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归因分析法

归因分析法

发布时间:2021-05-11 03:12:35

1. .什么是归因它有哪些原则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成功或者挫折的时候,习惯性地在心里对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心理过程。
原则:
面对成功或者失败时正确的归因原则:
如何利用归因论的原理进行正确的归因,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呢?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1.当自己面对失败时:
同学们应该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失误和复习方向偏离等这些相对不稳定(即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内因,不要把原因都推到自身因素之外。主要是明确失败的真正原因,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承担责任,并调整自己主观态度与努力程度,争取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当然,有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一找自身努力之外的某些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身体原因、环境干扰和试题难度太大等等。
上述两种归因原则最好同时使用。一方面,首先要强调自己的主观努力,要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真正问题,不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都推脱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与改善的客观原因上,甚至养成一种“蒙混过关”和“推卸责任”的不良心态。否则你就不能真正的汲取教训,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也就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事实,适当关注客观原因,有时候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理由”,缓解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避免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障碍,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支撑,让自己重新拾起自信,从失败中寻找一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两种归因原则的联合使用,往往有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责任心与自信心,防止自卑感产生甚至自暴自弃现象的发生,促使自己加倍努力地学习,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复习的方向性,做到持之以恒。

此外,同学们一定不要把自己的一次或者几次失败归因于“智商低、能力低”,更不能因此贬低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托马斯•爱迪生也是以自己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探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学们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可贵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
2.当自己面对成功之时:
对失败教训的总结与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同样重要的。
对成功的归因的指导原则是——肯定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结果。同学们要积极暗示自己:今天的“秋雨”是昨天的“春风”的结果,今天的“春华”又必将导致明天的“秋实”!

2. 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 归因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怎么计算

一、归因危险度计算公式:AR% =(Ie-I0)/Ie×100%

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意义该指标反映某因素的暴露者中,单纯由于该因素引起发病的危险占整个病因的比例。

二、相对危险度计算公式

RR=暴露组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对照组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

1、归因危险度(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

2、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指标,但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同。

3、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的危险增加的倍数;

4、AR则是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

(3)归因分析法扩展阅读

相对危险度表明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是对照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多少倍。说明暴露组发病或者死亡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倍数。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的关联的强度越大。其数值意义:

1、RR为0.9~1或1.0~1.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2、RR为0.7~0.8或1.2~1.4,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弱的关联;

3、RR为0.4~0.6或1.5~2.9, 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中的关联;

4、RR为0.1~0.3或3.0~9.9,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强的关联;

5、RR小于0.1或大于10,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关联很强

4. 什么是归因的方式

归因方式,指的是:人总结成败的方式决定其心情和发展。
当人们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件做归因时,通常遵循三大线索:一是外部归因,即把所发生的事归结为外在情境因素;二是内部归因,即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内在的因素,如性格、努力程度以及情绪等;三是综合归因,即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工作没做好怪领导出难题,这是外部归因;
工作没做好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是内部归因;
工作没做好,既分析此次任务的特色又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是综合归因的结果。
总做内归因的人又被称作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他们相信事在人为,他们把成功归于个人的努力,把失败归于个人的疏忽。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做外归因的人又被称作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他们把成功归于运气,把失败归于命定,他们相信人的命运受环境摆布。

5. 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正确归因是我们遇到问题时的正确态度。(遇挫折向内归因就可从低谷走向高峰,获佳绩不能向外归因就会从高峰跌入低谷。)

归因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人们总是喜欢为自己和他人身上发生的各种事寻找一些原因,因为如果找不到一定的原因,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譬如学生考了低分,要找考试失利的原因,公司经营不善,老板要找找原因,是手底下员工无能,还是自己领导无方。可见归因大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用来评价人们过去的表现,另一方面用来决定未来面对相同情境时人们如何行动。

(5)归因分析法扩展阅读:

正确的归因方式

1、多做内部归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般情况内因是导致任务成败的重要原因。努力程度是内因的一种。面对失败归因为自身努力程度,可以让我们知道需要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成功归因为努力程度,可以增强成就感和自豪感。

2、多观察,全面归因

多做内部归因,不是意味着每次都做内部归因,更不是说只做内部归因。归因要全面才能有利于我们多方面的查漏补缺、全面的进步提高,避免同样的错误和失败。要做到全面归因就是要求我们多观察,实事求是的结合实际,去分析看待事件产生的原因。

比如,当我们做成某件事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我行”、“我有能力”,而是具体罗列出导致此次成功的内在因素并加以全面总结,同时也要研究具体是哪些外部因素使得我们成功,争取相同任务时创造类似外部环境。

6. 什么是归因分析,归因分析如何计算

1、归因理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专周围环境中的各属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2、归因分析的基本流程:

(1)感知,观察,人必须感知和观察行为。

(2)判断,决定是否是故意的,人必须相信一个行为是故意做的。

(6)归因分析法扩展阅读:

三度归因理论:

H.凯利提出的三度归因理论,又被称为多线索分析理论,或称共变归因理论,是凯利在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多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归因的。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且利用“共变原则”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凯利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的归因: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

7. 归因理论的韦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韦纳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在分析其根由时,主要有三个维度与六个因素。三维度与六因素的结合见下表: 稳定性 内/外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 + + 努力程度 + + + 任务难度 + + + 运气好坏 + + + 身心状况 + + + 外界环境 + + + 总结
上述这些归因理论都是继承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家”的传统,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在归因上是进行因果分析的。事实上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行事。D·卡内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们不把人看成是“朴素心理学家”,而看成是认知经济学家,在归因上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卡内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某地家庭都有6个孩子,多数是3男3女。问你这3男3女的出生顺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个可能性大。一般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实际上这两种顺序有同样的可能性。因为3男3女的出生顺序有20种可能,其中类似前者的只有两个,其余18个都是混合型的,混合型有代表性。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问你班上哪个同学影响大,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那个人往往被认为影响大。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8. 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归因方式的分析是运用了社会统计学中的哪种统计分析方法

大叔,30是情节与归因方面的风险性运用的社会统计学中的那种总结婚,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是很好的

9. 韦纳归因理论的关键点是什么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20世纪70年代初,韦纳尝试用归因解释成就动机,从而创造性地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至今仍颇有影响力的动机归因理论。
在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他首先确定了成就情境中成败归因的最显著的原因知觉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同一种活动情境中的原因知觉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情境中的原因知觉更是千差万别,为了寻找众多的原因知觉内在的共同特性,韦纳通过逻辑和经验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相关法、多因素分析法、多元方差分析)确定了原因的三个维度:(1)原因源,原因源是指原因是行动者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的原因,如考题难度是外部原因,能力是内部原因;(2)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原因能否受行动者主观意志的控制,如努力的可控性较高,能力、运气的可控性较低;(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原因是否随时间而改变,如运气很不稳定,而能力较为稳定。韦纳进而提出了归因的三维结构模式:原因源×可控性×稳定性。他认为对任何一种原因知觉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表3-1列出了他对于学业成就归因中一些常见的原因知觉的原因维度的分析。
表3-1常见原因知觉的维度分析

原因源 可控 不可控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内部 持久的努力 一时的努力 能力 心境、疲劳技能发挥
外部 他人的持久努力
他人的偏见 他人的一时努力
他人的帮助 他人的能力
任务难度 他人的心境
运气、机遇
可以说,韦纳对于原因维度的确定是他对于归因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韦纳对于归因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使我们对于归因的关注不再仅仅局限于归因本身,而开始探索归因对于后继行为的影响。韦纳认为,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行为后果与后继行为之间的中介认知过程,对行为后果所作的归因会影响到对下次结果的预期及情感反应,而预期及情感反应又成为后继行为的动因。他曾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动机归因模式,来表达存在于归因、情感、行为预期与行为之间的这种动力关系:

10. 人际归因理论是什么

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以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提出一些新理论,如B.维纳、L.Y.阿布拉姆森、H.H.凯利、E.E.琼斯等人。70年代归因研究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一个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动为何如此感兴趣,他像一个“朴素心理学家”那样去寻求对行为的因果解释。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可能由于个人原因:他不聪明、不努力等;也可能由于环境原因:课程太难、考试不合理等。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如果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心情好或机遇好等暂时因素造成的,那么就不会期望他将来还会做得出色。
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三、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阿布拉姆森、M.E.P.塞利格曼和T.D.提斯达尔等人于1978年进一步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3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如一个学生由于数学老师的偏见在数学考试上总是取不到好的分数,于是他放弃对数学的努力,这是习得的无能为力的表现。他的这种无能为力如果只表现在数学一门课程上就属于特殊方面,如果也扩散到其他课程上,则属于普遍方面。
如果一个学生数学考试失败了,我们应看其原因属于【表】中的哪一栏,如果属于内部-稳定-普遍一栏,就可以预测他将来在各门课程考试上都不会好;如果属于内部-稳定-特殊一栏,则只能预测他将来在数学考试上不会好。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在1973年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以教授甲批评学生乙一事为例,我们既可归因于学生乙,如果学生乙懒惰;也可归因于教授甲,如教授甲是个爱批评人的人;又可归因于环境,如环境使教授甲误解了学生乙。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问题在于要找出一个真正的原因。凯利认为,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一致性是指该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如果每个教授都批评学生乙,则教授的行为是一致性高的。一贯性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教授甲是否总是批评学生乙,如果是的,则一贯性高。特异性指行动者的行为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如教授甲是否在一定情况下对学生乙如此,而对其他学生则不如此,如果是的,则特异性高。凯利从这里引出结论说,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特异性低,则应归因于行动者。这就是说,其他教授都不批评学生乙,教授甲总是批评学生乙,教授甲对其他学生也如此,此时应归因于教授甲。如果一致性高、一贯性高、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对手。这就是说,每个教授都批评学生乙,教授甲总是批评学生乙,教授甲不批评其他学生,此时应归因于学生乙。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低、特异性高,则应归因于环境。这就是说,其他教授都不批评学生乙,教授甲也不总是批评学生乙,教授甲只是在一定情况下批评了学生乙,对其他学生未加批评,此时应归因于环境。凯利强调了三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这个理论是个理想化的模型,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型所要求的全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解释行为呢?凯利提出了因果图式的概念。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即图式,以此解释特定的行为。如父亲拥抱儿子这件事,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是父亲是个热情的人,另一个是儿子作了什么好事。如果我们知道儿子没做什么好事,那么我们会认为父亲是个热情的人。如果我们知道父亲不是个热情的人,那么我们会认为儿子做了什么好事。
五、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琼斯和K.E.戴维斯1965年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对应推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一个人关于行为和行为原因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站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单是关上窗户的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行动是由于凉。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如一个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对晚会很感兴趣,这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说法,从这个行动很难推断其真实态度。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如上述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晚会很糟糕,这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它很可能反映出行动者的真实态度。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上述这些归因理论都是继承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家”的传统,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在归因上是进行因果分析的。事实上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行事。D.卡内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们不把人看成是“朴素心理学家”,而看成是认知经济学家,在归因上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卡内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某地家庭都有6个孩子,多数是3男3女。问你这3男3女的出生顺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个可能性大。一般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实际上这两种顺序有同样的可能性。因为3男3女的出生顺序有20种可能,其中类似前者的只有两个,其余18个都是混合型的,混合型有代表性。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问你班上哪个同学影响大,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那个人往往被认为影响大。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阅读全文

与归因分析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嘉盛外汇时差 浏览:980
可转债与可转债基金的区别 浏览:153
4月10日北上资金 浏览:506
调研投资者赔偿基金 浏览:326
2017我国消费贷款不良率 浏览:345
红绿灯股票 浏览:319
天盛中国投资集团 浏览:906
米高梅股票 浏览:38
购买基金从什么时间起算 浏览:691
基金黄陈 浏览:112
只投分级基金 浏览:6
a类期货公司相关股票 浏览:487
东阿贷款5万 浏览:585
立华投资王政 浏览:35
奥西康价格 浏览:964
外汇微盘哪个好 浏览:2
助学贷款有多少人逾期 浏览:819
贵港国海资金账号5位升为 浏览:503
中国国际投资股份集团有限公司 浏览:59
开立外汇经常项目账户应注意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