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原创]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有关系吗
有的,而且十分直接。目前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股市却“江河日下”,表面看产生了严重的背离现象,实质是三个问题阻碍:
1、股市在为几年来股改提前透支的“红利”还债,尤其是大量的解禁股压力是迟早要还的“历史债务”;
2、股市在为国企的改革、转型“扶贫”,只有支出“不求”回报,最终的默默地承压不起、一蹶不振。股市几年的大扩容,融资量多年世界第一足以说明中国股民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3、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严重失调,呈现摇摇欲坠的狂奔状态,在外贸持续萎缩的状态下,国民经济CPI表面上多年的“高增长”完全是依靠印钞、投资拉动,社会保障不完备,收入分配不均,致使最大的消费市场迟迟不能启动。这种结构性的经济“根基”不稳,一旦爆发就会造成经济的“崩溃”,股市就是提前反应了这种“担忧”。
㈡ 为什么中国经济这么好,股市却跟跌不跟涨
其实中国经济如今在稳步增长,但是股票却不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和股票是两种经济形势,他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联性。中国经济的增长看的是中国国民人均消费和收入的能力,但是股票的增长需要看的是上市公司的一些状况。然而如今的中国股市,机制并没有相对完善,这才会有人蓄意操纵股市来割韭菜,这两者正好唱反调,其实就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㈢ 关于中国经济现状,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虽受外围影响,但走势主要还是受内因决定。
股市自2007年以来跌了4年,跌幅大、跌时长。跌的主要原因是无节制的发行新股,造成股市资金紧张,缺乏上涨基础。中国经济目前看还是挺好的,出口虽然减少,但内需依然旺盛,受到欧美经济下滑的影响不太大。
现在,平均股价已经处在历史低位,市盈率平均低于10,股市进入了良好的投资区域。
因为股市走势持续下跌,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危害,10日中金增持表明管理层已经开始救市了!
根据股市走势,管理层还会陆续出台救市措施,股市前景良好!
现在是进场的时候,逢低吸纳是制胜法宝,观望很可能错过时机。
㈣ 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关系吗
主流观点是认为,没啥直接的关系。
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有太多的小散户是为了投版机的目的进入股市。都权是想赚一票就跑。
因此,股票市场在中国并没有起到真正的融资,增强资本流动的作用。
中国的股市可以说和实体经济的结合比较弱,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什么太直接的促进作用。
㈤ 为什么中国股市暴跌中国经济怎么了
股市涨跌的内在原因你永远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记得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一般内股容市的涨跌是提前反应未来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就是说,真正的涨跌只有到那个时候才会有答案,所有当天临时找答案的都是些事后诸葛亮,没有人会突然制造一天的大行情,又不是所有的股市参与者都是不懂市场的小散户,怎么可能一个小事件出来都导致全市场的人,包括大庄一起跟着杀跌。具体原因有:
1、IPO大提速等同于变相注册制,高估值创业板面临冲击;
2、市场对“互联网+”早已审美疲劳,新增资金不再进入创业板;
3、基金持续减仓TMT,创业板减持压力大增;
4、乐视网紧急停牌筹措资金,市场担忧乐视复牌补跌拖累创业板;
5、美联储12月大概率加息,对A股市场构成利空;
6、年底资金面紧张,央行持续净回笼。
㈥ 中国经济保持如此高速发展,为何中国股市这样差
中国股市并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是赌场,庄股时代!
㈦ 中国股市和GDP
中国股市非常不成熟,只是个大众赌博机,了解了就少参予了,只专剩跌了。
属GDP增速很快,那是数据,可看到的是多了几辆车、几栋房、几条路,看到最多的是多数低端产品物价翻倍,造成GDP数据大涨。
这样一来,银行放的大量贷款不愿投到实体企业中,政府的大量投资没有好好地用到项目中,居民和机构的大量资金既不愿投到实体企业中,又不愿投到股市中,造成经济无实质发展的局面。
㈧ 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股市却跌跌不休,熊冠全球
不要总是不看好中国股市,即便跌跌不休或者说政策市之类,但总有几百只好股票吧,就看你是否买对了。还是花点时间找几家靠谱的公司,再找合适的实际买进,赚钱应该不成问题。当然现阶段,波段操作还是必须的。
㈨ 为什么中国经济这么好,股市这么差
1.天灾不断,,前短时间冻雨使得粮食欠收。
2.中国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很多都拿来修房屋,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打工,种地的人也越来越少,在全国能
达 到亿孟的只有6个 耕地面积和种地人员的减少使得粮食收成越来越少,也就导致哦蔬菜等粮食通货膨胀
3.与国际油价接轨,所以油价又涨,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导致市场所有货物的通货膨胀又一个因素.
4.买股票就像喝啤酒,啤酒刚刚倒下去,会又很多的泡沫,前几年的经济就像泡沫一样,但是泡沫最终会散去
,而现在就是泡沫散去的时候.
5.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世界是最多的,这些储备都是兑换成美元的,由于美元的贬值,中国的外汇就
不断的在亏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在 对于石油,原材料等等都是要用美元来结算的, 我们要先把钱兑换
成美元然后再结算,无形之中又在流失货币,加大哦成本。
6.由于美元的贬值,中国的货币已经在 外汇市场上无形的流失,那么就要造出更多的货币来满足国民的需求,
由于货币的多生产,也就在国内贬值哦
7.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哦中国的输出成本增加,其他国家要花出比以前更多的钱更多的成本来进口中国的物品
,对中国的出口是个不小的打击,也对中国的经济是个打击
8.必得税即将出台,政府工作报告还没有出来,使得股民对于中国政府对于金融的力度在动摇,10连阴有大面
积的挫伤哦所有股民的锐气,现在所有的股民都已经严重受伤,对于股市的买家动力短时间是难以发力。四川
的地震,国家有要支出财政,无欲是雪上加霜,而且也将四川的矿业等等都因为地震而毁灭,股市在这些板块
动力不在,也影响哦整个股市的动力不在
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全球经济的低迷,种地面积的减少,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油价的升值,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低迷的因素
㈩ 股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达到30多万亿,也就是常说的流动性比较过剩。因此,从发展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资金应该是不缺乏的。从国际资本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对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中,中国远远领先于印度。在过去几年中,包括QFII在内的国际投资界对中国市场始终看好。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资本洼地”现象:十七世纪,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荷兰,荷兰崛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国;十八世纪,大量资本涌入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十九世纪,欧洲资本大量涌入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尽管国际资本的流向先导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但是,只有资本是不够的,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资本运作机制。十七世纪的荷兰崛起昙花一现,以“郁金香泡沫”匆匆收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则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本创造出强大的实体经济。在今天的世界,资本市场的博弈,将直接影响到大国博弈的结果;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仍将延续。针对这一局面,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完善机制,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又快又好的发展,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以有效地将国内资金和国际资本转化为强大的实体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产生四大消极影响
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影响是多个层面的。首先,在宏观经济方面,流动性过剩会导致各类资产价格的波动,或者出现资产泡沫,一旦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出现逆转,可能会导致股市大幅度滑落,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其次,流动性过剩对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也有影响。比如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一些效率比较低的行业和企业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资金的支持,资金的利用效率会大大降低。
再次,为了把资金运用出去,银行放款的时候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比较多,或者审查贷款的时候考虑安全性方面可能会有所放松,这样就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最后,如果资产价格上涨很快,可能会出现货币贬值的情况。
中国股市的“价值重估”实际上也是国际市场的流动性流入并炒作的结果。比如,中国人寿( 40.20,1.17,3.00%)预计2006年营业额可达到136亿美元,只是保险公司排名世界第一的AIG的11%(1142亿美元),而中国人寿在市值上赶超的ING和德国安联保险2006年预测营业额也分别高达1280亿美元和1057亿美元。同样,工商银行( 5.53,0.04,0.73%)2006年预测营业额为232亿美元,而银行市值排名第一的花旗银行的营业额则达到892亿美元,被工行超过的美国银行为729亿美元,汇丰银行为637亿美元。也就是说,无论按照传统的市盈率,还是价格相对账面利润等比例,中国人寿和工商银行的股价都被炒上了天。
当然,国内流动性过剩也与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形势变化及中国现实的经济条件有关。对此,我认为陆磊的分析较为全面,即中国银行( 5.84,0.04,0.69%)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从短期来看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后可贷资金出现瞬间上升;从中期看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形成人民币泡沫而推动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从长期看是持续走高的居民储蓄率。
首先,尽管美国从2004年开始收紧其流动性,各发达国家也陆续进入升息周期,但目前美国利率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加上日本的利率基本没有改变零利率态势。如果这样的格局不改变,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多少改观的。
其次,国内的因素:一是国内银行体系因股份制改造上市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更是不可避免。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从市场筹集到资金近3600亿元,加上上市前的注资600亿美元,则新增资本金按照资本充足率计算要求,可增加近4万亿以上的可贷资金,远远大于2006年国内银行新增贷款。2007年国内各家银行股改上市将成为潮流,因此央行仅是希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定向票据发行来减少银行的流动性,是不现实的。
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般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因为中国贸易顺差过高,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但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一般的金融理论来看,人民币升值既不是减少贸易顺差的理由,也不是降低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办法。反之,如果从中国城市居民及农民社保基金的历史欠账、地方政府严重的负债、国内银行仍然存在巨大的不良贷款来看,人民币不仅不应该升值,反而应该贬值。我们只要看看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财富占有及生活水平的差距,就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民的欠账有多大。把这一大块欠账扣除后,人民币岂有升值之理?对此,政府应该有清楚的认识。最近,国内各银行盛行一种“同名转按揭”。其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银行信贷人员来说,无非是千方百计通过种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把银行的钱掏到个人手上,把国家的财富掏空。因为,这种同名转按揭可能导致的风险最后肯定要全国人民来买单。
三是国内储蓄率过高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环境与人口结构决定的。政府希望用扩大内需的政策来降低居民的储蓄率,1998年以来的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试想,目前中国城市这种“421”的人口结构岂能不使储蓄率不断上升?要改变目前中国过高的居民储蓄率,惟有增加居民可选择的投资途径。
总之,要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首先就要稳定人民币汇率、完全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否则,没完没了的人民币升值一定会先把中国经济引向泡沫,然后走向泡沫破灭后的衰退。别看目前公布的数据形势一片大好,这都是高房价拉动的结果,而房价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其次,政府要考虑如何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改变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这是政府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核心。可以说,低利率政策不改变,国内流动性过剩就不能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也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的大好时机。此外,在改变低利率政策的同时,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来弱化人民币升值的内在条件,如要素价格市场化和改变外资进入及外贸出口政策取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