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请问一下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的关系
上海市委宣传部是来上海市委下设源的主抓党的宣传工作,并主管宣传文化新闻电视部门。上海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是上海政府下设的职能部门,主管经济与信息化工作。一个是从事党务工作主抓上层建筑。一个是政府部门,行使政府职能。二者是平级。
㈡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是什么级别了
中央直辖市,市委宣传部的级别是正厅级,而宣传部的副部长是副厅级
㈢ 吴强的介绍
吴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合奏教研室主任。师从夏飞云教授,录制出版了《剑器》、《春到沂河》、《中国柳琴名家名曲》、《毕兹卡欢庆会》、《花》、《Soft Music —阮音乐》等柳琴、中阮个人独奏专辑。
㈣ 上海市委宣布部门下属机构有哪些!
(一)办公室
负责了解、掌握全省宣传工作动态,调查研究全省宣传思想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法规建设情况,为部领导提供有关情况和决策依据;做好信息选编工作,参与起草领导讲话和部里的重要文件。做好机关文秘、行政和后勤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宣传文化系统的事业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理论教育处
负责规划、部署、检查全省各级干部主要是县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指导、协调、管理全省理论研究工作;负责省委常委和部务会中心组学习的秘书工作;指导大中专院校马列主义课教学;负责联系有关理论部门和理论工作者,搞好全省理论队伍建设。
(三)新闻出版处
负责抓好新闻舆论导向、新闻队伍建设方面的业务工作,组织好重大的新闻出版活动;负责与有关新闻单位的业务联系包括新闻系列技术职务考评的指导、协调工作。
(四)文化艺术处
负责对全省文化艺术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宏观指导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参与组织重大的文艺创作、文艺生产和全省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负责与省政府有关文化文物艺术部门和省文联、省作协的业务联系。
(五)宣传处
负责规划、部署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在全省进行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
(六)企业宣传处
负责规划、部署全省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政工人员的职称评定和高级政工师的培训等有关方面工作。
(七)文明单位建设指导处(对外加挂文明单位建设办公室牌子)
负责分阶段制定全省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规划;组织指导全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市、文明小区、文明村镇等活动和其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负责组织推行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配合省军区抓好军民共建活动。
(八)党员教育处
负责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全省党建与党员思想动态,组织编写党员教育教材;协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制定党员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措施;指导全省基层党校建设。
(九)干部处
协同省委组织部考察省直宣传文化系统省委管理的干部;负责未列入省委管理的省直宣传文化系统重要岗位、重要舆论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考核、审批工作;负责有关知识分子工作和干部培训、新闻系列职称评定等有关工作;负责部机关和省委《学习导报》、《湖南共产党人》杂志社干部及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
(十)机关党委
负责部机关、省委外宣办及本部所属各单位的党群工作和纪律检查工作;负责部务会中心组学习的秘书工作。
㈤ 求上海市市长、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人大主任、浦东新区宣传部、浦东新区区长 的收信地址、邮编!
开小号来收钱!我容易么我!
记得采纳啊
㈥ 上海市浦东新区宣传部部长是什么级别
上海市是直辖市,浦东新区是副省级,浦东新区宣传部长是区委常委,行政级别正厅级。
㈦ 为何上海推进科技创新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强在致辞中提出将上海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创新高地
12月6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召开第11次全体会议,总结今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研究推动上海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共同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应勇指出,明年将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本框架形成的一年。要坚定目标,坚持不懈,全力推进,更好地发挥创新辐射示范的引领作用。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我们要巩固优势,走在前列,加快上海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突出重点,加强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三大任务一个平台”的主导作用,规划未来五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进攻方向,希望在国家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上海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临床医学研究、创新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㈧ 红色的起点的序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每当我徜徉在上海兴业路上,望着那幢用青砖与红砖相间砌成的“李公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肃然起敬之余,我又感到困惑:这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什么在漫长的岁月之中,还没有一部长篇细细描述?
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占着“地利”优势,我在1988年冬开始着手这一题材的创作准备工作。
我进入“角色”之后,很快就发现,这一题材错综复杂,在当时有许多“禁区”,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中共“一大”代表评价不一,所以造成多年来无人涉足这一重大题材进行创作。
当我来到中共“一大”会址进行采访时,他们的第一句话,使我十分吃惊:“你们上海作家协会又来了?!”
我一问,这才得知:在我之前,两位上海老作家早已注意这一重大的“上海题材”,先后到中共“一大”会址进行采访。
先是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老作家于伶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这一创作领域。他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正确评价陈独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法“绕”过陈独秀。在20世纪50年代,陈独秀还戴着“中国托派领袖”、“右倾机会主义头子”之类大帽子。不言而喻,于伶无法写作这一重大“上海题材”。
接着是上海作家协会的另一位副主席、老作家吴强在20世纪60年代着手于这一重大“上海题材”。吴强除了遇上于伶同样的难题之外,还多了一道难题:当时,中苏两党正在展开“大论战”,而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苏俄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尽管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共产党并不等同于列宁领导的苏俄,但是在当时中苏“大论战”的形势下,这一题材仍是“麻烦”甚多。不言而喻,吴强和于伶一样,在作了许多采访之后,也没有写出作品。
就创作才华和创作资历,作为后辈的我,远不如于伶和吴强。我十分幸运的是,恰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历史问题倡导实事求是的原则,使我有可能闯入这一久久难以涉足的创作领域。
我一次次访问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得到了热情的帮助。从最初找到这一会址的沈之瑜,到馆长倪兴祥、支部书记许玉林,研究人员陈绍康、陈沛存、俞乐滨、任武雄,还有档案保管人员,都给我以鼓励、支持。
我专程前往北京,访问了九旬长者罗章龙、王会悟,也得到李书城夫人薛文淑及其子女,还有包惠僧夫人谢缙云的许多帮助。中国革命博物馆李俊臣研究中共“一大”多年,与我长谈,给予指点。中国人民大学杨云若教授是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的专家,因病住院,她的丈夫林茂生教授陪我前去看望,答复了我的许多疑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贞教授是研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专家,也给我以指教。
在所有的中共“一大”代表之中,唯刘仁静的资料最少。我求助于他的儿子刘威力,他逐一答复了我的有关问题。
我来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与馆长于金良长谈,他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中共“一大”在南湖举行闭幕式的情况。
上海的九旬老人、陈独秀的机要秘书郑超麟,亲历中共早期活动,尤其是熟悉陈独秀的情况。我多次访问他,每一次他都不厌其烦地给予答复。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陈望道的高足、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光磊教授,上海市地名办公室,原大东旅社老职工孙少雄等,也给我以帮助。
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中共“一大”的回忆录、访问记、论文、人物传记、档案等中共党史专家们做出的众多的研究成果。本书是在中共党史专家们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没有他们的细致的研究,就不会有这本书。例如,邵维正的几篇关于中共“一大”的论文,给了我很多启示。
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当时的档案所存甚少。中共“一大”的代表们虽然有很多人留下了回忆文章,但大都是事隔多年的回忆,而人的记忆力终究有限,因此对许多事说法不一。陈公博的《寒风集》中甚至把马林和“斯里佛烈”(马林的原名)当成两个人,而《包惠僧回忆录》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有多处。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中共“一大”代表后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政见不一,回忆的观点也有明显分歧。大致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后来留在中国大陆的,如董必武、李达、包惠僧的回忆;一类是在海外的,如张国焘的回忆;另一类是成为汉奸的陈公博、周佛海的回忆。仔细、慎重地比较各种回忆录,去除错记之处,剔除虚假,删去某些人的自我吹嘘,弄清某些难言之隐,这番“去伪存真”的功夫颇费时间,但这是必不可少的。我力避“误区”,尽量做到本书史实准确,因为所描述的是重大历史事件;然而,错误的窜入有时往往还是难以避免的。
本书采用“T”字形结构:第一章至第六章,写的是历史的横剖面,即1921年前后,而第七章则是纵线,写了中共“一大”代表及与“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自1921年至谢世的人生轨迹,其下限一直写到1987年刘仁静之死。另外,《尾声》一章以粗线条勾勒中共的历程。
这样的“T”字形结构,为的是使这本书有纵深感。
当本书正在写作之中,1990年2月12日,我在上海作家协会出席专业作家会议,有关领导传达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意见:“希望上海的专业作家能完成一部关于中共‘一大’的长篇,以庆祝中共诞生70周年。”这一意见与我的创作计划不谋而合。《新民晚报》很快就报道了我的创作情况。这样,也就更加紧了本书的创作。
《红色的起点》初版本在1991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前夕,而这本书在当时又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唯一一部纪实长篇,正因为这样,书一出版,引起强烈反响,进入“热门书排行榜”前五名。数十家报刊选载、摘载、连载了这部长篇,内中有《文汇报》《羊城晚报》《报刊文摘》《文摘报》《海上文坛》《民主与法制》,等等。《社会科学报》则连载了作者关于《红色的起点》的采访手记。
1991年6月28日,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红色的起点》作品讨论会。作家、党史专家、评论家热情地肯定了这部纪实长篇。
中共党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杨云若教授指出:
“《红色的起点》一书收集了有关中共‘一大’的大量资料,集中解决了若干含糊不清的问题,把党成立之前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全书才思横溢,文笔流畅,可读性很强,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它既是一本优秀的报告文学著作,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多年致力于中共“一大”研究的中共党史专家邵维正教授指出:
“看了《红色的起点》,大有清新之感,这样生动地再现建党的历史,的确是一个突破。”
《红色的起点》在港台的反响,颇为出乎意料。
在香港、台湾,我曾发表过许多文章,出版过很多著作,但是《红色的起点》能够打入港台书市,出乎意料——因为这本书在海峡此岸,列为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献礼书。这样的献礼书,居然堂而皇之由香港和台湾出版社分别印行港版、台版。
最初,在199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70周年大庆之际,香港《明报》月刊7月号和台湾《传记文学》第7期(及第8期),分别发表了《红色的起点》的《序章》。
接着,香港印出了香港版本,书名用中性的书名《中共之初》。
接着,台湾版则用了《大机密》这样耸人听闻却又不具政治色彩的书名。
从《红色的起点》《中共之初》到《大机密》,反映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出版界的不同视角和心态。
台湾版封面上印着红色的《大机密》三个大字之外,在书名旁边,还印着“国共真相·军政秘档”。封面上方,有一行醒目的字:“一举揭露70年来国共政争的始源!”
这样一部充满神秘感的长篇,其实,就是《红色的起点》!
考虑到《红色的起点》是政治性很强的书,我与港、台出版社签约时,都说明如作修改,必须事先征得作者同意。对方遵守诺言,除了改换书名之外,内文一字不改,只是删去了原卷首语“谨以本书献给中国共产党70华诞”,由我另写了适合港、台读者的卷首语。
台湾版的内容提要,是台湾出版商写的,印在封面勒口上。那措辞虽然是从台湾商业性视角写的,大体上还是可以的:
“15个赤手空拳的年轻人竟然彻底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命运!”
“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而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确实是不平常
的一周。这一周是中国现代史上‘红色的起点’。”
“虽说那15位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在离开李公馆那张大餐桌之后,人生的轨迹各不相同,有人成钢,有人成渣,然而,中国共产党却在70年间,从最初的50多个党员发展到今日拥有4800多万党员。中共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党,也是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人数,占世界共产党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70年前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馆所召开的中共‘一大’,虽只15个人出席,却影响深远……”
这样的内容提要,一字不易,移作大陆版用,也未尝不可!
韩国一家出版社要出《红色的起点》的韩文版。他们说,韩国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所以对于韩国人民来说,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先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诞生的,需要读《红色的起点》。
在《红色的起点》初版本出版之后,我又对《红色的起点》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使这本书不断以新的面目与广大读者见面。
2013年1月,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出版了《红色的起点》英文版REDORIGIN。
接着,在2013年,美国全球按需出版公司DemandGlobal出版了《红色
的起点》法文版DEPOINTDEDEPDRTROUGE。
这次,我再度对《红色的起点》进行修改和补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与华夏出版社共同出版。
-------叶永烈
㈨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是公务员吗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是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非独立建制的常设办事机构,归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指导、协调、检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