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目前书法家排名
1、丁申阳
丁申阳,其书法作品气清质实,骨苍神腴,充溢了力与智,散逸出才与情。他对于书法的学习颇为广泛,从临习张旭、怀素到黄庭坚、祝枝山,再到张瑞图、倪元璐等人。经典代表作有《两叶轩墨痕》《丁申阳草书苏试卷》等。
曾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翁同和书法奖等。现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研究员。
2. 上海首个开法拉利的狂妄富豪,服刑期拉狱警下水,后来怎样
李嘉诚何许人也?相信这个问题大家都能回答,中国最富有的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实业家,连续15年荣登华人首富榜,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他是商界最具传奇的风云人物,出生贫寒的他,没有读完初中,父亲就不幸病逝,14岁的李嘉诚就被迫辍学到社会中谋生,那时他就紧记父亲临终遗言“求人还不如求自己,只有吃得苦中苦,方可成为人中龙凤。”到了22岁,他用节俭下来的7000美金,创办了实业塑胶厂,取名叫“长江塑胶厂”,寓意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
二进宫的周正毅,再也没有了特权,剃了与其他犯人一样的短发,吃他们同样的饭菜,睡同样的硬邦邦铁床,做同样辛苦的工作,最主要的是2019年7月这个夏天,他不能再给监房里安空调享受舒适的清凉日子了。上海大名鼎鼎的首富人物,扬言要超过李嘉诚的狂妄男人,曾经在商界叱诧风云的重量级大佬周正毅,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威风,此时此地,我们很难想象他有着怎样的心境。
3. 《上海世博会》城市与生活篇(600~700字)的作文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绿化可以美化环境,释放氧气,减弱噪声,降低气温,阻挡风沙、改良环境。不仅如此,绿化还可以减低人类害怕及生气的情绪促进正向的心理反应。可以说,绿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把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随着世博会申办工作进入倒计时,表盘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动着的指针撩拨起所有关心世博会的人的心弦,特别是与世博项目休戚相关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毕竟400公顷的申办会址上有60%-80%都将是绿地。绿化对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绿化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促进推动作用。据了解,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多条与黄浦江垂直的绿色植物走廊,将绿化带从滨江地区延伸到城市腹地,犹如现代城市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在满目绿意的衬托下,一条长四五百米、专供游人徜徉观光的花桥将横跨浦江两岸,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之后,将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雏形改造博览会的空间,将其融入上海市区。绿色走廊和运河将予以保留。穿越黄浦江的花桥也将保留,它可把散步的游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园,在展览会之后,作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为上海的又一标志性景观。
其次,绿化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在1990年,上海还处于还清债务阶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绿地18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内环线内基本消除绿化500米服务半径盲区,建设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建设的城市绿地将更多。在绿地建设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以这种发展势头,到2010年,上海达到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不仅如此,绿化还带会动经济的增长。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缘故,上海的房价将会有所增长。房地产投资方面有数据显示绿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总是"泽被"周边---公园附近的房价几乎没有不"草长价高"的。近年来,公园附近的楼价每平方米至少上涨1000元,靠近绿地的楼盘的平均销售套数也会高出远离绿地的楼盘许多。
缺少绿色的家园就缺少了宁静、安详。没有了茵茵绿草,只有片片惨白的路面,在强烈阳光下泛着刺眼的苍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理念
绿色,是文明的象征。
绿色,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和魅力。
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多一份绿色,添一份活力。
我的2010,我的世博
4. 官至副国级,原济南市长,上海市委副书记,64岁戎装履新,他是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新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一时期,众多优秀青年干部离开了工作岗位,纷纷进入基层锻炼。多年后,经历过层层磨难的他们,重新被组织启用,并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中流砥柱。
谷牧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国为民的一生。在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不惧苦难,顽强拼搏,为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推动祖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向谷牧同志致敬!
5. 到底谁在谋杀上海
全文如下:
谁在谋杀上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人似乎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众矢之的。上海男人,上海女人,上海话,几乎只要标上“上海”两字,都成了被全国人民嘲笑,漫骂,欺负的对象。真的很看不懂这个怪异的现象。似乎很多人都在争先恐后的诋毁上海人,恨不得先诛后快,把上海人统统“谋杀”干净。 谁在谋杀上海话? 上海《990评论》主持人在说到上海人说上海话时,竟然把这个称之为陋习。如果连说自己家乡话的权利都要被指责为是陋习,那是多悲哀的一件事情。设想,香港人说粤语是陋习,北京人说京片子是陋习,那是何等可笑之事。可是,正是因为在其他城市,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说家乡话而惯上陋习,惟独上海。 更有很多在沪的外来人员,频频在论坛上发贴,要求公众场合禁止说上海话,他们来到上海,没有先想到如何去融入上海,而是先凭借这个人主义想去抹杀上海的本地特色。上海的幼儿园曾有段时间禁止上海小孩子在学校说上海话,现在可好,造就了上海小孩不会说上海话的局面。 在租界的年代,有无数人外乡人涌入上海,他们在上海扎根生活,生根发芽,代代相传,他们没有忘本,没有忘自己的家乡话(一些上海的老人还会讲很流利的苏北话,宁波话等等),但他们没有歧视上海话,相反他们努力的学习上海话,融入这座城市,使自己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外国的殖民者他们虽然占领了上海,但是上海话也并没有消失,上海话仍然代代相传。历史文献并没有记载着“外国殖民者禁止上海人说上海话”,外国殖民者也没有用强行推广英语或者日语来消灭上海话;也没听说过外国殖民者的开办的学习禁止上海学生说上海话的。著名的宋氏三姐妹,他们的会说如同母语一样流利的英语,但是他们的上海话并没有被英语异化掉。 我们的上海话正在死去,他的死去不是因为上海太卑微,而是因为上海太发达,我不知道我们还能做什么挽救上海话,只想说我们一起为上海话默哀吧。或许有一天,我们上海人一起为上海话立一个墓碑告诉我们的子孙,这个世界曾经有一种方言叫上海话,他是被谋杀的。 谁在谋杀上海女人? “媚洋”“现实”大约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对上海女人的印象和评价。就在前些日,我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总角之交于网上和我相逢,聊起近况,他告诉我要结婚了,末了也劝我尽快成家,不过最后临告别还不忘叮嘱我:“千万别找上海女人,我讨厌上海女人。”我的这位朋友其实并未来过上海,对于上海的女人我估计是认识不到一两个的,更谈不上了解了,但他对上海女人的坏印象却是如此深刻.可见,上海女人的恶名实在是传得太广。 很多人并没有娶过上海老婆,所以他们永远无法知道,也没有发言权。其实,大部分的上海小姑娘,也就是找个和自己能力相当的小伙子,一起存钱,买房时男女两家对开承担,领到房产证后很温馨的写上两个人名字。你要是给上海老婆买个礼物,她也一定会回送你一个价值相当的礼物。所以说不要老以为上海的小姑娘都是要求很高,家里面都是卖女儿的。 所以有心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区分一下,到底那些虚荣的,傍大款的,到底是不是上海人,不要因为你们看到这个事情在上海发生就把他们移嫁到上海无辜姑娘们的头上!大家也可以问一下那些有幸娶到上海姑娘的外地朋友们,他们对自己的妻子有多少是不满意的,记得说话凭良心。 谁在谋杀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中国男人的特殊群体,和上海女人一样,自然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说起上海男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无非是:小气,精明,没有男人味,怕老婆,做家务等。 男人之间的争斗无可厚非,在文明的现代社会,这种争斗应该表现在运动场上,在这一点,上海男人算比较争气的,有很多国际知名的优秀运动员。奥运会中姚明的怒吼,刘翔的霸气,很好得释解了上海男人缺少男人气的争议。不管怎么样,打老婆的男人永远不算个优秀的男人,打老婆的举动永远都不能算做有男人气概。因为女性在身体上属于弱者,欺负弱小算什么英雄?上海男人对老婆的体贴,关怀,在大多数时间是一种风度的表现。这在西方社会更是一种文明礼貌身份的体现。在小事中的礼让,对小节的不拘一格都是大度的体现,如果老婆有什么小事情让自己不顺心,就斥之打骂的话,才是幼稚野蛮的。 姚明,刘翔,朱广沪,马良行,为什么都是上海男人?体坛周报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以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上海男人在体育这个领域已经做的足够好。但如果你象那个北京的金姓记者那样,以狭隘,偏执的意识形态去诠释,那么,上海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其实很多男人忘记了,柔情也是男子气概的一种。每天很早去外滩上班,在街角的绿地边上都会看到一对卖白兰花的老年夫妇,老头微微翘指捏一朵香花别在老太的衣领,眯着眼睛软软地说:“花老香格!”心不由沉溺在这“非一般豪爽”的男子气概中了。这就是小心眼,大男人。 谁在诋毁上海排外? 上海自开埠以来已经算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了,说到排外怎么也轮不到上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人必非之”。不过问到到底几个人去过上海,那些冲在最前头喊上海排外的人,有几个敢说自己去过,生活过? 香港迪斯尼乐园有专门为大陆游客递餐巾纸的“服务”,看来香港人也是排外的;国外很多国家的旅游景点都有中问标示的:“禁止随地大小便”警示标志,所以这些开放的欧美人也是排外的!弄到最后,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人是不排外的,被“排斥”的群体还在抱怨自己如何受到歧视,却不往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再来谈谈排外,其实排外并非上海的专利,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问题。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地方性保护在各国各地都非常普遍。这本身也受我国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将人的出生地与居住进行严格地区分。 对上海不敬的人请摸摸自己良心 曾经辉煌,鼎盛一时的上海: 四九年前的上海是什么样,有据可查,有史可证。是仅次于东京的亚洲大都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说法,我可以告诉你,当时,好莱坞的大片,在美上市后三天之内就会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开放到今天,你能学到和看到的几乎所有现代营销和广告手法
四九年后,老蒋卷走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货。一穷二白的国家唯有上海可倚靠。只是,这种倚靠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史料记载,当时上海每年上交国家百分之九十的GDP,注意,是GDP而不是所得。这是什么概念?想象一下,有人拿走你家里百分之九十的财产,给你些米,给你些油,让你吃饱以后用剩下的百分之十的资源辛苦劳作一年,然后又拿走百分之九十,就是这个概念。八零年代初,小日本在上海街头看到已经很穷,但依然保持当年白领礼仪和潇洒风度的老克勒,不由得感叹:毕竟是上海人啊。但我们的华侨就没有这么泰然。回到破败如此的淮海路,回想当年的荣华,不由得放声大哭。四九年后,上海人在香港再创了一个远东大都市,但面对自己生养之地的沉沦,却只能洒一把辛酸泪而已。我虽没有经历过那疯狂掠夺的年代,但也有自己亲身的感受。中学时学工,去一家纺织厂参观,工厂负责人骄傲地展示工厂辉煌而久远的历史。细看庞大机器上的铭牌,上刻:1936年。它有幸没有被拿走,它依然在工作!是的,是上海人用36年产的机器养活了中国。这毫不夸张,这是活生生的事实,怎么,你没勇气正视事实吗?
这样的付出没有换来一声感谢。我也不认为上海应该在乎感谢.只是,当你指责上海人谨小慎微,精打细算,小家子气的时候,请宽容一点吧。是上海这座本该继续鼎盛的城市养育这你和他,以及你的家人,多的不说,至少在三代以内,你的祖辈必定受过上海的恩惠,而现今的上海人,在承受着蜂拥而入的全国人民的蹂躏的时刻,他们只是在试图保护自己仅剩下的百分之十而已。同时,请更不要象无知疯狗那样说出诸如“十四亿中国人养活一个上海”之类的蠢话。因为,作为一个人,你可以没有感恩之心,但不能没有良心!请你调动所有的良知(如果你有的话)铭记我的话:上海人不欠这个国家任何东西。在我们这个共和国,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的人,不多! 关于地域的自卫: 以地域划分的族群之间彼此有些隔膜和攻讦并不奇怪。据说各个州的美国人都仇视纽约人。乔丹每次到麦迪逊花园比赛都特别来劲也是这个原因。不过,在我们这个历史久远的农业国,上海人和各地族群之间的敌视还带有农业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冲突的深层意味。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纷争不是短期内能够轻易弥合的.
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难道在这个国家表面繁荣的背后,你没有发现“拉美化”的阴影?(请不明白的朋友自己去搜索关键词“拉美化”)难道你没有听见郎咸平教授的警言:若干年后,我们将沦为输出钟点工的“保姆国家”?难道你不知道母狗吕秀莲的叫嚣:中国人贫穷,落后,野蛮,愚昧?
为什么是上海人?因为在上海,有当今中国最公平的环境。在这块土地上,人情,哥们义气不是决定因素,只有实力才能确保你在竞争中胜出。调查归国留学人员,为何不论原籍,都把上海作为落户的首选,在他们嘴里最频繁出现的词汇是:公平。
为什么是上海人?因为在上海,有当今中国最廉洁的政府,最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最程式化的制度,最完善的培训体制。在这块土地上,没有那么多黑暗,没有那么多丑闻。公共资源可以被有效地利用。是人才,无论出身,都有足够的机会脱颖而出。
为什么是上海人?因为在上海,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始终不可动摇。不好高务远,杜绝空谈,踏踏实实做事做人的宁波风格被每一个上海家庭奉为玉皋。在这块土地上,在这样的教养下,姚明,刘翔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一个姚明,一个刘翔都只能在体育范畴内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如果我们能高明一点,公平一点,睿智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脱离地域,族群的束缚,去探究到现代文明社会的运行规范。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才会受益更多,前行更远。
在上海生养长大,我当然为我是上海人而骄傲。继承于父辈的鲁籍,让我把自己看成齐鲁大地当然的一份子。更重要的是,作为炎黄子孙,在共和国艰难复兴的路程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人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上海,作为共和国的一部分,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将和共和国一起前进
6. 上海书法协会主席是谁呀
上海书法协会主席周慧君
同时也是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http://www.ziweizhai.cn/article/editor/UploadFile/2006214153433786.jpg
7. 前天我去上海的平安公司面试,不过几分钟就完事了,说让我国两天再去做个LASS测试,这是什么冬冬啊〉
如果是客户维护的话,据我所知应该是我们这行里的收展业务。
收展业务就是过去业务员做完的单子结果业务员不干了,那些单子就有收展的业务员来继续服务,收取保费,继续推销新的产品。比较适合年轻的毕业生和没有比较完善成熟关系网的人。
LASS测试是平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职业测试,但是好像没什么意义,如果你不准备去那家公司的话,建议你不要去做。原因比较麻烦,因为如果你现在做了LASS的话,那么你的名字就会纪录在他们的系统里,如果哪天你遇见了你比较欣赏的主管的话,那么你可能就失去了一个机会。
8. 上海当年的圣约翰大学为什么不办了,
建国之初,约大的日常教学还是采用英语授课。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所有中国人都视美国这个帝国主义国家为新中国的头号敌人。圣约翰大学由于和美国有紧密的关联,因此被贴上“黑学校”、“帝国主义大学”的标签。
1952年,新中国政府开始对高等院校院系进行调整,所有的教会大学在这次调整中被裁撤。实际上,私人教育机构在当时已不复存在。在这次调整中,圣约翰大学的院系被并入到其它大学。至此,在建校73年之后,圣约翰大学正式走入历史。
圣约翰大学被分拆的具体情况如下:
1949年~1952年,新闻系、外文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复旦大学。
1951年,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大调整,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
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取消神学院,学生转入南京的金陵协和神学院;
圣约翰大学附中与大同大学附中二院合并为上海市五四中学。
(8)上海诸文进扩展阅读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圣约翰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J.Sekoresehewsky)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1865年)和度恩书院(1866年)合并而成。
1892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开设大学课程。1896年,同仁医院附属的医校并入学校,圣约翰医学院成立。至此,圣约翰书院设文、理、医学、神学诸科,初具正规大学雏型。
1905年11月,学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设文理学院(后分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后发展为附属中学),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大学,毕业生可直读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秋,圣约翰大学撤销,在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所在地现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