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教幸福
2. 货币金融学案例分析
这个走趋图
3. 货币银行学案例分析
0.0 你升达的吧。。。。。
4. 有关货币政策的案例分析 最好时关于法定准备金率的
法定准备金率确切表达应为法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简称存款准备金率
案例: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而其本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万元。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本次的17.5%,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7.5万元的存款准备金,而其本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82.5万元。因为国家中央银行在全国发行的货币供应流通总量在一定时期是相对不变的,而又通过上调准备金率把商业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量冻结一部分,从而用于社会周转使用的货币量就相对减少,致而到达社会银根偏紧,抑制宏观投资、稳定消费物价上扬趋势。打生活比方例子,国家货币供应流通总量就象一个封闭循环管网流水中流量,如果某一个蓄水池提高了水位增蓄藏水量,则就导致管网循环中流水流量减少目的,这个过程中蓄水池提高了水位蓄水量就相当于央行发挥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吸收存款一个道理。
5. 货币银行学 案例分析:现在中国人民币坚挺,升值预期非常强
格雷欣法则并不是通用于金融现象之中的。不能单从格雷欣法则的定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就说人民币是劣币。人民币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受到周边国家的欢迎,可以在很多国家自由流通。这种现象属于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在经济金融动荡的时代,表面上"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实质上仍是格雷欣法则的要求。不过这是从出售商品的商人角度立论,改变原来从买方角度作解释。所以,在不兑换纸币作为流通手段时,使用哪种货币已经不再取决于购买者的意愿,而是转变为出售者的强制要求--不付良币就不卖给你好东西。 使用硬币→使用硬币与可兑换纸币→使用不可兑换纸币;与其相应,使用货币者的行为也逐步转变,即:买方主动用劣币购物→买方继续用劣币购物但卖方开始主动拒收→卖方主动要求接受良币拒收劣币。因此,良币驱逐劣币只是劣币驱逐良币在新环境中的新形式,是同一定律的正反两面。所以人民币才会受到周边国家的欢迎。格雷欣法则并非只与"劣币驱逐良币"等义。该定律的全过程其实应当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即:劣币驱逐良币阶段--格雷欣法则失效的混乱阶段--良币驱逐劣币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买卖双方行为的主动性也有相应的转变。
6. 央行货币政策案例
最近,大概3月多吧,央行新发行了一批央行票据,这是为了回笼资金,防止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造成通货膨胀。至于具体的金额,你可以自己上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上搜下。
7. 什么叫兑现的货币和不兑现的货币,还有关于一个政策的案例分析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不兑现本位制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一种不能兑现黄金、取消黄金保证、凭借国家信用、通过信用渠道发行和流通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由于黄金被排除在国内流通之外,因此就失去了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如计划不周,货币会因发行过多而贬值,进而导致通货膨胀。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 (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清偿的能力。
(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的数量控制。
(3)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下,由金属货币进行自发地调节。银行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流通的减少。
(4)当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货币超过了货币需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5)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活期存款也是通货。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势 (1)纸币发行不受黄金供给的限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货币供应量。
(2)纸币是用纸作为货币材料,纸的价值含量很低,即使有了磨损,也不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3)纸币还具有易于携带、保管、支付准确等好处。这些都是金属货币所不及的
当代,世界各国都实行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即不兑现本位制。
其中的不兑现是指信用货币是不可以兑换其等价值黄金的 但是进入市场的黄金是可以购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