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上海新建商品房数量和家庭数量~(大概数字即可)
上海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13.2%
市统计局昨天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本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877.63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3.2%。这是该数据自2007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增长。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820.04万平方米,增长21.4%,增幅比一季度上升16.9个百分点。
本市存量商品房销售面积也逐月上升。根据房地产交易中心统计,1月—4月,本市存量房交易面积525.68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8.1%,其中存量住宅交易面积460.86万平方米,增长16.7%。2月、3月和4月存量房分别成交104.06万平方米、148.39万平方米、196.88万平方米。
==========================
2009年5月27日更新的数据,商品房数量按面积除一下就行,家庭数量应该是就是销售数量吧。
B. 上海共有多少套住房
2006年3月17日
为了摸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构成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未来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本市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本市调查的样本量为53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在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抽样调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工作。目前调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平均增加27.4万人,年平均增长1.6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
二、自然变动
本市常住人口的出生数为12.39万人,出生率为7.04‰;死亡人口为10.7万人,死亡率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其中,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893万人,占总人口的50.22%;女性为885万人,占总人口的49.78%。性别比为100.90(以女性为100)。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88%;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总人口的79.1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总人口的11.94%。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48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762万人,占总人口的99.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6万人,占总人口的0.9%。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32万人,增长了8.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6万人,增长了60%。
六、受教育程度
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1719万人,其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8.78%,大专程度的人口占9.31%,高中程度的人口占24.84%,初中程度的人口占35.78%,小学程度的人口15.82%。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学及以上程度人口的比重提高了3.34个百分点,大专比重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中比重提高了0.95个百分点,初中比重减少了2.43个百分点,小学比重减少了3.83个百分点。
七、家庭户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户62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67万人,集体户人口为11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6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14人。
八、城乡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584万人(注1),占总人口的89.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94万人,占总人口的10.91%。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9个百分点。
C. 上海市各年人口数量
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60.2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24万人,出生率为6.08‰;死亡人口10.23万人,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778万人。
2004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352万人,常住人口达到1742万人。
2003年末,上海户籍人口为1341.77万人,比上年增加7.54万人。其中男性675.47万人,女性666.30万人,各占50.3%和49.7%。性别比为1∶0.988。非农业人口1041.39万人,占总人口的77.6%,比上年增加22.58万人。户籍总户数为486.06万户,全市平均每户为2.8人。2003年户籍人口出生数为5.73万人,出生率为4.3‰,死亡人数为10.07万人,死亡率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2003年,全市迁出4.89万人,迁入16.08万人,机械增长11.19万人,比上年增长0.14万人。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16人,人口超过百万的区有浦东和杨浦。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7.78岁,女性81.81岁。
2002年末,上海户籍人口为1334.23万人,比上年增加7.09万人。其中:男性672.05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女性662.18万人,占总人口的49.6%,性别比为101.5(以女性为100),非农业人口1018.81万人,占总人口的76.4%,比上年增加19.74万人。户籍总户数为481.77万户,全市平均每户为2.8人。2002年户籍人口出生数为6.2万人,出生率为4.7‰;死亡人数为9.67万人,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2002年,全市迁往外省市的有5.88万人,市外迁入的有16.93万人,机械增长1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04人。在人口分布中,超过百万人口的有浦东新区和杨浦区,分别为172.82万人和107.62万人。全市平均期望寿命为79.52岁,其中:男性为77.36岁;女性为81.63岁。
2001年末,上海户籍人口为1327.14万人,比上年增加5.51万人。其中:男性668.32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女性658.82万人,占49.6%,性别比为101.4(以女性为100),与上年相同;非农业人口999.07万人,占总人口的75.3%,比上年增加12.91万人。户籍总户数为478.92万户,全市平均每户为2.8人。2001年户籍人口出生数为5.76万人,出生率为4.4‰;死亡人数为9.34万人,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2001年,全市迁往外省市的有8.50万人,市外迁入的有17.58万人,机械增长9.08万人,比上年减少2.11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93人。在人口分布中,超过百万人口的有浦东新区和杨浦区,分别为168.60万人和107.89万人。
200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为1321.63万人,比上年增加8.5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1136.82万人,占总人口的86%;郊县人口184.81万人,占14.0%;男性665.51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女性656.12万人,占49.6%,性别比为101.4(以女性为100);非农业人口为986.16万人,占总人口的74.6%,比上年增加16.53万人。户籍总户数为475.73万户,全市平均每户为2.8人。2000年户籍人口出生数为6.95万人,出生率为5.3‰;死亡人口9.45万人,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比上年上升0.4个千分点。在人口机械增长中,全市迁往外省市的有5.32万人;市外迁入的有16.14万人,市外净迁入为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83万人。全市人口密度,市中心区(原十个市中心区)每平方公里2897人,郊区(新建制区)每平方公里1362人,郊县(奉贤、南汇、崇明)每平方公里765人。各区县的人口分布,超过百万人的有浦东新区(165.14万人)、杨浦区(107.95万人)。
1999年末,上海市半年以上常住人口总量为1474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户籍人口为1313.12万人,比上年增加6.5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1127.22万人,占总人口的85.8%;郊县人口185.9万人,占14.2%;男性66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女性651.93万人,占49.6%,性别比为101.4(以女性为100);非农业人口为969.63万人,占总人口的73.9%,比上年增加15.98万人。户籍总户数为470.11万户,全市平均每户为2.8人。1999年户籍人口出生数为6.56万人,出生率为5.0‰;死亡人口9.54万人,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比上年上升0.8个千分点。在人口机械增长中,全市迁往外省市的有5.08万人;市外迁入的有14.06万人,市外净迁入为8.98万人,比上年增加2.30万人。全市人口密度,市中心区(原十个市中心区)每平方公里21840人,郊区(新建制区)每平方公里1362人,郊县(奉贤、南汇、崇明)每平方公里769人。各区县的人口分布,超过百万人的有浦东新区(160.08万人)、杨浦区(108.15万人)。
D. 雷克萨斯 上海保有量有多少
的确不多,销量不高!一年不超过3万辆,全国销量。
E. 上海二手房最近成交数量多不多,大房型好卖还是小的
由于目前的限购政策影响,总体销售也有所下降,大户型房屋下降幅度较大。同时由于成交数量出现比较大比例的下滑,房价也趋于平稳下降。
F. 上海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房地资源系统立足市委、市政府“落实、聚焦、突破”的工作基调,以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抓手,以夯实基础工作、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为重点,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着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为契机,加大行业管理的力度,房地产业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态度坚决、执行有力。在土地管理方面,以贯彻落实国务院31号文件为重点,加强农用地转用计划管理,实行“统”、“分”结合的办法,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深化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全国纲要》(送审稿)分解给上海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各区县主要规划指标的对接工作;全面开展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并加大了对违法违规用地的执法监察力度,全年新发生的违法用地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以贯彻落实国办发37号文件为重点,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和“鼓励消费、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的原则,实施市场供应和需求的双向调控,并着力建立健全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2)以土地清查和房屋调查为重点,加大基础工作的推进力度,为深化拓展精细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土地清查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权属数据、建设用地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全市共完成外业调查面积6 936平方千米,覆盖全市陆域面积;内业判读地块188万个,对每一地块的土地用途进行了判别。在房屋调查方面,完成了全市近1万个街坊(村)全部房屋建筑的现场核对、外业修测、公房采集输入、大机数据清理及成果数据入库。
(3)地矿工作方面,加快立法进度,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推进了机构职能整合,完成了10个区县地矿管理职能的延伸工作;进一步开展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加快推进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2006年度的变更调查汇总数据显示,本市统计地类总面积为823 901.21公顷,具体分类统计如下:农用地380 197.21公顷,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顷,园地11 647.07公顷,林地23 923.97公顷,其他农用地80 237.05公顷;建设用地237 103.6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16 301.0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9 032.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 770.17公顷。未利用地206 600.73公顷(图1)。
图1 2006年全市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全市农用地总量为380 197.21公顷,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顷,比2005年减少 8 670.38 公顷,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2006年建设占用耕地3 222.02公顷;2006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在推进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为4 595.85公顷。
2.建设用地
至2006年末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为237 103.67公顷,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主,面积为216 301.0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22%,交通运输用地19 032.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 770.17公顷。
2006年全市批准建设用地11 144.97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6 550.06公顷,涉及耕地5 421.50公顷(包括部分2005年核发计划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8 646.24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55.6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 568.07公顷,公用设施用地498.07公顷,公共建筑227.35公顷,住宅用地1 199.88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2 498.72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 758.97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通过乡镇农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重点区域,制订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一方面对零星宅基地、工业点、坑塘、废弃河流、农副业用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等进行复垦,另一方面推进结合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的土地整理。全年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总面积为8 120.28公顷,新增耕地2 934.37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但为上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占用耕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而且也进一步优化了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和建设了郊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郊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全市实施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两个,按照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到2006年年底两个项目基本竣工,准备接受竣工验收。另外,本市积极推进滩涂促淤圈围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
二、矿产资源
坚持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常监督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矿产资源。与此同时,强化对全市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使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继续做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2006年下达给本市的征收指标得到大幅度超额完成。继续加强对砖瓦粘土企业和矿泉水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
(一)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地质勘查投入1 305.5万元,勘查资金主要来于财政资金731.5万元,地方补贴574万元,主要用于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防治研究等方面。完成了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年度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为提高地面沉降防控能力提供基础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6年本市具有合法、有效的勘查许可证4个,勘查许可证项目进行了年检,所有项目均已通过。
至2006年底合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有115个,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采矿许可证,其中粘土矿许可证95个,水气矿产20个;变更2个,延续102个,其他11个,许可证总数比2005年减少1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6年上海市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其中粘土矿的矿山数为96个,矿泉水的矿山数为19个,全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8 486万元和15 010万元,上缴矿产资源补偿费为623万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6年全市土地市场按照“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执行经营性六类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除划拨目录外的土地供应采用有偿使用制度。
2.土地一级市场建设
全市积极贯彻执行国办发37号文件,加大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大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节奏。2006年全市共出让土地 2 611 宗,面积7 680.13公顷,其中新增用地4 105.03公顷,出让成交价款为378.78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113.63亿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216宗,成交价款224.96亿元,纯收益67.48亿元,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主要是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面积为1 705.77公顷;协议出让2 395宗,成交价款153.81亿元,纯收益46.14亿元,主要是工矿仓储用地出让;划拨957宗,面积5 389.67公顷。
3.土地二级市场
全市土地二级市场反映的主要是房地产转让、出租、抵押情况,2006年全市二级市场呈现繁荣与活跃的态势,其中房地产转让402 674宗,转让金额为3 707亿元;房地产出租13 781宗,租金为7.16亿元;房地产抵押321 850宗,抵押价款为6 829.47亿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729件,其中2006年发生案件58件。2006年市区县房地局执法监察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共立案729件,审结840件(含2005年未结案件)。共拆除构建物115.27万平方米,收回土地74.08公顷,罚没款共计6 552.45万元。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使行政复议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层级监督的重要手段。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343件,其中行政处罚24件,行政许可38件,其他281件;2006年行政受理301件,审结300件,维持139件,确认违法12件,撤销5件,撤回申请48件,2006年未审结43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全市共有行政单位20个,从业人员960人,行政编制人员951人,大专以上人员占全部编制人员的89%,年末平均人员962人。
2006年参加各种院校培训毕业或结业人数达372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92人次;行政学院学习61人次;参加其他培训219人次,其中国外10人次。学历教育49人,其中硕士生10人,本科生16人,大专生23人。2006年取得学位1人。通过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建议
上海市人口多、地域小、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矛盾愈来愈突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集约利用并举,坚持统筹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并重,推进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加快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向集约循环型转变。
1.按照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的要求,着力建立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1)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为重点,抓紧细化对各区县考核的具体办法。推动金山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实施。
(2)建立健全违法用地查处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发现机制、判别机制、会审机制、处置机制、通报制度上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将违法用地情况定期向各区县政府通报。
2.按照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的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管理。继续采用“统”、“分”结合的分配方式,优化供地结构,确保国家、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与筹办2010年世博会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逐步建立“控增逼存”的管理办法,全年消化利用存量土地的数量力争达到2006年度存量土地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加快消化利用闲置土地。加快实施《闲置出让土地处置试行规定》,全面建立闲置土地台账,把工作重心转向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3)推进“批项目、核土地”。加快完善“批项目、核土地”的工作机制,并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各类用地的用地指标(指南),健全用地指标(指南)管理办法。
(4)开展建设用地后评估。加快研究制定评估方案,对国家公告工业园区的绩效情况开展评估,完成2005年、2006年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逐步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5)加强土地市场体系建设。重点要推进三方面工作:①探索建立土地有形市场。要完善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引导土地交易双方依法交易、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②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把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关系,加快制订上海市工业用地招拍挂办法,年内全面推进实施。③推进土地储备。完善土地储备机制,加强经营性用地专项储备、统一供应、熟地出让的工作。研究制定工业园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组织园区做好工业用地储备。
G. 奔驰保有量 上海、北京那个城市多(最好有近期的具体统计数字)
建议你去上海提车。上海的C级比北京更便宜,你可以再网上查查。
最好卖车龄不要超过3年的,检查最主要的是有没有出过事故,如果出过事故,A柱、C柱和发动机都会有修理的痕迹,还有轮胎和刹车片的磨损也需要注意。最好能试驾个半天看看有没有什么毛病。外观内饰比较新,车况良好就可以了,C级现在的优惠很大,所以二手车也比较实惠。
检测先连上电脑刷一下,看有没有故障码。
然后查看保养维修和保险记录。
检测项目包括发动机、机油机滤、变速箱油、刹车片、轮胎轮毂磨损情况、底盘情况、电路情况等。
H. 上海嘉年华保有量为什么不高
马上会多的
因为上海本土比较青睐大众。可能和先入为主有关。
不过我还是买了嘉年华运动版。
福克斯已经成为街车了。希望嘉年华不要~
更希望自己的车车在车流中能出跳点。满大街都一样的没意思
I. excel中,如何根据地区统计房屋数量
方法:
1、先将A列上的名称去除重复粘贴到D列上
2、在D1输入公式:
=SUM(IF(ROW(B$1:B$5)=IF(A$1:A$5=D1,MATCH(B$1:B$5,B$1:B$5,),""),1,""))
摁 SHIFT+CTRL+回车 结束公式的输入,再将公式向下复制即可。
J. 中国各大城市的住房保有量是多少
这个貌似没有具体统计的。
我们光说城市(城镇不能算的,那个太邪乎了)
一般大城市都不超过30平米的,正常都在20平米以下 甚至更少 在个位数。 我以前经常看节目 南京有很多家庭 50多平米住 3代人。那样算起来只有 人均10平米不到了。当然那不是全部 甚至三分之一都达不到的。
在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 等一线城市 估计人均 20上下,西部大城市 郑州 武汉 西安之类的人均25 6 这样 小城市有的可以达到30平米的。
貌似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城市可以达到50平米的人均水平的。这可能也上和房价高的主要愿意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