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股票。香港电视里经常有“炒马战(不知道是哪个马战)”
是孖展.孖展”一词来自香港,英文为Margin,即保证金的意思。在香港市场上,银行和证券公司一般向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开设了“孖展账户”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时,可利用他们提供的融资额进行杠杆投资,放大收益。一般情况下,证券行或银行向投资者提供这种服务会收取一定的利息。通常情况下,机构为控制风险只为买卖部分大型蓝筹股提供此项服务,同时还会根据单只股票波动“孖展”,是香港对杠杆式交易制度的称呼,又称保证金交易
『贰』 谁能把香港证券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说一下。。。
香港的证券交易历史悠久,早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会(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1914年2月21日,该会易名为香港股份总会(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注册成立,结束香港股份总会垄断的局面,会员大多是被香港股份总会排挤的经纪,华人更占大多数,属香港第二间交易所。此外,更有香港股票及经纪社(1924年),加以香港汇兑经纪会所(年分不详),但此两间交易所均于三十年代初倒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股票经纪会和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947年3月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香港会”。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俗称“远东会”)、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金银会”)及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九龙会”)先后成立。 一个城市拥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为罕见,而且也带来行政与监管上的困难。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下,四家交易所合并势在必行。早于1974年7月四家交易所同意组成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联会(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简称“联会”),就未来发展及合并交换意见。期间在1977年曾发生“香港会”及“远东会”私下的“小合并”事件,最终因“香港会”内部分岐而拉倒,但是在该年8月24日,经过多月筹备,"越所买卖"正式在“香港会”及“金银会”开始,成交踊跃,约有38万元。 1980年7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联交所”)注册成立,为正式合并踏出第一步。1981年10月30日,香港联合交易所举行第一届会员大会,选出21人委员会,其中,胡汉辉获选为为主席(583票),湛兆霖(523票)、李福兆(511票)、王启铭(505票)及马清忠,获选为副主席。1985年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Futures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期交所”)正式开业。经过12年筹备,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在收市后一同停业,结束四会并立的时代,当日恒生指数为1,625.94,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500亿元。4月2日,四会正式合并,上午10时正“联交所”主席李福兆邀请财政司彭励治(J. Bremridge)、经济司易成礼(J.F. Yaxley)及金融司林定国(D.A.C. Nendick)等进行简单的买卖仪式,宣布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采用最先进的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首项交易是彭励治买入太古洋行,原因一是彭氏曾任太古主席,二是行内称太古为大吉祥,是好兆头的象征,该日成交股数为3,300万股,成交达2.26亿。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Bourses de Valeurs)的正式成员,得到国际的肯定。同年10月6日再由港督尤德主持“醒狮点睛”仪式,在锣鼓声中宣布香港股市进入一个新年代。 停市四天 由于当时香港股市的市盈率比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低,所以恒生指数由1984年底1200.38点起步,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点的高位,上升6.09,最高更曾一度升上3968点。两年多升幅达175%,次日,成交亦创历史新高达54.07亿元。10月16日,美国杜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跌91.55点,约为当时的5%,遂使国际指数大幅下跌,香港亦不能独善其身,当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100多点,跌市最凌厉在中午的一段时间,那时市场全无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午后市道出现反弹,这反弹令不 少投资者对后市继续抱有信心,才会被接踵而来的狂泻杀个措手不及。当日全日指数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达107.1(现货月份),远期月份的溢价更高逾200点;报章引述证券业人士的看法,极大部分都继续看好后市,认为市底稳好,下周便可反弹回升。只有极小部分认为只受到美国加息的影响,调整之势或会持缤,但似乎没有人敢对后市看淡。 10月19日,市场受到美国纽约股市大跌的拖累,当日香港股市开市,强大的抛售浪潮便告出现,所有蓝筹股纷纷低开好几个价位,接着沽盘排山倒海般出现,二、三线股份跌幅更见凌厉,许多股份牌下更只有 卖家,没有买家。市场只有卖非但不跌,竟还逆市上升,十时十五分(开市后十五分钟)恒生指数已跌去120点,接着市场喘定下来,沽盘稍收敛,普遍股价企定于低位,十一时正恒生指数弹升了二点多,接下来另一轮沽售狂潮又再涌现,十二点钟恒生指数再跌去约140点,报3524.64。由于跌市实在过分,而且市场全无看淡的理由,于是十二点过后,一些经纪行开市执平货,使恒生指数轻微反弹23点,以3547.90收市。 下午二时三十分股市重开,卖盘排山倒海般涌至,连“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个下午短短一个钟头,恒生指数再跌185点,许多股票甚至是蓝筹股均只有卖家,买家牌下空无一人,股民欲沽无从、欲哭无泪,市场投资情绪就在这一日内从绝对乐观转为极度悲观。 当日香港股市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只,就是“百利达熊债券(1992年期)”,全日升幅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发展1996年认股证”,跌幅高达32%。由3783.20点急跌420.81点至3362.39点,跌幅之大及跌势之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联交所翌日早上8:30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停市4天,希望投资者有时间冷静情绪,避免恐慌性抛售,同时让经纪可以处理积压的交易。 10月26日股市重开,股民随即展开抛售,恒指急挫1120.70点,单日整体市值蒸发三成多。政府及市场人士以减息(两次各减1厘)、放宽合拼收购及贷款给香港期货保证公司(Hong Kong Futur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Limited)等救市行动,并未能收即时之效,10月底恒指报收2240.13点,较上月底下跌43.2%。 国企股及红筹股出现 中资企业取得上市地位,最早可于1984年,该年1月,华润及中银集团组织新琼企业,注资康力投资,以解其困境,共注资4.73亿港元,取得该公司67%股权。 1986年6月,中信集团向嘉华银行(即现在的中信嘉华银行)注资3.5亿港元,取得92.5%股权。 接近同期,招商局和兆亚国际组成新思想向友联银行(即现在的工商银行(亚洲))注资4亿,得61%股权。 1987年2月,粤海集团购入壳股友联世界,同期越秀集团又购入华盛国际,借壳上市。 直至此时仍较被动,至1989年,红筹只得6只,市值仅60亿,只占市值总额的0.2%。 1990年,中信集团取得泰富发展控制权,并注入以国泰航空、港龙航空等资产,成为现在的中信泰富。 在1992年7月,招商局把附属公司海虹在港上市, 集资8,200万元,成为第一只在港直接上市的红筹。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岛啤酒在港上市,以每股2.8元上市,第一天上市即升至3.6元,较招股价高约28.57%,其后更升至15.8元,升幅以倍计 。 与期交所合并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以每股3.88元,在联交所上市,当天开市为七点二元,最高为九点二元,收市为八点一五元,较招股价高百分之一百一十一。
『叁』 07年香港股市索罗斯大战李嘉诚
不是07年 那是97年的事
『肆』 97香港金融保卫战
量子基金狙击香港股市,後来,大陆政府投入资金救市,保住了香港的经济。
『伍』 韩战导致香港股市下跌
如果发生小规模战争,亚洲国家都将受牵连,收益的是美国。
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美国也得玩完。
『陆』 1998.10月香港金融保卫战之后是香港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
很著名大牛市,香港直接从一个工业城市慢慢步入了金融城市
『柒』 股市战持有是什么意思
就是有的股票
『捌』 是一本描写股票战争的小说,主人公从国外回来,挽救了中国和香港股市,肯定不是疯投天才
只看过大时代
『玖』 1997年香港金融阻击战的前因后果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轮"大熊市"席卷整个香港股市。10月20 日是美国华尔街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纪念日,正因为此,它成了投资分析家们最为焦灼不安的一天。
然而,恐怖气氛却并未在华尔街股市出现,恰恰相反,道·琼斯指数一周之间跌落210点之后,当天却反弹了74点。
正当投资分析家们额手相庆之际,在地球的另一端却早已危机四伏、暗潮汹涌 。事隔10年之后又一个"黑色星期一"开始降临,只不过这次笼罩的是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 .33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23日,对于港元前景的担忧使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节节上扬,21日仅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 涨300倍。
在这种市场气氛下,港股更连续第四次受挫,下跌达10.41%。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当天表示,香港基本经济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 到外围因素暂时投机影响,投资者不必恐慌。
他说:"我不认为这是股灾。"他认为,无论如何,特区政府首先是要捍卫港元汇率。虽然此前一天晚间有炒卖港元的投机活动,但此时炒卖活动已被平息。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总裁任志刚也发表讲话,声称金管局已于前一天晚上击退炒家。
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资者,24日,在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后,香港股市在这天强力反弹,曾荫权再次重申,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不会改变,在这次活动中受损失的只会是投机者。
此时,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普遍狂跌,27日,纽约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是有史以来跌幅最惨的一天,因而导致中途自动停盘一个小时。
东京股市开盘后即狂跌800多点。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 ,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下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在这种状况之下,香港股市的震荡已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因素了。
由索罗斯所引起的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如火山喷发般地震惊了全球,身处震源中心的泰国、马来西亚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绷紧了自己的神经。
人们都意识到: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滩港岛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面对国际金融炒家们咄咄逼人的气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谨
慎地表示,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丰富,经济正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背后有强大祖国的支持。所以这一风暴对香港不会形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机商就几次试探性地对港币进行了冲击,。
8月14日和15日,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进入香港汇市,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和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元对美元汇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称为港元汇率的重要心理关键点。
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迅速反击。通过抽紧银根、扯高同业拆息去迎击投机者。金管局提 高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还回来,让那些借钱沽港元买美元的投机者面对坚壁清野之局,在极高的投机成本下望而却步。
故在很短的时间内,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复平静,投机商无功而返。 然而,人们心里非常明白,这批炒家并不会就此罢休,双方的血腥搏斗终不可避免。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提醒这批"金钱游鳄" 不要轻举妄动。
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
财政司长曾荫权、财政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率是港府首选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希望香港民众稍安勿躁,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静,香港总商会发表文告声明支持联系汇率制度。
并呼吁金融市场中人冷静思考,重新检视香港经济根基,从而稳定市场。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 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国际投机者三番五次狙击港元的行动不仅志在港元汇价上获利,而且采用全面战略,要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获益,他们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场上积累大量淡仓,然后买上远期美元,沽远期港元,大造声势。
待港府为对付港元受到狙击而采 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时,股票气氛转淡,人们忧虑利率大升推低股市与楼市,这时投机者便趁势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
于是,股票市场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 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仓而获取丰厚的利润。换言之,投机者虽然在港元汇价上无功而返,甚至小损,但在期指市场上却狠捞一笔。
对此,香港金融 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 劲飙升,主要是有中资及外地资金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
中国电讯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也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红 筹、国企喘定并作反弹。加上祖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港币 保卫战告一段落。
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这场较量虽说以香港金管局的艰难取胜而告终,但 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场危机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
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终于公开表示,港府将尽快进行内部检讨,并约晤学者和商界人士,总结这次金融风潮,寻找更好反击之法,以防范港币再受到外汇投机的狙击。
(9)香港股市战扩展阅读:
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
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予以反击。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准备与之一决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货指数的结算日,特区政府与炒家爆发了大决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香港金融保卫战
『拾』 索罗斯在香港怎样失败的
港府在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力图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令国际炒家无法施展其擅长的“声东击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
具体而言,港府方面针对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点以下期指沽盘的现状,冀望把恒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点的水平,同时做高8月期指结算价,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开两者之间空档。即便一些炒家想把仓单从8月转至9月,也要为此付出几百点的入场费,使成本大幅增高。
在具体操作上,香港政府与国际炒家将主要战场放在大蓝筹股上,主要包括汇丰、香港电讯、长实等股票。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对恒生指数涨落举足轻重。
以汇丰为例,该股占恒生股指的权重达到30%,故成为多空必争之股。至1999年8月底,当时购入的股票经计算。帐面盈利约717亿港元,增幅60.8%,恒生指数又回升至13500点。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港府入市大获成功。
(10)香港股市战扩展阅读
爆发原因
1、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2、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3、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
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