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实际gdp在景气时上升在衰退时下降
科班出身给出的答案:1.物价上升,名义GDP上升,实际GDP不受影响,因为实际GDP参照的是前期的物价水平。2.国家的经济政策是稳定物价,不是提高物价水平。最简单的话说,物价上升是因为货币量增加。而国家货币扩张的意图是,利用流动性和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宽松货币刺激的弊端则是通胀。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速8.5%的首要目标下,物价上升是“不得已”的选择,牺牲了低收入者的利益。
⑵ 什么原因导致GDP下降
不同的企业是不一样的
GDP衡量的整个社会的状况,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同的企业遭受的影响不同,比如出口类的、电力类的、航空类的,这些都由于各自行业原因,导致亏损了
GDP从12到9.几,已经降了不少了,放到微观的企业说,那么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肯定是很大,但是你看整个上市公司总体情况,还有10几%的增长,就说明还高于GDP的增速的,但是你要跟以前那种50%的增幅去比较,那是不可能的,宏观经济不好,微观的企业也不会好的
⑶ gdp指标下降表明什么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用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结果分别称为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或分配法GDP、支出法GDP。按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即存在统计误差。
在实际中,由于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为了就每一产业部门取得一致的增加值数据,根据资料来源情况,有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部门,增加值主要以生产法计算的结果为准,有的产业部门如一些服务部门,增加值主要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因此我国生产法GDP等于收入法GDP,但支出法GDP大多数情况下与这两者不同, 有时会大一些,有时会小一些。鉴于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基础更好一些,因此,国家规定一般以生产法GDP和收入法GDP数据为准,并将支出法GDP与生产法GDP的统计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2%)。 各种公开发表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均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结果。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⑷ GDP降低意味着什么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⑸ 造成中国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并不否认其体制机制必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于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中国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连续十八个季度的增长减速,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续长达四年多的增长减速是不曾有过的。
在这种状况下,大家对中国发展的前景有很多忧虑。
尤其在国外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内部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内因要解决起来相当不容易,因为涉及到结构性改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难推行。
按照这种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继续下滑,导致的结果可能会使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总爆发,从而认为中国经济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5)gdp下降原因分析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日常维系,实现上下贯通,重塑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打通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通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渠道,形成日常维系的沟通模式。
二是运用情感表达,实现情感共鸣,发挥新媒体的情感传递功能。新媒体形态多样,进一步细分各种新媒体特点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长分析,微博擅长表达情感。
三是促进理智沟通,实现矛盾化解,展现新媒体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需要情感表达,还需要理智沟通。
四是强化深度培育,实现舆论引导,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偏于理性认识和深度培育的内容,使用新闻网站进行主题宣传效果较好。
⑹ 为什么中国GDP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中国2015年GDP增速为6.9%,是自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连续6年下滑,要从全球变革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的此轮下行,国际环境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问题不可忽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内部动力主要在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200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完全规范了GDP数据,发布的GDP分为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三类,通过各类普查对GDP数据定期修订。
自2003年启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始,至2013年为止,五年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共经历了三次,历次全国经济普查都对前期国民经济数据特别是GDP做出了修订。
(6)gdp下降原因分析扩展阅读:
年度数据:
年度GDP核算按照94个行业分别计算。农业包含的5个行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包含的39个行业同时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包含的50个行业则采用收入法计算。
在94个行业中,对基础资料较充分的行业直接计算增加值,对基础资料不够充分的行业,通过比例系数推算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间接计算增加值。年度GDP生产核算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根据各种类型的资料加工计算得出。
主要资料来源有: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所获得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等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抽样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住户调查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统计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
三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如财政部全国预算收入执行资料、国家税务总局税收资料等。
⑺ 为什么2012年中国GDP目标下降
GDP目标是国家发展经济的总目标。与过去相比,我国新的五年计划GDP计划目标确实是降低了,过去计划是年增长8%,现在定为7%。实际上,过去的8%也是远远超过的,最高达到过11%以上。国家降低计划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具体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从过去量的增长尽快转变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质的增长上来。
⑻ 2018年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增长向好,那为什么GDP增速下降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6.8%、6.7%、6.7%、6.6%,呈现稳中微降的发展趋势,2017年全年GDP增长6.7%,比上年略微下降0.2个百分点,仍然保持在平稳较快的合理增长区间。从定性因素上分析,这种微幅波动下降背后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数据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因此2018年GDP仍将保持微幅波动状态。
(2)经测算,2018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继续小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
(3)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国和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经济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战略下的单边贸易保护举措,不仅不利于中国的出口企业,也可能引发全球的贸易战,从而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4)在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18年基础设施计划投资额继续大幅增长,依然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环保是否达标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冲动得到有效约束;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剥离后,债券发行不足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无法支撑投资规模的大幅扩张;而且美国政府的连续加息政策,可能使中国央行被动提升基准利率,从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2018年,在中央坚持房地产调控目标毫不动摇、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下,房地产价格得到有效遏制,这一方面将限制和降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另一方面也会削弱房地产对家电、家具、建材等行业的拉动作用;另外,导致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持续低迷的主要因素(利润不断下滑、盈利前景恶化、信用风险上升、融资成本过高、投资领域受限、市场壁垒难以真正破除等)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仍将持续低迷。
(5)从经济先行指数角度来看,通过经济先行指数来判断经济运行趋势,是国际学术界进行经济预测的方法之一,根据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的中国经济先行指数(该指数由12个子指标构成),2018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是全年最高点,然后呈现平稳微幅下调的发展趋势。
以上来自网络,供参考。
⑼ 为什么GDP一直在增长,虽然同比增长下降了,但怎么也叫经济不平稳。
因为GDP的增长低过8%,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失业,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了,
一只盛了半杯水的杯子,是空还是满,这或许也是当下中国经济的现实处境。
继6月份CPI创29个月新低,中国央行两次减息之后,GDP季度数据终于出台。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7月13日)公布,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1.8%,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
7.6%的增长,足以羡煞不少国家,但却是中国经济三年来首度低于8%,也低于第一季度8.1%的增速,无助于稀释人们对于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的疑惑。
经济转折时刻,一片风声鹤唳。数据是引导还是误导? 官方评价这一数据“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不少机构在数据出台之后随即表示符合预期——事实上,这一数据虽然大致符合市场预期,但也平复市场之前7.5%或者更低的集体隐忧,情况看似乐观,不少经济学家表示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企稳信号。
我们在年初已经多次强调今年中国经济放缓的严峻性,但是年初普遍预计偏于乐观;此刻中国经济的放缓已成为业界共识,不少宏观预测开始重新调整,下半年经济何去何从?
本周初,中国总理温 家宝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不少经济学者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场景在官方媒体黄金时段出现,引发网络诸多揣测解读。
作为温 家宝的继任者,中国副总理李 克强也出席这些座谈会。关于中国经济数据,他曾经表示评估经济增长时,他主要看重“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信贷总额”三个指标。如今,这些指标增速均低于过去数年平均水平,而最新公布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0.76%。也正因此,对于汇总数据与分类数据之间的矛盾,也引人思考。你可以网络搜索一下九个头条网, 那有关于这一季度GDP的详细解读, 看了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