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学中幸福锚定点是什么意思
“沉锚效应”:在人们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打广告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不会诱导人去买它的产品
B. 证劵心理分析
就经济而言,只是利益的博弈,你说那样赚钱他觉得这样赚钱。多角度,人的区别就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管怎样都是希望利益最大化!
新人无知,老手呆板!
套套套,一定要记住,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其实就像是大鱼吃小鱼!
C. 股票高手和低手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每个人由于接触股票时间不一致,花费时间研究也不一致,所以每个人的股票水平能力存在差别。但是高手跟低手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比如对于K线看法和一些常用指标得使用,我觉得都不是。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加关注获取更多股市信息分享和信息得提炼能力。
辨险识财提醒:过度关注价格,对价值本身的关注不足是导致投资锚定心理的重要原因。
想要克服锚定心理,我们一定要从本源上对事物进行认知。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如果连赚钱的本源都没有搞清楚的话,那赚的钱又是从何而来呢?
对主动基金而言,获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所以作为普通投资者,与其过于关注基金净值的走势情况,不如重点研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是否值得托付。当你对其投资逻辑、投资策略有足够的了解时,就会对基金的未来充满信心,那我们还会短视地锚定于过去吗?当我们更多关注价值及其本源之后,我们更不会被高价所锚定。如果不具备深度研究上市公司能力的话,建议普通人没必要在股票上耗费过多时间。锚定于低价值股票的高点、盲目炒作,这就是A股很多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辨险识财认为,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通过优秀的主动基金(或基金组合)来参与A股,就要靠谱许多。
最后,在投资实践中,定投也是一种克服锚定心理的好选择。定投目光长远,通过纪律性地下单,不会因锚定短期的高价或低价而影响投资行为。如果能完整地参与一轮定投,投资者也就不难理解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基金经理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了。
E. 求股市真谛:股市是否仅是一个投机市场。每天股民因为一个信息炒高炒低的,但上市公司本身并无变化。
其实你这种想法某种程度是对的,但是也存在误解。
股市最初的功能就是融资,也就是说,一家公司它想扩大生产规模,或是想开展新的业务,但由于于财力不足,无法开展,那它就需要融资了,它要不去借钱,要不到股票市场发行股票融资。
然后当它发行了股票之后,这些股票价格的降跌确实已经跟它没多大关系了,因为公司已经拿到钱去搞生产了。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投资者拿到股票后,当公司赚钱了并分红,他才能拿到钱(就是红利),那他某一天想用钱,就只能把股票卖出去。但是如果这个市场不活跃,也就是没人参与,那他股票就卖不出去,所以股市就需要有那些投机的人,他们不断地追涨杀跌,这样市场才会活跃,那位投资者也才能卖出股票。
好了,现在再解释一下股市跟上市公司的关系。当公司通过融资扩大生产之后,它就会赚到更多的钱,也就是它的资产规模扩大,换句话说,公司更值钱了,那投资者手上的股票也对应的更值钱了,因为股票就是代表投资者在这家公司所占有的资产。
那么如果这家公司融资之后,生产规模不但没有扩大,而且亏损了,那公司就不值钱了,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就会下降了。正如你上面说的,如果公司生产经营正常的话,那公司股票就更投资者的需求有关系了,但是当它生产情况变得更好,或是变得更差呢?或者直接破产呢?那它的股票不就不值钱了!
如果答案满意的话,麻烦你采纳一下!你的采纳是我继续答题的动力。
F. 理财投资需要避免哪几个心理陷阱
1、不考虑整体
假如你现在花50元买了一只股票,一个月后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种,股价一路飙升至75元,第二种,股价在涨至100元后又下跌至75元。那么,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加令你高兴?
很显然是第一种。但是两种情况,你最后赚到的钱是一样的。
所以,无须为了股价的起落而心情郁闷,要考虑整体,一只股票最终赚到的的钱才是重点。
2、锚定效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股票一旦被套,绝对不走,只要解套,立马抛售。
这就是投资中的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进行决策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掉进这个陷阱的人,买进一只股票,无论日后如何涨跌,他对比的标的始终都是你买入时的成本价格,而不是这家公司的实际价值和未来升值潜力。因此时常会错失一些好股的上涨行情。
3、为什么一些基金公司常常改名
心理学发现,人们在搜集资料时,倾向于认为近期的、易得的和易理解的资料更加有用。
A、 近期的:比如,当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沉浸其中,大笔资金投入,以至于忘记之前熊市的经历。或是,在牛市将尽的时候仍然毫不自觉,依旧沉醉在之前的感觉中。举个例子,在2007年底很傻很天真将大笔资金投进股市,然后在08年损失了大半。
B、 易得的:投资者会对于出现在媒体头条(易得)的信息更加留意,而对于企业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分析等需要自己的挖掘的信息没那么留意。而实际上,它们是同样的重要的。比如说,我们有时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某某基金公司一直业绩不好,所以产品销量也不佳,但是一旦改名,该公司发行的产品就比以前要火爆。而许多投资者甚至不知道它是旧公司更名而来,以为那是一个成立的公司,因为他们只着眼于媒体上易得的信息,不做深度探究。
C、 易理解的:对于自己看得懂的资料,投资者会更加留意、认为更加有用。但是实际上,在自己不理解的领域里,有更加多重要的信息。
4、损失厌恶
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曾经做个这样一个实验:掷一枚硬币,掷到正面可以获得150美元,掷到反面则损失100美元。按照概率论,如果投资者多次参与该游戏的话,他赚钱的概率是大于亏损的。但是,当时做实验的大多数人都拒绝了这个赌局。
可见,在多数人们心中,对待损失是十分厌恶的,他们宁可失去有可能获得150美元的快乐,也不愿意承受可能失去100美元的痛苦。
在实际投资中,当你买的股票跌了,大部分情况下你不会抛售,而是会守着它一直到它涨上来。但是当你买的股票涨了,你就会快速将它抛售,早早“落袋为安”,而同时也错过了它上涨的可能性。
G. 从众心理的股票投资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这仅仅是个故事,但股市的盲从行为往往会造成“真金白银”的损失,恐怕就不会那么轻松了。 目前,不少投资者乐于短线跟风频繁操作,而血本无归的例子也不乏少数。5·30大跌就让许多跟风炒作垃圾股的散户损失惨重,许多人至今仍未解套。这对今年新增的1000多万股民来说,无疑是“血淋淋”的警示。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显示,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和处置效应。而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资者是亏损的,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从众、短线投机所致。
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或从众行为,是行为金融学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从众行为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股市出现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同时也使系统风险增大,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投资者在股市涨的时候热情高涨,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
投资心理学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心理均衡过程。但在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则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