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新一轮稀土整合始于2009年,信号是大幅缩紧稀土出口配额。2010年,我国全年稀土出口配额总量仅为30258吨,比2009年减少了近40%,而在此前5年,每年稀土出口配额年递减额均未超出10%。
政府的考虑是,通过出口管控,达到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此后两年,稀土整合思路逐渐系统化,稀土大集团战略也被搬上台面。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专门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中国围绕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流通市场秩序等展开一系列整治,并由工信部提出组建大型稀土产业集团的方案。
稀土资源分为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两类,前者以包头白云鄂博、四川冕宁、山东微山的氟碳铈矿为主,后者以南方离子型矿为主,富集于江西、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区。
当时,包钢已有一统北方稀土市场的架势,但在南方中重稀土中,一直活跃着五矿集团、中色股份(000758.SZ)、中铝公司三家央企,以及赣州稀土、江铜、广晟有色(600259.SH)、厦门钨业(600549.SH)等地方实力企业。
作为国家的一种战略资源,谁有稀土谁就能“一夜暴富”,在稀土价格暴涨之时已经得到验证。同样,整合本身意味着利益再分配,在稀土新版图的划定过程中,没有哪个企业真正想缺位。
事实也证明,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参与到了南方稀土业的整合大潮中。
“稀土大集团战略几经调整,从刚开始北方、南方各成立一家,到后来提出的两到三家,再到现在的“5+1”方案,稀土整合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百川资讯稀土分析师杜帅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务院近期通过的全国大型稀土集团组建“1+5”工作方案,明确北方包钢(集团)公司、中国五矿、中铝公司、赣州稀土、广东稀土和厦门钨业分别牵头进一步推进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这6家企业将拼接成中国稀土的新版图。
这其中,五矿集团是最早涉足稀土业的央企,实力最为强劲。
按照五矿有色总经理焦健的说法,对稀土尤其是中重稀土,五矿的策略是在国内通过有效整合实现资源相对集中,从而掌握话语权。
2008年11月,五矿集团旗下五矿有色联合江西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定南大华新材料有限公司组建五矿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江西落脚。其后,五矿集团又不断在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区域“跑马圈地”,最终形成了今天较为完备的稀土产业链。目前,仅以五矿拿下的6家稀土矿分离企业算,其稀土分离产能就占到南方稀土产能的一半。
相比五矿集团,中铝公司是稀土产业的“新兵”,但作为国内有色企业的龙头,同样被列为稀土整合的牵头人。“我们的稀土产业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取得了大型稀土集团的资格,可以在广西、江苏、四川等地开发。”中铝公司董事长熊维平曾向本报记者如是介绍。
2011年6月7日,中铝公司与江苏省5家稀土分离企业及1家贸易公司,共同成立中铝稀土(江苏)有限公司,从而获得稀土分离能力3.47万吨/年。为保障稀土资源供应,中铝公司又先后与广西、江西、广东、福建等资源地签署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
中铝新闻发言人袁力说,中铝现已逐步形成了以“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公司”为基础的技术研发基地,以广西、广东等省为基础的资源保障基地,以江苏四家分离企业为基础的分离冶炼基地的产业布局。
如今,中铝公司的产业触角又延伸至四川省。3月26日,中铝领衔的中铝四川稀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未来将通过这一平台,逐步整合四川省相关稀土产业。
按照早前的思路,南方离子型稀土将形成前三名稀土企业产业集中度达80%的目标。但为了防止被对手吃掉,各个地方实力企业则通过拉拢地方政府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各自的稀土王国。
两年前的一次行业会上,厦门钨业副总裁钟可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南方稀土整合的现状,已经跟国家原来的期望思路有些不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广东、福建先后以广晟有色和厦门钨业为主建立了各自的地方稀土产业集团,即便进度较慢的赣州稀土,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国务院召开的相关会议已经原则上同意由赣州稀土集团牵头组建中国南方最大的稀土集团。”赣州市市长冷新生近期公开表示,赣州目前已经拿到了国家级稀土集团的“路条”。
早在去年3月,赣州市就筹备成立集开采、冶炼分离、加工、贸易、研发于一体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南方稀土龙头企业和第一大资源平台,是目前赣州稀土唯一采矿权人。
与上述南方稀土的诸侯割据不同,以轻稀土为主的北方将组成一个大集团。按照此前方案,北方大集团战略,将由包钢集团牵头,联合甘肃稀土集团公司,吸收四川、山东等地骨干企业共同发起设立。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省虽以轻稀土为主,但其两个主力矿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德昌大陆槽稀土矿的储量均居国内前列,这一独特优势,自然成为大企业眼里的“香饽饽”。在大批外来“淘金者”中,江铜集团在冕宁运作多年,并有望在这一区域整合中分得一杯羹。
此外,同样具备实力但未写进大集团名单的还有中色股份,这家企业旗下的中色南方稀土(新丰)有限公司已与当地政府合建了稀土矿业公司,正在运作的7000吨/年分离项目不容忽视。
利益博弈
“整合仍将是未来中国稀土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之一,重点将是冶炼分离环节的整合以及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整合。”安泰科稀土市场研究分析师陈欢说。
但在整合过程中,不仅充斥着央企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大集团内部链条如何理顺、如何解决生产指标不够等难题,也逐一暴露。
钟可祥透露,国内一些央企,也曾前往福建省与厦门钨业洽谈合作,“只要有想法的都去谈”,但福建省选择了扶持本省骨干企业,拒绝了央企的好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曾向本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稀土行业整合这个问题上利益是一致的,战略是统一的,但因为“考虑的方式和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了战术层面上有些不同”。
如今,在四川省的稀土整合中,类似矛盾已经隐现。在中铝公司宣布进军四川稀土业的同时,江铜旗下四川江铜稀土公司就联合其他5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四川金攀西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同样是一家集开采、冶炼分离、加工、研发于一体和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在今年“两会”期间,四川经信委主任王海林甚至表示,鉴于四川本地没有比较强的稀土大企业,未来将由江铜一家主导四川稀土的重组。但不在六大集团之列的江铜,未来采取什么方式与中铝“对抗”,有待观察。
即便相对明晰的北方轻稀土整合,到目前为止,包钢虽然早与内蒙古自治区内的相关企业签了重组协议,但实质性重组工作迟迟没有展开,何时能完成对甘肃、山东等其他省份企业的兼并重组,更无明确下文。
“整合后还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在稀土市场上起到集中性。”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像中铝在江苏的几个分离厂,基本还是维持原来的老客户,中铝只管定价和开票等,下一步它在四川怎么弄还不清楚。
更深的问题还在于,这些大集团成立后,如何解决内部各个企业的“吃饭”问题。
杜帅兵表示,整合后期的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怎么解决的问题。“像包钢,整合完了,整个产业链条是不是已经理顺,国家给它5万吨指标,怎么分配,都是问题。”他说。
据了解,目前国家给各企业下达的生产指标总计为9.38万吨,但根据市场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稀土产能已超出40万吨,“指标不够、私矿来凑”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整个稀土产业,现在除了正规的产量,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私矿,私矿打击不完,就算集团整合,产能那么大,企业生存怎么办?”前述包头企业高层说。
杜帅兵的担忧是,稀土整合完成,如果私矿打击不了,其他中小型企业还可以用,考虑到成本等因素,等到出口放开后,整合完的大集团可能还不如一些中小企业有优势。“有些企业做稀土很多年了,也很老牌,总不能一句话就把它关停了。”他说。
对于这一局面,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干勇在“两会”期间向媒体坦承,国内稀土行业整合只是刚刚开始,任重道远,“还需要真正的、规范的稀有金属、战略资源的保护制度,需要从立法层面来保护稀土等战略资源”。
Ⅱ 稀土,有价值吗
稀土复(Rare Earth),是化学周期表制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自然界中有250 种稀土矿。当前纯度为99.9%的氧化铈为18元/公斤,过去最高卖到30元/公斤,有时稀土的价格甚至贱过猪肉。稀土行业协会人士的共识是:全国30种稀土产品平均出口价格虽然均有所提高,但这个价格只是表面的风光,因为从5月开始国家取消了稀土企业的两项出口退税,同时大量压缩了出口配额企业名额,如果折算这两种因素,加上原辅材料及水电、运输等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稀土价格仍徘徊在低谷。从1990年到 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
Ⅲ 稀土人物都有那些
概述:
稀土人物收录了为中国稀土研究、发展、应用和保护所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
郭伯生
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55~1957年在乌克兰第城农学院学农,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精细化工学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艺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锂、铷、铯元素的提取研究,任专题组长。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办公室从事钛民用和稀土、钼微肥的推广。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办副主任,从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农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国有色总公司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主任。1991年调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长。1993~1994年任中国稀土开发公司总经理,1995~1996年任该公司总工程师。
李东英
1920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两次在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及稀有金属冶金。1983~1985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从事工作50年来,主要做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决了生产固体黄药(选矿捕收剂)的工艺和设备,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组织并参与利用我国资源提取各种稀有金属和制备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工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尖端的需求。
自60年代至今,长期从事稀土和钛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特别是于1972年首先倡议并组织实施将稀土用于农业增产,获得成功。20多年来经全国各方的努力试验和推广,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林业、牧草以及养殖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巨大的效益,属世界首创,现居领先地位。七、八十年代从事我国重大资源(攀枝花、包头白云鄂博、金川)综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属(钨、锡、铝)行业的开发方针政策的研究。
8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之命,领导制订了我国的“材料技术政策”,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进展》大型产业丛书。获奖情况: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范中碧
1939年7月生于武汉,教授级高工,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现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从事炼油催化剂研发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剂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
1962年至1966年参加了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的初创工作,为我国第一个微球型硅酸铝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成功开发,填补我国炼油催化剂一项空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国家科委奖励;参加了我国稀土Y型(REY)分子筛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1974年首次开发成功我国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剂,配合了我国炼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的开发,从而在完全依靠国内技术的情况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飞跃,获国家科学二等奖。
其间与兰州炼油化工厂合作攻关项目“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科技进步”攻关项目,1998年获得原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含磷的稀土氢Y型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及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不仅首创了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一种理想的生产工艺,而且发现了催化裂化一种性能独到的高温固体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获原石化总公司发明专利金奖,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
刘行仁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
1999年7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后,现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1983~1985年在美国进修稀土复合氟化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在进修期间曾任纽约市中国访问学者及留学人员负责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及其光学光谱性质和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较早地提出光子转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丰富和发展光子剪裁内容。他依据交叉驰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剪裁,转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级上,从而使5D4→7FJ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数增值,发射强度大大增强。
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体-HG3”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名);鉴于对固体中某些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190余篇论文。
陈家镛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于中国四川省金堂县。193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化学系担任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1947年秋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纳-香宾(Urbana- Champaign)校园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Du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能顺利投入生产。
才鸿年
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于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
曾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顾问。主持薄装甲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首次应用这项技术的“XXX火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述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其科研成果已用于十多种兵器装备,现仍在用于有关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为表彰才鸿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4年授予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和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一部,撰写研究报告30余篇。
卢忠效
1935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同年回国后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研究室从事稀土金属制备研究,曾任金属组组长、专题组组长。
近几年主要从事稀土和稀有金属的软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评估工作,先后 撰写了“‘八五’期间稀土科学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我国稀土科技现状及其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稀土科学基础研究进展与'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八五’稀土科技进展及‘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及“90年代我国稀土科技新进展”等文章,收入国家计委稀土专题软科学基金和计委稀土专家组调研报告。另外还撰写了“面向21世纪稀有金属”、“我国稀有金属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编写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有色金属发展50年”等。获奖情况:曾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以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等。
洪广言
194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至今。
1962~1972年从事稀土元素分离提取、稀土络合物的研究。参加包头矿的“451”会战和江西稀土矿中分离提取稀土的工艺实验。1971年首次用溶剂萃取法分离出99.9999%的高纯Y2O3。1972~1977年从事无机液体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制出用稀土液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区光谱仪,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余成洲
1934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现为国立乌拉尔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教授级高工。
历任课题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先后在稀土冶炼、稀土金属、稀土永磁、磁疗、贮氢材料、镍氢电池等6大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现担任国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兼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全国稀土永磁协作网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成员、稀土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
马鹏起
193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为冶金部包头冶金研究所,历任技术员、课题组长、湿法冶金研究室负责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计算理论应用于单一稀土的萃取分离工艺,实现了萃取过程中单一稀土元素的高纯度和高收率的统一,发表了“萃取计算及其应用”一文。
1975~1993年先后担任冶金部包头稀土研究院(原包头冶金研究所)副院长和院长。任职期间,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1993~1997年担任包头钢铁公司总工程师。1997年底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 镛
1935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2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和黄金学院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回国后先后担任核工业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宝原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中国核工业稀土公司总经理及中国核工业黄金开发办公室主任和中国核工业稀土应用开发办公室主任等职,历年兼任中国黄金学会首届理事、中国铀矿冶学会副秘书长,第二、第三届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
曾天元
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至今,先后任该院稀冶室专业组长、副主任、主任、所长。
1962~1975年参加稀土萃取分离、稀土变价元素分离等试验研究;1975~1977年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和参加“伯胺萃取法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混合稀土”试验,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7~1980年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持和参加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工业试验中,首次从包头稀土矿中分离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钍产品,并亲手操作钍产品的浓缩,该项目与同期合作组织参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业试验,同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被应用于独居石处理中钍的分离与提纯工业生产。
苏 锵
生于1931年7月15日,广东广州人。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学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光学会副理事长,《稀土》、《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无机化学报》、《应用化学》副主编和1989年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1997年第三届国际F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共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Rare Earths Spectros>(稀土光谱)的英文论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学出版社《稀土化学》专著一本,1994年主编《变价稀土元素化学与物理》会议论文集一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获钇—钡—铜—银—氧高温超导体的发明专利一项。
袁承业
有机化学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
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
王淀佐
矿物加工及冶金专家。辽宁省锦县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发展了浮选理论,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对各基团预测计算组装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盐类矿物浮选的4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
黎乐民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黎乐民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冠兴
核材料专家。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廉
周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1940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县。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9年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号召,调到宝鸡有色金属研究所工作;1979年,由教育部派往法国国家科学院进修,1982年回国;1984年起,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和西研稀有金属新材料股份分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低温工程材料委员会委员,国际钛会执委会委员和国际生物工程材料委员会委员等职。
肖纪美
材料科学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别名继美、 志新。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翌年获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可产品公司及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发现了“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钛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 应用断裂力量,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要断裂问题。
著有《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周寿增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并任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与磁性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会委员等。
赖兆添
1953 年 12 月生于江西省龙南县。 1977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碳素专业,长期从事稀土工业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矿山的开发与管理、稀土矿开采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稀土深加工应用以及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的创建和正常动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发表名为“稀土工业的降温与加热”的论文; 1989 年 12 月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业家组调研报告汇编》中发表名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现状与国家要采取的政策”的论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发表论文“浅谈加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1985~2000 年主持龙南稀土工业的开发与管理,首先提出“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龙南稀土工业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新建龙南稀土冶炼厂、龙南稀土金属材料厂,初步形成龙南稀土工业“开采——冶炼——应用”的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龙南首次试验和推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地浸矿工艺。并于 2004 年 8 月在赣南稀土矿 D 级储量可靠程度研究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习家辉
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稀土农用网”创始人,中国农用稀土应用推广第二春发起人,“依农科技”创始人。依农科技企业法人。
2004年参与国家科委“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稀土应用工程”重大项目,“稀土农用新材料、新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应用与示范”攻关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网络“稀土人物”,“农用稀土”,“稀土农用”,“益植素”等词条创建人。
主要著作:《稀土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技术》《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员工》。
Ⅳ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员有哪些
2012年4月8日,酝酿已久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在京成立,该协会包括了中铝、五矿、包钢集团、赣州稀土等155家会员,囊括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稀土企业。
Ⅳ 上海金镧稀土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金镧稀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4月2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稀土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等。
法定代表人:王贻希
成立时间:2010-04-20
注册资本:4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1000052034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198号1204-10室
Ⅵ 稀土的中国发展
中国的稀土储量最多时占世界的71.1%,目前占比在23%以下。
中国稀土储量在1996至2009年间大跌37%,只剩2700万吨。按现有生产速度,中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在2040-2050年前后必须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并非世界上唯一拥有稀土的国家,却在过去几十年承担了世界稀土供应的角色,结果付出了破坏自身天然环境与消耗自身资源的代价。
日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寻找能够替代中国的稀土供应源。东京计划投资12亿美元用来改善稀土供应状况。日本已经与蒙古闪电达成协议,从本月起开发该国的稀土资源。另一稀土消耗大国韩国也有类似的计划。本月初,韩国宣布将投资1500万美元,在2016年前储备1200吨稀土。
产量
鉴于中国内稀土产业链的严重过剩,尤其是冶炼分离产能产能规模达到32 万吨,远超全球每年的消费需求近3 倍,而真实产量也远大于政府的生产控制总量。我们认为单纯分析全球供求平衡格局实质性意义不大,稀土未来投资机会关键在于寻找供给紧缩的事件驱动因素和下游需求的边际改善空间。
从2013 年以来,政府对稀土私挖盗采的打击逐步落到实处,同时稀土价格大幅回落,国内稀土的真实产量处于下降通道。
价钱低
当前纯度为99.9%的氧化铈为18元/公斤,过去最高卖到30元/公斤,有时稀土的价格甚至贱过猪肉。就拿提价的氧化钕来说,它的售价最少应该在110至120元/公斤之间,才能够补偿镧、铈、钇和部分重稀土元素积压造成的损失。
稀土行业协会人士的共识是:全国30种稀土产品平均出口价格虽然均有所提高,但这个价格只是表面的风光,因为从5月开始国家取消了稀土企业的两项出口退税,同时大量压缩了出口配额企业名额,如果折算这两种因素,加上原辅材料及水电、运输等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稀土价格仍徘徊在低谷。从1990年到 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
一些来自稀土企业的代表说,按照当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至5%之间。就是最高达到5%左右的利润,卖的也是土的价钱。
《中国稀土现状余政策》白皮书透露,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世界的71.1%,但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我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从71.1%到23%,反映出的不仅是国内稀土生产行业的混乱与无序,同时,也有稀土后端产业链的欠缺。如何让稀土分离及其下游产业得到健康发展,仍然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稀土产业在世界上拥有多个第一:资源储量第一,占23%左右; 产量第一,占世界稀土商品量的80%至90%;销售量第一,60%至70%的稀土产品出口到国外。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价格话语权呢?
专家指出,中国稀土产品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国外商家控制。国外一些有实力的贸易商和企业在低价时大量购进中国稀土产品,价格上涨时则停止采购、使用库存,待再次降价时再行购进。这就逼着国内企业竞相降价出售。国外都是大买家,而我们是100多家企业对外销售。中国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宝贵的稀土短线产品钕、铽、镝、铕等低价外销,而铈、镧、钇等大量积压,企业在微利线上挣扎。
中国2/3稀土已外流
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稀土。意大利稀土问题研究专家德古拉伯爵在其文章中称:中国稀土在世界的比例,不久前说的是85%以上,但是当前中国的实际稀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德古拉伯爵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官方数据的佐证:2012年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该文件指出,我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 美、俄以及一些是有稀土资源的欧洲国家均为从中国进口稀土。日本已经囤积中国稀土足够其国内使用100-300年,从而掌握稀土的国际定价权。对比这些年国际铁矿石、石油价格不停的翻倍增长,中国稀土的浪费让人困惑。
稀土开采属于重污染行业,白云鄂博矿区的村民癌症比例很高,羊群的羊毛很难看,有些羊长着内外双重牙齿。对稀土企业应当收取高额的资源税、环保税,不能让资源出口,而把污染留给国内。而当前我们保护稀土的措施手段粗糙、政策愚蠢,没有遵守国际博弈的游戏规则,导致授人以柄,被欧美进行WTO诉讼,国际处境非常被动。我们要利用规则进行博弈,控制国内市场炒高资源价格并且建立国家的战略储备,国内使用稀土的企业,可以进行高科技的补贴。这才是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措施,才是利用规则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关键。 出口禁止
既然过去几十年中,政府领导不可谓不关注,主管部门不可谓不尽心,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但中国的稀土开发依然还停留在低水平,那么从长远计,最有效而且最容易实行的方式,莫过于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
此好处有二:第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从根子上杜绝地方对稀土的无序开发以及偷盗行为,因为这些年,稀土的大量流失,正是因为一些政府和个人被国际市场的蝇头小利所惑;第二,解决产业整合,淘汰生产。
稀土储备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在2009年9月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内蒙古正在和国家有关部门协商请示建立稀土储备制度,从而使稀土价格能够更加稳定。他同时表示,以包钢稀土集团为龙头对中国西部的稀土产业的整合基本完成。
包钢稀土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条贯穿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以包钢稀土为中心的北方大型稀土产业集团公司的已经初具雏形。当前,包钢稀土对内蒙稀土资源控制力很强,已占据垄断地位。
联合机制
稀土行业的七雄格局已经形成,包钢稀土、广晟有色、厦门钨业、赣州矿业;国字号的三雄有中色建、中铝公司、五矿集团。独占南方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开采大权的广晟有色、赣州矿业尤其引人瞩目。但要监管、杜绝民采偷盗行为,单凭稀土龙头企业的作为是不够的,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不可缺位。
2010年8月10日上午,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区)15市共同签署《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共同规范中国稀土开发经营秩序,促进中国稀土产业协调发展。
稀土限采
国土资源部决定,2010年继续对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2011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2010年全国钨精矿(三氧化钨含量65%)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0000吨,其中主采指标66480吨,综合利用指标13520吨。锑矿(金属量)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00000吨,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200吨,其中轻稀土77000吨,中重稀土12200吨。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土资源部下达的控制指标,认真做好指标分解和下达工作,做到控制指标到市、县、矿山企业。4月底前将指标分解和落实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签订开采总量控制责任书和合同书,落实专人对矿山企业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国土资源部将严格审核各地钨、锑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季报,并将组织开展钨、锑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检查。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不少问题,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稀土资源税
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首次下发通知,决定自当年4月1日起,统一调整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上调幅度逾10倍。当时调整后的稀土资源税税额标准为:轻稀土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30元/吨。
商务部2015年元旦期间调整了出口许可目录,稀土被取消配额管理,只需凭出口合同即可申领出口,无需提供批文。这意味着稀土出口新政如预期中的逐步落地。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稀土的现状、保护和利用情况、发展原则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稀土的了解。
首次稀土战略收储工作启动
2012年7月稀土战略收储工作已启动,国家财政资金将通过企业进行收储。这是我国首次启动稀土战略收储。
针对国内稀土行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差、稀土定价权缺失等问题,工信部提出稀土行业将加速整合,形成2-3家大型稀土产业集团。根据工信部2012年8月份发布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当前50%左右的冶炼分离企业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面临着被整合或淘汰的命运。
国内首个稀土交易平台挂牌
2012年8月8日上午,我国第一家稀土产品交易平台将在包头挂牌。包钢稀土、厦门钨业等12家稀土生产和流通骨干企业,每家出资1000万,在北方的稀土重镇包头成立国内首个稀土交易平台。
虽然全国性的稀土交易平台是第一次建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卖的问题,但是产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国内深加工水平比较低,单靠一个稀土的交易平台并没有解决技术升级的问题,平台的建立和稀土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会起到相互促进作用。
出口量统计
一季度稀土出口量增价跌,主要原因是国家配额增加使得出口量增多,而需求不振是制约稀土价格的主要因素。据悉,在商务部公布稀土出口企业首批出口配额中,包钢集团公司获得1811吨,其中包钢稀土553吨。与此同时,稀土业存在产能过剩状况,国际市场对中国稀土原料依赖度也有所减弱。
取消关税
中国宣布到今年5月1日已经取消了违反世贸组织规定的稀土出口关税。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也取消了对稀土的出口配额。
去年8月世贸组织在美国等伙伴国家提出申诉后裁决,中国对稀土出口实行配额和征收关税违法了世贸组织的规定 。
Ⅶ 稀土人物的稀土人物名录
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55~1957年在乌克兰第城农学院学农,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精细化工学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艺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锂、铷、铯元素的提取研究,任专题组长。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办公室从事钛民用和稀土、钼微肥的推广。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办副主任,从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农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国有色总公司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主任。1991年调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长。1993~1994年任中国稀土开发公司总经理,1995~1996年任该公司总工程师。
自1989年至今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归国家计委领导)成员。近20年来主要致力于开拓稀土元素在我国农业中应用的新领域。1979年,在我国稀土农用研究基本上停止,推广工作处于低潮的时候,针对稀土农用研究的多学科和跨行业特点,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下,和宁加贲等提出并建立了全国稀土农用协作网。1981年,经过申报和论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课题,任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农业、卫生、土壤、植物生理、分析检测和冶金等学科的专家展开了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经过近60个科研单位4年的协同努力,于1986年稀土农用课题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证明了稀土农用技术可使农作物增产、改善品质、提高抗病害性能和对环境无害。十几年来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稀土农用技术已经在十几种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年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获奖情况:1986年被授予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著作:1988年出版专著《农业中的稀土》(第一作者),1993年在日本发行了日文版。在国内外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1920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两次在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及稀有金属冶金。1983~1985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从事工作50年来,主要做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决了生产固体黄药(选矿捕收剂)的工艺和设备,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组织并参与利用我国资源提取各种稀有金属和制备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工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尖端的需求。
自60年代至今,长期从事稀土和钛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特别是于1972年首先倡议并组织实施将稀土用于农业增产,获得成功。20多年来经全国各方的努力试验和推广,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林业、牧草以及养殖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巨大的效益,属世界首创,现居领先地位。七、八十年代从事我国重大资源(攀枝花、包头白云鄂博、金川)综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属(钨、锡、铝)行业的开发方针政策的研究。
8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之命,领导制订了我国的“材料技术政策”,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进展》大型产业丛书。获奖情况: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39年7月生于武汉,教授级高工,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现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从事炼油催化剂研发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剂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
1962年至1966年参加了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的初创工作,为我国第一个微球型硅酸铝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成功开发,填补我国炼油催化剂一项空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国家科委奖励;参加了我国稀土Y型(REY)分子筛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1974年首次开发成功我国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剂,配合了我国炼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的开发,从而在完全依靠国内技术的情况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飞跃,获国家科学二等奖。
其间与兰州炼油化工厂合作攻关项目“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科技进步”攻关项目,1998年获得原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含磷的稀土氢Y型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及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不仅首创了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一种理想的生产工艺,而且发现了催化裂化一种性能独到的高温固体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获原石化总公司发明专利金奖,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
1999年7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后,现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1983~1985年在美国进修稀土复合氟化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在进修期间曾任纽约市中国访问学者及留学人员负责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及其光学光谱性质和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较早地提出光子转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丰富和发展光子剪裁内容。他依据交叉驰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剪裁,转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级上,从而使5D4→7FJ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数增值,发射强度大大增强。
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体-HG3”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名);鉴于对固体中某些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190余篇论文。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于中国四川省金堂县。193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化学系担任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1947年秋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纳-香宾(Urbana- Champaign)校园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Du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能顺利投入生产。
1956年回国参加建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该所正式成立后担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58年至1984年担任该所副所长。现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还担任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的编委,英文《中国化学工程学报》的主编,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副主编等职。他还是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曾发表科学论文16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培养博士28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曾获199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于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
曾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顾问。主持薄装甲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首次应用这项技术的“XXX火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述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其科研成果已用于十多种兵器装备,现仍在用于有关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为表彰才鸿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4年授予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和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一部,撰写研究报告30余篇。 1935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同年回国后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研究室从事稀土金属制备研究,曾任金属组组长、专题组组长。
近几年主要从事稀土和稀有金属的软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评估工作,先后 撰写了“‘八五’期间稀土科学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我国稀土科技现状及其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稀土科学基础研究进展与'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八五’稀土科技进展及‘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及“90年代我国稀土科技新进展”等文章,收入国家计委稀土专题软科学基金和计委稀土专家组调研报告。另外还撰写了“面向21世纪稀有金属”、“我国稀有金属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编写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有色金属发展50年”等。获奖情况:曾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以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等。 194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至今。
1962~1972年从事稀土元素分离提取、稀土络合物的研究。参加包头矿的“451”会战和江西稀土矿中分离提取稀土的工艺实验。1971年首次用溶剂萃取法分离出99.9999%的高纯Y2O3。1972~1977年从事无机液体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制出用稀土液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区光谱仪,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8年11月~1989年2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稀土发光和溶胶-凝胶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1989年1月和1991年7月两次访问原苏联;1991年11月~1992年4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固体化学实验室从事发光材料的研究;1994年1月随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台湾,参加两岸材料产业暨稀土材料发展研讨会;1997年12月~1998年6月应邀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PDP荧光粉的研究。
1986~1990年任中科院“七五”重大项目“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地质化学分离分析和综合利用”的专家组成员兼秘书;1991~1995年任中科院八五重大项目“稀土新材料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的负责人之一。
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固体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起为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与倪嘉缵院士共同主编《稀土新材料及新流程进展》一书,成果10余项,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 1934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现为国立乌拉尔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教授级高工。
历任课题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先后在稀土冶炼、稀土金属、稀土永磁、磁疗、贮氢材料、镍氢电池等6大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现担任国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兼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全国稀土永磁协作网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成员、稀土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
曾与应启明同志共同负责“钙热还原制备钐钴永磁粉末工艺”获得了部级二等成果、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稀土推广应用重大成果奖,并在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产业化。金属氢化物-镍电池获部二等成果,与赖为华、颜广灵同志共同负责的“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及“闭口化成工艺”使我国AA型镍氢电池容量达到1525mAh,达到了国际水平,促进了我国镍氢电池产业化,获科委“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中作出重大贡献奖。先后获各种成果奖励17次,荣誉奖6次。 193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为冶金部包头冶金研究所,历任技术员、课题组长、湿法冶金研究室负责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计算理论应用于单一稀土的萃取分离工艺,实现了萃取过程中单一稀土元素的高纯度和高收率的统一,发表了“萃取计算及其应用”一文。
1975~1993年先后担任冶金部包头稀土研究院(原包头冶金研究所)副院长和院长。任职期间,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1993~1997年担任包头钢铁公司总工程师。1997年底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稀土科研和稀土开发应用工作,发表过的论文和报告近30篇,如“萃取计算及其应用”、“包头资源综合利用”、“国内稀土应用的最新发展”、“中国稀土1989~1993”等。1980~1998年曾任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头稀土学会理事长等职。1988年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后改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第一、二、三届成员至今。1997年受聘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9年受聘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专家顾问。 1935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2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和黄金学院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回国后先后担任核工业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宝原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中国核工业稀土公司总经理及中国核工业黄金开发办公室主任和中国核工业稀土应用开发办公室主任等职,历年兼任中国黄金学会首届理事、中国铀矿冶学会副秘书长,第二、第三届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
80年代后期,他负责核工业的黄金开发和稀土开发工作,组织核工业系统的地质矿冶单位,先后为国家提交120吨的地质储量和7万两黄金产品;组织领导了中国核工业开发稀土的方向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以充分发挥核工业整体优势为指导思想的《“八五”期间中国核工业稀土发展规划》,在这一规划指导下,核工业稀土发展迅速,1990年被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确认为中国稀土行业的三大骨干部门之一,建成的两个稀土厂已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均被列入我国重点稀土企业行业中,建成的核工业稀土分析检测中心是当时国内第一个专业稀土质检中心,投入开发的稀土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比例达73%。张镛的科研成果中有三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获国防科委“重大技术改进”奖,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励其工作成绩的荣誉证书。 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至今,先后任该院稀冶室专业组长、副主任、主任、所长。
1962~1975年参加稀土萃取分离、稀土变价元素分离等试验研究;1975~1977年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和参加“伯胺萃取法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混合稀土”试验,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7~1980年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持和参加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工业试验中,首次从包头稀土矿中分离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钍产品,并亲手操作钍产品的浓缩,该项目与同期合作组织参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业试验,同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被应用于独居石处理中钍的分离与提纯工业生产。
近20年先后多次参与全国稀土发展规划制订工作,参加或主持过数十项稀土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成果的评估论证。 独撰论文包括:1980年在全国铀矿冶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1988年在日本东京的第一次中日稀土交流会上宣读的“中国稀土产业及发展”,冶金网络全书中“稀土冶金”条题和稀土提取分离条目,“中国稀冶三十年”,“我国稀土提取分离的进展、存在问题和改进途径初探”等;合著论文有:“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和对如何发展的建议”等3篇。被选聘为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计划委员会稀土专家组成员。 生于1931年7月15日,广东广州人。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学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光学会副理事长,《稀土》、《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无机化学报》、《应用化学》副主编和1989年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1997年第三届国际F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共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Rare Earths Spectros>(稀土光谱)的英文论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学出版社《稀土化学》专著一本,1994年主编《变价稀土元素化学与物理》会议论文集一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获钇—钡—铜—银—氧高温超导体的发明专利一项。
曾应邀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和赴德国作访问学者,赴韩国讲学,赴泰国、韩国、巴西、俄罗斯邀请报告,赴美、法、日、澳、波、芬参加国际会议并顺访荷兰与瑞典。曾与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生物和化学系及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
现正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中的“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资助的稀土基础研究项目。 有机化学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
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 矿物加工及冶金专家。辽宁省锦县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发展了浮选理论,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对各基团预测计算组装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盐类矿物浮选的4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核材料专家。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材料科学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别名继美、志新。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翌年获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可产品公司及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发现了“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钛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应用断裂力量,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要断裂问题。
著有《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并任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与磁性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会委员等。
1983年来先后完成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三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5篇,被EI收录53篇。著书两本,即“稀土磁材料与应用”和“超强永磁体——稀土铁系永磁材料”,前书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两书均由韩国翻译出版,此外还有合编书两本。
被冶金工业部授予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3 年 12 月生于江西省龙南县。 1977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碳素专业,长期从事稀土工业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矿山的开发与管理、稀土矿开采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稀土深加工应用以及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的创建和正常动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发表名为“稀土工业的降温与加热”的论文; 1989 年 12 月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业家组调研报告汇编》中发表名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现状与国家要采取的政策”的论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发表论文“浅谈加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1985~2000 年主持龙南稀土工业的开发与管理,首先提出“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龙南稀土工业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新建龙南稀土冶炼厂、龙南稀土金属材料厂,初步形成龙南稀土工业“开采——冶炼——应用”的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龙南首次试验和推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地浸矿工艺。并于 2004 年 8 月在赣南稀土矿 D 级储量可靠程度研究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稀土农用网”创始人,中国农用稀土应用推广第二春发起人,“依农科技”创始人。依农科技企业法人。
2004年参与国家科委“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稀土应用工程”重大项目,“稀土农用新材料、新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应用与示范”攻关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网络“稀土人物”,“农用稀土”,“稀土农用”,“益植素”等词条创建人。
主要著作:《稀土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技术》《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员工》。
Ⅷ 请问中国稀土协会的会员单位具体都有哪些 和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的会员单位都有哪些谢谢。
你是问中国稀土协会还是学会里面的人
学会的话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汉鑫矿业发展有限公司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黄冈市华窑中浩窑炉有限公司
山西晋城钢岭地稀土金属有限公司
罗地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
四川省冕宁县方兴稀土有限公司
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
扬州大学
寻乌南方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烟台正海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乐山盛和稀土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科技大学
定南县南方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贺州金源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包头天骄清美稀土抛光粉有限公司
广晟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稀土研究院
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稀土行业协会
钢铁研究总院
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稀土荧光粉、灯协作网
爱德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包头罗地亚稀土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行业协会
包钢集团巴润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稀土学会
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东北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中心
山东微山湖稀土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工艺材料所
湖北升华稀土有限公司
北京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全国稀土永磁电机协作网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上海市稀土学会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宜兴新威利成稀土有限公司
武汉理工大学
西安西骏新材料有限公司
Ⅸ 哪位知道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办公地址及电话,万分感谢。
中色大厦,安定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