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货币分析法有哪些模型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贸易平衡、资产法 和 汇率超调模型
B. 简述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多恩布什认为,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模型内容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内容分析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中解释的汇率从初始均衡状态到达新均衡状态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式中A代表初始均衡点,M0为初始货币存量,P0为与初始均衡点相对应的商品价格,S0为初始均衡汇率。
其调整过程是: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货币供给量从M0增加到M1时,由于产生了瞬间的货币超额供给,作为资产价格的利率和汇率会作迅速调整。由于价格粘性,在价格水平来不及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同时汇率从S0调整至Sb(本币贬值),即所谓的汇率超调(汇率超调的程度取决于M线的斜率,M线越陡,汇率超调程度越大)。经过一段时间后(从t0到t1),价格开始做出滞后反应,而此时的利率水平经过短暂的下降之后,会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入而上升,而货币的超额供给导致预期通货膨胀而使利率上升,相对利率的提高又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得到缓和。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上升,最终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完全消化。这时汇率则从超调状态B点(P0、Sb和M1的交汇点),到达E点(Pe、Se、M1的交汇点)。在E点上,汇率、利率、价格、货币存量和产出重新达到了均衡状态。此时,购买力平价成立,这既是所谓的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原因。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区别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和国际货币主义汇率模式都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同属汇率的货币论
C.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1.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2.稳定的货币需求;
3.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这一本国货币市场平衡的条件写成: Ms-P=αy-βi,α>0,β>0
本国价格水平表达式: P=Ms-αy+βi
外国价格水平表达式: P’=Ms’-αy’ +βi’
购买力平价提供了本国价格水平与外国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 e=P-P’
带入可得: e=α(y’-y)+β(i-I’)+(Ms-Ms’) ⑴
⑴式即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从中可以看出,本国与外国之间实际国民收入、利率水平以及货币供给水平通过对各自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而决定了汇率水平。这样弹性货币分析法就将货币市场上的一系列因素引进了汇率水平的决定之中。 第一,本国货币供给水平一次性增加的影响。本国的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会迅速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相应提高。 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本国货币的同比例贬值,本国产出与利率则不发生变动。
第二,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第三,本国利率上升的影响。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利率的上升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上升,本国货币的贬值。 第一,货币模型将购买力平价这一主要形成于商品市场上的汇率决定理论引入到资产市场上,将汇率视为一种资产价格,从而抓住了汇率这一变量的特殊性质。
第二,货币模型引入了诸如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的变动对汇率造成的影响,从而使这一理论较购买力平价能在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第三,货币模型是一般平衡分析。
第四,由于理论假定的不同,货币模型是资产市场说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但它却可以反映出这一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D. 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从货币市场均衡角度分析对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
E. 简述货币分析法对汇率的调整
货币抄论,又可译为货币分析法。弹性论、乘数论和吸收论都强调商品市场流量均衡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而货币论则强调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作用。
第一,在货币论者看来,对于小国来说,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无法控制本国的货币供给,它只能改变货币供给国内外来源的结构,即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的比例。
第二,一国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故它的对策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速度。
第三,货币论者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并不否认实际因素对国际收支的作用,只不过它需经由货币需求来产生影响。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长和价格上升通过提高货币需求,将会带来国际收支盈余,而利率上升则通过降低货币需求造成国际收支赤字。货币论关于收人、利率、价格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结论正好与传统理论相反。
F.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介绍
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简称为“超调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Dornbucs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与货币模型相比,这一模型的最大特点在于认为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过渡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短期平衡,是指价格还来不及发生变动时的经济平衡。由于在一段时期后,价格才开始调整,所以长期平衡就是价格充分调整后的经济的平衡。可以看出,货币模型中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市超调模型之中长期平衡的情况。
G.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H. 货币分析法的主要假设有哪些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将一国的货币供给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MS=D+R,D代表国内内中央银行的供给,R代表国外供容给部分,即通过顺差导致的资本流入,在我国被称为外汇占款。
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即MD=MS=D+R,变化一下:R=MD-D.显然R大于0时,也即本国货币供给小于本国货币需求时,本国顺差;R小于0时也即本国货币供给大于本国货币需求时,本国逆差。
本国居民的货币需求没变的情况下,若本国货币当局紧缩货币,即D减少,显然R就会增加,也就是国际收支改善,若本国扩张货币,效果相反。理论解释是,当本国紧缩货币时,本国居民手中的货币余额少于意愿持有的余额,因此居民将减少支出以期将余额保持在意愿水平,这样本国的进口就会减少,国际收支改善,另外紧缩货币时,本国利率升高,资本内流,资本账户也将改善。
因此,货币分析法德政策建议就是通过紧缩本国货币供给来改善国际收支。
详细见姜波克的《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 55页
I. 求助!!! 什么是货币分析法并解释为什么货币贬值不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论)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内理论。强调容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货币分析法在其正式形成过程中分成两个学派。一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基地,另一学派沿用了M.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某些理论,但他们又否认同弗里德曼领导的国内货币主义有任何联系。
J. 货币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区别
货币贬值(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货币贬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反映在汇率的变动上,这时货币贬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降低,而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兑换300元人民币,今年兑换400元人民币,则人民币贬值了。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