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有白色的民国小硬币,请问那白银所打造的吗
民国时候的硬币如果是银元的话,采用的银铜混合,比例是9:1,九银一铜。到现在已经不具备使用价值,但是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市面上也有人回收。如果是其他的硬币,貌似不怎么值钱。
❷ 谁是民国上海滩第一家族呢
众所周知,盛宣怀是李鸿章的钱袋子,是洋务运动的核心大脑,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创立的先行者和奠基人,近代我国新兴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盛宣怀的掌控。晚年盛宣怀官至邮传部尚书,从一品大官,政治地位显赫,另一方面他手头把控着中国工商业的经济命脉,属于其家族的工商各类产业也不在少数,据估算他的家族财产总和在20亿两白银左右,完全可以称得上上海滩的第一家族。
盛宣怀官越做越大,他也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在的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都奉他为创始人。
另外,盛宣怀还还掌握了中国的铁路大权,最后辛亥革命也是由于盛宣怀向朝廷建议将地方民办的铁路收归中央所有,才引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葬送了大清王朝。
中国通商银行也是盛宣怀在1897年上海创立。进入民国后,盛宣怀从日本回国,先后两次担任湖北汉冶萍公司的总经理。1916年盛宣怀走完了其传奇的人生,他们家花了30万两白银给他治丧,轰动了整个上海。
❸ 50分 民国时一块大洋能买多少东西
白银作为合法货币是在明末时期出现,银元的出现,是在此时期的后面,乾隆时间才开始铸造银币。随着鸦片战争爆发政府赔偿了大量的白银,鸦片太多了,大量的白银流入了其他的国家。清政府引进了国外的铸造货币的机器,才开始了银元的流通历史。
当时的银元购买力还是很充足的。房租价格在5~10银元之间,一壶茶的售价在0.2银元,看一场电影需要花费0.3~0.8银元,穿衣方面,中山装5银元,皮鞋的价格是8~12银元之间,这是在大城市,小城市的话会低一些。所以,根据以上来推断,一块大洋放在现在的市场上,购买力差不多相当于150元人民币左右。
❹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袁大头)的实际购买力还是比较彪悍的,也就是说还是比较值钱的。
当初的货币政策还没有转型成为现代的信用货币,一直到1932年开始推动“改两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银两和银元并用的状态。人们还是喜闻乐见“真金白银”这类硬通货。
1919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伙买了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块大洋;1924年在阜成门的胡同中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西直门的先不算了,单算阜成门的那套小一点的,现在房天下类似房源的7月份报价是7200万人民币不含税费。按照房价的价格比照,1块大洋价值在9万人民币;
所以你会惊讶地发现,怎么民国一块大洋能从83元人民币比对到9万人民币,都能找出依据。
然而袁大头的最新收藏价格。通常在700元左右,当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万的价格。
❺ 中华民国三年白银壹员元大头我这个比一般的要大点 非常白银 侧面看上去有光泽 帮我看看啊 值多少钱
中华民国三年白银壹员元大头我这个比一般的要大点 非常白银 侧面看上去有光泽 帮看看属仿制劣质工艺品 值1--2元钱
❻ 民国的时候一块银元能买到什么东西
在我国铸造的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或“大头洋”,它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北京政府铸造发行的。
民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头绪纷繁,货币问题尚无时间作更多的研讨,市面上流通的银元仍然以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为主,还有些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等。到了民国三年(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民国三年由天津造币总厂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币为国币,随后南京、广州、武昌等造币分厂也开始按规定的重量和成色仿铸这种新银币,流通全国。袁世凯头像银币面值分别为壹元、中元(五角)、贰角、壹角4种;直径分别为39、31.5、22.6、18.6毫米;成色分别为90.4%、78%、70%、70%;重量分别为26.6克、13.5克、5.3克、2.7克。由于这类袁世凯头像银币形式统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了社会认同和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
“袁大头”银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侧身像,上方是铸造年份“中华民国某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二株嘉禾花纹,当中衬托着“壹圆”面值字样。根据“袁大头”的铸造年份、铸造样式和铸造地点不同,“壹圆”面值的“袁大头”一般可分为六个品种。
1911-20年间,上海的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 30斤大米;猪肉每斤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1920-1926年间,在上海的大米价格为每市石(160市斤)9.5银圆,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 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
❼ 1925年的中国上海当时流通是什么钱币
当时的国定货币是银元
1914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趋多元化。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❽ 民国白银和现在白银的差价多少
根据报价,就可以算出差价。
❾ 民国时期一块银圆当多少钱用
银元的购买力
银元包括刚开始流通的法币,购买力非常高,一元的购买力以一般小康人家为例,月薪15 元,一桌酒席四荤四素当时要2元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一月工资12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5元左右,当然如何理解上文中的小康是很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购买力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比如当时没有电视,就不存在电费和闭路电视费或者加密电视费,当时没有多少私车,所以油费在家庭里面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时没有电话、电脑和手机,我们的通讯费、上网费及增值业务费也是不存在的,我感觉,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有点类似于现在中国有些边远地区的小城市的生活状态,大家的收入主要还是用于吃上面,所以现在就算是在北京上海,光是每天买菜做饭是不用花多少钱的,1000元足够了,所以这个35元:1元的比例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
相关家族的经验
我记得老爸说,其实就算是在解放前夕,爷爷每个月6个银元,也可以养活一大家人,我的理解是能保证温饱,考虑到当时的生活质素比较低,粗粮和必要的副食品就可以让一家人保证基本的营养,所以,我坚信35元:1元的比例是合理的。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将银圆收回。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1948年金圆券风暴后,银圆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国民党政府并短暂发行等同于银圆的纸币,称银圆券。随著国民党撤出中国大陆,银圆及银圆券均在数个月后在中国大陆进入历史。但是在台湾,理论上法例所规定的中华民国货币仍然为银圆;新台币属台湾流通的货币,只具等同国币的性质。这情况一直维持至1990年代末,银圆方才正式完全退出舞台。但因为中华民国法规所定货币单位尚未全面改成新台币,所以中华民国现行法规所定货币单位折算新台币条例第二条规定,现行法规所定金额之货币单位为圆、银元或元者,以新台币元之三倍折算之,也就是一银元等于新台币三元。
(yejianbo)
❿ 那时候一块银元究竟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一块银元是一贯钱,相当于人民币100多。
当时的一块大洋能买到30斤大米,8斤猪肉。由于大米的价格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大幅波动,我们用猪肉的价格来算。当今一斤猪肉的价格在10块钱左右,也就是说,一块大洋至少能买到现在80块钱的东西。
(10)民国上海白银扩展阅读:
银元的发展:
20世纪初,一个银元可换128-140枚铜元;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1935年前,中国的货币制度采取银本位,白银包括银两和银元。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后一律使用银元。而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实行金本位,所以白银属一般商品。
1933年上半年,世界银价一度从每盎司16.5便士上涨至20.5便士,此时中国一下子便出口白银3400万两。而那些帝国主义把中国的白银运到伦敦高价出售,每装运1000万银元,即可获暴利400万元。在1934年一年中,仅上海流出的白银至少有2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