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地处南方地区为什么降水稀少
你好,从地理专业的角度解释,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正常年份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年降水量是较多的,属于湿润区。但是由于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所以降水也不稳定,夏季风势力强的年份,雨带在我国向北推移的速度快,这时候我国会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上海的降水就比较少。
一年中,四五月份的时候我国大陆上开始出现雨带,降水逐渐增多,随着雨带向北的推移,六月左右在长江流域,到了七八月份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平原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俗称“伏旱”,那么此时上海的降水也较少。
此外,一些特殊年份,比如今年额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导致旱涝不均,上海也有可能出现降水少的情况。
B. 从今年的台风能看出厄尔尼诺现象严重了吗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暂时还不是依靠人类就能解决的。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ño),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C. 2017年气候预测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减弱,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华北一带少雨干旱。
(2)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 (3)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季,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类型。
D. 2017厄尔尼诺最新消息
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E. 今年2018是拉尼娜现象还是厄尔尼诺现象
2018年是拉尼娜气候。 2017年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F.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恶热尼诺现象发生时会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G. 2018年是厄尔尼诺年还是拉尼娜气候
2018年是拉尼娜气候。
2017年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H. 下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
根据厄尔尼诺系数来看,2012年厄尔尼诺系数是13,2015年厄尔尼诺系数是11.2012年到2013年和2015年前后出现厄尔尼诺可能性最大,2013年厄尔尼诺系数是-4、2016年是-2、2013到2014年、2016到2017年会出现拉尼娜现象,特别是2013到2014年会出现强拉尼娜现象。目前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PDO冷位相)容易加强拉尼娜现象的发生。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来,分别在2007年8月到2008年4月、2010年7月到2011年4月还有2011年8月到2012年4月出现过3次拉尼娜现象。
I. 2017年有拉尼娜现象出现吗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减弱,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华北一带少雨干旱。(2)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3)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季,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类型。
J. 2017年国内厄尔尼诺气象对哪些产业有影响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洛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几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使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其中最直接的现象是赤道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恩索”(ENSO)。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该研究着重于气候变暖事件,而在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年后随之就是拉尼娜年。[3]
舍恩胡贝尔说:“现在还不清楚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ENSO模式。然而,后者往往算得上是地球系统中所谓的引爆元素,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变化可能会经历相对突然的转变。从地球过去的一定数据来看,较高的全球平均温度可能增加振荡幅度,所以正确的预测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