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析最近几年比较优秀的公关案例
公共关系学案例材料
公共关系学案例材料一
"华旗"倒旗留下的"?"
天津华旗集团公司是以36万元的投资,从几百亩苇泽地上崛起的乡镇企业。自1991年5月20日投产以来,两年就积累了4000万元资金,发展了6家分公司,果茶年生产量达4.5万吨,销售额1.2亿元,社会上曾有"果茶因华旗而盛"的说法。正当他们要向2.5亿元目标冲刺的时候,悲剧却降临了。
1992年10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的果茶进行了抽查。经检测,"华旗"果茶内在质量各项指标均属上乘,但产品净含量一项不稳定,因而被列为不合格产品。1993年1月19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华旗"果茶为不合格产品,并于3月9日向华旗发来了去年第四季度抽查不合格的通知。与此同时,轻工部办的《消费指南》杂志向华旗发来了认定"华旗"为合格产品的广告征订函。因每年都要收到几千封这样要求掏钱参加活动、广告的信函,所以华旗没有理会。3月中旬,华旗针对"不合格"的通报开展整改工作,花了几十万元将净含量245毫升的标签全部作废,更换成240毫升的新标签。4月初,在北京技术监督局的市场随机抽检中,"华旗"各项指标全部合格,被作为优质产品推荐参加了扶优限劣成果展。
4月16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委托《消费指南》杂志等单位再次举办新闻发布会,宣传优质果茶,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对部分山楂果茶和凝固性乳酸饮料的抽查结果。这对华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会议,但因为须交8000元费用,华旗没有参加。这样,承办单位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华旗的合格产品不予发布,并误导新闻界:"华旗"是不合格产品。同时,刚出版的《消费指南》第三期也将华旗的合格产品公布为不合格产品。随后,全国几十家新闻单位对已经整改合格的"华旗"果茶也做了不合格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华旗总部及各地办事处电话铃不断,信函似雪片般飞来,客户不由分说,纷纷要求退货,终止供销合同。四五月份,本来是果茶销售旺季,可仅在几天之内,全国的市场销售就削减一半。工厂被迫停产,1000多名工人放假回家,1000多吨红果存于冷库,以每月2%的损耗腐烂,不到一个月,各项直接损失就达3000多万元,间接损失超过1亿元。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华旗事件",并继而引发了一场传媒大战。在沸沸扬扬的舆论当中,也有人认为华旗缺乏起码的广告意识和公关意识。从去年10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抽查开始到悲剧的发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华旗令人费解地始终保持沉默。公司副总经理张春林说:"我们对产品花了很大精力,但在与外界沟通联系方面做得太少,这是我们的致命缺陷。也没有想到轻工部下面办的这个《消费指南》杂志发行量不大,能量却这么大,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损失!"华旗除了屡次要求国家技术监督局沟通及询问不合格原因外,没有采取任何澄清事实的措施。直到工厂关门后的 6月初,他们才想到通过新闻界的朋友写点正面文章扶扶"华旗".然而,当《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的两位记者了解了"华旗事件"真相,表示要坚决"曝光"的时候,华旗的领导却忧心忡忡地一再表示:"不要报,写出来上了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一个小公司怎么敢和一个部门去抗争,去作对立面!"6月中旬以来,华旗不由自主地成了舆论焦点。但是华旗的领导陷入既怕得罪有关部门,又不甘忍下这口气、眼巴巴看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倒下的两难境地。
随后,华旗一方面主动跑有关部门做疏通工作,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利用新闻媒介的力量做一些事实上的澄清,先后在北京和天津召开了中央、地方几十家新闻单位参加的情况通报会。经过几个月的公关努力,华旗公司逐步从悲惨困境中走了出来。造成"华旗事件"的有关责任人也受到了组织部门的相应处分。但华旗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事件中暴露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让每一个中国公关人深思。公共关系学案例材料二
案例一:"国贸"状告吴祖光
1993年2月,因被怀疑偷拿商品而遭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惠康商场人员检查的北京女青年倪培璐、王颖为维护自己的清白和自尊,愤然起诉这家大型合资企业。此案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经当庭调解,被告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惠康商场对自己的行为给原告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害,诚恳表示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由此给原告造成的精神损失费2000元。认为已经讨回公道的两位女青年表示状告目的已达到而撤回了诉讼。
这起在我国大陆范围内首例诉诸法院的消费者名誉权案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北京晚报》首先以《姑娘无端受辱找"包公",国贸当"堂"道歉又赔偿》为题,在头版发了消息。接着,《北京青年报》、《消费时报》等也陆续作了报道。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看了有关报纸后,对发生在国贸这类大型合资企业员工身上的做法十分义愤,旋即根据6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刊登的《红颜一怒为自尊》一文,写了题为《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职工》的随感文章,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第六版《雅园杂谈》栏目上。
很快,国贸方面向北京朝阳区法院起诉吴祖光侵害了他们的名誉权。这起连锁案成了新闻热点,本来已经基本平息的"名誉权"案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风波。《消费时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法制日报》、《戏剧电影报》、《经济参考报》、中央电视台,以及香港《明报》、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播消息、放专题,发表评论,甚至美国、日本、英国等的传媒也就此纷加评说。综观各家报道,大多对"国贸"不利。
思考题:
1.试从公关的角度评析国贸起诉吴祖光的举动。
2.国贸方面应如何应对此次公关危机? 案例二:"太阳神"巧占上海城
1989年,问世不到半年的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选择大上海打响了第一枪。此时,在上海红了10年的"蜂王浆"开始大退潮,"性激素"、"儿童性早熟"等字眼的出现,使上海人对各类补品望而生畏。太阳神决心迎难而上,把挑战转为契机。当时,汉城奥运会余波未尽,名闻世界的约翰逊等体育超人因服用激素被一一曝光,而此次参赛捧回10多枚金牌的中国体育健儿服用的保健饮品就是"太阳神".太阳神抛出了权威的材料,并且定期将产品送到市防疫站等权威检测中心,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希望全上海监督"太阳神".为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太阳神",1990年,又一轮强劲的攻势展开了。4月,太阳神独资举办"上海市首届少年儿童体育节",100万少儿参加了活动,占上海少儿的一半还多。"太阳神"成了少儿的口头语。7月,太阳神在《新民晚报》开展"关于太阳神企业形象和功能"的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全国29个省市的4万封信件表明"太阳神"已声名远播。9月,太阳神独资为红歌星朱明英在上海最大的演出中心——上海体育馆举办专场"艺术家之梦".一连几场音乐会将朱明英的歌声,也将"太阳神"的名字传遍大街小巷。太阳神用一个整版在上海多家报纸上刊登了"太阳神"商标。鲜红的太阳底下,站立着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旭日初升,生机昂然,送来一片温馨、吉祥的新风。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文化修养,需要不同的广告策划。太阳神总共有18 个电视广告,分属产品功能广告、形象广告和商业诱惑性广告三大类,可以适应各种市场的消费者,而表述的主题却是一个。针对上海理智型市场的特点,太阳神播(刊)出的广告更多的是形象广告,不搞硬灌输。花80万元专程去大沙漠拍摄的"我们的爱天长地久"的广告片,通篇没有一句广告词,但在雄浑、粗犷的男声歌唱中,天地浑然合一,产生一种摄人心魄的挡不住的诱惑力。
上海市场终于敞开了大门,"太阳神"长驱直入:这一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次年更是突破了1亿元,稳固地占领了上海市场。旨在消费者心中矗起一座"太阳神"丰碑的公关策划极为成功。
❷ 以某一产品或组织的公关危机事件为案例,从公关主体、客体、传播手段和媒介的选择为切入点,详细分析。
就拿双汇的来说吧:瘦肉精事件,双汇集团作为这场公关危机的主体,而客体就是社会大众,传播手段有:新闻发布会,万人试吃大会,道歉会等。媒介的选择有:网络媒介,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具体的传播手段你可以上网找下扩充!
❸ 危机公关经典案例及解析
总结整理了一下2019年上半年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一、西安“哭诉维权”事件
事件简介:起因于2019年2月25日,奔驰女车主在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首付20多万购买了一辆奔驰车,还没开出4S店就发现车辆发动机存在漏油,和4S店沟通无果,既不能退款也不能换车,只能更换发动机,被逼无奈开始维权之路。最终被西安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以合计一百万元罚款,奔驰女车主也和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达成换车补偿等和解协议。
启发:对待危机公关,及时处理才是企业应该遵循的原则。奔驰事件爆发后,奔驰的官方声明“姗姗来迟”,还是在西安工商部门宣布介入事件后。如果奔驰的公关能力能够与其在汽车界的业界地位成正比,事件发生后及时作出反应,正确引导舆论,消除公众误解,或许企业形象还能及时挽回。
二、视觉中国版权门事件
事件简介:2019年4月11日上午,主打“正版商业图片”的视觉中国网站上出现了黑洞在互联网上疯传一夜的“甜甜圈”照片,并打上了“视觉中国”标签。而实际上黑洞照片原版权方属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署名标签也应该归欧洲南方天文台所有,视觉中国却擅将版权归于自己,因此引发公众质疑。
启发:面对危机除了及时处理,勇于担当、坦诚相待并保持克制也不可少。视觉中国涉嫌侵权事件发生后,发表的声明把第一责任推给“供稿人”,自己却从直接获益者成为“第二责任人”、2天之内连发三份声明等等行为很显然没有表现出一个企业的担当与责任,看不到对公众坦诚相待,更是缺乏足够的克制。
三、格力举报奥克斯门
事件简介:2019年6月10日,格力在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不合格空调产品的举报信》,指出奥克斯部分型号空调产品与其宣传、标称的能效值差距较大。奥克斯则表示格力采用不正当手段诋毁同行,目的是影响奥克斯旺季的销售,属于一种行业的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于是开启了这场618电商大战。
启发:不论格力与奥克斯之间是利益之争,为报积怨的“黑公关”,还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争夺公司自身利益的“举报式公关”,努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形象,并对行业竞争对手产品、服务、市场等项目实时监测才是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根本。(分享来自识微科技-营销技巧栏目)
❹ 乐视2020年亏损近25亿元,乐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认为和乐视的经营方向有关系。
因为在2020年期间乐视的经营方向出现了很大偏差,虽然自己老板贾跃亭在美国研究新能源汽车,但是乐视集团也依然能坚强的生存下去。但是其本身业务方向发展了非常大的转变,原来是一家很好的互联网公司而且潜力巨大,但是公司转型研究新能源汽车,放弃了自己最赚钱的业务,这也就导致乐视在一年之内亏损近25亿元,实在让人感到有些惋惜。
乐视集团还能重回巅峰吗?
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贾跃亭一直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当贾跃亭研究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旦成功,我认为贾跃亭可以凭借新能源汽车项目,顺势拉动乐视集团的快速回升。因为自己的项目不仅有非常好的潜力,而且能带动其自身公司的快速回血。所以贾跃亭的项目一旦成功,乐视集团还是能重回巅峰的,只不过这需要一个时间来确定。
❺ 急需07十大危机公关处理的案例分析
1、LG翻新事件
LG翻新事件起源于2006年,在2007年上半年愈演愈烈。2007年1月,在地下翻新工厂遭曝光后,LG声称背后有人敲诈;2月份又有媒体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调,随后LG承认更换部分产品包装;3月,湖南省消费者张洪峰披露了湖南省质量检验协会的鉴定结果,确认“其购买的五台LG空调都是翻新机器”,5月份张洪峰通过博客再次披露了LG空调的质量问题。LG翻新事件随着全国媒体的不断报道,从LG冰箱翻新、LG空调翻新到LG彩电翻新,不断有新的猛料被曝光,LG品牌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品牌危机。
点评:在系列产品的翻新事件被曝光之后,LG方面躲躲闪闪,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广大网友在网络上对LG翻新行为的声讨,其品牌形象与企业声誉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LG在危机公关方面的无知与短视。
2、摩托罗拉手机爆炸事件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肃金塔县发生了全国首例手机电池爆炸致死事件,作为问题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未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事发大约10天之后,以推卸事件责任为出发点,将这起爆炸事件的责任归节到了手机电池身上,同时在没有权威证据的前提下,宣称爆炸元凶非摩托罗拉原装电池。这样一来,使得原本主要因用户在高温条件下的长时间错误用机导致的爆炸事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除了众多媒体与广大公众认清了摩托罗拉推卸事件责任的真面目外,还引发了在广东等多地的手机电池安全检查中的更大被动。
点评: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事企业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发生后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摩托罗拉在手机爆炸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让我们看到了知名国际厂商在品牌强大背后危机公关的软肋。
3、戴尔断货诚信风波
自2007年4月以来,戴尔因液晶显示器等配件缺货,造成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无法在其直销承诺的时间内获得订购的计算机产品,甚至一个“万人集体诉讼戴尔拖延出货时间,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也在网上悄然展开。与诸多企业的危机事件不同,这次戴尔的意外“显示器缺货”事件根源是全球电脑液晶面板市场的缺货现象,而非戴尔公司内部。可惜的是,作为一家零库存的直销企业,戴尔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最终导致了这起意外风波的发生。
点评:不同于诸多企业的意外危机事件,戴尔的这起断货诚信风波的导火索是上游厂商危机的转嫁与扩散。对于戴尔来说主要问题出在,没有对始发于供应链的断货可能进行风险防范,由此足以看出,日常危机管理与危机预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这起事件我们还领略了供应链危机转嫁、扩散与网络在企业危机公关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4、西门子贿赂丑闻
这起波及西门子全球市场的贿赂丑闻始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13日,西门子贿赂案审查人员宣布,最新调查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西门子的非法贿赂支出资金已超过10亿欧元。8月20日西门子贿赂案再起风波,德国《经济周刊》援引西门子内部人士的话说,西门子中国约90%的业务都是通过第三方执行,在西门子中国公司的运营当中将近有一半的业务涉及行贿,从此广大中国媒体密切关注西门子贿赂丑闻。
点评:通过10亿欧元的贿赂额与“50%的业务与贿赂有关”,我们足以看出西门子贿赂程度的严重性,这也同时严重破坏西门子在全球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一系列灰色交易也会使公众给西门子打上不恪守商业道德的烙印,直接影响了公众对西门子的信心,其企业声誉受到重创,直接冲击西门子的百年基业。
5、森马广告风波
2007年,借力于谢霆锋等大牌助阵,通过以网络广告为主的宣传方式,在业内迅速蹿红而成为知名时尚休闲服饰品牌——森马“成也广告,败也广告”。在森马“全球变暖”的广告中,画面上,一名年轻人戴着耳机享受音乐,上述广告词占据了显眼的位置。此广告在腾讯网站刚刚发布不久,便因为其广告词内容体现出的对环保的漠视而遭到网民的炮轰。
点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同时它更不应该成为企业广告炒作的素材。难能可贵的是,在这起广告风波发生之后,森马方面积极的承认错误,并诚意的进行了媒体公开道歉,才使风波在短期内得以化解。通过这一事件,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博客等新媒体对企业危机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提醒广大企业广告素材选择的严肃性与慎重性。
6、家乐福群殴、踩踏事件
从所售被子羊绒含量不足遭遇诚信质疑,到深陷“采购门”受贿事件,从中秋前夕与郑州蒙牛的恶性群殴事件到重庆踩踏事件,整个2007年对于家乐福来说可谓是烦心事不断。通过家乐福与郑州蒙牛的恶性群殴事件,及之前与家乐福有关的一系列诸多有关进场费风波,我们可以看出,零售巨头对供应商的不断利益打压。从诸多有关进场费事件及这起恶性群殴事件的最终解决,我们不难看出,广大供应商对零售巨头的无可奈何。
点评:虽然具有“店大欺商”的霸权,但家乐福这种无视供应商、消费者利益,无视企业责任与企业声誉的作法,终会使其自食其果的。同时,通过家乐福的一系列危机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洋巨头超市背后恶化的供应链关系,及随时可能被触发的企业危机。
7、品客、乐事、依云遭遇“标准门”
2007年底,品客薯片、乐事薯片与依云矿泉水一同上榜国家质检总局的黑名单,被定性为不合格产品,原本畅销全球市场的三大知名品牌产品在中国却成了不合格产品,实在令人震惊,因此三品牌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追逐报道的对象与广大公众品头论足的话题。在品牌上榜国家质检总局黑名单之后,三品牌厂商虽均没有对此进行正规的事件声明,但却不约而同的将“中国标准”确定为事件的“罪魁祸首”。
点评:既然产品要来到中国市场,就要符合其相关标准与规定,这一切都是需要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之前解决的。品客、乐事、依云三品牌在遭遇“标准门”之后,不从自身找原因,而同声幼稚的问罪于中国标准,据此我们足以看出三品牌危机管理的缺失及部分洋品牌随时可能触发的“中国标准”之痛。
8、奔驰汽车安全风波
2007年6月5日,洛阳王先生驾驶德国原装进口奔驰S350在连霍高速公路385公里处与一辆“东风”货车追尾相撞,该车前部及顶部严重损坏,但该车配置的8个气囊均没有弹出,乘坐该车的车主和女儿受伤。其后车主就安全气囊问题多次与奔驰郑州经销商及奔驰公司中国总部交涉未果。12月16日,王先生将自己面目全非的奔驰轿车拖到郑州市区以北的黄河岸边,面对母亲河誓言“今生只用国货”,一时间威震全球的奔驰被推到了“火山口”。
点评:据当事人称,就这起事件奔驰公司方面回应“车没撞到位,没达到安全气囊开启的条件”。在中国市场,奔驰公司一再否认旗下汽车的安全问题而拒绝赔偿,其在中国市场凭借强势与霸气、拿声誉来换市场的作法,是一种短视与随时被危机公关所自焚的作法。
9、华为等知名企业辞工潮
旨在保障员工正当权益的新《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谁知,从2007年9月起,华为、沃尔玛、泸州老窖、剑南春、家乐福等诸多知名企业,均在新法实施之前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辞退员工事件,虽然对外均宣称并非为逃避新劳动法,但均不能提供正常的员工辞退理由。
点评:虽然有关企业的作法,从表面看能够保住企业的经济利益,但却因此而失信于员工、政府、媒体与公关,难过社会责任关,并因此使其声誉资本受损,因此可以说这些知名企业博弈新劳动法的作法是因小失大的短视行为。
10、中石油社会责任风波
2007年12月下旬,由人民网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活动结果公布,最终中石油、国家开发银行、三星(中国)、海尔等20家企业获得了“人民社会责任”奖。谁知,对于中石油的获奖,一时间竟在网络与广大公众中成为笑柄。
点评:广大网友对中石油社会责任的不认同,归根到底是一个企业声誉问题,企业声誉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其积累需要靠良好的产品品质、出色的售后服务与全方位的社会责任措施与公众的主观认可等多重因素来决定。中石油上演的这起“掩耳盗铃”式的笑话令人深思。
写在最后:回顾2007年中国企业的危机公关事件,真可以用“数不胜数”来概括,虽然个案的触发原因与发展过程不尽相同,但在诸多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的背后却有着多个共性与千丝万缕的联系。
❻ 对2011年上半年的某一危机公关案例进行分析
就拿双汇的来说吧:瘦肉精事件,双汇集团作为这场公关危机的主体,而客体就是社会大众,传播手段有:新闻发布会,万人试吃大会,道歉会等。媒介的选择有:网络媒介,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具体的传播手段你可以上网找下扩充!
❼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同样是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为什么三鹿一蹶不振,而可口可乐却能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同样是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为什么三鹿一蹶不振,而可口可乐却会是
❽ 乐事原来是这种薯片到底是怎么回事
源自快播涉黄案。
快播涉黄案2016年1月8日继续开庭,不仅火了快播CEO王欣,也火了乐视和乐事!法庭上辩护人称:快播此次涉案举报方为乐视,掀起网友们热议。
“乐视网吧”和“乐事吧”等贴吧相继遭遇爆吧。吧友们纷纷调侃“原来乐事竟是这种薯片,以后再也不吃你了”!“原来你是这种薯片”也成为贴吧热议话题,乐视相关的一系列贴吧以及乐事吧、乐事薯片吧都引来网友争相搜索前去“观光”。
此次事件的发生,真是让人再次见识了贴吧网友迅速聚集的力量,乐视与乐事傻傻分不清楚。更有些看热闹的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跟着参与了进来,果然看热闹不嫌事大!
有的吧友晒出之前乐事薯片的图,果然和乐事有关!
一个举报,薯片都被玩坏了!乐视网吧也被吧友们刷烂了,粉丝数、发贴数极速暴涨,其中也不乏一些仗义执言之士,还有些耿直的吧友们纷纷直呼:举报快播的是乐视,不是乐事啊!薯片,你以这种方式火了,你老板知道么?
乐事是做薯片的吧?薯片是土豆做的吧?土豆是做视频的吧? 没错,杀! 土豆也中枪了
另外躺枪的竟然还有“乐事”的代言人张艺兴,吧友们纷纷扬言要爆他的吧,接下来不知道EXO的吧是否会平安无事,简直遭遇了史上最无辜的连环躺枪。
❾ 乐视吧被爆我理解可是为什么乐事吧也被爆了
因为乐视和乐事读音相同啊
❿ 举一个公关事例,分析该事件中的组织,公众分别是
我地一和上是产中不同民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