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菲特是怎么成功的
以下是巴菲特先生几个优良的选股习惯
习惯一:挑选价值股
巴菲特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是股票价格的基础,如果一家企业具有良好的前景和较高的成长性,那么随着企业内在价值的提高,其股票价格最终能反映它的价值。所以,他的投资理念是买下公司,而不是股票,他曾说:“我们的投资将以实质价值而不是热门股作为投资的选择标准。”?习惯二:选择最安全的股票 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这是巴菲特选择股票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遵循了不亏损的原则,他选择的股票一般都有很高的“安全边际”。
习惯三:选择自己熟悉的股票?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就是选择熟悉的股票,对于不熟悉的股票从来不选。对于那些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等都不了解、不熟悉的公司即便是被人说得天花乱坠,巴菲特也从不感兴趣,更不会去投资它,买它的股票。巴菲特常说:“投资必须坚持理性的原则,如果你不了解它,就不要行动。”他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股市上的股票则数以千计,不同的企业从事着不同的业务,这些业务不可能是我们都熟悉和了解的。不如将我们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我们熟悉的企业上,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企业的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投资决策。习惯四:选股重视企业而不重视股价? 重视企业内在本质而看轻股价是巴菲特选股的重要习惯之一。当巴菲特从事投资的时候,他观察一家公司的全貌,而大多数的投资人只是观察其股价而已。他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预测和盼望价格改变,却很少花时间去了解他们手中持股公司的经营状况。这种基本态度的不同,造成一般投资人与巴菲特根本上的差异。巴菲特拥有股权,并管理过各式各样的公司,这种凡事都要插手的经验,将巴菲特和其他专业投资人区别开来。
㈡ 巴菲特最成功是什么
巴菲特成功的秘诀是保险公司负成本的浮存金和顺带而来的杠杆率,这是他是成功关键因素。
从巴菲特的职业生涯来看,“股神”的评价跟事实相比是严重错位的,也绝然不能反映巴菲特的真实能力和成就,巴菲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投资家,应该被定义为“企业并购之王”或“投资之王”纯粹通过股票投资成为另一个巴菲特或许只是天方夜谭。
巴菲特最非凡的商业计划,就是设计了伯克希尔本身的商业模式。他将伯克希尔打造成一个保险控股集团,然后利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去收购企业和证券投资,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杠杆作用来放大收益。从模式本身来说,已比很多控股公司有了先天的优势。所以后面的运营,事半功倍。结果是公司的规模远大于同行,而且发展速度也快得多。
在具体投资上,巴菲特也是有计划的,比如投资组合的构建,他会设想各种经济情况和不利环境,来检验自己的投资组合,并做好各种应对方案。这就是所谓“重要的是建造方舟,而不是预测暴风雨”。
巴菲特总是在其账户上保持充足的现金,为可能的危机和突然出现的投资机会做好了准备。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的很多经典之作,如1987在美国市场崩盘时,大手笔买入可口可乐;在次债危机时,当信贷冻结,包括通用电气和高盛这样世界闻名的公司都资金短缺,不得已向巴菲特这个白衣骑士发出了求救信号。结果是,巴菲特抓住了有利的时间窗口,以令人眼红的有利条件,获得了通用电气和高盛的可转换优先股。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人会抱怨生活,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其实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平时准备了一只凳子,当机会来临时,你可以站在凳子上,抓住机会。但如果你平常没有准备,或凳子的高度不够,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无法抓住。这个道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投资领域,都是相通的。
㈢ 巴菲特的成功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关键是向巴菲特学什么?
第一,A股投资者要向巴菲特学的是其严格的价值投资选股方法。巴菲特严格奉行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并成为最忠实的实践者。选股是从真正价值投资出发,所以巴菲特所选的公司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价格没有回到其应有价值之前,他在个股上可以做到长期投资。
第二,A股投资者要向巴菲特学的是介入的时机。在证券市场上,好公司与好股票不是一回事。一家质地优良的好公司,既可以是好股票也可能不是,关键是其当时的价格与其应有的价值相比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从这个角度讲,通过价值投资方法挖掘了好公司后,介入的时机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巴菲特来说,一家好公司最好的介入时机永远是在其交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之时。而这样的时机,往往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先于其他投资者发现这家公司的价值;二是市场对这家公司出现恐慌而大量抛售时。
第三,A股投资者还要向巴菲特学习“别人恐慌我贪婪”的勇气。正如他在近期《纽约时报》撰文所称:“我买入美国股票基于一条简单的法则——其他人贪婪时要谨慎,其他人恐惧时要贪婪。”他承认,当前的经济环境不佳,全球金融市场都处于混乱状况之中,而且失业率正在上升、商业活动下滑。“但是,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股市将会走高,而且有可能大幅走高,这种情况可能在远早于经济信心或经济增长复苏之前发生;如果要等到听见知更鸟的鸣叫才晓得春天来临,那时春天已将结束。”他说。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否则就不会有路透社“巴菲特号召遭遇冷淡回应”这样的最新报道了,而国内私募基金经理同样对目前的股市抱有历史上最谨慎的看法。
买入如此,卖出时A股投资者同样需要向巴菲特学习。在巴菲特买入股票的简单法则中,他秉承“其他人贪婪时要谨慎”。对这个法则的最好注解莫过于去年年底巴菲特在中石油H股上的成功抛售。进一步试想,如果没有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谨慎”,今天在别人恐慌时哪来“贪婪”的资金。据报道,巴菲特在次贷危机爆发前逐渐大幅减仓,而截至2007年底,他手中握有的现金就高达300多亿美元
㈣ 巴菲特号称股神,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你的有哪些参考和借鉴
他成功的原因是,有自己投资股票的一套方法,并能坚持按自己的这套方法论长期不变的贯彻自己的投资操作,有胆量有恒心有韧性,在投资中能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让时间转化成复利利润。对于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在投资股票过程中,没有哪种方法是万能的,但是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这里说的适合包括适合自己的性格,适合自己资金使用的期限,适合自己的能力圈,适合自己操作风格的股票等等。同时当方法已经定型好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可以有小修小补,但决不能在大方向上迂回。
㈤ 巴菲特案例,谢谢!
可口可乐!
㈥ 有没有人知道巴菲特的几个经典投资案例
======================
巴菲特的经典投资案例详见《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可到下面网址查看:
http://finance.sina.com.cn/nz/bftstory/index.shtml
美国资深金融记者安迪用一个证券投资者的目光,将巴菲特66年的传奇投资生涯,用200多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寓理于事地娓娓道来,在阅读时令你爱不释手的同时,使你倍感此书投资哲理的可读、可懂、可信、可学。该书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被美国广大投资者誉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股票投资圣经”。巴菲特本人也非常喜爱此书,他读完全书后,曾让助手主动与安迪联系,亲自参加了该书的签名售书活动。
======================
摘录其中一节: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情况
就在巴菲特准备购买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而创下股票市场又一历史记录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基奥(Don Keough)的一个电话。
圣母玛利亚(橄榄球队)理事会主席唐.基奥回忆说:“我问他一切可好,我说‘沃伦,你有没有买可口可乐股票?’”
“他满怀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基奥是一位备受欢迎的业余演讲者,并因此而名声在外。
唐.基奥接着说:“我们通话后不久,就有报道宣称说沃伦购买了股票。通过推理,我们也断定有人在买我们的股票。”话语之间暗示出,可口可乐公司的人们按照股票交易的模式可以推测出这个结论。
“(自从1987年股灾之后)当股票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升时,一位来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证券经纪商开始了时不时地购买行动。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乐公司主席罗伯托.高泽塔(Robert Goizueta)和基奥正在研究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走势,突然间,基奥恍然大悟。他告诉高泽塔说:‘你知道吗,很可能就是沃伦.巴菲特。’”
“我们知道他对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都很感兴趣,”基奥一边说一边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成为美国樱桃可乐头号爱好者。”
“他确实清楚的了解我们。而且是一个极棒的董事会成员。他了解这个公司,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在巴菲特先生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之后,基奥先生又有何举动呢?这位原本在30年前就有机会加盟巴菲特合伙公司而却拒绝巴菲特邀请的基奥说:“在他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以后,我终于成为伯克希尔公司一名小股东了。”
基奥感慨道:“真希望那个时候我投资入股了。”如果当时他这样做了,巴菲特会把他当初让基奥投入的5000美元升值为6000万美元。你别不信,真是这样!
基奥,1958年出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父亲是一名牧牛人,母亲是爱尔兰籍美国人。他毕业于克莱顿大学,在校时曾是一位出色的辩论手。后全家迁居奥马哈的法纳姆大街,与巴菲特家正对门。
巴菲特说,基奥出色的个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额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原因。
基奥曾在奥马哈刚创办的一家电视台工作过一段时间,解说WOWT-TV的足球比赛节目,并在此期间结识了约翰尼.卡森,后来结识了投资经纪人沃伦.巴菲特。此后,基奥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转而来到黄油-坚果咖啡制造商帕克斯顿-加拉弗公司从事广告工作。
斯旺森家族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将其重新命名的“斯旺森食品”卖给后来被可口可乐公司收购的邓肯咖啡公司。
这个把可乐作为自己饮食结构一部分的可口可乐先生,也成为了巴菲特诚邀许多人加盟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一个人。尽管基奥较晚时才与巴菲特共同投资,但他早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了。基奥解释说:“我和妻子米凯当初在奥马哈结婚时,曾购买过由布鲁姆金夫人经营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公司的家具,它是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一家子公司,而我们结婚到现在都40多年了。”
基奥说:“我已记不清当初我们彼此介绍时的情景了……那时巴菲特大约25岁,我大约30岁。”基奥已无法准确地回忆起他是如何认识巴菲特的,只记得他们曾做过邻居。
“他还是原来的他……就是你所看到的。他的价值没有变,他的故事并非是金钱,而是价值,人们应该了解他的价值所在……正如巴菲特在199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年会上,当他被问及有关选择终生事业的问题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你要热爱你的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
销售碳酸饮料的基奥以及后来的化学工程师罗伯托.高泽塔,他俩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共事的,并在管理层上迅速发展。高泽塔是在1954年看完一则招聘双语化学工程师的广告后加盟可口可乐公司的。
1980年2月14日的晚上,在曼哈顿的“四季饭店”,为可口可乐公司主席保罗.奥斯丁举办的生日晚会上,他们俩人作为竞争对手来给奥斯丁祝寿。
基奥对高泽塔说:“你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没有人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晚上好好地休息,无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都要鼓励对方迎头赶上。”
高泽塔后被提升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和基奥共同负责管理的团队现在成为美国商业界高级管理团队的楷模。1993年退休后,基奥担任了艾伦投资银行总裁。长期嗜烟如命的高泽塔于1997年10月18日死于肺癌并发症。高泽塔去世时,《亚特兰大宪章》(1997年10月19日)整版报道了他一生的经历。其中引用了巴菲特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他为公司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精心挑选和培育的公司未来的领导班子。”
高泽塔去世后不久,道格拉斯.伊威斯特接替了他的职务,领导公司度过了重重危机。两年后,由道格拉斯.戴福特接任。
可口可乐公司在2000年10月23日发布一个公告,基奥准备以高级管理部门顾问的身份重新加入公司。
戴福特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尽管基奥于1993年退休了,但是,在许多重大决策上,我依然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就如同公司董事会成员一样。”
(摘自《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 中国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筹委会供稿)
==================
㈦ 什么是巴菲特经典投资案例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们并不是什么高端技术,而是运用常识、信息和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投资技巧。在《巴菲特经典投资案例》中,理查德·西蒙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巧,并向你展示如何在你的投资组合中予以运用。本书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深入剖析的案例,引领你感受贝克夏·哈斯维公司和巴菲特的投资决策过程。这种互动式的案例分析涉及的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吉列、迪斯尼、美国运通、富国银行,案例后还有练习题供你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巴菲特经典投资案例》分析和展现了巴菲特对公司及股票进行考察的主要因素,还介绍了非常实用的巴菲特进行重大投资决策的计算方法。通过体验这些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你会逐渐领悟到投资大师的投资技巧和洞察力,并将其运用于你的投资实践中。
㈧ 巴菲特定律的经典案例
案例一:1995年,维塞尔曼创办依斯碧斯娱乐公司时,他独具慧眼地发现,严格地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专注于生产婴幼儿的娱乐产品。他意识到,在家长和孩子们的电视节目市场中存在一个巨大的品牌空间。不错,那时已有了《芝麻街》 ,有了《恐龙巴尼》 ,但它们都不完全适合那些小脑筋刚开始转、但话却说不清的婴儿观看。
《天线宝宝》是低幼节目,以动画片为载体,讲述四个可爱的外星人(即天线宝宝)的日常生活,主要的收视对象是从12个月大到5岁的孩子。《天线宝宝》没有明确设定的教育目标,所以它并不是一个教育节目,它只是呈现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发展的有趣经验。《天线宝宝》的内容极为简单、安全,而《芝麻街》、《恐龙巴尼》等则放入很多的信息。而低龄儿童“什么都不知道,就只会玩”,因此,他们创作《天线宝宝》的出发点不是成心想要教孩子什么,而是让孩子们感到认同和好玩。
《天线宝宝》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发掘出了“最年轻的电视观众”这一市场。案例二:1962年,沃尔顿开设了第一家商店,名为沃尔·马特百货。1969年就发展到18家分店,到1992年沃尔顿去世前,他已将其分店网络扩大到1735家,年营业额达400亿美元。在短短几年内,他就超过了美国的大商行凯马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成为了零售行业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沃尔顿的成功密诀很简单:他避开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主要在美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农村地区开设超级市场。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的外围,赌博式的等待城市向外的扩展。他这一有着长远眼光的发展战略,不但避开了创业之初与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拼杀,而且独自开发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实践证明,沃尔顿令人难以置信地成功了。
案例三: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从一开始经营就立志于“率领时代新潮流”,不落一般企业的俗套。有一次,井深大在日本广播公司看见一台美国造录音机,立即抢先买下了其专利权,很快生产出日本第一台录音机,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1952年,美国研制成功“晶体管”,井深大立即飞往美国进行考察,又果断地买下这项专利,回国后仅数周时间便生产出第一支晶体管,销路大畅。当其他厂家也转向生产晶体管时,他又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批“袖珍晶体管收音机”。这一人无我有,人有我转的战略,使索尼的新产品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放市场,并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案例四: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也是深谙巴菲特投资神髓的。“9·11”事件以来,美国航空业就被破产、裁员等坏消息所笼罩。然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却创下了连续29年赢利的业界奇迹,上季度继续赢利1.02亿美元。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在于西南航空始终坚持“低成本营运和低票价竞争”的策略,在自己竞争对手不注意和注重的地方下功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增长点。
西南航空主营国内短途业务。由于每个航班的平均航程仅为一个半小时,因此西南航空只提供软饮料和花生米,这样既可以将非常昂贵的配餐服务费用“还之于民”,又能让每架飞机净增7到9个座位,每班少配备2名乘务员。
西南航空还避免与各大航空公司正面交手,专门寻找被忽略的国内潜在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人们普遍认为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西南航空最有条件开辟墨西哥航线,但西南航空抵御了这种“诱惑”。它遵循“中型城市、非中枢机场”基本原则,在一些公司认为“不经济”的航线上,以“低票价、高密度、高质量”的手段开辟和培养新客源,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西南航空公司的大多数市场上,它的票价甚至比城市之间的长途汽车票价还要便宜。一些“巨人级”航空公司称西南航空是“地板缝里到处蔓延的蟑螂”,可以感觉到,但就是无法消灭掉。从成立之初的3架飞机到如今,西南航空公司已拥有366架飞机,2001年载运国内乘客6440万人次,每天起飞航班约2800架次。西南航空的宣传小册子不无自豪地宣称:不管在美国的哪个地方,只要开车两小时,就能坐上西南航空公司的航班。
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企业,我们都要善于找到自己的财富增长点。随大流、一窝蜂是赚不到钱的。我们要牢牢记住巴菲特的忠告: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