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马车的历史是怎样的
所谓车就是利用轮子在地面上行驶的交通工具。罗马帝国时代
❷ 马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马车是马拉的车子,或载人,或运货。马车的历史极为久远,它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漫长。一直到19世纪,马车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喜欢马车的优雅和诗意,喜欢乘坐马车从容地穿过乡村大道或古旧的城区街巷去访问朋友。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车轮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至此,马车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❸ 马车的来历
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马车除作为战争工具外,主要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北方一些城市普通人家仍然不敢擅自乘用马车。但是,在华洋杂处的上海滩却是另一番情景,洋人才是租界真正的主人。19世纪50年代,马车是上海租界中少数外侨的代步工具,有时也作为闲游消遣之用。这些西方式样的马车为金属所制,行驶速度很快,车上可坐四五人。到70年代初,马车增多,租界内开始出现了经营出租马车的马车行。从此,马车逐渐由私人代步工具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当时主要为中上曾人士所雇乘。
20世纪初,马车在上海已十分盛行,并出现了一种装有钢丝橡胶轮的小型马车,可由乘车人自己勒缰,因而迎合乘坐者的心理,曾风行一时。据统计,至1906年,仅公共租界出租马车就有711辆,私人自用马车更达976辆之多。以后,随着电车、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行的开办及黄包车行盛行,马车业逐渐衰落。
❹ 上海街上最早出现马车是在什么年代
上海街上最早出现马车是在19世纪70年代,相当于清朝光绪年间。 清末民初,马车曾在上海滩风行一时。马车最初从西方输入,为租界洋人的代步工具。四个铁轮者居多,驾车的马有单马、双马两种。车座式样分轿子式的“轿车”与敞座的“篷车”,还有车后竖有铁柱,上张车盖,是介于轿蓬之间的一种。这几种马车上的设备都非常考究,尤其是轿车,绿呢的窗帘,白铜的痰盂,车光的镜子,插花的瓷瓶,冬天铺上狐皮褥垫,备有白铜手炉、脚炉,车厢内一派春意。此外,另有一种橡皮钢丝双轮小马车,叫做“亨士美”,可以自动扣缰,驾上披锦挂彩的阿拉伯名马,最称时髦。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开始在上海设马房,出租马车。上海第一个乘坐马车的中国人是海上寓公、杭州客商程定夷。由于制造工艺落后,最初国产仿西式的马车不太坚固,车轴容易断裂,车祸时有发生,当时有“乘马坐轿三分命”之说。除了喜好模仿洋人的时髦公子外,乘坐者很少。后来经过改进,质量提高,乘坐者便日渐增多。一般公馆人家,都雇有马车夫,备有马车。官绅富豪、王孙公子、闺阁千金,出门都爱坐马车,成为一时之时尚。民国初年,袁世凯的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便好乘坐双轮马车,他后来在外白渡桥被刺殒命就是坐在双轮马车之中。当时一般官眷爱坐轿车,取其庄重;阔少、闺秀则多爱篷车,以便游目四骋。坐马车兜圈子、游名园,是最出风头的事情。当时四马路(福州路)为市中心区最热闹处,马车出游,必兜四马路。有闲者往往下午到四马路沿街茶馆泡上一壶清茶,临窗而坐,观赏过往马车以为消遣。 一般平民百姓无力购置马车,可向马房租用,包月或临时雇坐。清末民初,几乎每条街上都有马房,以白克路(今凤阳路)的“龙飞”最为著名。还有一些马车夫自备的破旧马车,沿街兜客,称为“野鸡马车”,多集中于十六铺码头一带,车厢可坐四人,满座开车,车资每位铜元三枚。当时租界有条规定:如西人马车在前,后面的华人马车不准超越,违者罚款。而华人马车在前,后面的西人马车超越则不在此例。 民国元年以后,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兴起,马车必然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自20世纪20年代起日趋衰落。至1937年抗战前,全上海仅剩8匹马、8辆车。抗战胜利后,马车又曾出现于上海街头。但论速度、论气派,马车远不及汽车;论便捷、论实惠,马车又无法与当时流行的三轮车相比,所以不再受人欢迎。到解放前夕,只有在北火车站和大世界附近还偶而能发现马车的踪影。解放后,马车最终在上海销声匿迹。
❺ 马车的由来
谁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马车?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一直有争议。4月25日,在首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汽车文化论坛上揭开了谜团:经国内史学界研究证实,4000多年前的夏“车正”奚仲发明了马车。
奚仲,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也是薛国的祖先。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经考证,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致认定:夏“车正”奚仲是“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的奚村,古称奚邑。
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介绍说,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他指出,虽然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但根据记载,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马车的发明,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但解决了落后的交通问题,而且还促进了道路设施的发展,扩大了商贸运输和文化交流活动。
❻ 世界上第一辆马车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发明世界上第一辆马车的国家是中国,马车的发明者是4000多年前生活于夏王朝初年的奚仲。
马车的发明,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但解决了落后的交通问题,而且促进了道路设施的发展,扩大了商贸运输和文化交流活动。
奚仲造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而马车在商代被大规模地应用到战争中,大大提高了战争的机动性,从而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6)上海马车历史扩展阅读:
国内首部反映远古年代故事的电影《车神奚仲》在山东枣庄薛城举行开机仪式,导演李克龙携尚华、谭建昌、郭金杰、张昊等主演悉数亮相,侯耀华、刘兰芳两位艺术家前来捧场。
作为国内首部以远古时代为背景的影片,《车神奚仲》在服装、化妆、场景三方面都进行大胆尝试,演员甚至会穿兽皮、树叶还原原始社会末期人文风貌。
谈起对这一题材的选择,导演李克龙表示,“国内目前还没有反映原始社会末期这一历史时代的影片,拍摄这部影片也是为了让现代人在享受汽车便利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汽车始祖奚仲是我们中国人。”
❼ 马车有怎样的发展历史
车最早是由人来推挽的。当人们已经能够驯服牛、马等牲畜后,人们又用牲畜来牵引。畜力车比人力车载运能力大,而且速度也快,行驶里程也更远。单驾两轮车是畜力车的最初韵形式,但后来就用两匹或四匹马驾车和牵引。驾车的马称为服马,而在两侧同牵引的则是骖马。而古代埃及,则又发明了一种轭,将轭加在牲畜肩上,通过制成弓形的部分和加上垫子减轻绳索的压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马车逐渐成为陆地上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在战争中,马车还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以其快速、冲击力强而成为诸兵种中的王牌之师,在中国的商周时代,一国的军事实力甚至还要以战斗马车的数量来衡量。
在欧洲,罗马帝国普遍采用马车来运送邮件。随着商业的发展和马车道路逐渐发展,陆上的交通运输任务几乎都由马车来承担。欧洲中死纪,19世纪,马车的运用已十分普遍,到了20世纪,马车改变以往的木铁结构,采用橡胶轮胎和滚珠轴承,同近代运输工具铁路列车和汽车并存。但后来马车的长途运输,逐渐为铁路运输所取代,陆上短途运输也遇到了汽车强有力的竞争。马车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❽ 古代马车的来历
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马车除作为战争工具外,主要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北方一些城市普通人家仍然不敢擅自乘用马车。但是,在华洋杂处的上海滩却是另一番情景,洋人才是租界真正的主人。19世纪50年代,马车是上海租界中少数外侨的代步工具,有时也作为闲游消遣之用。这些西方式样的马车为金属所制,行驶速度很快,车上可坐四五人。到70年代初,马车增多,租界内开始出现了经营出租马车的马车行。从此,马车逐渐由私人代步工具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当时主要为中上曾人士所雇乘。
20世纪初,马车在上海已十分盛行,并出现了一种装有钢丝橡胶轮的小型马车,可由乘车人自己勒缰,因而迎合乘坐者的心理,曾风行一时。据统计,至1906年,仅公共租界出租马车就有711辆,私人自用马车更达976辆之多。以后,随着电车、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行的开办及黄包车行盛行,马车业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