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若干观点。请详细说明
补充一下:国内的通货膨胀(应该说这个词还值得讨论)原因与政府价格管制有关系,我们的价格改革是按照商品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进行的,但目前要素价格仍然是管制之下的,例如土地价格、煤炭价格,只要调整就会上涨,这应该说是个问题。
2. 宏观经济学~ 分析中国通货膨胀
产业结构的问题,之前为了保持GDP的增长,不停地建设基础设施,比如铁路,高铁,政府投资太多。拉动了总需求,使AD曲线右移,企业试图为了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而提高实际工资率,推动了总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也上升,但上升的价格幅度大于实际工资上升的价格幅度。导致了通货膨胀。所以,现在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减少政府投资,降低GDP增长幅度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成本拉动 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 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 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 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际贸易失衡 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 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
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3. 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什么
我国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后,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新的态势和特征18i。新的经济周期以经济增长速度的高峰位作为起点,然后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落、拖平,进而形成了一条长尾,出现了经济周期峰前谷后的显著非对称性。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波动性降低、经济活性减弱和总需求不足的阶段,此时政策制定者已不再担心传统经济收缩阶段所容易形成的价格与增长的“滞胀”,而是担心价格水平紧缩和经济增长停滞的“滞缩”。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种计量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下述三个基本结论和货币政策启示。
首先,在稳定性政策目标下,我们证明了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脱离是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所形成的,这样我们就怀疑目前货币政策之价格膨胀效果降低的原因是出现了反向的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对此,我们分别利用协整关系和ECM模型加以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长期协整关系(见协整方程(15)式),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货币政策仍然是价格水平调整的主要政策方式。在协整方程(15)表示的长期均衡关系中,货币存量水平对于通货膨胀率的乘数为0.983,差分后则说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中将有98%转移到价格膨胀当中,货币变量长期中性的特征仍然明显。因此,未来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实际经济规模的扩张,目前则应该在继续调整总需求的基础上,从培育总需求和实现总需求人手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其次,通过分离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我们发现目前经济中出现这两种冲击的迹象均比较明显,而且冲击方向与价格变化方向相反,这是目前轻微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名义效应降低的主要原因。在ECM模型中,各种冲击的整体效果(回归系数和)都与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方向相反,清楚地反映出经济冲击对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方向。ECM模型估计结果说明,目前由于受到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的双重影响,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波动带来了两者之间的显著偏离。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无法实现灵活的数量调整,从而倾向于价格向下的名义调整;名义利率和价格水平下降,导致未来收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也增加了居民消费的货币持有,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另外,目前代表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强度的波动性也明显减弱(参见图6),这不仅是目前总需求不足的缺口未加扩大的迹象,也是稳健性货币政策积极色彩成分的体现。
最后,虽然当前货币流通速度冲击和需求冲击没有继续扩张的迹象,但也未体现出快速向均衡状态收敛的特征。经济冲击作用的稳定性说明,通货膨胀率同经济增长率一样,将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性,这意味着通货紧缩也同通货膨胀一样,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期。因此,积极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也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与我国经济实现的“软着陆”相对应,未来我国经济的扩张也会是一段“软扩张”,在需求冲击导致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短期偏离的情形下,我国经济在“软扩张”时期必然伴随着价格水平的缓慢回升。因此,基于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机制,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要尽量防止名义利率的继续下调,以保持货币持有具有一定的机会成本,同时还要在适度增加货币供给的同时;通过降低流动性约束和诱导正向货币冲击等方式;激活货币存量在资产泡沫等成分中的沉淀,释放一些非流通性的货币持有,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或者阻止通货紧缩的蔓延。
4. 用货币数量论交易方程式证明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MV=PQ
M/P=Q/V
当总产出不变(Q),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货币主义认为V是一个接近不变的常数),M和P比例固定,也即,通货膨胀只可能是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
5. 宏观经济题目:用古典货币数量论说明通货膨胀形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反之则相反。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本身是没有内在价值的,而仅仅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货币只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发生实际的影响。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5)用货币数量论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扩展阅读: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1、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2、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3、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4、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5、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6. 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分配结构的失衡既存在于二次分配领域,即百姓劳动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相比,国民财富向政府倾斜;更存在于一次分配领域,即劳动者工资与企业利润相比,企业财富向资本倾斜,体现劳动力价格的工资收入长期偏低。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早期改革缺的是资本,富裕的是劳动力,因此,在分配领域采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资本倾斜。但在法治不健全,民众权益保障严重缺位的背景下,资本和权利就极易勾结起来,成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劳动力低廉的状况就可能被锁定。另一方面,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打破垄断,凡是掌握资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来换取收入,从而在低工资之外,又扩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
劳动力价格的长期偏低,其后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劳动者,他们是想消费的一个群体,但由于收入低没有能力增加消费;而占财富绝大多数的、有能力消费的富人,由于消费的边际递减,也缺少消费动力。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不可能扩大,生产的产品便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在当前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出口换回来的就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而且,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所以,用一个逻辑链条来表示的话,分配结构失衡造成了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买,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使得多余的钱花不出去,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最终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表面上看起来,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因此,要防止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的发生,似乎可以从紧缩货币入手,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比如,提高银行利息率和 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收缩货币供应,减少信贷额度,控制基建投资;鼓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标不治本,而且它们或多或少会降低经济增长。对中国式通货膨胀,必须要深入到分配结构里去,解决由分配结构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分配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是由转轨时期的体制、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导致的。也因此,必须从上述方面着力,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终解决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经过改革近30年的发展,现实产能已经为提高劳动力价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决心和行动。
7. 试用货币数量论说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我国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后,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新的态势和特征18i。新的经济周期以经济增长速度的高峰位作为起点,然后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落、拖平,进而形成了一条长尾,出现了经济周期峰前谷后的显著非对称性。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波动性降低、经济活性减弱和总需求不足的阶段,此时政策制定者已不再担心传统经济收缩阶段所容易形成的价格与增长的“滞胀”,而是担心价格水平紧缩和经济增长停滞的“滞缩”。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种计量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下述三个基本结论和货币政策启示。
首先,在稳定性政策目标下,我们证明了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脱离是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所形成的,这样我们就怀疑目前货币政策之价格膨胀效果降低的原因是出现了反向的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对此,我们分别利用协整关系和ECM模型加以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长期协整关系(见协整方程(15)式),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货币政策仍然是价格水平调整的主要政策方式。在协整方程(15)表示的长期均衡关系中,货币存量水平对于通货膨胀率的乘数为0.983,差分后则说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中将有98%转移到价格膨胀当中,货币变量长期中性的特征仍然明显。因此,未来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实际经济规模的扩张,目前则应该在继续调整总需求的基础上,从培育总需求和实现总需求人手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其次,通过分离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我们发现目前经济中出现这两种冲击的迹象均比较明显,而且冲击方向与价格变化方向相反,这是目前轻微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名义效应降低的主要原因。在ECM模型中,各种冲击的整体效果(回归系数和)都与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方向相反,清楚地反映出经济冲击对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方向。ECM模型估计结果说明,目前由于受到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的双重影响,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波动带来了两者之间的显著偏离。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无法实现灵活的数量调整,从而倾向于价格向下的名义调整;名义利率和价格水平下降,导致未来收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也增加了居民消费的货币持有,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另外,目前代表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强度的波动性也明显减弱(参见图6),这不仅是目前总需求不足的缺口未加扩大的迹象,也是稳健性货币政策积极色彩成分的体现。
最后,虽然当前货币流通速度冲击和需求冲击没有继续扩张的迹象,但也未体现出快速向均衡状态收敛的特征。经济冲击作用的稳定性说明,通货膨胀率同经济增长率一样,将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性,这意味着通货紧缩也同通货膨胀一样,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期。因此,积极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也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与我国经济实现的“软着陆”相对应,未来我国经济的扩张也会是一段“软扩张”,在需求冲击导致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短期偏离的情形下,我国经济在“软扩张”时期必然伴随着价格水平的缓慢回升。因此,基于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机制,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要尽量防止名义利率的继续下调,以保持货币持有具有一定的机会成本,同时还要在适度增加货币供给的同时;通过降低流动性约束和诱导正向货币冲击等方式;激活货币存量在资产泡沫等成分中的沉淀,释放一些非流通性的货币持有,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或者阻止通货紧缩的蔓延。
8. 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和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状况和通货膨胀状况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通货膨胀有其自身产生的原因,通常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来自货币和需求等,表现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影响到货币购买力,产生再分配效应并且导致其他因为通货膨胀而增加的成本。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所能采取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货币数量和抑制过度的需求。通货膨胀对整体经济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对经济体中的就业以及人们的预期产生影响,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些影响,本文将就通货膨胀发生的一般性原因进行探讨,同时将结合中国80年代后发生过的几次通货膨胀进行分析,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并且结合外国经济的实践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对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增长运行进行分析.
9. 请用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分析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一下,这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若要用课本上的理论来解释,要找书看的
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过多,既货币供应量增加,若此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货币增长速度慢,那么市场上的流通货币相对过多,经济增长慢,而人们需求过度,这时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贬值,若物价持续上涨这时就可以认为出现通货膨胀。
10.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量增加的影响是什么
货币数量小幅度增加影响:人们收入增多,可能导致保留货币,也可能使用货币购买商品,并不一定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
货币数量大幅度增加影响:相应地将必定带来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或通货膨胀,而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特别是通货膨胀,乃是一个经济体存亡的大问题。
(10)用货币数量论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扩展阅读: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分析及对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的现实考察,提出发展中国家不应照搬现代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数量论不是“指南针”而是“参照物”。各发展中国家应结合本国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改革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强调货币需求的财富限制,他的一些观点对于正确分析我国的现在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作用。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多数消费者的预期永久性收入减少或增长缓慢,结果低收入者手持货币减少,以储蓄的方式储蓄货币,使商品和货币的替代率下降。
一方面造成商品存货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人们无力消费或减少消费。央行的几次降息,对人们的货币需求影响很小,储蓄存款的持续增加便说明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