂林 58平方公里
88泉州 58平方公里
89绵阳 55平方公里
90十堰 53平方公里
91盘锦 52平方公里
92莱芜 52平方公里
93威海 51平方公里
94日照 50平方公里
95泰州 48平方公里
96克拉玛依 48平方公里
97荆门 47平方公里
98茂名 34平方公里
99中山 33平方公里
100玉溪 18平方公里
C. 上海住房占地总面积
近日,本市6个地区抄共计28幅用于袭兴建大型居住社区的保障性住房用地对外发布预公告,土地总面积接近180万平方米,可建住宅面积310万平方米。这是本市制定大型居住社区建设计划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土地出让。
根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拟出让地块预公告,本次预公告地块均为动迁安置房用地,涉及闵行、宝山、嘉定、松江、奉贤以及青浦6个地区共计28幅土地。其中,青浦涉及4幅土地,计40万平方米;宝山涉及6幅土地,近20万平方米。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除了要打压投资、投机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土地储备同样重要。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国土部要求各个城市要完成“双50%”,即保障性住房的供地不能少于50%,当年开工面积不能少于50%。
D. 上海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上海的占地面积是6340平方公里。
E. 上海市建设用地104,195是什么意思
目前上海的工业用地,包括“104区块”、“195区域”和“198区域”。其中内104区块是指全市现有的104个规容划工业区块,195区域指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198区域指规划产业区外、规划集中建设区以外的现状工业用地,面积大约为198平方公里。
F. 上海世博园区规划面积是多少
在综合考虑了步行适宜距离、人体尺度和参观者的认知度等因素后,上海世博会在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了“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的结构布局:
园――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围栏区和围栏区外的配套设施用地;
区――3.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引起众多参展国强烈兴趣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浦西围栏区东部,规划面积约12公顷,是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届时,将有20至30个城市在此展示各自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片――5个编号分别是A、B、C、D、E,平均60公顷左右的功能片区。其中,A、B、C三个片在浦东,主要布置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在浦西规划的D、E两个片,安排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另外,在浦东还安排了世博村、公共活动中心等;
组――15个平均用地规模为10公顷左右的展馆“组”,包括浦东9个组和浦西6个组;
团――平均用地规模约为2―3公顷的“展馆团”,每个“展馆团”可布置40―45个办展单元,总建筑面积约2万―2.5万平方米。按方便和就近的原则,设置小型餐饮、电信、厕所、母婴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G. 上海世博园区占地面积是多少
5.28平方公里。
H. 近年来,上海的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并兴建了几座卫星城,但上海市区的用地依然很紧张,为什么
城市是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回道路的增加和扩展答、居住条件的改善、绿地面积的扩大等,都需要大规模增加用地面积,而上海市区的建设用地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上海要发展成为国际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其城市职能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一切都使的上海市的用地日趋紧张。兴建卫星城,只能在一定时期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因城市用地数量是有限的,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却是无止境的。
I. 上海虹桥公共事务中心大楼容积率是多少
1、容积率一般是由政府规定的。现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下编制的各类居住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而言,容积率分为:
独立别墅为0.2~0.5;
联排别墅为0.4~0.7;
6层以下多层住宅为0.8~1.2;
11层小高层住宅为1.5~2.0;
18层高层住宅为1.8~2.5;
19层以上住宅为2.4~4.5;
住宅小区容积率小于1.0的,为非普通住宅。
并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有所差别。
2、建筑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 建筑容积率(简称容积率),系指建筑总楼板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可建设用地面积。
3、容积率越高,居民的舒适度越低,反之则舒适度越高。
J. 上海 195、198地块指什么
195区域指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因实际面积约195平方公里而得名。195区域虽然在城市基建区内,但因为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也就意味着不少企业将面临外迁。
198区域就是规划产业区外、规划集中建设区以外的现状工业用地,面积大约为198平方公里,同样因面积数而得名。
(10)上海建设用地面积扩展阅读:
“195区域”因位于规划工业区块外,又地处城市集中建设区内,被要求按照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转型。
在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后,城市更新日益受到重视。近期,上海多个城市更新项目相继面市并获得不少好评,这背后是上海的土地供应瓶颈已现。
为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瓶颈,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绩效,上海市也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根据是否属于规划工业区块内、集中建设区内,将工业用地划分为“104区块”、“195区域”和“198区域”,并分别提出不同的转型方向。
其中“195区域”因位于规划工业区块外,又地处城市集中建设区内,被要求按照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转型。而这195平方公里具备“工改商”潜力的工业用地,自然落入了不少开发商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