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18美元走势分析

18美元走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21 04:03:23

A. 美元18年会破6到5吗10年一次的金融危机18会到来吗

过去每8-10年都会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九年。这次会例外吗?金融危机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涨、一片繁荣。

真正的关键和重点来了,我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出来:第一次金融危机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997—1998,之间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机是2007—2008,也是相差10年;那第四次金融危机,难道就是2017—2018?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周期谈起。

一、从甲子周期到太阳黑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规律莫过于中国的甲子周期。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经过两两组合,形成了六十组数据,从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在六十甲子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法体系,是为四柱八字。中国古老的算命术,就是以四柱八字为基准,将各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模式定为吉凶祸福,由此去判断过去、预测未来。

除了甲子周期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最早的周期体系之一。这是一个绵延至今超过2000年的气象周期,按照地球在黄道上的运行节律而将一年分成24个小的周期,从立春到大寒。

中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中比较早的一批研究市场周期规律的人,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节气为工具,尤其是后者,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只不过近几年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已。

国内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翁文波曾出过一本《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的小书,专门用中国传统的纪历与节气进行天灾等预测,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相比他的地震预测,那只是小儿科。有数据统计,他1982年到1992年预测国内地震60次的准确率是86.67%、预测国外地震70次的准确率82.85%,每一次预测误差都不到1.0级。

他做预测所采用的方法在《预测论基础》一书中曾有介绍。在那本书里面,他介绍了醉汉游走、翁式旋回、可公度性原理等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预测理论,并举例了多元一次方程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等等。比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看起来,这些公式很高深。但是,如果认真破解那些所谓的数学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两次事件间隔的时间而已。因为公式可以破解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能看明白吗?第一行,它代表的意思是:第三次事件(地震)到第四次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第一次事件到第二次事件间隔的时间相等。简单点说,前两次地震间隔380天,后两次地震恰巧间隔375天,就认为在某地同等级地震存在着大约380天的周期。于是,最近一次地震向未来拓展380天,就可能再发生一次地震。

如是,其地震预测模型,本质上就是找历史上两次地震间隔的时间,然后从最近一次地震的时间向外推,根据可公度性原理,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时间,将其标记,作为预测的时间。这种周期,我们可以命名为“测量周期”。

测量周期有无道理呢?我们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地震预测的案例,就会发现其国内地震的预测平均地点误差是399公里、国外的平均地点误差是692公里。难道说,一次预测地震,在中国的地盘上,偏差达到400公里,竟然也算预测准确了?

事实上,如果用前述的多元一次方程为基准去预测股市,我们可以得到无数个潜在的预测结果,也可以利用所谓的公度性去推测哪个周期实现的概率最大。但大量繁复的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成为市场的转折日。如此,所谓的准确性几乎就全都是人为主观做出来的,其实际价值几乎等于0。

曾经有段时间,国内的一些技术派专家研究太阳黑子周期律,这似乎能解释史玉柱的疑惑: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0年左右。有人会因此而牵强附会地认为,人类活动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周期的影响,所以才会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机。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解释1254-1400年间英国的谷物收成变化时,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恰巧存在一个11.1年的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非常吻合的周期规律。他的解释是太阳黑子爆发会促进光照、刺激作物生长。不过,几年后,科学家修正了观点,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于是,杰文斯就又把数据计算了一遍,结果他说自己惊讶地发现:作物的周期确实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可笑的是,随后的英国作物报告却与他的这个周期计算不一致。于是,他修正观点,认为是太阳黑子造成了其它国家的作物变化,间接影响了英国。而后,他的这些结论就被经济学家嘲笑一番之后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只是,很多中国人,竟然还以太阳黑子为机械的教条来预测未来,不亦谬乎!我们其实可以下一个断语,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都与杰文斯的结论差不多,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来解释事物,最终都会无法自圆其说。

二、唬人的经济周期

实际上,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经济周期。当时的一位银行家桑顿注意到,英格兰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经济危机,比如,1702年,1705年,1711年,1715年,1720年,1726年,1729年,1734年,1739年……1784年,1789年。在他观察到的18次经济危机中,经济是螺旋式上升的。

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记载了更多的经济危机的案例。比如,在美国,1816年曾有过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其后,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几乎就是每间隔10年会有一次大的危机。如果按照时间序列数下去的话,1895年也有一次衰退、1907年还有一次,1914年又来了,最严重的危机是1928年,再其后……看看,是不是存在着显著的10年左右的周期?

其实,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已经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就是“朱格拉周期”。这属于中等长度的周期,故称中周期。

随后,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出版了专著《经济周期》,这是经济周期第一次进入经济学理论殿堂。米切尔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工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普遍衰退、收缩阶段、复苏阶段等。最重要的是,它的结论是:经济周期序列不确定,周期持续的时间是1-10年或者12年。而且,它们不应该再被细分成更短的周期了——相比朱格拉,米切尔还是实事求是的,他把周期放宽到1-12年的任何一个可能的时间方格,而不是十年周期。

虽然米切尔说周期不可细分,但这不影响其他经济学家的努力。曾经费劲心力研究周期的人还有许多新发现。比如,德国科学家基钦发现的40个月的周期(3年多),而苏联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则发现了一个20年周期。据说,当时还有人论断过,房地产存在着一个18年的周期,“非常接近”库兹涅茨周期。

1910年,一位18岁的俄国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长的波段,14年后,他的长达80页的研究报告问世,提出的新周期长度平均是53.3年。这个学生叫康德拉吉耶夫,1926年,他说自己设想的周期已经接近新的高潮期。

他或许没有想到,90年后,中国有不少股市和期货的投资人正在抱着他的论文研究这个长达53.3年的周期,按照周期预测,似乎大宗商品正应该走下坡路。殊不知,这个所谓的康德拉吉耶夫的周期,只是他观察了一百多年人类历史的结果,而且主要还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

康式周期,以其长达50多年,而被称为是长周期。其实,中国人有更早的长周期理论,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中国人算得很简单,从周朝开始,到秦汉,唐宋,明清,每隔五百年左右总有一轮新的发展周期。

如果说测量周期可以得出无数个不同的周期,因此不靠谱,那么,这种从几十个月到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所谓固定周期,是否可靠呢?简单的推论告诉我们:完全不可靠!

问题主要出在样本检验的范围、误差许可的范围。康式周期只经过了三四个历史周期的检验,怎么能称之为铁律呢?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不过两三百年,不同时期的规律怎么可能一再重复呢?至于看起来很准确的所谓10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存在着误差问题:假设把所谓的10年前后各3年作为许可误差,那么横竖跨度就是6年之久。一个10年的周期,竟然容许6年的误差,这还能算是规律吗?

所以,无论是固定周期还是浮动周期,都只是人们研究经济或商品现象的偶然发现而已。即便这种周期有过几次重复,也只能认为是巧合——除非我们能找到隐含在周期背后的逻辑。

比如,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观察得到、并能被反复验证的。在可允许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周期性规律一再出现以至于我们可以确信到了每一个时期,事物必然发生。比如,中国的民谣: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等等。但这种观察,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北方的观察结果与南方就完全不同。

除去这种用物理学可以解释的周期规律外,其它所有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周期,都绝对不可能有固定周期。而浮动周期,也绝对不是靠技术测度就可以得到的。我们必须拨开周期迷雾,找寻周期背后的逻辑。

三、经济周期的逻辑

1909年,美国人罗杰*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他认为,过度投资与增加货币供给都会导致负面反应。他给出的标准十阶段经济周期模型是:

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票价格下跌;4、商品价格下跌;5、房产价格下跌;

6、货币理论降低;7、债券价格上涨;8、股票价格上涨;9、商品价格上涨;10、房产价格上涨。

到房产价格上涨后,再进入其中第一阶段,于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就产生了。80年后,日本经济进入所谓泡沫期,最后阶段正是股票和房产价格持续上涨,于是,当局大幅度提高利率,导致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先跌,房产价格后跌。只可惜,这次下跌只有一次机会,日本经济看不到什么短周期和中周期也看不到什么长周期,30年来始终没有景气。

显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里,核心是利率的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增减其实也会影响到利率的变化。所以,其后费雪才会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银行信贷,因为现代银行能够创造货币。

费雪在论述经济周期时指出,货币投放会增加生产,生产增加会促进消费。但是,“萨伊定律并不是永动机”(意思是供给不会永远自动产生需求),供给增长产生的额外收入会被人储存起来,于是,部分资金不再进入投资环节,生产和消费都会下降,大家会进一步降低债务率,生产受到进一步影响,所以,经济危机才会产生。

但是,费雪的论述仅在硬通货时代才会产生——硬通货时代,货币可以被储藏(接近于掩藏),不再进入流通环节,所以才会影响到市场的货币供给,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在纸币时代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几乎所有货币都在银行里,货币的所谓储存功能几乎消失,此时,决定银行信贷增减的变成了中央银行的政策——结论就赫然是:经济周期是否产生,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松紧。如果再进一步展开,那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周期,是央行创造的。

那么,如果央行主动调整节奏,周期是不是就该被修正?比如说,拉长周期,或者缩短周期?由于缩短周期于经济不利、于口碑不利,所以央行的唯一选择就变成了拉长周期。

由此可见,只要央行能认真学、总结经验,理论上就可能彻底消除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但是,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训,周期就可能一而再地出现,甚至于极端状况下类似于日本,只有下行后的横盘而没有上升,那就不成其为周期。

事实上,美联储的进步能力就是极强的。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迄今将近90年时间,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次与之同等级别的萧条。甚至于阶段性的衰退都没有明显发生过。表现在股市中,1981年后的36年里,美国股市仅仅在2001年和2008年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深幅回调——注意,在2001年的调整发生前,美股已经有近70年没有出现大调整(1987年的闪崩则是暂时的),但是谁也没想到,2001年调整后,仅仅过了五六年,股市就再创新高,但2008年却又迅即出现了新的大幅度调整——这种变幻莫测的周期,以前根本就不曾遇到过。

2009年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8年持续不断地上涨和创下历史新高。此时,很多人开始忧虑2018年可能再现十年周期。莫非,美联储那么健忘?莫非,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小心翼翼地警惕着的周期真的会出现?

先不忙着下结论。我们再回到硬通货时代,或者回到信用货币时代之前。在那个时候,货币是锚定金银的,或者,纸币是有形的,这都使其具有了储藏(掩藏)的功能。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

1、货币投放增多,经济景气明显,社会欣欣向荣;

2、富人赚钱多,穷人赚钱少;

3、货币向富人转移,富人储藏货币;

4、穷人占有的货币减少,消费降低;

5、消费降低导致生产下降;

6、经济陷入衰退;

7、重复第一步。

所以,非信用货币时代,是走不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恶性循环的:经济一旦向好,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货币向富人集中,穷人货币少结果导致经济衰退。于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早期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它的核心是货币的不断集中和分散的结果。

同样,由上述理论,也就可以解释中国的王朝更替缘由。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天下大治经济繁荣之后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的归宿。而经济治乱,根本原因还在于货币的集中与分散。

人类社会只有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在货币的储藏(掩藏功能)消失之后,经济周期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周期就越来越取决于央行而不是经济自身。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仍旧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去搞什么经济周期预测,难免落入窠臼、贻笑大方。

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是会学的,普通人当然也会学。这就注定商品的周期性规律是会改变的。

我们以山东大蒜这样一个小品种为例。2004-2006年,大蒜的价格不断上涨,山东的大蒜出口增加,农民利润增加,于是导致产量增加。结果,在2006年的时候,大蒜种植面积创下历史新高。几乎可以断定2007年大蒜肯定会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那么,此时我们来推断,大蒜的下一个上涨周期会在何时呢?

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则2008年种植人数减少,2008年将出现价格暴涨的行情。

另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2008年很多人都预测价格要暴涨,所以导致2008年种植继续增加,供给不减少,结果2008年价格继续下跌,2009年才会反弹。

事实怎样呢?2007年大蒜价格下跌,但蒜农减种的并不多,由此导致2008年的价格继续暴跌,结果,2006年高峰时2-3元的蒜价,到2008年已经跌到只有0.18元。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价格。于是,2009年,物极必反,蒜价暴涨,从不足0.1元上涨到4元以上,现货价格涨幅最多超过40倍。

现在回头看,2004-2006年是上涨周期,2006-2008年是下跌周期,2009年又是上涨周期。如此算来,是不是5年一个周期循环?如果说2006年的价格是阶段性高点,则下一个高点是不是应出现在2011年?

事实并非如此。2006年4月的高点出现后,下一轮的高点出现在2011年11月。再下一轮的高点呢?2016年4月确实又现高点,11.4元。但是,到2017年1月竟然出现了新的高点14.6元,2017年5月的最高点竟然接近16元。假设2017年5月高点是历史性的(因为2017年7月的最新价格只有7元多),则前一轮周期是5年,后一轮是5年半,再后一轮又是5年半。那么,下一轮高点会在何时出现呢?

我们不去猜测高点的位置,而是要研究为何会出现这种周期拉长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信息透明时代,蒜农是会进步的。他们掌握信息之后,会有博弈,有人增种,有人减种,结果就导致商品价格周期出现波动:有时候周期延长、有时候周期缩短。

一个小小的大蒜头,都充斥着如此多的博弈,周期都不确定,遑论其它商品。比如说,此前白糖存在着3年+3年的周期,但这几年,周期已经明显被平滑了。又如,鸡蛋价格本来存在着明显的9月高价定律,但这几年随着冷库技术的发展,9月的价格已经逐渐不再是全年最高价了。再如,螺纹钢的吨钢利润以前从来没有超过千元,但今年超过千元后,价格强势不回落,等等。

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周期也许还会相对固定,而一旦信息通畅或者产业形式发生改变,则价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长甚至会完全被抹平。比如,中国的鸡蛋价格此前存在显著的4年周期(2年上涨2年下跌)。但2004年9月达到高点、2006年5月达到低点后,周期律明显开始失去作用。2007年6月、2008年9月先后达到阶段性高点且基本没有大的回调,2011年9月再次达到高点后,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后见底。此时,上涨周期长达5年多,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随后,价格继续上涨到2014年9月见到最高点,上涨周期是2年多。但从那时候到现在,价格下跌了近3年时间仍没有见到底部——相比从前,上涨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以达到3年以上。

不止如此,美国1874年就开始有鸡蛋期货,其后也曾有过波谲云诡的行情,鸡蛋期货也曾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明星交易品种。但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销售模式的改变,鸡蛋价格逐渐被寡头所控制,到1982年,因波幅过小,鸡蛋期货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曾经波澜壮阔的多空行情,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线,谁还敢说再有周期?

所以,我们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规律,也应该摒弃固定周期节律,甚至放弃浮动周期规律,必须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动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去做判断——没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变的。

五、2018年:要崩溃还是要衰退

鸡蛋、大蒜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周期可以被拉长乃至抹平,经济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长或抹平。此时,再谈论什么周期,会不会显得过于小儿科?

在经济领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循环是必然的、或者说经济危机是必然发生的。但是,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银根的放松和收缩是央行自主决策的,既然如此,就必然可以通过努力掌握规律并适当调整,从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长经济周期。

宽松与繁荣相伴,紧缩与萧条相随。过度通缩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是如此循环的:

经济萧条——放松银根——刺激需求——扩大投资——价格上升——企业盈利——产能扩张——经济过热——供给增加——收缩银根——减少投资——抑制需求——价格下跌——企业亏损——经济萧条。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链条在于银根的松紧。而这一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另外一条路径来消弭这种周期性波动:

经济不景气——货币宽松——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产能扩张、价格上升——经济过热——货币定向生产环节宽松——扩大产能满足需求——供需动态平衡——维持景气——动态调节供需——维持景气

看看前后两个序列,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选择是相同的,都要放松银根。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紧银根导致利率上升,但新模式下,是定向宽松满足生产,由此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从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

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务必清楚一件事情:有些风险是防出来的,本来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因为担心有风险,防范措施过头了,反而引发了风险。比如一个正常生产的企业,资产优良,投入较多资金到厂房和设备,产品销售良好,但银行对它防范风险的措施过头了,抽了它的贷款,导致它资金周转不了,无法有效开展生产,只能低价甚至亏损处理库存,于是风险就出现了。

对于政府当局来说,务必要清楚一件事情:预期是会传染的。如果央行收紧银根,造成了未来银根整体收紧的预期,则这种预期会在短时间内传染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的需求突然不见了!比如,1928-1933年大萧条时期,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可以理解!而美国的耐用消费品最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钱人和穷人都减少了耐用品的消费。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呢?降幅也曾高达52.2%。这意味着很多美国人连吃饭都比以前少了!

所以,货币和政府当局,应该持续不断地给市场传递正向预期,而不是恐怖的负面预期。他们应该做到的是通过调节不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以此消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怎么做呢?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更应扩大需求,而不是压制供给;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则更应扩大供给,而不是压制需求。压制需求或供给,都容易引发通缩甚至经济危机,而引导社会的货币和增发的货币投向供求两端中少的那一端,则可以在维持经济景气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

比如房地产市场,如果房价涨了,那就引导开发商多盖房(增加土地供应和房企贷款),如果房价跌了,那就引导购房者多买房(降低按揭比例和利率,扩大购房人群),由此实现房地产供需的动态平衡,维持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最终实现家家住上好房子、社会财富充裕的幸福场景。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大众在进步,央行在进步,政府监管也在进步中。那么,请你做出判断,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溃或者大萧条,会出现吗?

B. 哪些因素或影响美元走势

50个可能影响美元的因素:
(一)贸易与投资平衡
贸易与投资平衡被分析师认为是影响美元的因素,贸易平衡、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等。
1、投资或经常账户余额。若出口大于进口称为盈余,反过来是赤字。
2、贸易平衡。贸易差额等于进口和出口之间差额,美国贸易增长,美国以外商品价格下降,美国消费者更有吸引力,相反,外国商品价格上涨,美国产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3、投资余额。若美国进口大于出口,投资者购买美元计价的美国债券或证券类资产。
(二)财政预算与税收。
4、美国预算可能影响美元,如果外国投资者看好美国经济前景,就会购买美国国债。
5、若金融保持良好信用,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信得过的借款人,美元就会走强。
6、美国总统受欢迎程度也可能影响到美元。
7、战争会伤害消费者信心和商业信心,战争时期预算赤字会变得昂贵,投资者有紧张情绪,可能会增加债务或违约风险。
8、地缘局势可能会对美元有负面影响。
9、如果投资者认为美元是安全避风港,那么可能会涌向美元,因而外汇市场波动小,政策保持连贯一致,投资者就会持有美元。
10、财政支出,如果美国增加财政支出,增加预算,可能会增加机会成本与费用。
11、美国换了国会新成员,或者美国总统大选,通过新的法律,投资者可能会涌向美元或逃离美元。
12、减税对消费者是好消息,鼓励消费可帮助减少赤字。
(三)其它国家贸易与消费等外部影响。
13、其它国家若出现金融风险,投资者会涌向美元。
14、其它国家货币若稳定,投资者会增强信心,选择其他国家货币,美元可能会下降。
15、其它国家外汇储备变化,大多数国家持有美元外汇,若外汇储备变化,也可能影响到美元。
16、欧元升值。若欧元升值,投资者会多样化选择欧元而不是美元。
17、石油价格。石油以美元计价,若其它国家使用美元购买石油,美元可能会上涨。
18、其它国家经济蓬勃发展,若其它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美元吸引力可能会降低。
(四)福利与社会保障。
19、美国社会保障下降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失去信心,但是若致力于改革方案,会促使美元受益。
20、医疗补助。医疗保健计划可能会推动投资者寻求更稳定的预算。
(五)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规律,美元也是如此。
21、美元需求增长,可能会推高美元。
22、美元以外货币需求,若除美元外的其他货币需求增长,美元需求可能会下降。
23、货币供应量。增发货币,美元购买力下降,通胀增长。
(六)利率。
24、利率上升,投资者获得更多利润,美联储加息或加强美元。
25、其他国家利率,如果其它国家货币有吸引力,美元吸引力会下降。
26、利率波动预期,波动预期可能会让投资者涌入资金或撤出资金。
(七)美国消费者。
27、消费者储蓄,事实上,美国人多数不储蓄,家庭净值为负数,美国人到国外储蓄,可能让美元吸引力下降。
28、天然气价格。天然气价格上涨,消费者花费在其他地方的支出减少,借钱过日子,消费疲软,美联储会宽松刺激,美元下降。
29、美国人购买外国商品,比如沃尔玛商品或本田汽车,贸易赤字削弱美元。
30、支出太多可能会伤害美元。
(八)房地产市场。
31、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投资者若拖欠贷款,家庭支出减少,经济放缓会让美元吸引力下降。
32、房地产市场增长,购房按揭贷款增长支持美元。
33、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房价波动,财富下降与经济下滑或促美元贬值。
(九)工业和经济指标
34、工业增长放缓,投资者可能会对美元计价资产投资更谨慎。
35、工业增长加快,美元更具吸引力。
36、企业外包,外包与贸易赤字可能导致美元下降,外包使得外国投资者涌入美国公司。
37、新企业。创业让外国投资者更具机会而支持美元。
38、就业增长可能会吸引投资者。
39、工资增长让投资者增持美元。
(十)美国资本市场。
40、股市下跌会动摇投资者信心,他们会分散投资,美元会下降。
41、股市上涨,吸引新的投资者,鼓励先有投资者投入更多资金。
42、上市公司财报,良好的财报吸引投资者。
(十一)经济
43、经济增长稳定,投资者信心增强,投资者也会涌入。
44、经济衰退美元也会下降,投资者担心投资会失去价值,就会撤出。
45、美国经济若比其他国家经济更好,投资者就会涌向美国。相反,就会撤出。
(十二)天气
天气可能会影响农业和当地经济,涟漪影响会导致美元波动。
46、炎热夏天会使得能源成本上升,导致美元下降。
47、寒冷冬天导致能源成本上升,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可能涌入其他领域。
48、自然灾害,比如飓风等自然灾害,联邦就会支出财政来救灾或重建。
(十三)通货膨胀。
49、通胀降低美元购买力,一个国际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总水平呈现反方向变动。
50、通胀率上升,购买力减少,削弱美元。预期通胀可能会导致外汇市场抢先做出反应,市场波动,贸易逆差可能让美元吸引力下降。

C. 美元指数受哪些因素影响2017年美元走势将如何

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状况

经济增长良好的话,能吸引国际资金流入美国,并且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金融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就会增强,促使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美元指数得以上升。数据分析显示,当美国GDP增长良好的时候,表明经济状况很好,此时的美元指数都是上涨。

第一次经济繁荣发生在1983年至1985年,当时里根政府奉行供给学派的经济理念,其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5.37%,这段时间是美元指数的上涨期。第二次繁荣发生在1991年至1999年,当时互联网经济正繁荣发展,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20多个月,GDP年均增速为3.84%,而CPI同比均值仅为2.81%,在这段时间里,美元二次走强。

财政赤字

美国财政赤字是从2008年开始大幅攀升的,主要是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但2010年后财政赤字很快就下降了。美元指数上涨阶段,通常财政赤字都很小。通常而言,财政赤字通过这三条线来影响美元指数。第一,财政赤字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发行泛滥,美元供给增加,导致商品价格水平提高,相对于其他货币,美元贬值。第二,财政赤字易导致经常项目赤字。

在国内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势必增加对外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这将扩大经常项目赤字。第三,政府要想减少财政赤字,会借助增加税收、借债和发行货币等方式,可是这些方式都会使美元指数下降:加税会增加投资成本,限制了国际资本的流入;借债轻则财政赤字缺口加大,重则产生财务危机;发行货币的结果则往往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通货膨胀相当于本币供给增加,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相对减少,本币需求减少,外币需求增加,于是本币就相对于外币贬值了。也就是说,不管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要美元相对于6种货币尤其是对占有57.6%权重的欧元而言,发生通货膨胀了,美元指数应该会有所下降,反之亦然。

当美欧之间的CPI差相对上升时,美元指数相对下降;当美欧之间的CPI差相对下降时,美元指数相对上升。如果只跟自身比较的话,也可以看出,美国CPI走强的同时美元指数走弱,而CPI走弱的同时美元指数走强。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上升—货币对内贬值 —货币对外贬值”这一链条在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相互印证。

避险需求

1980年至1985年美元指数走强,美联储大幅提高基准利率来对抗石油危机造成的通胀,高利率促使美元快速升值,但却引来了拉美危机,而拉美危机的发生又引起人们的恐慌情绪,将美元作为避险资产,使美元得以进一步的升值。在美元指数于1995年5月至2001年6月的上涨行情中,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欧洲的科索沃战争,同样促使国际资金回流美国,直至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才逃离。

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和2009年的欧债危机发生时,美元同样作为避险资产持有,在这两段时间美元指数有小幅上升。从拉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科索沃战争、全球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美元总是作为全球优质的避险品种来持有,这一特点是由美国的经济政治地位所决定的,这也导致了每当发生局部危机的时候,美元指数总会有所上涨。

未来走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影响美元指数的关键因素,GDP增速提升的话,才会引起经济过热,提高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和次数,经济向好的话,国际资本才会主动流进来进行投资,当然,在美国GDP增速与其他国家经济下行的强烈对比下,资金处于保值的需求,也会流向美国,从而推动美元指数上涨。

展望未来,首先,我们从美国经济基本面来看,2016年四季度美国GDP为1.9%,虽然低于预期,但经济数据表现靓丽。2016年12月议息会议预期2017年加息三次,美联储耶伦明确表态到2019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将接近3%。今年年初欧洲的GDP、通胀、制造业等数据都表明了欧洲经济有所回升,欧洲央行1月议息会议上继续选择按兵不动。

其次,从地缘政治方面来看,英国启动退欧进程,但仍希望与欧盟达成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最后,从法国大选方面来看,两名执政观念截然不同的候选人意味着法国的未来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右翼政党领导人,勒庞希望法国退出欧盟,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就业。

D. 为什么说白银今年能涨到18美元

相对黄金,白银市场近期表现更为疲软,而金价/银价也维持在80左右的高水平。

不过一些分析师认为,白银市场之后会有超过黄金的表现,银价可看向18美元/盎司水平。

ETF Securities的投资策略主管Maxwell Gold指出,白银市场不少从去年就显现的看多信号到今年依然在起作用。

Gold Newsletter的Brien Lundin则指出,白银没能有超过黄金的表现是因为,去年以来黄金的涨势并不是持续的,当中出现过回落修正,这使得投资者没有被吸引入场,提振白银的表现。

但Lundin认为,随着美元指数的疲软表现,通胀上升的信号,以及美联储的紧缩周期即将结束,白银最终会吸引投资者们入场。

此外,白银的供需面也将成为推动银价的一大利好因素。

GraniteShares的首席执行官Will Rhind指出,白银在工业制造商的需求将会增加,在全球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这一需求受到推动。受此影响,白银在今年的表现会超过黄金。

从历史水平来看,黄金和白银之间比率的均值在60左右,目前80的高水平意味着白银有极大的上涨空间。

Lundin认为,在去年颇为令人失望的表现后,今年银价将能够涨到18美元/盎司甚至更高的水平。

E. 7月18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今天美元兑人民币多少

货币兑换
1美元=6.6803人民币
1人民币=0.1497美元

F. 18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是多少

由于外汇汇率是实时变动的,您可以登录我行主页,点击右侧“实版时金融信息”下“外汇权实时汇率”查看。(该页左侧可以点击外汇兑换计算器)
请参考:http://fx.cmbchina.com/hq/

G.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图分析7月1日今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

招商银行可抄以兑换,请打开http://fx.cmbchina.com/hq/ 查询袭外汇实时汇率和历史汇率。因汇率实时变动,实际汇率按照您实际操作时的为准。

阅读全文

与18美元走势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年2月27日美元和人民币 浏览:816
理财规划师考试报名费多少 浏览:958
黄金2019年4月价格 浏览:834
晨鸣纸业参股的股权基金 浏览:171
资金流不显示是什么情况 浏览:112
18美刀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134
沪股通账户能投资期权吗 浏览:498
10元人民币对泰铢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543
代码基金161005净值 浏览:949
新城市300778新股投资价值 浏览:780
上海现货投资有招人的吗 浏览:559
外汇黄金怎么开户 浏览:800
钪矿的品位及价格 浏览:309
十美元等于人民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352
汇率比索兑换人民币2015 浏览:37
粤丽珠股票 浏览:764
如何购买外汇基金 浏览:176
个人外汇业务区分为 浏览:264
投资者说赵旭东所有视频 浏览:37
同花顺查看道指期货行情 浏览: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