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口增长过快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有利的方面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有利:不缺人手啊,城市建设不会出现用工荒。大多数岗位都能得到人员上的供给。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也会给上海带来不同的文化。问题:治安稳定、就业压力大、户籍难以管理、土地紧张
⑵ 上海以什么产业为主,发展趋势是哪些行业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化工区新增项目增量的推动下,总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交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
从需求拉动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轨道交通、世博会配套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投资增幅有望保持上半年的水平。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运行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预计达到12%以上。外贸出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从收益分配看,一方面,随着今年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出台,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将适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将有一个稳定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预计下半年工业企业税金和利润仍将保持上半年平稳增长的趋势,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49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到位金额分别增长1.7%和3.5%。能源供应方面,本市今年电力供应的迎峰度夏形势比前几年有明显改善,能确保的供电能力达1880万千瓦左右,可以保证城市正常运行以及居民生活用电和重点企业生产用电需要。土地供应方面,近年来本市加强土地调控,实行土地储备,盘活土地存量,基本能够保证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些都为下半年本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受原材料和工业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上海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同比下降0.3%,两者落差为3.3个百分点。受市场和资源的两头挤压,工业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其中石化和钢铁行业所受影响较大。上半年,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27.6%。受国际铁矿石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钢材价格下跌的影响,精品钢材制造业利润下降40.9%。
其次是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摩擦对本市外贸出口的影响应予关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的压力不容忽视,换汇成本的上升对出口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尤其是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经营困难。此外,贸易摩擦范围已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并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对此需密切关注,有效应对。
⑶ 上海经济特点
2017年以来,一季度,上海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增长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比重为70.7%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922.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1亿元,下降8.7%;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53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896.4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7%。
从主要行业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1799.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09.81亿元,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76.72亿元,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6.40亿元,增长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84.12亿元,增长14.4%;金融业增加值1399.49亿元,增长11.3%;房地产业增加值348.54亿元,下降16.1%。
二、工业生产明显回升,企业效益增势较好
一季度,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21.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实现了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分行业看,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5336.60亿元,增长10.5%。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18.8%,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增长3.9%,精品钢材制造业增长4.6%,成套设备制造业增长3.0%,生物医药制造业下降1.7%。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8%。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769.77亿元,增长12.1%。
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193.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速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总产值增长29.3%,新一代信息技术总产值增长14.8%,高端装备总产值增长4.6%,新材料总产值增长3.4%。
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87.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上年同期为下降7.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4.42亿元,增长40.1%,增速同比提高36.6个百分点。
三、消费增长稳中有升,网络零售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市商品销售总额2603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增速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0.37亿元,增长7.8%,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一季度,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497.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53.37亿元,增长6.8%。分商品类别看,通讯器材类、煤炭及制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7.5%、35.0%和22.0%。
从零售业态看,一季度,无店铺零售额44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增速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23.1%,增速提高6.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3%,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民间投资加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15.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增速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从主要领域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06.03亿元,增长25.7%,增速提高1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869.62亿元,增长8.6%,增速回落3.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46.98亿元,下降2.2%,降幅收窄9.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24亿元,下降44.0%;第二产业投资147.44亿元,下降2.6%;第三产业投资1168.23亿元,增长12.4%。从经济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19.34亿元,增长28.0%;非国有经济投资996.56亿元,增长5.9%,其中,民间投资551.17亿元,增长23.8%,增速同比提高22.0个百分点。
五、对外货物贸易大幅增长,利用外资金额出现下降
一季度,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7511.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1%。其中,进口4462.11亿元,增长25.3%;出口3049.22亿元,增长13.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3767.65亿元,增长19.3%;加工贸易进出口1784.45亿元,增长19.9%。
一季度,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98.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8%;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37.96亿美元,下降9.5%。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到位金额2.14亿美元,下降18.5%;第三产业实际到位金额35.82亿美元,下降8.8%。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大幅上涨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2%,涨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从两大分类看,服务价格上涨3.2%,涨幅回落0.9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0.7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别看,医疗保健上涨8.7%,居住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衣着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0%,食品烟酒上涨0.7%,交通和通信下降0.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8%。
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8%。
七、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长良好,货币信贷运行平稳
一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其中,增值税833.74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350.32亿元,增长3.3%;个人所得税222.02亿元,增长19.5%。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98.96亿元,增长16.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及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3.0%、11.3%和10.6%。
3月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0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29万亿元,增长12.7%。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据抽样调查,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9790元,增长5.3%;经营净收入432元,增长3.6%;财产净收入2200元,增长10.7%;转移净收入3419元,增长1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5元,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0元,增长8.6%。
一季度,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6.73万个。截至3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6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0.47万人。
总的来看,2017年一季度上海经济开局良好,实现了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目标。下一步,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⑷ 一季度上海GDP增长17.6%,出现大幅增长靠的是什么
我觉得主要靠的是疫情的恢复速度,因为当疫情恢复以后,整体经济也就复苏了。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新冠已经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相关疫情进一步被遏制以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复苏的态势,这也就直接决定了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
这个数据非常亮眼。
当上海公布一季度的GDP数据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上海的GDP增长了17.6%。即便把这个数据放到疫情前的时间来看,也同比增长了9.7%。这个数据非常亮眼,可以很直观的显示出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可以代表上海的经济走向了复苏的大行情。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而言,经济的持续复苏是一个大趋势,并且经济的内驱力也会持续增强。
⑸ 上海六大支柱产业是什么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
2018全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平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新增就业岗位58.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
二是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
三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方案的98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0.2%。四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5)上海市稳增长扩展阅读
201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完成3267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实际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根据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2679.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下降6.9%;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增长8.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2018年工业增加值869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81.49亿元,增长3.3%;
⑹ 怎么理解稳增长的重要任务
出口是稳增长的最佳捷径
据商务部数据,中国外贸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且个别月份已经出现了贸易逆差,这意味着出口下降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进口下降的速度。面对如此情势,湖南外贸网认为,我们不能将心思全部放在投资与内需上。
从历史经验看,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不是依靠对外贸易的。14~15世纪,意大利依靠垄断地中海贸易而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依靠垄断大西洋(600558)贸易而成为世界强国;16~17世纪,荷兰通过垄断东印度洋的贸易而成为世界首富;18世纪后,英国通过垄断全球贸易而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中国更是如此,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内需是不足的。产能释放很快,几千条、几万条工业流水量一下子就建起来,产品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而国内居民绝对没有这个能力消费这些产品,唯有靠出口才能拉动经济增长,出口是一个龙头。出口是投资的函数,投资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消费的函数。出口是原因,消费是结果。
据此逻辑,我们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在经济起飞时期的中国,出口与内需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当中国经济因为出口下降而趋于衰退时,根本不可能通过刺激内部需求来加以对冲,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当下中国,内需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两者根本无法替代。哪怕在上海、深圳,如果没有了出口,经济马上陷入停滞。
其实,国际贸易形势并非想象的那么坏。据WTO的报告,2011年全球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已经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单纯说世界经济形势不好,阻碍了中国出口,所以要转向拉动内需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更加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德国的出口占GDP的50.1%,美国出口占GDP的14%,恢复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你能说国际贸易形势不好吗?最近一段时间,只有中国与日本的出口贸易是下降的,因为这两个国家的货币都在升值。所以说,不是别人不让你出口,是你自己试图用货币升值的方法来平衡贸易顺差。
展望未来,其实对中国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少,一是全球贸易正在复苏,这是最重要的利好;二是全球大宗资源商品价格在下跌;三是人民币升值压力没有了。这半年多来,这三点变化是很明显的,它们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中国重回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好机会。而且,我们竞争对手的日子也不好过,外部环境也宽松了,如再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良好的外部因素,重新发展贸易,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再过几年,想做都做不了。为什么?因为只要中国的发展战略再不做调整,那么再过几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就将大量消失。等企业家把厂子关了,移民出走了,再给政策就不会有什么结果了。这就像盆栽,连根都枯掉了,你再去浇水,它还能开花结果吗?
因此,笔者的建议是:调整相关政策,继续采取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为此就必须让人民币汇率重新回到合适的位置,并尽可能抓住可能出现的贬值机会;与此同时,尽快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外来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门槛,用“以市场换市场”的方法来有效地降低中国可能出现的单边贸易顺差的局面。只有给世界以机会,中国才会从世界得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⑺ 为何今年上海房价涨的出奇的快
因为地价都贵的离谱,房价就可想而知了!不涨价房企赚什么呢!
在前8个月中,国内房地产中的土地市场到底有多火爆呢?从相关机构处公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相关税收收入增速也下行的背景下,土地收入增速却在继续走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约2万亿元。
土地收入稳定增长
权威机构13日发布“2016年8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今年1到8月累计,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057亿元,同比增长14%。shzyqiyu88
同样来自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七月累计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288亿元,同比增长12.1%。今年上半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303亿元,同比增长9.7%。
不难发现,从上半年的9.7%到截至7月底的12.1%,再到1到8月底的14%,全国卖地收入正在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此外,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了21.4%,从大幅下降到重新出现两位数的增长,这个扭转的力度相当大。
城市分化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财政“热度再起,却只是少部分城市的狂欢,城市分化明显。其实,在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整体下行背景下,这些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往往也坚挺,甚至逆势回升。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50大城市前8个月土地出让金达1.51万亿元,去年同期为1万亿左右,同比增长达到51%。部分一二线热点城市土地收入增幅较大,如上海前8个月土地收入达1240亿元,同比增长约40%,杭州、合肥、深圳土地收入涨幅都超过200%。
不过,有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销售、投资等在今年3、4月份见顶后高位回落,土地市场的反应会滞后一些。尤其是当前部分热点城市房价短期暴涨,地价普遍超过房价,风险逐渐积累,土地市场高热度难以持续。
来源于:长江商报
⑻ 上海市经济增长因素
海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日前对记者表示,上海经济经过连续14年的两位数增长,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基础。如果不出现大的特殊情况,2006年上海的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潘建新提到,有四方面的因素可以确保2006年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从外部条件来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基本稳定;从国内各方面的预测情况来看,我国经济今年也将继续较快发展。
二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今年虽然汽车、石化等一些重要发展行业还会继续受到市场、成本因素的制约,对增长速度和效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会比去年有所减弱。上海的成套设备、精品钢铁、生物医药等行业预计2006年能保持较快增长。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开港后,保税区投入使用,有利于航运业加快发展。
三是从三大需求来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的推动,会有一定增长;消费品市场的一些消费热点延续,消费品市场销售将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外贸出口由于世界经济和贸易环境总体上保持平稳,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
最后,从政策环境来看,全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上海也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实施纲要和行动计划以及政策措施,以及鼓励创新的十八条,这些对上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潘建新称,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如部分工业企业赢利有所下降、有些行业还没有完全扭转这种局面、还有资源约束的因素等,但只要能够采取措施克服这些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能够实现的。
⑼ 上海的发展变化
最近二十年上海的变化
位于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纪念馆,这幢房子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市典型民居风格的石库门建筑, 83年前,13位平均只有28岁的革命志士秘密聚集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焕然一新。
走进会馆,浓浓的革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对于进去革命的艰辛,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或许无法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出现对于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多么重要,但一大12名代表之一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正巧说明了她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里有一处蜡像群,生动地再现了15位“一大”参加者团团围坐在长桌旁开会的场景,人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80年前那开天辟地的一幕……
1921年7月23日,13位“一大”代表及2位共产国际代表先后到达会场,也就是李汉俊寓所的楼下客厅,房屋的面积不大,陈设布置也很简朴。大会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
这几年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整个上海已经有3000多幢高楼拔地而起,我们可以看到我脚下的浦东非常的欣欣向荣。 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3000多幢高楼如雨后春笋,一批批代表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东方明珠"塔上的"景点"连成了"景区","景区"延伸成"新城",今天,52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浦东只是上海缔造传奇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超过36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7%。
城市在变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间也变得宽敞明亮。小阁楼、窄弄堂、亭子间,这些多年以来描绘上海人居住空间狭小的专有词汇,如今已悄然退去。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全市还有30多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的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竟不足2.5平方米,小得难以容身。
如今,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13.8平方米,宽敞的居室,优雅的环境,使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个世纪以来“为居而忧”的烦恼成为历史。
今天的上海,时刻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口流动的停滞,上海人的封闭性十分明显,随着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汇集海内外华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诞生,截至去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711万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的外来常住人口已接近30%。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纪念册上,有这样一段话:走进一大会址,我们看到的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走出“一大”会址,我们感受到的是今天国际性大都市的繁荣。
而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参与国际竞争主力军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端重要性,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空前活跃,不断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如果说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是有形的巨变,那么,无形的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则更加蔚为壮观。如果从空中俯瞰,今日上海的城市布局已显示了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气派:以环绕城区的内环线和外环线为界,内环线内主要是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展示了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内、外环线之间主要是优良的人居环境;外环线周边是重点工业区和新兴产业区,北边是钢铁基地,南边是石化基地,东边是集成电路基地,西边是汽车工业城。这一崭新的格局,体现了大上海工业经济的不凡实力和水平。
20世纪末,这座中国最大城市在跨入新世纪之时,为自己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GDP连续第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418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也就是说,除港澳台地区外,这个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火车头"已经率先进入了全新的站点。
面对过去革命的艰辛与今日上海的繁荣,我们不得不感概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是幸运的,所以作为我个人应该加倍努力,在工作中做到仔细不马虎,踏踏实实地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好好的整理一天所做的事,并将明天要做的工作写在本子上,以免忘记,而在学习上,也不应该松懈,当今的社会唯有多学习,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才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时至今天,国际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世界博览会这一国际经济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显得举足轻重,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要求举办世界博览会。在走向新世纪的行列里,中国正以她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经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令世人所瞩目。和平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2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面对世纪之交,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意义更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更显示出主办国迈向下一世纪的决心和信心。
⑽ 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近期,上海统计局局长潘建新介绍了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总体经济运行良好。潘建新透露,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6月份,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12月持平。上半年,本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上半年,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3.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4%,增幅同比回落15.1个百分点。
从消费领域看,上半年,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涨幅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6%,衣着类上涨7.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
【消费品零售】13.1%
上半年,本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增幅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销售全面向好。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1.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232.81亿元
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943.05亿元,比年初增加1648.86亿元,同比多增232.81亿元;贷款余额18090.6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5.24亿元,同比多增154.78亿元,其中中资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2630.79亿元,比年初减少182.9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差6852.41亿元,同比扩大1480.94亿元。
【就业岗位】36.1万人
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7.6万人),已完成年度计划的72.2%。至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4万人,与年初相比减少1.1万人。
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
【GDP】12.6%
上半年,上海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81.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上半年本市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17.12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36.4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服务业增长加快,主要行业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6%,增幅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13.2%,加快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