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有交通大学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交通大学这个校名,是在一九二O年冬,最先由电机工科第一届毕业生、一九一一级校友、当时在交通部任职的钟秉峰提出的。那时刚上任不久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为了提高和发展交通教育,一上任就着手进行部属学校的改组,采纳了钟秉峰校友的建议,提请北洋政府通过,即将交通部部属的四所学校:北京铁路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和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一所学校——交通大学,叶恭绰任校长,并于一九二一年春正式启用交通大学校名。它包括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三部分。
一九二二年夏,北洋政府改组,叶恭绰下台。随之交通大学也重新改为两所学校,即改交大沪校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改交大唐校为交通部唐山大学,改交大京校为交通部唐山大学北京分校(一年后又独立为北京交通大学)。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都南京。沪、唐、京三校先后由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并分别改名为交通部第一、二、三交通大学。一九二八年秋,交通部推行合并计划,重新以交通大学总其名,任命一位校长,以沪校作为交通大学本部。在上海设有电机工程、机械工程、交通管理三学院。改京校为交通大学北平管理学院分院,改唐校为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三地校址分别几经迁移,学校名称也几次改换,但仍然属于交通大学一个学校。直到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起,三校先后独立。在上海的仍称:国立交通大学;在唐山的改称:国立唐山工程学院;在北平的改称: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由此看来,当时定名交通大学,有三个意思,一是隶属关系,交大从一九O六年改隶邮传部起,到一九三七年秋改隶教育部前,都属于交通部门;二是学科设置,学校从一九O七年冬设置第一个工程学科,即铁路专科起,到解放初,主要是交通方面的专业学科;三是毕业生的出路,学生毕业后,大多服务于交通部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大学校名早已突破原来的含意。目前,由于历史渊源而沿用交通大学这一校名的学校在全国有五所:西安交大、上海交大、西南交大、北方交大和新竹交大。
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是由民国时的交通大学解放后分的
2. 上海交大欧姆隆在二三四五还有股份吗
上海交大,欧姆龙在2345还有没有股份,这个多长时间可不知道。
3. 上海交大怎么样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回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答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PS:总之就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基本上除去北大清华,接下来就是交大复旦了。..
4. 交通大学是什么概念
交通大学(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1896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设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这两脉即为国立交通大学的最早源头。
交通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光荣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综合性著名高等学府,沪校(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MIT”,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康奈尔”,加上京校(今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统称“中国交大五校”。
(4)上海交大和二三四五有关联吗扩展阅读:
交大校训
“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交大校训
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5. 上海交大有大专吗
大专 包括 全日制大专学历 或 非全日制大专 学历;
针对全日制大专学历:
上海交通大学是 是由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九校联盟”的成员。
根据教育部规定,985重点大学不允许开办全日制本科以下的专业。所以只有全日制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没有全日制专科教育 。
针对非全日制大专学历 :包括 成人高考、自考、网络教育等非全日制形式的教育。
经教育部批准,上海交通大学于 2000 年 7 月作为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网络教育。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0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将网络教育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合并为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设立网络教育部,继续举办网络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决定2010年继续招收非全日制计划外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网络教育学生,由网络教育部负责实施教学及管理。
一、招生对象及条件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是主要面向成人从业人员的非全日制教育。
高中起点专科考生须持有国民教育系列高中(含中专、中职、技校)或高中以上毕业证书。考生户籍所在地不限。
二、招生专业及入学考试科目
理 工 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技术
经济管理类:国际贸易、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行政管理
外 语 类:英语(商务)
入学考试科目:英语、数学、语文
注: 各专业满 30 人以上方可开班。
三、入学考试及免试政策
1、考试入学 : 由上海交通大学命题并组织入学测试
2、单科免试、面试入学、免试入学政策
(一)单科免试: 年满40周岁者可申请免考入学考试科目“英语”。
(二)面试入学
(1)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奖励者的应届或往届中专中职毕业生,可申请面试入学;
(2)达到当年成人高考专科控制分数线者,可申请面试入学。
(二)免试入学 :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者,免试入学。
(三)学院承认全国及上海市普通高考,上海市三校生高考成绩,达到学院分数线者可申请凭高考成绩免试入学。
四、学习期限、学分、学费
实行学分制管理,基本修业年限为两年半至五年,一年两学期,每学期按学分缴纳学费。
五、毕业证书
学历教育学生根据有关规定修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可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证书(普通高等学校,注明 “ 网络教育 ” ),由教育部统一电子注册,国家承认。
非学历课程进修生
1、课程进修生属于非学历教育。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课程学习的所有人员均可报名参加学习。学历、专业、年龄不限。
2、课程进修生入学前须参加我院课程进修生入学测试。
3、课程进修生可根据个人需求选修我院开设的所有课程。
4、课程进修生按课程管理,申请者每学期必须按规定交纳所修学分的学费,收费标准与学历教育相同。
5、课程进修生在取得学历教育资格后,课程进修期间所获学分及课程成绩,可按学院规定申请转入学历教育。最短修业年限自取得学历教育资格后开始计算。
6. 交大们有什么关系
稍稍对中国高校有些注意的人都会知道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但中国冠以交通大学名的却决不止这两所,至少西南交通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也同样引人注目。北京大学“北大未名BBS”里有一个交大国际论坛,由这四所交通大学,加上亚洲名校、台湾的新竹交通大学共同组成。那么,这五所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相信大多数人除了知道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血缘关系外,其他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交大的这历史太复杂,条理太乱,以至便是交大学生也不一定能说清楚。 <BR> 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诞生于1896年,与同为盛宣怀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从此南洋北洋交相辉映,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其实客观公正地讲,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学府意义的大学是北洋大学堂也即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则为第二。但由于19世纪末天津闹义和团,北洋大学堂师生被迫转移到上海南洋公学教学,因此近代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是在南洋大学毕业,学生中较为出名仍在世的有曾任清华副校长的张维等。 <BR> 北洋大学堂虽然早于南洋公学,但由于战乱原因,发展一直不如南洋公学,特别是抗日迁自西安联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学院,备受抗日战争战火摧残,已经逐渐消亡,直到解放后在天津旧址成立天津大学,但历史脉络已断,今非昔比。今日我们到天大网上主页上仍可看到“原北洋大学”字样,他们对历史传统的尊崇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话说回来,南洋公学由于地处上海,位于租界,免受战火侵拢,成立后发展很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前一直无可争议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这当然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北大、中央大学尚末觉醒,而清华还末成立的原故。当时交大学生灿若星辰,出名的有黄炎培(后为共和国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李叔同、王安等。其中李叔同更是交大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文词歌赋,样样精通,这在交大以工救国的办学百年历史上是罕见的。 <BR> 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称为“东方MIT”。可惜到现在五所交大已经无人敢再提当年之勇了。百年沧桑变化,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BR> 南洋公学创立后如同当时的政府变迁一样几经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业学校,直到本世纪十年代后期才有了个比较亮响的名字--南洋大学。可是好景不长,二十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当时南洋大学和唐山路矿学校(即现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和北平邮政学校(即现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辖。本部设在上海,依次称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后两所后来又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工学院。 <BR> 据说正因为叫交通大学,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另外有种迷信说法,是“四分五裂”,后来交大确实是四分五裂的命,分成了五个交大,院系调整的还不算数。话说回来,自从归交通部更名为交通大学后,就把交大定位于理工科大学了,交大发展的方向基本确定了。 <BR> 本来南洋公学时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础的,原来有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曾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人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方面的人才(如李叔同)。当时上海大多文艺名流都来进修,如同今天的交大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据说连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将军在红颜知已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弄了个研究生文凭(野史),由此可见很有名气。后来,南洋大学时期人文气氛也不错,因为唐文治校长是前清进士翰林,是著名国学大师,本专业当然要有些活。到了交通大学时期,文科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学新闻了。要是没有趁早跑,恐怕中国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这只能说是交大的悲哀。后来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渐兴办了管理学院,成为中国较早开办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之一,可惜解放后又被院系调整,调到复旦、上海财大去了,当时交大在人文方面一个比较有名气、可称大师级人物的教授朱东润也跑到复旦去了。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综合性大学。交大由于先天不足,很吃亏的。 <BR> 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学校的领导紧密相关,一个好校长往往标志着学校发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清华有梅怡崎、蒋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彭康,邓旭初(党委书记)。在二三十年交大名校长辈出,叶恭绰、凌鸿勋,还有黎照寰,交大也因此蒸蒸日上。当时交大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朱物华是哈佛博士,张钟俊是MIT博士,还有凌鸿勋,钟兆琳,王之卓等,不胜枚举。当时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非常高,全社会对大学教授非常崇敬,工资几百个大元是当时普通公务员平均工资的十几倍。 <BR>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能拿到交大文凭意味拿到了金饭碗。 挑来挑去,北京的高校加强还来不及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中央大学已经消亡并且政治上也不太“可靠”;上海高校最多,交大实力最强,交大解放前后又是红色大学,无论学术和政治都最合适,于是当时国务院和高教部就选上了交大。当时的交大党委和校领导一听,觉得中央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交大,是对交大的信任,也就接受。于是彭康等校领导就到西安去选校址,直到1956年西安校舍盖好后要搬家时问题发生了。 <BR> 当时交大的教师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或在上海住了很长时期,对上海和交大感情都很深,部分教师觉得西迁是削弱交大,感情和生活都不能接受,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都不敢提出来,只好逐步开始西迁。到了1957年,西迁问题在交大师生引起了强烈的讨论。当时分 <BR> 成两派:支持派主要是政治上支持加强大西北建设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反对派主要是老教授和认为这样会削弱交大的教师,已经到西安的师生生活很不适应也助长了反对之风。结果越吵越大,还没搬一半就停下来了。高教部长杨秀清部长向周总理汇报了这个情况。周总理亲自召集交大校领导和老教授进行研究。周总理明确说,西迁就是要牺牲交大支持大西北,并提出三个方案:要么继续全部迁到西安;要么已迁去的全部迁回;要么维持现状一边一半,迁不迁由你们决定。其实当时绝大数教师都反对西迁,但这在政治上是什么后果大家也都明白。经过艰难地讨论,采用了折中的办法,一边一半。但此时大部分设备已经先期运到西安,教师和学生也有60%到了西安。机电系、能源系等较早过去的留在西安;造船系、起重机械系等没过去的则留在上海;同时允许已经去西安感到不适应的或妻了和子女不便可回上海。于是一个交大,上海、西安两个分校就形成了。由于两地较远,不便统一管理,1959年交大终于分裂成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上海交大有19个专业,西安交大有24个专业。 <BR> 1959年分成了两个交大后,彭康校长去了西安交大,程孝刚、朱物华副校长留在了上海交大。实是求是分析,在分割过程中,老教授中有三分之二留在上海,包括当时交大全部四名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志宏、程孝刚、朱物华等,还有著名的张钟俊、陈石英等;三分之一的老教授去了西安,著名的有钟兆琳、陈大燮、张鸿等。这也是上海交大七、八十年代学部委员比西安交大的多的重要原因。在中青年教师中有三分二去了西安,三分之一留在上海,这也是现在西安交大中坚力量比上海交大强的重要原因。在改革开放后,又有不少是上海人的西安交大教师陆续调回上海交大,如杨世铬等,使得上海交大元气逐渐恢复。按照西安交大在1996年在《研究生学位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说法是:“实验设备的大部分,60%的教师去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对去西安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统计,但老交大的风水宝地留在上海这点则是毫无疑问的。 <BR> 交大分家好比兄弟俩,一个出远门,一个留在家里,结果导致了后来相互争遗产的历史问题,并产生两个交大之间的精神上的分裂和对立情绪,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对立表现为到底是爱国还是爱交大??去西安的认为留在上海的是逃兵,而且独自霸占了交大的遗产,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交大。而上海交大则认为上海交大保存下了老交大的底蕴,由于解放前人们为了区别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习惯称在上海的交通大学本部为上海交大的历史缘故,在名气方面也确实是占了很多便宜,对西迁历史很少也不愿意再提起。而且交大校友由于毕竟在上海念书对上海交大也比较有认同感,校友各种简历也全部写上海交大,比如江总书记和两院院士的介绍以及平常的说法都说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没讲是交通大学毕业,更不用说是西安交大毕业的。校友们捐钱也大部分都给上海交大,统计上海交大获校友捐款就达两亿多,校内各种建筑都是校友捐盖的。这对于西安交大在感情方面肯定是不能接受。于是争论谁是正宗也越来越激烈,并在百年校庆的到来前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BR> 西安交大坚持认为彭康校长带了60%的师生去了西安,因此是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上海交大则认为当时西迁老教授很多都没走,况且后来西安还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跑回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得了老交大的家产,还用争谁是正统吗。去西安的对大西北是作了很大的贡献,但生活却水土不服,感情上念念不忘上海;留在上海的使老交大在上海得以延续,生活上也比较好,但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不少反对西迁的在文革残遭批判。其实,如果是纵向比,两所交大综合实力都堪称一流,进入全国前十名不成问题;如果横向比,论名气上交比西交响,再加上地理位置又好,高考学生的分数线比西交高不少,校园硬件设施比西交强得多;论教师水平,则西交水平比上交高,学科门类也比上交完整。上交虽则声名日响,可是所做的实际而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成果却稍逊于西交的。海外的校友对交大有种亲切的称呼,以西交为唐城交大,上交为申城交大。唐申二校,一西一东;一黄原,一东海;一长乐坊,一徐家汇。以黄原上高大的城墙卷积厚重的长乐坊,凭东海边呼啸的海风振荡轻扬的徐家汇,谐振东西于海山,卷舒南北之晴空,则“交通大学”四字几可无愧无憾。 <BR>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BR>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 <BR> 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纽芬兰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会,每5年举行交大校友大团聚活动。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会已经圆满结束。据当时《世界日报》报导,来自台湾的老校友蒋光照,在会议结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汪道涵;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现任校长谢绳武、谈振辉、周本宽、张俊彦、王文生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长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长陈明敏;秘书长蒋光照。 <BR> 香港校友会也十分活跃,同母校联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庆,海外校友不远万里,纷纷返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学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后出国深造的,大都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职,于1998年汇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会。 <BR> 交大百年,天下一家……
7. 交大南洋中学与交大有关系吗
没有任何关联。南洋中学的正式名称就叫“上海市南洋中学”,没有上海交大这个前缀的。 因为当时1896年的时候,交大率先培养了一批师范生,这批师范生毕业后有人留在了上海,办起了国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南洋中学。 南洋中学是交大第一批师范毕业生创建起来的。但建制本身和交大完全独立,互相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这就和申花俱乐部老总朱骏是交大毕业的,他执掌着申花俱乐部,但你不能说申花姓交大吧。这么想就很清楚了。
8. 我是上海交大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大三本科生,打算出国或去清华读研究生,请问去清华读研很难吗
呵呵 留在清华和交大有多大区别?
建议你这么好的成绩申请出国吧。
美国的没希望,新加坡,欧洲都可以尝试,交大的出国机会不少的,
找导师推荐信去~
别为了满足自己高中时所谓的“清华梦”去保研清华,到时候你会后悔的。
我是交大电院的校友。
9.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个高校到底什么关系有啥恩怨情仇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真正的亲兄弟,他们都有哪些恩怨情仇呢?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都是一个交通大学分裂出来的。因为分家的事情,两个高校怨气很大。
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根同源,发源于南洋公学10. 能够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答主为13年入学,在交大已经待了6年的土著。我想从学校认同感、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首先,就学校认同感而言,这一点实在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会在入学之初便很快融入学校产生学校认同感,而有些人则可能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但是,最终,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相信交大会以其包容的文化和积极的氛围慢慢打开你的心扉,让你产生与其无法磨灭的羁绊。就我本人而言,可能各位看官已经猜到,属于那种进入学校产生抵触情绪的人,对北大数院的向往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使得大一的我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学校。但是,交大总会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感染着你的情绪。到大二的时候,我基本已经接受了自己是这个学校的一份子了。印象最深的是大二下学期开学的时候,当时天色已黑,路上鲜有行人,我沿着路灯投出的光影走在连接着一餐和宿舍的道路上,路上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声。我突然感到,我的心跳和呼吸与我脚下踩着的那片土地仿佛产生了共振,而我,似乎也与这个学校融为一体。自那以后,一种深深的学校认同感在我的心中扎根,并逐渐发芽,也成为交大人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
致远游泳馆
所以,对于即将进行择校的萌新学弟学妹们,如果你无法进入TOP2的高校而又希望收获一段精彩的大学生活,不要犹豫,选择交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