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上海财政科技投入

上海财政科技投入

发布时间:2021-05-09 09:30:45

『壹』 张青的学术成果

期刊论文:
张青. 资源型企业群落公司创业关键成功要素模型的研究---以兖矿集团为例 , 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22(5), 2010, 中文: 95-103
蔡仲秋,张青. 资源型企业群落创业治理机制的研究 , 技术与创新管理 vol.31(5), 2010, 中文: 550-554
蔡仲秋,张青. 资源型企业群落演变各阶段的特征及其转型实现策略研究 , 生产力研究 (6), 2010, 中文: 226-229
徐之舟,张青. 上海创新型企业界定与发展对策研究 , 科技与经济 Vol.23(2), 2010, 中文: 19-23
张青,曹尉. 社会资本对个人网络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22(1), 2010, 中文: 34-42
张青. 创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回顾与分析--基于不同经济学视角 , 外国经济与管理 Vol.31(11), 2009, 中文: 20-28
张青,陈丽霖. 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测度模型的研究 , 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20(5), 2008, 中文: 102-108
张青,徐之舟,乔居强,丁文龙. 上海市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研究 , 科技管理研究 (9), 2008, 中文: 118-121
张青,王桂强.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以上海市为例 , 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19(4), 2007, 中文: 62-69
张青. 煤炭企业价值链延伸与升级的案例研究 , 管理世界 (4), 2007, 中文: 168-169
张青. 经济增长模型中Solow余值的研究 , 技术经济 Vol.26(3), 2007, 中文: 93-96
张青,陈天娇. IT投资价值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经济租的解释 , 技术经济 Vol.26(1), 2007, 中文: 61-65
张青,徐之舟,乔居强,丁文龙. 上海市政府科技投入在工业企业中的效率评价 , 中国科技论坛 (6), 2006, 中文: 36-38
张青,王桂强. 具备模块化与开放性特点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体系研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11), 2006, 中文: 14-17
王桂强,张青. 基于“指标靶”概念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体系的构建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Vol.7, 2006, 中文: 49-53
徐子舟,张青. 创业环境研究 , 中外企业家 Vol.260, 2006, 中文: 44-49
张青,徐之舟. 上海市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测度与评价 , 上海管理科学 (5), 2006, 中文: 20-24
张青,王桂强. 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思路 , 科技进步与对策 Vol.3, 2006, 中文: 32-35
张青. 煤炭企业管理模式转型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生产力研究 (3), 2006, 中文: 201-203
许修路,张青,李克荣. 煤炭企业管理转型目标模式研究 , 煤炭经济研究 (12), 2005, 中文: 27-30
张青,许谋,李克荣. 矿区产业生态系统构建 , 管理世界 Vol.12, 2005, 中文: 158-159
张青. 多指标综合评价失效因素分析及模型 , 统计与决策 Vol.3, 2005, 中文: 6-8
张青,李克荣. 资源耗竭型企业生命周期问题研究 , 煤炭经济研究 (1), 2005, 中文: 8-12
张青 慕国庆 颜昌军. 资源耗竭型企业分类退出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 管理世界 10, 2003, 中文: 147-148
张青,黄丽华. IT投资价值评价综述 , 外国经济与管理 (6), 2003, 中文: 35-40
张青,尹自胜,王泉夫. 煤炭企业退出战略决策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32(3), 2003, 中文: 274-278,283
张青,戴西超,杨米慧. 煤炭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探讨 , 煤炭经济研究 (11), 2002, 中文: 60-62
张青,李克荣. 资源耗竭型企业产业发展立体战略定位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 管理世界 (10), 2002, 中文: 143-144
张青,王全生,彭建良.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矿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 , 煤炭学报 Vol.27(2), 2002, 中文: 220-224
张青. 基于神经网络最优组合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9), 2001, 中文: 90-93
张青. 基于发展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 中国管理科学 Vol.9(2), 2001, 中文: 58-64
张青,李克荣,蔡仲秋. 衰老矿井退出战略问题的研究 , 管理世界 (3), 2001, 中文: 197-198
李兴东,张青,王全生,蔡仲秋. 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 煤炭经济研究 (3), 2001, 中文: 27-29
张青. 煤炭企业成本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Vol.19(3), 2000, 中文: 323-326
张青. 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组织问题的思考 , 煤炭经济研究 (12), 2000, 中文: 12-14
张青. 煤炭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模型及其应用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29(3), 2000, 中文: 331-334
张青. 煤炭企业发展周期内各阶段特点分析 , 中国矿业 (4), 2000, 中文: 14-17
会议/研讨会论文:
Qing Zhang, Wei Cao Research on China E-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Eighth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eBusiness : 2007 1-8
学术专著:
张青, 2005.12, 资源耗竭型企业发展演变规律与蜕变战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张青, 2002.12, 煤炭企业集团发展与战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教材和其他:
张青, 2003.04, 《煤炭企业成本控制》, 江苏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张青, 2000.04, 《企业财务分析学》, 江苏,苏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2008.10—2011.12, 项目负责人, 资源型企业群落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
2008.07—2009.05, 项目负责人, 宝钢新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研究,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2008.07—2009.06, 项目负责人, 上海创新型企业的绩效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
2008.01—2010.12, 项目负责人, 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与创业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申请项目
2006.10—2007.09, 项目负责人, 高技术产品出口分类国际比较与统计研究,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6.10—2007.10, 项目负责人, 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研究, 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08—2006.08, 项目负责人, 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研究, 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06—2006.06, 项目负责人, 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分析和对策建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
2002.06—2003.06, 项目负责人, 济三煤矿成本企划, 兖矿集团
2002.06—2003.06, 项目负责人, 徐工集团徐随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2002.01—2004.12, 项目负责人, 资源耗竭型企业发展演变规律及其蜕变战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申请项目
2001.06—2004.02, 项目负责人, 煤炭企业ERP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兖矿集团博士后科研项目
2000.06—2001.05, 项目负责人, 煤炭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郑州煤矿集团

『贰』 什么是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结合我国国情,科技活动的全部内容应包括:研究与发展活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三大部分。其中研究和发展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活动包括设计与试制、小批试制、工业性试验等;科技服务活动包括计量、标准、统计等。

『叁』 什么叫科学技术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指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投入科技经费的总量,不包括产业化阶段的投入。

反映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教育与培训及相关科技服务等全部科技活动的支出情况。企业接受外单位委托所开展的科研活动相关支出不作为本企业的科技支出反映。

(3)上海财政科技投入扩展阅读:

核算方法

为了总括地核算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设置“经费支出”科目。该科目的借方登记 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贷方登记支出收回或冲销数;平时该科目的借方余额反映经费实际支出累计数;年终转账后,该科目无余额。

发生支出时的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有关科目;支出收回或冲销转出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经费支出”科目;年终转账时,借记“结余”科目,贷记“经费支出”科目。经费支出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确认,按实际发生数计量。

『肆』 中国政府的科技资金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资金的投入比例应当是越来越大 才能适应经济势头 促进经济发展

个人之见

『伍』 如何加强财政支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走新型经济增长道路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战略方针,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方式和结构是财政政策决策和执行的基础,同时,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公共财政要求,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资金、管理和服务等手段,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区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努力壮大财政实力。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确保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其他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考虑加大对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性技术科技攻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科学普及的支持力度,逐渐使基础研究经费占R&D(研究与发展)经费由现在的5%左右提高到10%~15%。也可以考虑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科技投入的所得税扣除比例等措施。
调整财政对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领域

在相同的科技资源条件下,政府所采取不同的资源利用政策,就会形成不同的资源利用效率。从美、英等国的实践来看,他们把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都放在了研究与开发阶段,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促进科技创新角度出发,大幅度增加对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的投入,对区域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将大有帮助。同时,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也允许政府在研究开发方面予以补贴。因此,财政资金的支出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可以定位在基础研究和产业研究的R&D阶段,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持点,采取拨款和贷款贴息为主、税收减免为辅相结合的支持政策体系。
从公共财政理论来看,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领域要根据技术应用的三个阶段实施调整。首先,对在南平市从事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独立研发机构,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其次,对于关键性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同时,要逐步减少财政直接投入的比例;再次,对于生产性和竞争性的商业化科技开发项目,在规定期限内逐步减少财政的资金供给,期满后不再投入资金,由企业或科研单位自行面向市场筹集资金。
优化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

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总量要适度,结构也要优化配置,使有限的投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根据国情选择重点,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也是各国政府的共识。因此,在资金分配结构上,可以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选择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在资金分配的时间结构上,要坚持一段时间的政策连续性。这样才能以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创新成果。
拓宽财政对科技创新的间接投入范围。根据公共支出的更广泛覆盖原则,要继续强化财政支持公共平台建设战略。首先要加大对科技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集群创新和技术共享,使社会技术创新活动普遍受益。其次,以资金、政策和制度来培育专业性的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好科研应用中心和拥有知识产权的独立研发机构在技术创新中作用。再次,财政可以扶持成立区域金融合作协会和各类科技产业或企业协会,以便相互合作交流。
加强财政科技支出的管理机制建设

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是促进企业保持创新活力的土壤,也是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的必需。为了切实保障资金使用效果,当下要务就是通过积极推进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规范,使公共支出的职能得以贯彻到实处。同时,还要确保体制能行之有效,避免流于形式。
(1)要建立对南平市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动态分析和指导机制。科技资金对哪些产业进行投入、扶持、引导,事关南平市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和区域竞争优势提升的问题。科技发展资金本身也有这个职能,用于对南平市产业发展形势进行跟踪调研,加强对未来产业布局规划的借鉴作用,加强对政策资源运用和研发资助计划的指导作用,以更好地节约资源和掌控时机。
(2)探索建立促使科技资金产业投向决策程序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可以尝试建立重点技术产业化的项目咨询评审会制度。通过项目咨询审议会,对科技资金的产业投向和技术项目投向进行论证评估,提出调整建议,以推进决策程序科学化。同时,还可以设计企业研发投入资助的申请操作规程,以公开、规范、透明为原则,体现社会公平性。同时,财政部门还要与科技部门每年组织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上年度获得研发投入资助的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对评价未取得明显进度的企业,停止企业继续申请资助的资格。
(3)规范科技发展资金的使用机制。要逐步改革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办法,以建立公开透明和竞争的经费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资金的监督机制、实施促进资金良性循环使用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财政部门与科技部门各自的职责与分工。改变原先财政部门对各职能部门预算经费的管理习惯。其次,规定资助条件标准、申请审批程序、使用管理办法。最后,规定资金监督检查办法,以保证资金使用效果及下年度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充分体现预算激励机制。
(4)建立科技资金使用效果的评效机制和预算反馈机制,切实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加大财政投入同样重要。
(5)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补贴管理机制。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其关键在于对进入孵化器的企业建立严格的毕业与淘汰机制。其次,科技部门应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行动态管理,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年审考核。年审通过的孵化器可以享受财政部门给予的扶持补贴、税收抵扣。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分担风险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技术进步和创新领域。具体措施可以考虑如下:
(1)充分利用现行税制的各种优惠。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31条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2)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可以考虑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增值税改革的尝试,通过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政策的转型降低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
(3)所得税优惠与流转税优惠并重。这是因为,流转税和所得税都可以作为R&D税收优惠的税种,都可以起到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作用。但从我国现行的R&D税收优惠政策看,优惠大多集中于所得税,而流转税优惠较少,这与我国双主体的税制结构不相符合以及R&D活动的特点不相符合。
(4)进一步拓宽企业所得税的间接优惠方式。第一,宽税前费用扣除范围和标准。第二,建立科技研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在税前按照销售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的诸如技术研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新产品开发亏损准备金等,增强企业研发合力。第三,还可以试行针对企业创立之初的税前还贷政策,对高科技企业的扩大生产还可实行再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等。第四,要健全关于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5)科研人员税收优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稳定科研队伍,调动科研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应注重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激励。
支持自主创新金融引导政策的设立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加强金融引导政策与财税政策的配合,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自主创新支持体系。通过政策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激励、引导、保护和协调的政策功能和杠杆作用,调控全社会资源,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确保自主创新有效进行。除了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外,还可以通过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以及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1)健全风险投资与创业担保的社会投融资体系。财政可以通过资金补贴、贷款贴息和直接投入进行引导带动,支持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担保体系与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
(2)加大对创投基金设立和投资业务的激励。一是强化对创投基金投资业务的激励机制。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补助、资本注入等方式,鼓励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二是鼓励在南平市设立更多地创投基金。通过科技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化管理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三是发挥好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3)鼓励银行加大对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风险创投企业的贷款融资。通过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调控,为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健全贷款融资平台。一要鼓励探索各种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方式,加大财政对银行融资机构的激励力度。二要积极促使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惠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企业及科技风险创投公司给予资金支持。
(4)拓宽风险创投资本的退出渠道。应充分利用证券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进步与发展。资本市场可以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退出提供渠道,解决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直接融资问题,而且有助于建立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风险投融资体系。因此,不但要鼓励高科技企业上市,对科技型创投公司也应鼓励上市。鼓励风险创投公司将产业投资证券化,更快地做强做大,以降低对高科技企业投资的整体风险。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财政局

『陆』 我国科技投入机制

(一)概况

我国科技投入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拨款是科研开发的唯一资金来源。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过渡阶段,中国逐步迈向市场化,政府逐步削减财政科技支出,同时鼓励企业和民间机构投入科技创新。20世纪90年代,政府科研经费、企业自筹资金二者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和40%左右,企业与政府投入互为补充。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孙劭方,2009;严四容等,2008)。

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是保障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国家科学研究机构正常运行、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手段。从“一五”到“七五”时期,我国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1%上升到4.8%;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对科技的发展更加重视,科技资金投入的总量始终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近年来,我国还通过了“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一系列科技计划以及政策措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廖添土,2008)。

从科技经费筹集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科技经费为2346.7亿元,2008年经费额度已达9123.8亿元(表2-1 ,图2-1),是2000年的4倍,平均每年约增长32%。政府资金、企业资金以及金融机构贷款都是科技经费筹集的主要渠道(图2-2),其中,企业资金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2008年企业资金比重达到69.8%。

表2-1 2000~2008年我国科技经费筹集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1 2000~2008年我国科技经费筹集情况

图2-2 2000~2008年我国科技经费筹集渠道

(二)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情况

1.投入总量

研究与开发(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R&D资源作为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R&D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298.98亿美元,而美国2004年R&D经费投入总量为3125.35亿美元,两者相差2826.37亿美元,我国仅为美国的9.57%(廖添土,2008)。与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投入总量也处于较低水平。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大小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来看,国外总结出如下规律:①R&D/GDP在2.0%以上的都是经济发达且重视科技投入的国家。②R&D/GDP在1.0%~2.0%之间的国家有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发展中国家。③R&D/GDP在0.6%以上(含0.6%)且1%以下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④R&D/GDP在0.6%以下(不含0.6%)全是发展中国家,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的R&D/GDP在0.1%~0.3%的极低水平。

该指标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实际上的可比性,根据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发展中、工业化和发达)与R&D/GDP对应关系来看,R&D/GDP达到1.5%大致意味着该国将站在工业化大门的门口(宋彧,宋锦,2007)。

从图2-3、表2-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R&D/GDP从2000年开始,一直保持在1.0%以上,除2005年外,这一比值逐年上升,并于2008年达到1.5%以上,依据国外总结的规律,我国作为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R&D强度仍处于较低位置。2005年我国R&D强度为1.34%,而瑞典的R&D强度最高,达到4.25%,是我国的3倍多。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基本相当,大约在2.0%~3.0%左右(廖添土,2008)。

表2-2 2000~2009年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3 2000~2009年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

2.人力投入

近10年来,我国R&D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表2-3)。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R&D人力资源投入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统计显示,2009年从事R&D的人数达到318.3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表2-3 2000~2009年我国R&D人力投入单位:万人·年

资料来源: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但是从相对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从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的人数比较来看,丹麦最高,达到164人;瑞典次之,达到158人;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也都基本在100~120人之间。我国2009年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的人数只有40人,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国家(图2-4 ,表2-4)。

3.经费来源

发达国家R&D经费的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2008年,日本和韩国来源于企业的经费在全国经费中所占比重达到78.2%和72.9%,在各国中比重最高。我国2009年的R&D经费来源中,企业投入占71.7%,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图2-5 ,表2-5)。由此可见,同发达国家一样,企业在我国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表2-4 各国R&D人员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图2-4 各国R&D人员投入情况

表2-5 各国R&D按经费来源分布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图2-5 各国R&D按经费来源分布情况

与此同时,在欧美老牌发达国家中,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政府科技投入比重基本上都在30%以上,仍然是R&D经费的重要来源。可见,尽管企业科技投入占据主体地位,但老牌发达国家仍十分重视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我国来源于政府的R&D投入比重是23.4%,相比较欧美老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仍然偏低(廖添土,2008)。

此外,我国2009年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仅占4.8%,远低于其他国家。可见,我国R&D经费来源渠道还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拓展。

4.经费支出

近10年来,R&D经费内部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0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为895.7亿元,2009年的经费为2000年的6.5倍,达到5791.9亿元(表2-6 ,图2 6),平均每年增幅为5.5%。

表2-6 2000~2009年我国R&D经费按研究类型内部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6 2000~2009年我国R&D经费按研究类型内部支出情况

R&D经费按照研究类型主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个渠道进行支出,其中试验发展费用占最大份额,应用研究次之,基础研究花费的R&D经费最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研究不重要,相反,从图2-6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础研究花费上升趋势最快,我国对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

但是,我国2009年基础研究的投入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只有4.7%,与这一比重最高的捷克相差25%,还不到瑞士的1/5。其他国家这一比重也都保持在15%以上(图2-7,表2-7)。因此,我国的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表2-7 各国R&D按研究类型分布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柒』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包括哪些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其他费用总和。
科技三项费用:指国家预算用于科技支出的费用,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科技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4.37%,公共财政原则和符合WTO规则的要求,财政科技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公共科技活动,并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科技投入。

具体包括:
一是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为完成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具有国家目标的若干重大战略任务、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并建立了滚动预算和持续投入管理机制。
二是支持《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2006—2012年共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1014.7亿元,支持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技研发活动。
三是支持加强基础研究。2006—2012年安排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经费800亿元,支持开展自由探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四是完善与竞争性经费相协调的稳定支持机制。针对竞争性支持经费比重偏大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逐步提高了科研机构(基地)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基地)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建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稳定支持渠道;增加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同时,按照“改革先行、突出特色、绩效导向”的原则,支持中科院、社科院、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
五是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开展科技合作援外。
六是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培养和引进人才,探索试点高端人才的经费支持模式

『捌』 中国每年花在科技上的资金是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03年中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达到1539.6亿元,比上年增加252亿元,增长19.6%,与当年GDP的比例达到1.31%。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稳定增加,拨款额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3.96%。总的说,我国科技投入现状主要有几个特点: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增加;科技投入强度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仍低于世界可统计国家平均1.6%的总体水平,且与发达国家2.2%的总体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科研经费支出进入高速增长国家行列。2001、2002年国内科研经费总支出大大高于同期主要发达国家5%左右的增长速度。科技投入筹资渠道更为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玖』 材料一 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

(1)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②我国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的配置。
(2)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开展“三打两建”有利于调节和规范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只有具备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三打两建”有利于促进广东省各地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和规范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③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三打两建”有利于促进广东省尽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促进信用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与上海财政科技投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月6日汽油柴油价格 浏览:741
2019年4月09日美元人民币汇率 浏览:620
基金经理年薪排名 浏览:294
私募基金bp什么意思 浏览:543
上海一家投资 浏览:314
16万美金折合人民币多少 浏览:894
铅价格和锌价格 浏览:817
农银传媒基金今日净值查询 浏览:737
什么是大额资金移动证 浏览:117
银行贷款风险的处理 浏览:34
今日锡价格走势图 浏览:765
5年期货国债期货合约 浏览:116
乾龙股票软件 浏览:181
看k线买期货 浏览:812
嘉盛外汇时差 浏览:980
可转债与可转债基金的区别 浏览:153
4月10日北上资金 浏览:506
调研投资者赔偿基金 浏览:326
2017我国消费贷款不良率 浏览:345
红绿灯股票 浏览:319
© Arrange www.cfhszx.com 2012-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