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温州炒房团最近都在炒什么呢
不合法的话哪会有那么多人去做,国家早管了。这是市场行为,国家不管。不过听说现在温州人都投资古董比较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⑵ 温州炒房团是怎么回事
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置业。“温州的房地产开发规模相当于江西一个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温州市建设局房地产开发处副处长李祥川透露说,炒透本地楼市后,温州人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
在外地有160万温州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国外的温州人在国内投资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
一位温州购房团的成员告诉记者,“温州现在是全民炒房。按照回报率15%计算,这比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赚钱,可谓‘温州第一产业’。”
业内人士分析,温州人炒房很有特点:商铺、公寓、别墅是温州人炒房的首选。据调查,有在沪购买商铺意向的温州人群中,半数以上喜欢购买30万至50万元的小商铺,另有一小部分合股购买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的整层商铺、写字楼。此外,温州人有钱,屡屡采用一次性现金付款的“款爷”作派,让世人称奇。
中介一条街:炒房如炒股
“房屋面积155平方米,原价4698元/平方米,成交价:按原总价加17.8万元……”这是记者近日在温州新世纪D1幢底层的一家房产中介商那里看到的一份房屋买卖合同。此次成交的是位于温州新城区的恒达·假日花园的一套期房。
记者自称是来自杭州的买房客。该房产中介的负责人周先生热情地介绍说,恒达·假日花园今年2月份刚刚开盘,要到2005年才全部交付使用,现在这个楼盘的许多房子都在房屋中介处挂牌,一般每套已经上涨了20万元左右。
“你可以买下来,然后加两三万元放在我这里,也许明天就出手了。”周先生热情地鼓动。
“这个地方可是一天一个价。”他强调说。
记者问他有没有现房。他回答说:“这里都是炒期房的,哪里有什么现房?”似乎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他又出示了另外一个名单:“你看,中心花园刚开盘第二天就有人来挂牌了。”记者扫了一眼,两套房子的登记资料上赫然显示:“加5万元”。
与周先生毗邻的“诚信房产中介”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在她这里登记挂牌的除了已经正式开盘的期房,还没有正式预售的“房号”也不少。
站在新世纪花园D1幢的楼下,只见房产中介一字排开,总数超过20家。据周先生说,常来这里的专业炒房客不下1000人,其中大约有30多名温州永嘉的家庭妇女几乎天天在这里转悠,就像一些大中城市的股民每天看股票一样。杭州新政封杀炒房
在温州市面上,开发商手中的一级市场几乎没有存量房,他们以各种形式收取定金,相当一部分3年以后才可能到手的房子在二级市场上已转了五六手了。
有圈内人士披露,按照常规操作手法,有门路的直接从开发商手中拿到预定号,过段时间抬价卖出;接手者再次抬价、再次脱手;更新的楼盘推出时,又以提高了的房价行情作参照定价,并开始新一轮的炒卖过程。如此周而复始,房价扶摇而上。“温州的房子和楼花像接力棒似的,在炒家手中一路传递。炒家似乎至今尚未被套牢过,而且是屡买屡赚,这使得温州人把投资热情几乎全都落到了房地产上。”
在温州炒得不亦乐乎之后,投资客开始走向全国:一般由温州某媒体刊登外地某市的看楼广告,出面广招投资客,组成“温州购房团”。这些购房团大多由一些温州企业老总的太太牵头,所以购房团也被称为“太太团”。据说这些购房团操作已经非常专业和熟练。
上海和杭州成为受温州购房团影响的“重灾区”。以杭州为例,根据杭州市国土局估计的两组数据:一方面,购买杭州商品房的人,本地人不到50%,而温州的投资客则以20%之多而位居第二;另一方面,杭州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年成交量约在200万平方米左右,均价一年攀升一个台阶,1999年每平方米均价为3000多元,现在杭州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大概在5000元左右。
9月18日,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记者招待会上点名指出,“沪杭房价上涨过快”。这引起浙江省各级政府的迅速反应,日前召开的一次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形成的几点意见颇为耐人寻味。
“意见”规定,杭州市居民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面对公众的困惑,杭州市市长茅临生公开表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恢复征税,控制炒房现象,如对炒作商品房期房转让的,增收期房转让契税;对于炒二手房者,恢复征收20%的个税;对购买高档住宅的实行3%的高税率等。”
“通过调节税收抑制房价,在国外有很多。”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虞晓芬举例说,新加坡也曾出现过房地产过热的现象,政府就征收过100%的个人所得税。当炒房者觉得炒房风险太大时,他会退出来使投机性的需求减少,原来囤积的房子,包括开发商手上的房子也会吐出来。
来自浙江省省直房地产置换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在网上挂牌的数量比上月平时翻了一番。这对已饱受温州投资客所累的杭州市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但政策的执行程度以及城市的监管空白,近期似乎还未能对温州购房团构成全面封杀的态势。 (据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商报、新华网)
⑶ 温州炒房团破产了吗
并没有,也不太可能会破产
⑷ 温州炒房团事件是什么
温州人抓住房价飞升的市场行情,抱团购房,买进卖出赚差价,造成楼市的恶性攀升不下。
⑸ 温州炒房团国家怎么不严厉打击
美国的房子买它是很便宜,但是要供养是很困难的。他们的各种税都是很高的。Michael Harrington的《The Invisible Poor》有这样一句话,it is much easi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be decently dressed than it is to be decently housed, fed,or doctored。
温州炒房团不仅带动了温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带动了中国经济,那些大大纳税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地产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哈。只是它不好的一面跟大家的生活有了更直接的关系,所以就被关注的更多了
⑹ 温州炒房团的缘起
作为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经过二三十年的财富积累,所掌握的民间资本已有。敢闯敢干的温州商人,携巨款四处寻找投资机会。国人注意到温州民间资本的威力,最早是由炒房开始。温州人炒房,最初是从自家门口的炒房开始。1998年到200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的,市区房价快速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飙升到7000元/平方米以上 。2001年8月18日,第一个温州购房团浩浩荡荡开赴上海,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5000多万元现金砸向上海楼市。同时,另一支购房团前往杭州。随后几年,约2000亿元温州的资金投向各地房地产,其中北京、上海两地集中了1000亿元 。此外,温州资本还先后大举进入了杭州、青岛、重庆、沈阳等城市。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狂飙。一时间,“温州炒房团”广为人知,备受关注,在带来财富的同时,给部分地区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
⑺ 我前一阵子犯了个错误,因为误解了温州炒房团这个词,大骂浙江人,南方人,我现在特别后悔,关人家什么事
网上素质低的人太多啦,如果大家都像楼主那样就好了,真希望少看到点骂人的话
⑻ 温州炒房团亏了 房子能便宜了不 大家预测一下
让他们全部破产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就完成了一半
⑼ 温州炒房团真的全军覆没了吗
房价很难再井喷式猛涨,至少在我们城市有很多楼盘卖不动了,房价开始下降,房子这东西,有什么意思呢?想想解放前的大户人家,买房置地的,结果怎么样?有一套舒服的房子自己住着就行了,买那么多干什么?房价难以井喷的理由:
1、房价太高,普通百姓买一套房子以后,拿什么再去买第二套?市场接近饱和!
2、国家政策力度和决心很大,特别是新政,二手房市场几乎瘫痪了
3、高高的房价限制了消费,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利
4、观念的改变,房子多了不见得是好事?都说买房子是赚钱,可你见过几个买了以后再卖掉?老百姓还是要踏踏实实过日子。
5、独生子女政策的不动摇,未来的独生子女可能会继承多套房产,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观
6、国外经验,日本曾经出现过房地产泡沫破灭,别忘了,我们的人口密度远远小于日本。
⑽ 温州炒房团的全军覆没
2012年8月13日,多位温州炒房者、房产人士认为,之前十多年叱咤全国市场的“温州炒房团”,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有可能全军覆没。以温州为例,新建商品房比最高价时已下跌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过高比例融资的财务成本,温州炒房者把房子卖出去,也已经资不抵债。
房地产宏观调控,以及温州发生的民间借贷危机,使得温州房价大幅下滑。据温州多位中介人士反映,温州新房价格比2010年下半年房价最高位时,大幅下降了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已对折。一旦套牢,房价下跌三四成,再加上利息等财务成本,炒房者大多资不抵债。2010~2011年期间,“限购令”等房地产调控政策迭出,张鸣等众多高位介入的温州炒房者开始套牢。
一线城市房产调控,房产“刹车”,30%的温州炒房者已经退出市场;剩下来的一半炒房者,在房价下跌、融资成本重负下,变卖房产也已经资不抵债。最后百分之二三十的炒房者,资金链估计也只能撑到年底。
实体企业状况不佳,2012年上半年六成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减产或停产,实业资本进入房地产动力锐减;资金运作成本高,交易及融资成本在15%左右,如果房价上涨未超过15%以上,投资就意味着保本或亏损。
更关键的是,尽管信贷加大、通胀压力犹存,但“限购令”等调控政策继续执行,房价不可能出现大跌或大涨,炒房者对房地产投资前景已经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