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支付行业的前景如何感觉变动很大
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海外拓展效果方兴未艾
移动支付牌照越发金贵
移动支付牌照越发金贵,连连支付母公司连连数字宣布,继上半年获得光大实业和浙江赛伯乐的数十亿元联合投资后,再度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博裕资本共同投资的超10亿元融资,累计完成融资近50亿元。移动支付牌照的价格不断上涨,此前一个全支付牌照的价格甚至突破30亿元。不过寡头垄断的迹象明显,“二马”几乎包揽了国内市场的9成份额,出海成为不少移动支付企业的B计划。
非现金支付运行分析
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49.24亿笔,金额达到62.8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09%和60.24%。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533.58亿笔,金额951.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61%和0.20%。
随着国家收紧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持牌机构从270多家减少到230家左右。而在这些持牌机构中,拥有跨境支付业务试点资质的只有35家。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一直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105.4万亿元,截止到2018年Q1,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37.6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13.8%,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平稳增长。
寡头垄断迹象明显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和财付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支付宝市场份额为52.5%,财付通市场份额为36.7%,其他后起之秀也在不断抢夺市场,跟随者的力量不容忽视。以此可见,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几乎被支付宝和财付通二者分摊了,两者合计市场份额达到了29.2%,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票据业务量总体保持下降趋势
2018年Q2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5238.79万笔,金额35.57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4.17%和14.94%。其中,支票业务4741.30万笔,金额31.2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13%和15.56%;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457.92万笔,金额3.97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16.93%,金额同比下降7.67%;银行汇票业务6.63万笔,金额432.1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5.70%和50.23%;银行本票业务32.93万笔,金额2694.8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31%和29.15%。
东南亚成为海外布局桥头堡
除了在国内之外,移动支付的触角还伸到了海外。东南亚成为海外布局的桥头堡,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等地都可以见到国内支付机构的身影。
移动支付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内的移动支付不管是技术还是模式,都是全球领先的,因此出海非常具有优势,目前只是开始,我们预测未来几年,增速在50%以上并不是梦。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不过持牌机构想要在海外市场生根发芽也不会一帆风顺。目前境外移动支付普及率并不高,不少欧美国家线下消费更习惯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支付。此外支付企业出海既要符合国内监管的要求,也要兼顾目标市场当地政策的监管要求。需要注意到在支付领域,例如支付账户分级管理、备付金管理、清算业务管理等方面国内监管趋严,近期也出现不少第三方支付巨额罚款现象。此外,企业出海要掌握当地居民的支付习惯,需思考如何因地制宜本土化,将移动支付渗透到当地用户。
目前国内支付企业出海,有两种方法取得资质,一种是直接向当地机构申请牌照,另一种则是通过并购或者收购当地的企业,间接获得牌照,但是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容易。目前支付机构在海外的费率约在0.5%到1%之间,其实利润还是相对丰厚,所以企业出海的意愿相对较强。不过出海是否就能够获得市场,这就要看企业的本事了,一是合规,二是用户的使用习惯,虽然移动支付在国内风生水起,但是在海外拓展的效果来看,远不如国内,未来的道路仍旧道阻且长。
2. 移动支付的现状 前景和安全问题
发展前景看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移动商务已经占全球零售电子商务的35%,而这一数字在中国市场高达50%以上。亚太地区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智能手机“功不可没”。未来亚太地区移动支付市场将在中国的引领下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14年中国移动商务市场价值2.2万亿美元,而2015年上半年的统计交易额就达到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其中移动支付贡献极大。智能手机持有量的上升与移动支付服务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移动商务的增长,移动支付服务为中国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付款业务,还提供日常生活管理服务。
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也被黑客关注,针对移动支付用户的病毒呈逐月上升趋势。2015年上半年支付类新增病毒数增幅平稳,手机上常见的支付病毒中16.81%的支付类病毒会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用以对抗安全软件。7月新增支付类病毒增幅达到峰值,11月随着“双11”的到来,支付类新增病毒增幅有所回升。
3. 如何看待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多重因素推动移动支付普遍化
随着我国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提升,继扫码支付普及之后,生物识别、ETC等技术与网络支付业务深度融合,催生出了更多移动支付方式,如支付宝推出集软硬件为一体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微信支付也推出了可接入POS机的刷脸支付产品“青蛙”。目前,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我国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主要支付方式。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在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中,有69.6%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有19.7%的用户每周至少使用3次移动支付。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4. 移动支付行业是怎样的商业模式
前瞻抄网摘要: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化袭工具的普及,现金支付的重要性不断降低,不断被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取代;而银行卡支付又将逐步被移动支付取代。移动支付成为未来支付方式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移动支付已经从远程支付开始发展,历经O2O电商阶段,即将进入近场NFC支付阶段。NFC支付产业链较长,参与者众多,商业模式难定,但竞争热点依旧在运营平台控制权的竞争。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商业模式典型案例与创新策略分析报告分析认为,虽然现阶段NFC近场支付商业模式尚未清晰,但是移动支付行业的竞争热点已经明确,即为移动支付平台的竞争。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关于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主导权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关于移动支付平台的控制权之争。支付平台具有巨大的价值。
望采纳谢谢
5. 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谈谈移动支付的前景发展
移动支付具有很强的便捷性,业务不受银行网点和营业时间等限制,能够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消费、面对面交易等多种需求,减少传统支付模式的许多麻烦。因此,近两年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了3000亿元,同比增长100%左右。
伴随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线上移动支付行业快速崛起,据报道7月6日,“捷诚宝”便民服务支付平台在北京发布新一代支付手机和应用软件,向外界展示了兼具智能手机、银行刷卡、线上支付和交易返现等功能的移动金融产品的崭新前景。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期,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34479万部,同比增长82.43%。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量为8911万部,同比增长18.37%。随着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地位的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对智能手机的需要也将日益增加。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移动支付在中国智能手机里的渗透率为30%,2013年中国新增装有移动支付的智能手机数量为10344万部,2014年一季度新增装有移动支付的智能手机数量为2673万部。
6. 移动支付行业是怎样的一个趋势
马化腾表示,中国基础学科非常薄弱,移动支付的发展只是表面辉煌,对于咱们普通创业者来说,抓住辉煌就是给自己的一个巨大的机会。
1、2013-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增幅分别为:968.60%和976.68%。
2、2016年,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飞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达663.3亿笔,金额54.25万亿元;移动支付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支付,现在去做个移动支付通道的服务商还是赚钱挺快的。成本比POS机低很多。推广的时候也很容易把小马快付二维码推出去,最近支付宝又去做0费率的活动,自己还有佣金拿 。这个行业还是朝阳行业的!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要怂就是干
7. 移动支付的前景如何 在中国发展这么快的原因
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整合并向线下渗透
无现金社会来临,超五成消费者频繁通过移动支付进行各类活动,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频率较高,超过五成消费者通过移动支付开展各类活动。金融类活动是移动支付使用最为频繁的领域,用户对手机购物活动有极高的热情。每月使用手机购买产品和浏览购物风站的用户比例均突破八成,在付款场景中,实体店内支付最为频繁,每月使用该方式的用户占比达到81%。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支付引领者,借助蓬勃发展的网购,用户普遍接受在线交易,阿里巴巴,腾讯随后大力推广线下移动支付,促使大陆市场跳过信用卡阶段,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非现金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2016年我国非现金支付合计达到1251亿笔,同比增速32.6%,支付金额规模达到3687万亿元,从2015年开始占整个支付系统金额比例已经处于70%水平。非现金支付主要包括电子支付、票据、银行卡以及贷记转账等形式,其中电子支付2016年占比68%,约2500万亿。
移动支付实现爆发式增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超300%,达381.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二维码支付市场的爆发,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速度加快,预计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1付交易规模将超150万亿元,达到171.5万亿元,增长率为68.0%。
线下场景丰富,竞争主体多元化
零售商提供的扫描支付以51%的用户使用比例占据手机支付途径的首位,这与微信和支付宝宠大的用户基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银联闪付仅次于零售商支付方式
,以29%的居于第二,安卓支付位居第三。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十分多元化。根据参与主体是否具有支付资质,或是否持有支付牌照可将当前支付市场可以分为两大类:1)涉及清算业务和支付资质的银联、各银行机构和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
267 家公司;2)联合具有支付资质的企业提供支付功能但不涉及清算业务和支付资质的硬件场景支付和第四方聚合支付工具。
行业整合并向线下渗透,基于数据和技术实现用户运营
“双十一”刚结束不久,阿里天猫当日成交额1682亿,同比增长超过 39%可谓相当吸睛。但同时另一个数据同样引起关注,移动端支付占比达到
90%,与往年相比同样是大幅度的提升。天猫的交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尤其是线上交易场景。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迈入金融
对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线上互联网的优势格局已基本成形,而支付闭环的构建是O2O实现的关键。从互联网电商端转向移动端的趋势是第互联网三方移动支付企业的重大机遇。互联网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优势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电商以及社交网络所积累的庞大活跃用户群体,能够更好地介入整个消费流程,二是除了提供支付以及收款功能之外,第三方支付能够使商户更接近消费者,提供如商户会员管理以及精准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帮助商户更了解其客户,而此附加价值是传统以POS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所无法提供的。也因此,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客户服务以及业务创新。目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不仅从传统金融业与运营商抢夺客户和利润,同时也正向纵深领域渗透。
移动支付的线下场景十分丰富,涵盖了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以支付宝为例,其场景应用涵盖了多种支付解决方案、生活服务解决方案及公共服务解决方案等,在餐饮、休闲娱乐、商超、医疗等方面均有非常成功的应用案例,可以说已经将移动支付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8. 移动支付的领域呈现哪些新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传统的现金支付在慢慢减少。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在去年达到1228.6亿笔,首次超越互联网支付,标志着我国零售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整理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支付行业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228.6亿笔、208.4万亿元,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128.8亿笔、2133.4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笔数首次超越互联网支付。到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82559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未来,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快速上涨,未来还会持续,而且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参与进来分一杯羹,此外银行等其他主体的加入。这将会促进游戏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和业态的丰富。
9. 手机支付的现状分析,手机支付的前景
全球手机支付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市场。经过几年发展,手机移动支付业务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瑞典、芬兰、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均已开始全面的手机支付应用。2010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已过1.08亿,远远高于2009年的7020万,增长了54.5%。
2010年,我国手机支付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2.5亿元。国内众多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运营商都在加紧布局手机移动支付应用。如今,通过手机支付完成消费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手机银行业务的使用。手机支付这一新兴的购物模式不仅是网络购物的延伸,更成为都市年轻人群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
中国手机支付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8.59亿户,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同比增长29.6%,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为手机支付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市场商机。“十二五”期间,3G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重点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作为3G重要应用之一的手机支付,无疑将得到迅猛发展。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手机支付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参考: http://www.reboreport.com/baogao/qitaittx/201112/C065104Z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