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2013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22 03:42:31

⑴ 新中国船舶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52年划归一级部,任务是抢修改装军船支援解放战争(45-50年)和朝鲜战争;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旧中国的修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苏联转让的舰艇;组建船舶科技机构;着手研制万吨轮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机部。主要任务调整方针任务,组建国产化协作机制,立足国内配套,调整生产方向以军品为主,造船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研制出核潜艇、远洋探测船、万吨轮等),贯彻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三线。文革中遭到创伤。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⑵ 中国船舶工业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会是怎样的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性,船舶业的发展周期大约为5年一个周期。
中国的船舶业也难免要经历这么一个周期,目前刚好是国际船舶业的一个低谷时期,又恰逢经济危机,势必对我国的造船业产生一定影响,但我国造船业的总体趋势还是向上发展的。
一个完成的行业链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情况,所以“大大小小的企业共同发展”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势必遭到淘汰。

⑶ 历经一百三十多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动因为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当时,为了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邓小平同志先后20多次接见当时的“世界船王”包玉刚,推动合作事宜,使我国船舶工业成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此后,我国船舶工业大量承接国外订单,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

(3)2013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扩展阅读: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1、全面掌握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研发设计技术,以节能、安全、环保为重点,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系列化品牌船型,交付了全球首艘智能型散货船。

2、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新世纪以来,地方民营造船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力量,地方民营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40%。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⑷ 2013年中国船舶行业的地域发展中心在哪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目前行情很不好,但是不代表没有机会。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好的是高附加值的船舶,低碳节能环保,比如液化天然气船。建议你去一些船舶设备贸易商之类的公司,他们经常给一些船东按着造船要求,设计配备的船舶动力装置技术方案,你有点优势。

⑸ 中国的造船业近况和未来几年的走势如何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完工出口船舶7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占造船完工总量的62%。全国规模以上806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256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工业增加值272亿元,同比增长37%。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总额47.5亿元,同比增加24.8亿元。
2006年中国船舶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承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工业增加值422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率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5%。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913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80亿元,同比增长61%。2006年全年船舶出口突破1000万吨,达到11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占完工总量的81%。
2007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造船、修船和船舶配套业实现全面增长全国规模以上1059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63亿元,工业增加值68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3%和70%。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60%以上。200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5亿元,同比增长136%。
2008年1-10月中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三大造船指标大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显著提高,船舶出口增长强劲。
2008年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9月,美国金融危机又如同洪水猛兽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产品进出口、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均严重受到美国金融危机打击。我国船舶业,这一“中国制造”的支柱也面临着金融风暴严峻的冬天。

⑹ 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是怎样一步步 走向世界的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于1980年签订了2.7万吨“长城”号散货船建造合同,1982年1月“长城”号完工交付,这是中国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远洋船。

当时,为了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邓小平同志先后20多次接见当时的“世界船王”包玉刚,推动合作事宜,使我国船舶工业成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此后,我国船舶工业大量承接国外订单,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
2000年至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业抓住国际市场高度兴旺的有利机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全面跃升至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⑺ 历经一百三十多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动因是什么

背后动因是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业抓住国际市场高度兴旺的有利机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全面跃升至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7)2013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扩展阅读: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1、70年来,我国船舶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新世纪以来,地方民营造船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力量,地方民营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40%。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2018年,前10家造船企业完工量占比从2011年的47%提高到69.8%。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前10家新接订单量占全国总量的76.8%,比201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⑻ 如何看待有人称中国造船业正陷入“船壳工业”

我国造船业的利润和国产船舶设备配套情况却不尽人意。国内承建的船舶超过70%是供应出口的,国内造船业平均利润一般为3—5%(另一说法为“不到10%”)。利润低下的原因诸多,最主要原因是我国国产船舶配套设备发展滞后,并且成为制约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中国造船的国产船舶设备配套率平均为40%,因此,有人戏称中国造船正陷入“船壳工业”。而造船先进国家如德国、挪威等国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不但能满足其本国造船的需要,还有大量的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也分别在98%和85%以上。
    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国产船舶设备配套率较低:据介绍,我国造船业位居世界第三,中国船级社哥德堡办事处三个人,负责北欧业务,业务繁忙,不得不在赫尔辛基又增设一个点,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工作量。而韩国造船业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份额的50%,超过日本),韩国船级社北欧办事处设在丹麦,仅仅派驻一人,业务覆盖北欧,工作量仍然不足。其差别巨大的原因就在两国国产船舶配套设备水平的差异上。 分析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水平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不足。具体体现为部分企业过分注重眼前效益,急功近利,争走 “捷径”;信奉拿来主义,忽略研发投入:
    2、缺乏自主创新。表现为我国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依赖国外,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3、管理待加强,效率待提高。有资料表明,目前,在年人均造船吨位、年人均产值和生产效率三项指标上,中国船厂与国外先进船厂相差5-7倍。据测算,中国每条船的建造工时数、每座船坞的年度造船数和造船劳动生产率分别为日本的5倍、20%和10%;中国造船企业平均每1万美元产值耗电量是日本的10倍,送审图纸时间比日、韩长3-4倍。另外,由于配套水平低,我国的造船主要体现在船壳上,其主要原材料为船用钢板,而仅此船用钢板,日本、韩国的利用率在90%以上,而我国仅65—87%!
    4、售后服务跟不上。我国企业促销多注重前期的宣传攻势,甚至花费上百万、上千万的广告费,但售后服务不到位,对吸引回头客缺乏研究,措施不力,从瑞典船东协会和瑞典船东的反映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⑼ 目前中国船舶订单多少形势如何!能不能提供一份近几年的船舶建造总量

2011年以来航运及造船业持续低迷的格局或将延续。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1-10月,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297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5.5%,10月当月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仅73万载重吨,再次成为本年度最低点。由于新承接船舶订单已连续10个月低于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加速下降。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了2012年1~7月份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受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中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船舶出口出现下滑,工业总产值增速趋缓。虽然船舶行业持续盈利,但经济效益呈回落走势。

⑽ 近代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2005年6月1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广钦介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开始,张广钦主任就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历程作了简单介绍:
今年7月11日,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6月3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纪念日。中国造船业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经过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发展,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造船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纪元以来的两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领先世界。600年前,中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鼎盛,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但是,由于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造船业已是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船舶工业。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船舶工业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自强振兴之路。经过20多年的奋力拼搏,中国已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新世纪以来,船舶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中国的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6%。2004年,造船产量达到88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份额达到14%,连续10年列世界第三位。预计今年的造船产量将超过1000万载重吨,约占世界造船份额的18%。 中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和8000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并已成功进入液化天然气船建造市场,打破了少数国家的垄断。目前,除豪华游船等少数船型外,中国已经能够建造符合各种国际规范,航行于任何海域的船舶。
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并大量为出口船和国内远洋船配套。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已开发和建造了20万吨级以上的浮式生产储油轮和多型海洋平台。 中国建造船舶中有70%以上是出口船舶,已经出口到了包括美、日、德、法、加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舶工业已成为中国机电行业中重要的出口支柱产业。2004年出口船舶达到560万载重吨,出口金额达到31.6亿美元。目前中国手持船舶订单中有85%以上是出口船订单。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防科工委负责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工作。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实行中央和省(市、区)两级管理方式,国防科工委设有全国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
中国高度重视船舶工业的对外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引进了100多项船舶和船用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除了民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外,中国与欧盟、韩国、日本已建立了造船领域的政府间对话机制。2002年,经国务院授权,我委与外交部、商务部组成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新国际造船协定谈判,为建立公平、规范的世界船舶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船舶工业用30年的时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又用了20余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当前,中国船舶工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再用10余年的时间,中国船舶工业一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世界造船与航运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全文

与2013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国solo股票价格 浏览:830
猎豹股票新浪 浏览:626
中信信托李子民 浏览:482
股票菱形实例 浏览:701
公司收境外个人外汇可办理退税吗 浏览:421
期货主图买卖无未来指标公式 浏览:476
新疆外汇 浏览:525
豆油期货交割质量标准 浏览:220
外汇风险防范论文 浏览:514
小本理财投资交易 浏览:283
北京中金恒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浏览:607
2014年上半年贷款 浏览:279
我乐股票什么时候上市 浏览:770
贷款通则老版本 浏览:393
基金嘉实回报混合 浏览:678
团贷网投资人统计 浏览:728
上海艾瑞德投资公司 浏览:356
基金有退市的风险吗 浏览:6
30年房改房贷款 浏览:690
3990日元代表多少人民币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