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集成电路产业受益股有哪些
集成电路产业概念股有哪些?集成电路产业概念股一览
集成电路产业概念股有哪些?集成电路产业概念股一览
根据《集成电路白皮书》,我国目前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设计部分占比在逐步提升,芯片制造部分有所下滑,封装测试部分基本保持稳定。芯片制造占比约为23%、电路设计约占35%、封装测试占42%。
总体来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全球整个产业链布局中依然处于中下游水平。不过,由于巨大的替代需求,近年来,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本土企业,其中不少为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可以对此保持关注。
集成电路设计
同方国芯(002049) :同方国芯受益于军工芯片国产化渗透率的提升和军用存储器的横向拓展。中国军工芯片市场容量60亿元,国产化率10%,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同方国芯的智能卡/智能终端亦在2015年迎来高速成长,国产银行卡、健康卡芯片等有望逐步爆发。
大唐电信(600198) :基带技术领先,汽车半导体芯片国内独家。公司旗下子公司联芯科技是国内TD-SCDMA和LTE基带/AP芯片主要设计公司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通讯专利,且芯片授权给小米投资的公司,未来在4G芯片领域有望有一席之地。
上海贝岭(600171) :中国电子整合旗下集成电路资产的路径已经愈发明确,作为其旗下唯一A股上市平台,上海贝岭的资本运作值得关注。2014年,中国电子整合了旗下华大、华虹等IC设计资产成立华大半导体,产业收入规模跻身全国前三名。
集成电路制造
三安光电(600703) :公司布局化合物半导体制造,冲击全球龙头。三安光电在国内率先进入6寸GaN领域,未来有望整合制造和设计,成为化合物半导体龙头。
士兰微(600460) :公司是中国IDM龙头,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分立器件、功率器件、LED驱动、MEMS传感器、IGBT、安防监控芯片等。公司未来按照电源和功率驱动产品线、数字音视频产品线、物联网产品线、MCU产品线、混合信号与射频产品线、分立器件产品线、LED器件产品线等七大产品线发展。
华微电子(600360) :公司是国内主要的半导体功率器件IDM,主要产品包括MOSFET、IGBT、BJT、二极管等,可用于汽车电子设备中。
集成电路封测
华天科技(002185) :中国营收规模第二、盈利能力最强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公司,公司甘肃、西安、昆山三地布局传统封装到先进封装全线产品。今年年初,公司与华天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封测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建设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
通富微电(002156) :巨头重要封测伙伴,公司国际大客户营收占比较高,海外销售占比超过70%,客户产品主要面向智能手机、汽车等高增长市场。
晶方科技(603005) :公司是封装绝对领导者,2014年成为全球第一家12英寸WLCSP封装供应商,为OmniVison、格科微等海内外CIS巨头提供封测服务。同时,公司还是苹果Touch ID封装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汽车摄像头、模组封装、指纹识别和MEMS封装。
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
七星电子(002371) :公司是A股半导体设备的龙头公司公司2014年9.62亿收入中,半导体设备达到4.64亿元,占比48.2%。七星的半导体设备主要用于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TFTLCD、电力电子等行业。在集成电路设备方面,公司12英寸氧化炉,65~28nm清洗设备,45~32nm LPCVD等是看点。
兴森科技(002436) 、上海新阳(300236) :12寸大硅片项目为中国集成电路提供最核心材料,两家公司联合新傲科技和张汝京博士成立的大硅片公司上海新升预计四季度能出12寸硅片样品,预计明年1季度实现量产,目前硅片产能大部分已经被预定。上海新升将弥补中国半导体产业最核心原料的缺失。国家大基金有意投资,且上海新升已经确定入驻临港产业园区集成电路基地,有望受益上海集成电路基金扶持。
B. 想要创业做集成电路相关的产业,想知道有没有扶持政策,前景怎么样。
集成电路行业基本概况分析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它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
由于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中都需要使用集成电路,因此集成电路已经广泛应用到计算机、家用电器、数码电子、自动化、电气、通信、交通、医疗、航空航天等诸多国家重要领域。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地区经济的晴雨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政策利好+市场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市场应用带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增速全球领先的势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已达1424亿元,2012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突破2000亿元。到了2014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增长至3015.4亿元。2017年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了5411.3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2.8倍,2010-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21.0%。截止到2018年Q3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已达到4461.5亿元,同比增长22.4%,预计2018年全年行业销售规模将达64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0-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C. 执着创芯六十年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守武不负党和国家的重任主要体现在哪
王守武:执着创“芯”六十年
□华良甫
·1919年,出生于苏州一户名门望族,4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40年代,留学美国,在普渡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并留校。
·1950年代初,携家人回国,参与组建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并获多项“中国第一”的成果。·1960年代,参与创建中科院半导体所,推动我国研发成功首个砷化镓激光器。
·1980年代,受命负责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工艺研究。
·21世纪,耄耋之年仍牵挂祖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
熟悉我国微电子科技领域情况的人们可能都知道,在该领域有三足鼎立一说,说的是黄昆、谢希德、王守武三位在解放初期从国外归来的博士、中科院学部委员。
黄昆、谢希德两位分别在晶格动力学散射理论和表面态物理方面卓有创建,而王守武则主攻半导体器件物理,偏重于应用。如今,这三位杰出科学家中的前两位已经作古,唯一健在的只有王守武先生。相对于黄、谢两位,王守武的知名度稍逊些,这可能与他一直在科研和产业化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有关。
今年是王老推动我国首个砷化镓激光器研制成功的第50个年头,也是他作为首批海归博士回国工作的第63个年头。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老在上海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化工作期间,笔者有幸参与接待,因而有机会结识这位享誉业内的科学家。以后,我还有几次机会见到他,最近一次是去年在美国他女儿家。当时,他思维清晰、记忆力强、声音宏亮,就是耳朵有些重听。尽管已是94岁高龄,但王老一直牵挂着祖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生产情况。
从那时起,笔者就很想把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王守武院士的事迹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在中国半导体科技和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有这样一位开拓者。
出身望族的“海归”
王守武1919年出生于苏州的名门望族。父亲王季同(1876~1948)是留英学者,1927年随蔡元培先生筹备中央研究院,在数学和机电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王守武4岁随父来上海,少年时期基本在苏州、上海两地生活读书。
高中毕业前夕,因疟疾重犯,耽误了学校的年末考试和苏州全区的毕业会考,只拿到肄业证书的他无法入读清华、燕京等名校,只得听从曾留学德国的大哥的建议,进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学习。一年后,他重回苏州中学参加会考,拿到了高中文凭,才正式成为同济大学机电系的学生。
1941年毕业后,王守武曾到工厂短暂工作几年,之后转到同济大学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憧憬“科学救国”的王守武于当年10月入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工程力学,翌年6月,获硕士学位。因各门功课成绩优异,校方资助他攻读博士学位。此时,正在兴起的量子力学引起王守武的兴趣,他便从工程力学转向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研究,并于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从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身在美国的王守武归国心切。他以看望年迈多病的寡母为由,抓住时机,携同在美国留学的夫人葛修怀女士(上海籍),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于1950年回到祖国。由此,王守武开始了为国效力的生涯。
从零开始的突击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半导体技术被列为当时四大科研重点之一。中央有关部门决定,由黄昆、谢希德和王守武等知名学者在人才培养和开拓性研究方面进行突击。
王守武在美国学的主要还是偏物理本身的内容,但他深知半导体工作的重要性,毅然中断其他科研项目,全身心投入半导体研究,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首先抓的是晶体管中最基本的材料——锗的制取。
他一面抓锗材料的提纯,一面亲自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拉制半导体锗材料的单晶炉,并于1957年底拉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根锗单晶。同年11月底到次年初,王守武与同事合作,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锗合金结晶体管,并掌握了锗单晶中的掺杂技术,能控制锗单晶的导电类型、电阻率及少数载流子寿命等电学指标,达到了器件生产的要求。
1957年,林兰英博士回国,王守武亲自去她住的宾馆,成功将她动员到半导体工作组,就任材料研究组组长,具体实施硅单晶的拉制。在王守武、林兰英和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根硅单晶于1958年7月问世。
为了促进我国第二代(晶体管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在王守武等的组织领导下,1958年,我国最早的一家生产晶体管的工厂中国科学院109厂创立,从事锗高频晶体管的批量生产。在人员和设备都较欠缺的情况下,全厂人员奋战到1959年底,为研制109乙型计算机提供了12个品种、14.5万多只锗晶体管,完成了该机所需的器件生产。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在两年内,一项产品、尤其是尖端科研领域的产品能实现从零开始、完成从研制到生产的整个过程,实属罕见。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和中科院的委托,王守武开始筹建中科院半导体所。1960年9月,该所成立,王守武被任命为首任副所长,全面负责科研业务管理和分支学科开拓的筹备。以后,在检测设备、统一标准,特别在我国首个砷化镓激光器研究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还建立了半导体测试中心。
再次受命担重任
文革中,王守武遭受不公正待遇,备受诬蔑和诽谤,但他仍利用机会阅读文献,紧盯国际上迅猛发展的集成电路技术。
文革后期,周总理要中科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王守武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对耿氏器件中的雪崩驰豫振荡作了深入探讨,相关论文在1975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宣读,受到国外同行好评。当年的《中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这篇论文。
1978年10月,中科院主要领导请王先生出马,要他全面负责4千位MOS随机存储器的研究工作。这是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要在不到4×4毫米见方的单元硅片上,经过40多道工序,制作出由1.1万多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构成的电子电路。如果单项工艺的完好率达到95%,芯片的最终工艺完好率也只有13%。要制作出样品,并有一定的成品率,谈何容易。
王守武从稳定工艺入手,跟着片子的流程,对工艺线的每道工序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要求各工序的负责人,详尽地定出各自的操作规程。定好后就严格执行,未经工艺负责人应允,不许随意更改。
1980年,刚刚过完春节,上级要王守武去中国科学院109工厂兼任厂长职务,开展4K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推广工作,从事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的集成电路生产试验。
当时,国际上微处理器迅速发展,电脑即将推向社会,进入家庭已成趋势,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及配套设备、基础材料研制工作,由此成为当务之急。1983年,年逾花甲的王守武再一次受命,出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集成电路顾问组组长、国家科委半导体专业组组长,挑起了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会战领军者的重担。
院士当厂长
回顾王守武的经历和贡献,有一个单位和职务不得不提,那就是我国第一家半导体器件厂——中科院109厂(中科院微电子所的前身)。所有介绍王守武的文字中都会有这样的表述:1958年,他亲自创建中国科学院109厂,实现了锗高频晶体管的批量生产。1980年至198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109厂厂长。
院士为何答应任厂长?对此,原中科院109厂党委书记张钟达和原109厂总工办主任马文杰曾撰文介绍:
1980年代初中期,王守武回到他20多年前创办的109厂上任的直接原因,是保证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计划,保证已获国家批准的109厂现代化引进线的建设更先进、更科学、更能起示范样板的作用;而更深层次的考虑,是他对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当时的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只有把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成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才有出路。要进行工业化的集成电路生产,生产线就必须是条件稳定、设备稳定、操作稳定、工艺稳定、实施科学管理的受控生产线。也就是说,王先生是怀着对国家集成电路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来进行一项全新的探索。
张钟达和马文杰举了一个例子,工业化生产要求高纯度,必须实行管道化运输,为保证气体质量,王先生要求数十米长的气体输送管道要能抽真空,而且真空度要保持24小时不发生变化。可管路上使用的气体表几乎个个都有微漏气,达不到这个要求。怎么办?他就让大家将零件一个个拆开,分析每个零件的作用,查找漏气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改造。最终,问题解决了。
执着的“八级钳工”
王守武知识渊博,工作严谨细致,什么事都要搞清所以然,认真到几乎执着的程度。
对基础辅助材料、超纯水(纯度达99.99999%以上)、MOS级化学试剂,他都一丝不苟地进行分析、测试;对设计版图,他反复对比、修改、优选。为提高集成电路成品率,他要求每一道工序成品率要在95%以上,关键工序完好率要达99%以上。
他身教重于言教,样样事情都是从自己做起。所用设备、仪器、仪表,一台台、一件件认真检修检测,并加以必要改造和革新。光刻机有渗油、蒸发台铝的厚度和致密度性能不稳、椭圆偏振测厚仪经常有小毛病……都是他蹲在现场,甚至趴在地上查原因,换配件,一一解决。
有一台长期被弃之一旁的国产切片机,老线上还需要用,维修的技术人员修了好几次就是修不好。王守武亲自动手,分析机器的机械动作原理、各部分控制电路的功能作用、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大家一定要把它修好。六十多岁的他,有几次都是和大家一起,在地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修好了电路,重新加工更换了丝杆,使这台老设备重又焕发青春。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以至于王守武在行业内享有“八级钳工科学家”的雅号。
用了一年时间,他把256位MOS随机存储器最高批量成品率提高到了当时国内前所未有的水平,最高一批达40%。当时在亚洲地区,这仅次于日本。
难忘“上海缘”
当时,上海是全国集成电路工业的主要基地,承担全国80%集成电路的生产。因为组织领导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工作,王守武那段时间常来上海。笔者当时正在上海市大规模集成电路会战组工作,所以接触他机会较多,印象最深的是他日夜奋战,从不计较工作时间,总是毫无保留地尽自己所知、所能帮助年轻人。哪里最困难,问题最多,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1世纪初,已80多岁的王老先生两次来沪,关心了解上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成品率、成本、质量、配套能力,还深入到浦东张江“中芯国际”工厂的第一线问这问那,到“贝岭”、“先进”、“新科”等集成电路企业了解情况。
当年在上海和他一起参与过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会战的科技人员,至今仍非常怀念在王先生领导下,为国家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夜拼搏的那段难忘岁月。
D. 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指哪些内容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置了分阶段目标,部署了“7+2”共九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对推进规划实施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规划纲要》按照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的原则,部署了“7+2”的重要任务:
“7”是指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2”是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的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任务。
《规划纲要》指出,上海要充分发挥好龙头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具体来讲:
上海要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
江苏要发挥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要发挥浙江数字经济领先、民营经济发达等特色优势,整合提升一批集聚发展平台,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
安徽要发挥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规划纲要》强调,要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面向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八大领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在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全球维修、总集成总承包、市场营销、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绿色节能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
同时,《规划纲要》还从以下四大方面部署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教育合作发展方面,《规划纲要》明确,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上海电子信息、江苏软件、浙江智能制造、安徽国际商务等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培养高技能人才。
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方面,《规划纲要》明确,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降低汽车、飞机、船舶、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进入门槛,积极招引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拓建立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方面,《规划纲要》明确,中心区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推动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
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规划纲要》明确,推动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长三角制造网络等优势,打通行业间数据壁垒,率先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平台。
此外,打造“数字长三角”的重要举措中,《规划纲要》明确,要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
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
加快建设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平台为主体、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
全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推动安全技术手段研发应用,遴选推广一批创新实用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
其他部署还包括:
以十大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打造数字长三角,共建工业互联网
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升级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
E.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区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 公司于2001年4月10日取得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浦东新区分局颁发的3101151016082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本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亿元。成立时出资方为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3.12亿元,占52%股权)和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2.88亿元,占48%股权)。2005年7月浦东新区国资办将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所持有的48%划拨给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为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2007年1月,张江高科(600895)拟向公司增资,增资金额总计人民币67,365 万元,其中人民币24,000 万元作为注册资本金,其余作为公司资本公积金。增资后,公司注册资金为40,000 万元,其中张江高科(600895)持有60%的股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持有40%的股权。
法定代表人:刘樱
成立时间:2001-04-10
注册资本:76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1500060957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东路1387号20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