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1-05-24 13:42:08

『壹』 中国宏观经济的预测,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主要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再生产各环节,一、二、三次产业,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财政金融情况、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和社会保障情况、就业情况、物价情况、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情况等

『贰』 宏观经济学的框架结构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u/rl]”、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叁』 浅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经济背景及意义

一、我国经济形势展望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第四季度通胀率走入下行通道,11月通货膨胀率为4.2%,可见我国的通胀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展望2012,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很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震荡;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毕吉耀等,2011)。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张立群(2011)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进入2012年后,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平稳降低,受世界经济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当然也存在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困难和就业问题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1)总结,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步伐放缓,呈现出“经济增速逐季回落、通胀压力高位回缓、经济泡沫逆转、资源错配加剧、金融风险上扬与结构刚性持续的局面”。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2011)使用预测模型得出,2012年,GDP增长率可能回落至9.45%,CPI预计将维持在4.55%的水平。我们认为,在进入2012年以后,通胀并不像之前那样是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但基础还不牢固,仍有继续影响的可能。因此,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和外围环境都面临一个严峻形势,应当对于增长情况赋予的关注。在国内经济中对民生和经济总量有重要影响的房地市场调控已经取得成效,从经济的长远健康角度而言,目前的房价仍具有泡沫成分,房地产市场调控在2012年仍然重要。(一)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率虽然回落,但通货膨胀的危险犹在。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进入2010年以来,通货膨胀就开始成为经济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2011年7月CPI甚至达到了6.5%的峰值,之后在中央大力的调控治理下虽然开始走入下行通道,但参考09年末的形势,在11月CPI和PPI数据虽然都处于低位,并不意味着来年的通货膨胀可以完全放松。随着美国继续推行小规模的国债购买计划,并长期将名义利率维持在低位,全球的流动性仍然充裕,这部分流动性是否会向我国传导,仍是一个重大问题。纵观2012,通货膨胀仍然是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其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二)增长问题1.外围环境仍然不稳定2012年,欧元区国家将迎来一个还债高峰,欧洲债务危机将继续发酵,为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欧元区国家将被迫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据统计,欧洲债务危机主要国家在明年2-4月会有大量债务到期,债务违约风险将会集中凸显,欧洲能否就此问题达成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并将其对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降至最小化,将是2012年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驱动事件。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通过金融市场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传导,在美国、日本等经济体本身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观察2000年以来数据,可以发现,出口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借鉴2009年的经验,如果我国的净出口表现不理想,那么投资就担负起了保持经济增长的重担,这样与历史数据相比过高的投资拉动额,对之后的经济会有一个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总体态势下,2012年我国出口将受到严重挑战,而“外向型经济”也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经济增长总体情况并不乐观。2.中国经济的内部制约因素除去国际环境的外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相对价格体系也随之在迅速调整。(1)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各地都出现了工资上涨的情况,特别是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热门行业。苏剑(2010)通过依据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作用来进行研究,发现以“民工荒”为特征的特定市场劳动力短缺将是今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劳动力无限供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工资上涨的压力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的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的竞争力将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调整;其次,劳动力及价格的上涨对于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物价控制等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2)房地产泡沫房价泡沫是金融危机的主要来源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为泡沫资产的温床,其中仅2009年,从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几乎毫无效果。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仍然按照一个平稳的增长速度进行,这说明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的泡沫化的趋势。进入2009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东等过剩流动性的目标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全国平均值。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28.73元,这就意味着一名平均收入水平的北京市民一年的工资并不能够在同期的北京购买1平方米的房子。房价水平与收入水平脱钩,正是房地产出现泡沫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虽然房地产销售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但是我国的商品房销售增速已经开始下降,这些都说明房价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应继续加强调控。与此同时,房价下跌将导致我国房地产投资的下降,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可能性加大。同时,由于刚需商品房的替代品——“保障房”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商品房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得到一部分的缓冲,但由于房地产的高产业关联性,房地产“去泡沫化”给2012年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不容忽视。二、政策目标选择(一)调控政策总体目标的选择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价格水平稳定这一成果的情况下,实行调整性的政策组合促进经济的增长。张立群(2011)对此的解释是统筹协调好控物价、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之间的关系;孙学工、樊彩跃(2011)认为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提高重要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寻找新的增长点。我们认为,2012年我国应警惕通货膨胀,以保增长为主要政策目标,同时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挤除房价泡沫。因此,我国2012年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增长、抑通胀、控房价。(二)引入供给管理的总供求分析框架目前的宏观调控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和抑通胀二者之间只能保证一个,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想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而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就得忍受高失业。这是需求管理必然的结果。实际上,有一些政策措施是能够同时保增长、抑通胀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税收的措施就是如此。降低生产成本和税收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刺激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加供给,稳定物价,这就同时达到了保增长、抑通胀的目标。这种政策被称作“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与以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特征的“需求管理政策”不同,后者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同一时期只能保证一个,而且在实现一个目标时必然以另一个的恶化为代价。苏剑(2008)、刘伟和苏剑(2007)探讨了供给管理在短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许多人认为,供给管理政策只适应于长期调控,不适合短期宏观调控。在他们看来,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这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的规模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都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因此在短期内总供给是无法调控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正是由于供给管理政策的长期性特点,使人们对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视仅限于其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而对供给管理政策的短期调节效应没有予以充分承认。事实上,供给管理政策不仅能够,而且经常被运用于调节短期经济波动,只是不被人们关注,或者不被视为供给管理政策,被想当然地看作需求管理政策了。总供给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决定的,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却是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内调控的,政府只要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因此,供给管理是可以用于短期调控的。苏剑(2008、2011)指出,调节短期经济波动经常运用的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财政政策,比如针对企业的税收政策,减税意味着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实际利润上升,其效应相当于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2)要素价格政策。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比如能源、原材料价格、利率等,都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素价格政策的一种。(3)第四,行政、法律手段。这些手段影响企业在某一市场的准入条件和审批手续的难易程度,因此可以达到调节某一行业的总供给的目的。(4)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政策,比如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深化改革等等,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三、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一)宏观政策组合在进行政策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下滑虽然有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要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只要稍稍放松政策紧缩力度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幅度的刺激措施。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局面,房价调控和抑制通胀的成果就将毁于一旦。因此,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应采取“稳中求进”的方针。在这一大背景下,为了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控房价三个目标,我们认为我国应该采取以下的政策组合。1.货币政策:“总量稳健、定向扩张”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的总规模,防止流动性在2011年紧缩后的大规模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房价,并以定向扩张的货币政策扶持小微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企业和项目。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基本偏紧,但是是全面性的偏紧,所以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运营问题。因此进入2012年以后对经济中的流动性应当进行有目的的倾斜,通过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对小微企业以及其他符合长期目标的企业予以定向宽松。2.财政政策:以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为主,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政策目标财政政策总的方向应该是扩张性的,但以供给管理(尤其是降低企业税收)为主。大型的国家财政购买计划可能会使得目前已经过剩的部分夕阳产业再度扩张,不利于经济总体的结构转型和长期稳定增长。而且如果实施大规模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还可能使经济陷入新一轮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降低企业税收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供给,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而供给的增加又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因此这种政策能够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目标。3.实现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任何改革措施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改革措施影响总需求,有些改革措施影响总供给,在宏观调控中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体制改革的有利效果,既推进改革,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跟降低企业税收一样,一些体制改革措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刺激供给、抑制物价,有助于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目标。(二)具体调控措施1、供给管理层面(1)降低企业税费在短期供给管理政策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自然是减税。为了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应当降低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就相当于企业的成本,因此减税就相当于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降低企业税收和降低个人税收虽然都是减税,但对经济的影响不一样。降低个人税收通过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因此是需求管理政策;这种政策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却会加剧通货膨胀。但降低企业税费是供给管理政策,企业能够在原材料位于高位的情况下维持其原售价,同时又提高了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从而一方面稳定了物价,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减少企业生产税费不仅仅从生产成本角度减低了企业的成本,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而言,减税政策一方面压缩了税收机构的运行成本,降低了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干预,减少了政府规模、另一方面也同样减少了企业的缴税成本,能够为企业正常运营管理节约的经费,激发企业内部管理活力。降低企业税收降低针对企业的各种税收,尤其是要大幅度降低微型企业的税收。我国最近在某些地区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提高这些税收的起征点的做法就是这种政策。(2)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显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很高,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1]。其中很大比例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垄断收费权(过路费、过桥费)使得物流业成本居高不下。实际上,降低物流成本这种政策我国近年来一直在采取,但仅主要针对农产品,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扩大到所有产品的流通过程。由于一国的总生产成本肯定小于其国内生产总值,因此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肯定大于18%。因此,如果把物流成本降低10%,就会使我国的总生产成本降低至少1.8个百分点,假定这会一比一地反映在价格上,那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下降至少1.8个百分点。在执行上,政府只需要出台一个降低高速路收费标准的规定就行了,不会增加政府的额外财政支出。因此,这种政策的效果应该非常好。(3)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其他辅助方法降低企业注册门槛,鼓励各种创业活动,尤其是对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更应如此。改进工商管理,简化行政管理环节,降低行政性收费标准,免去可以免去的各种收费。加强和改善经济方面的立法、司法、执法,增加这些方面的透明度,提高执法、司法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同的履行,尽可能降低经济纠纷出现的可能性和处理经济纠纷的成本。(4)实行以猪肉价格为主的肉禽价格保护制度我国近期的通货膨胀中,食品价格占到了很大一部分,通过观察09年12月以来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均基本上高于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在通货膨胀高企的时期,居民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CPI,峰值达到了33.6%的涨幅,相对应的,本期CPI指数也到了6.5%的峰值。因此可以认为,肉禽价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在肉禽价格的上涨中,猪肉价格对CPI上涨率起到了主导性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对猪肉等肉禽价格的管理措施存在问题。以猪肉为例,在价格上涨时,政府出手稳定价格;而在价格下跌伤及养猪者时,政府并没有采取相适应的措施。肉价涨时政府打压,肉价跌时政府不管,其结果,肉价波动的风险大部分由养猪者承担,这种做法严重打击养猪者的生产积极性,其结果是肉价下跌时,养猪者大幅度减少生产,使得下一期猪肉价格大起;肉价上涨时,养猪者不敢大幅度增加产量,结果肉价大涨的局面加剧。这部分风险又将转化到民生中,造成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要避免猪肉等肉禽价格的大起大落,就要像粮食保护价一样,实行猪肉保护价制度,而且肉禽保护价应该保证养殖者有一定的正常利润。这样就能保护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保证肉禽生产。供给有保证,肉价自然不会大起;保护价的存在则避免了肉价大落。这从供给层面,对保证民生,调控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2、需求管理层面:扩大有效需求(1)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把我国对部分产品的进口需求转换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我国虽然每年出口规模很大,但进口也不少,净出口的规模其实并不大。2009年我国的进口总额达到了68618.4亿元,接近消费总额165526.8亿元的1/3。刨除通货膨胀因素,我国1990-2009年的进口平均增速为13.5%。这意味着我国的国内需求还是有的,只是有相当一部分需求花在了购买外国产品上,只要能够把这些需求转换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就相当于扩大了内需。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创新的方式进行国产化工作。这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换。(2)严厉打击生产犯罪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产品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增强我国产品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扩大对我国产品的需求自从三聚氢胺事件发生以来,我国的乳制品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尤其是婴幼儿乳制品受到的打击最大,高端婴幼儿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了外国品牌的一统天下。尽管政府加强了监管,但老百姓依然不买账,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产犯罪的惩罚力度太小,老百姓无法相信生产者不会继续造假。因此,加强对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确保消费安全,才能保证我国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才能扩大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对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过小,甚至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佑之下犯罪者毫发未损(比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必然迫使国内消费者转而消费外国产品,这不仅降低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也会削弱政府扩大内需的其他政策的效果。具体措施方面,可以考虑借用市场力量打击生产犯罪。比如鼓励消费者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为避免搭便车的情况发生,可以实行最先起诉者优先政策,规定一旦确认生产犯罪,将对犯罪者处以高额罚款,并把对犯罪企业的处罚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归最先起诉者所有。(3)吸引民间资金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开发,用对荒地、荒山、荒漠的长期使用权或所有权吸引私人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的关键是给企业提供好的投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土地的需求也将扩大,地价将逐步上升。因此,许多沿海城市都已经开始了填海造地的工程。在内地,我国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地、荒漠,尤其是面积巨大的沙漠。随着地价的上升,距离繁华经济带较近的荒山、荒地、荒漠甚至沙漠就逐步有了开发价值。我国目前的生态治理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的,以后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双方共同进行生态开发和治理。可以考虑如下政策: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然后进行招标,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将该土地一定时期的使用权甚至所有权赋予治理企业,以此来吸引企业进行生态治理和开发,从而扩大投资。参考美国“西进运动”对西部地区的成功开发,有理由相信吸引民间资金对荒地、荒山、荒漠等的开发是切实可行的,也具有很大的长期效应,这部分刺激出的有效需求是依乘数扩散的,如果切实能够成规模开发,很可能会带来我国经济的一个新长期增长点。3、控制房价,挤压房产泡沫在房价调控中,应强化住房的居住功能,淡化投资功能,去除投机功能;同时合理调控预期。在2012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仍应放在与增长问题和通胀问题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科学调控,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同时又将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1)税费层面调控首先,按现行所得税法,对住房投资征收利得税,并在此基础上征收住房投资附加利得税,并按持有年限执行累退税率。比如,持有两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100%征收;持有两年以上五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80%征收;持有五年以上至十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50%征收;持有十年以上二十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20%征收;持有20年以上,不再征收附加利得税。这样,就可以有效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只留下居住性和投资性住房需求。其次,全面征收物业税,把投资性住房逼向房屋租赁市场,抑制房租,并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预防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份来自于出售土地使用权,这就形成“房地产绑架地方财政”的情形,而全面征收物业税,有利于开拓地方政府税收来源,不仅对房价起到调控作用,还能消除房产调控的后顾之忧,并预防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一举多得。如果在持有环节不征税,那持有者就几乎没有持有成本,考虑到交易成本等因素,租出住房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实行物业税可以为市场提供的租房选择,抑制房租大幅上涨,为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之所以要全面征收物业税,就在于一个人可能在许多城市都有住房,对其持有的部分住房征税将造成地方政府间税收利益的分配不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个住房所在的政府为这套住房及其所有者提供了保安、教育、医疗、道路等公共服务,因此所有者应该缴纳税收。(2)选择执行限购政策,尽量避免用提高利率、提高首付等手段控制房价由于限购政策在根本上还是违背市场的选择机制,长期实行会给社会带来福利损失,因此如果上述税收政策能认真贯彻实施,就不再需要限购手段。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政策可能的滞后周期,上述政策不是短期内就能出台的,因此,限购政策就应该继续执行下去,直到住房税收体系完善为止。而控制房价的目的首先是民生范畴的意义,提高利率虽然可能有助于抑制房价,但却提高了房贷和月供,这部分支出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刚性需求”中的工薪收入者。工薪收入者的住房支出可能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然而提高首付则直接限制了工薪收入者的购房能力,对“刚性需求”有大的挤出效应,与调控目的不符。因此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调控中,还是应选择好调控指标和手段,以防出现与调控初衷背道而驰的现实。(3)合理调控房价预期应该注意到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房价调控目标及政府对该目标的表述方式对老百姓房价预期的影响。房价调控是政府调控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博弈,政府对老百姓的房价预期有很大影响,而预期对房价则具有正反馈作用。比如,我国政府去年宣布的房价调控目标是“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这就导致老百姓认为,即使政府的调控目标实现,也只不过是房价增速下降,而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因此老百姓就会抓紧时间购房,结果就导致房价过快增长,政府的调控目标就实现不了。因此,在老百姓的预期作用下,如果政府宣布的目标是“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最终结果必然就是“房价过快增长”。目前,我国的房价下降的预期逐渐形成,这也将有一个正反馈机制,政府应注意谨慎选择宣布房价调控目标,以免房价下降过度。我的建议是,在目前阶段,应该继续坚持“让房价回到合理水平”这样的目标,利用预期的正反馈机制,让房价降下来;随着房价的缓慢回落,逐步调整政策目标和明确合理房价区间,让老百姓形成“房价稳定”的预期。当然,老百姓房价预期的最关键决定因素还是之前所说的政府采取的其他实质性调控措施,比如限购、利得税、物业税等,这些政策的选择应考虑到其对老百姓的预期的影响。(4)加强保障房建设,优化保障房结构,对保障房合理定位,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对于极低收入群体,应以保障房来满足其住房需求。同时从经济运行的层面而言,调控房价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保障方的建设来弥补。可以说,保障房一方面从住房需求角度满足了极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又作为调控政策对刺激实体经济方面的“缓冲垫”,防止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其上下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但一方面,现在保障房太少,另一方面,保障房分配制度有缺陷,导致许多高收入者得到保障房,而极低收入者反而得不到。我们可以在保障房的户型、面积等方面进行专门考虑,以挤出高收入者对保障房的需求。比如,可以考虑保障房面积分20平方米、30平方米、50平方米三种,小面积的给单身使用,中等的给没有孩子的两口家庭使用,大的给三口之家使用。使用者可以申请购买,也可以以保护价租赁。而且保障房不得在市场上出售,也不能出租,只能按原买入价(可以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卖回给政府主管机构,一个家庭买了商品房之后必须把保障房卖回给政府。这样,高收入者就没有了获取保障房的积极性。第一,户型小,不符合高收入者的需求,而低收入者则能够接受。第二,不能在市场上出售,意味着不能取得投资收益,投机者也不需要。第三,一个人不会永远都是低收入者,随着年龄、资历、经验等的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会提高,比如刚毕业的学生肯定买不起房子,只能住保障房,随着收入的增加,就能买得起更好地房子,于是就会搬走,保障房腾出来给新的年轻人使用。也就是说,保障房就是仅能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房的条件不能太好,否则就会产生寻租行为,保障房可能就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对住房有更高需求的人可以进入商品房市场,用市场价格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

『肆』 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第一,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今年上半年GDP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5-6.9%的区间。

物价温和上涨,1-8月份CPI上涨2%,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5个百分点,PPI上涨4%,涨幅较上年同期放缓2.4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显著增加,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8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5万人。

8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在全年预期目标之内。

第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亮点较多。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今年1-8月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和8.8%,均快于整体工业(6.5%)。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加快融合。

供给侧改革效应逐步释放,企业效益持续改善,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2%。

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网上零售增长28.2%,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长加快,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今年1-8月,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7.5%、8.7%,较上半年提高0.7、0.3个百分点。

第三,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持续强化金融监管,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开放。

实施四次降准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颁布资管新规,放宽金融市场外资准入,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货币供应量小幅回升,8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2%,相比去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1.4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稳中趋降。

『伍』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一般包括哪些账户

一、国民账户
(一)国民账户的基本内容
1.定义:国民账户全称为“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用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
2.国民账户的三种统计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这三种方法分别对应了三种统计途径,即产品生产部门的产量(生产法)、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收入法)、为获得产品而获得的支出(支出法)。其中支出法是从需求面分析出发,体现了私人部门、公共部门等的收入去向,因而成为央行的主要分析工具。
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结构比率 单位:亿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82673.1
49722.7
39334.4
18147.6
30701.6
29475.5
1226.1
2248.8

89340.9
54600.9
42895.6
19196.9
32499.8
32623.8
-124.0
2240.2

98592.9
58927.4
45898.1
20307.4
37460.8
35813.3
647.5
2204.7

107897.6
62798.5
48881.6
21265.7
42304.9
41918.3
386.6
2794.2

121730.3
67493.5
52685.5
21819.3
51554.7
51303.9
250.8
2682.1

142394.2
75439.7
58994.5
23909.3
62875.3
62351.4
523.9
4079.2

最终消费率
居民消费比率
政府消费比率
资本形成率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率
存货增加比率

60.1
79.1
20.9
37.1
96.0

4.0

61.1
78.6
21.4
36.4
100.4

-0.4

59.8
77.9
22.1
38.0
98.3

1.7

58.2
77.8
22.2
39.2
99.1

0.9

55.4
78.1
21.9
42.4
99.5

0.5

53.0
78.2
21.8
44.2
99.2

0.8

3.区别几个重要概念。支出发者重于研究总需求的形成及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结构,编制及分析时有必要明确如下概念:
1)经济体中的居民与非居民。一个经济体中的居民包括在本国领土内居住的个人、服务于个人的非盈利性机构、本国领土内的工商企业及各级政府。不符合上述条件者视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2)国内总量和国民总量。国内总量按国土原则衡量;国民总量按国民原则衡量国民产品总量=国内产品总量+净要素收入。
净要素收入=本国居民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本国对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3)流量与存量。存量是表示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的数量,计量时不具有时间下标;流量是指经济变量在一段时期发生的数量,计量时必须标有时间下标。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记录一段时期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所以各变量指标均用流量核算。
4)名义值和实际值。名义值按现期价格计算。实际值是按基期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优点是免除了物价波动因素的干扰。名义值/实际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衡量了物价波动的综合情况。
(二)国民账户的分析框架
1)GDP、GNP和GDI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可支配收入(GDI)三指标都可用来描述总产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GDP=C+I+(X-M) (8—1)
GNP=GDP+YF=C+I+(X-M+YF) (8—2)
GDI =GNP+TR=C+I+(X-M+YF+TR) (8—3)
其中,C=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I=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支出(包括存货变化);X=商品和服务出口;M=商品和服务进口;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
2)公式S-I=X-M+YF+TR的含义。
由于国民储蓄(S)等于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既S=GDI-C,所以公式8—3还可以表述为:S-I=X-M+YF+TR (8—4)
公式8—4表明: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会反映在内部(国内)的不平衡上。
二、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①经常账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商品、服务、收益及无偿转移的交易记录。②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变化及其他资本流动。③官方净储备:与国际储备和账户清算有关的官方储备账户的净额。④净误差和遗漏:为平衡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而单独设立的。
2)经常项目(CA)、资本和金融项目(F)和官方净储备(ΔR)的关系。
CA+F-ΔR=0 (8—5)
其中,CA=经常项目;F=资本和金融项目;ΔR=官方净储备。
3)理解国际收支帐户的基本内容可参见下表
表:中国2004年国际收支概览 USD(10000)

项目

余额

贷方

借方

一. 经常项目
A货物与服务
B收益
C经常转移
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
A资本项目
B金融项目
三. 储备资产
1. 货币资产
2. 特别提款权
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 外汇储备
5. 其他债权
四.净误差与遗漏

6865916
4928364
-352267
2289819
11065976
-6935
11072910
-20636400

-16100
47800
-20668100

2704508

70069701
65582658
2054410
2432634
34335015

34335015
47800


47800


2704508

63203785
60654293
2406676
142815
23269040
6935
23262105
20684200

16100

20668100



(二)对外部门的分析框架
1)目的。央行分析国际收支帐户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断经济是否春在对外失衡问题,并作出是否需要调整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的决策。
2)对外交易记录分类加工的基本方式。
由于国际收支帐户采用复式计帐法,因此为了判断是否对外失衡,必须对交易记录在进行分类加工,其基本方式是:不同对外贸易按项目加总、借代相抵后得出净额,以划分不同性质的对外交易项目各自的顺差或逆差,并将不同性质的交易划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作为判断国际收支状况的依据。线上部分净额在贷方为国际收支顺差,在借方则为国际收支逆差。
3)由于这种分类划线方法存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实践中有多种差额概念,有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总差额。
①贸易差额。当出口大于进口时,为贸易顺差,反之为贸易逆差。
②经常项目差额。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实际资源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净变化。此差额的判断往往取决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互补关系是否成立、是否体现国家经济决策的主体要求。
③基本差额。它是以交易的稳定性为依据划线的线上项目差额。但它稳定与不稳定的假设并非总是有效的。
④总差额。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收支差额,除官方储备资产外,其他项目的交易均划在线上。它亦称为“官方结算差额”。
三、财政账户
(一)财政账户的基本内容
财政账户体现着政府预算总量、预算资金的来源及去向。根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我们将财政账户分为收入、支出和融资三大块。参见下表
①收入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经常性收入又分为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②支出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③融资账户。政府融资为财政账户的线下项目,其净额等于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表: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表

项 目

2003年

2004年

项 目

2003年

2004年

收入总计
(A)经常性收入
各项税收
非税收收入
(B)资本性收入
(G)融资收入总计
国内公债与国库券
向国外借债

支出总计
(C)经常性支出
(D)资本性支出
(E)融资支出总计
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
外债安排重点项目

(F)结转下年(动用结余)

(二)政府部门的分析框架
财政分析总是和预算平衡概念相联系的,财政收支是平衡还是盈余或赤字,使财政分析的基本内容。对财政账户的分析,依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关于政府业务及其分类的三种基本规则,一般存在两种分析方法:总差额和经常性收支差额。总预算差额常作为对财政政策作总体衡量的指标:总赤字往往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总盈余则往往反映收缩性财政政策;而经常性收支差额一般可用来衡量政府部门的储蓄水平。
四、货币账户
(一)货币账户的基本内容
一国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可分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三类,因而货币账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第一层次是货币当局的账户。货币当局一般指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掌管储备、代理国库和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等职能。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都集中体现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参考下表)
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资产
对政府债权
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
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其他资产
总资产

31141.85
2901.02
10619.47
1363.34
7255.95
206.25
8516.19
62004.06

46960.13
682.90
9376.35
1047.85
8865.09
136.25
9300.05
78655.33

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
发行债券
国外负债
政府存款
自有资金
其他负债
总负债

52841.36
21240.48
3031.55
482.58
4954.71
219.75
474.11
62004.06

58856.11
23104.00
11079.01
562.28
5832.22
219.75
2105.96
78655.33

⑵第二层次是将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数据合并在货币概览之中,从而得到货币体系中的货币、信贷及对外净资产等金融要素的变动情况。存款货币银行只要指商业银行,也包括吸收活期存款并发放贷款的政策性银行。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合并后,即为货币概览。(见下表)
表:货币概览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净资产
国内信贷
对政府债权(净)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货币与准货币

37990.93
201274.75
13131.47
158741.37
10039.02
19362.89
219226.81

55836.61
220018.66
15603.21
175459.73
13198.89
15760.83
250802.79

货币
准货币
外币存款
债券
央行债券
实收资本
其他(净)

84118.81
135108
11838.01
55.16
0.00
9502.06
-1356.35

95971.01
154831.78
12087.65
1630.21
0.00
10902.74
431.87

⑶第三层次是将其他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并未一体,编制成金融概览。我国中央银行目前尚未将证券市场的业务数据归纳进去,因而只编制银行概览。见下表)
表:银行概览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净资产
国内信贷
对政府债权(净)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
货币与准货币
货币
流通现金
活期存款

37732.92
206283.64
13178.51
172700.24
20404.89
221222.82
84118.57
19745.99
64372.58

55349.90
224419.11
15635.21
192000.86
16783.04
253207.70
95970.82
21468.30
74502.52

准货币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外币存款
债券
央行债券
实收资本
其他(净)

137104.25
20940.39
103617.65
12546.21
11884.29
1.96
0.00
10949.09
-11693.61

157236.88
25382.15
119555.39
12299.34
12128.63
15203.49
0.00
12011.11
-12781.93

注:与上述的国民账户、财政账户和国际收支帐户不同,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均是存量账户,所登记的数据均为某一时点、通常是期末的资料。
(二)货币账户的分析框架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其业务对全国的金融事业施加影响,并经由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传导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 中。因此,货币政策是扩张还是收缩的基本取向,可以从货币账户的分析中反映出来。上述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就构成货币部门的分析框架。
1.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与资本账户两栏,其资产方反映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负债方则体现着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量。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及时提供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变动情况,因而显得特别重要。
2. 货币概览。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部分构成,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将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相应项目下的数据合并,既为货币概览。
3. 银行概览。将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合并后,既为银行概览。我国的特定存款机构是指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

『陆』 全球宏观策略分析宏观经济的方法

我怕是要撑死
备受瞩目
金融产品狗。业余爱好股票、四柱八字。
基本分析框架(一)——宏观经济分析篇
93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8 分钟
为了防止本狗子记忆衰退,梳理一下做个笔记,当然不排除就是纯抄一遍。工作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些从业教材贼有用啊(好了废话到此结束......如果后面还有废话,就当我这句没有说过)

基本分析主要由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策略分析四方面构成。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指标
货币政策
外汇
财政政策
证券市场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学生时代的意义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并不能理解这背后的真实涵义,现在maybe是被社会搓来揉去数年之后终于能够窥见其中一二分真意。

1、意义

(做出判断)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尤其要关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化。每篇分析第一件事儿就是给出结论啊,看多看空骑墙都好但是分析师都会基于自己的论据给出明确的判断,哪怕某些大牛常年花样看多那又怎样,在他们自己的那一套逻辑里是能自洽的就莫问太啊。至于对不对的事儿就交给时间验证,反正就算结论对了没准依据不对呢hhhh,这大概就是预测分析的美妙之处吧~在数据和实际情况产生背离的时候可能要把时间线延长五年十年后,回过头才能明白彼时发生了什么。

(好好赚钱)把握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投资价值是指整个市场的平均投资价值,简单粗暴点就是最近指数到底好不好呀,能不能梭哈一把啊啥的。赢了会所xx,输了下海干活!

(官方重点)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比如每年的中央工作经纪会议好好看啊胖友们,发家致富的方向都已经提前剧透了,要珍惜!平时多看点新闻联播总是没错哒!想想那些年错过的一带一路、农林牧渔、雄安新区、供给侧改革,感觉寄几错过几百个亿...

(我们不一样)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中国股市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吧,中国股市特点国有成分比重大、行政干预多、阶段性波动大、投机性高、机构投资者弱势(书上写的...word妈呀韭菜还没割够吗...机构打法还是有组织有纪律蛮6的)要知道为啥有时候中国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背离,把握证券市场的国民晴雨表特征。

2、基本方法及资料搜集

总量分析法

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等的变动规律的分析,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

总量分析法是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考察同一时间内个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抄了一遍也是迷醉,没明白戳下面,几个基本方法对比一下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总量分析方法 - MBA智库网络

wiki.mbalib.com

结构分析法

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结构分析法主要是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对不同时期内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于动态分析。

结构分析法 (经济) - MBA智库网络

wiki.mbalib.com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总量指标速度的考侧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结构分析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侧重分析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总量分析方法重要,但它需要结构分析来深化和补充,而结构分析要服从于总量分析指标。为使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对经济运行进行全面把握,将总量分析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每年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非经济因素等。

来源: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了解世界经济动态与国内经济大事(再次关注新闻啊胖友)
政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各种经济政策、计划、统计资料和经济报告,各种统计年鉴,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白皮书》等
各主管公司、行业管理部门搜集和编制的统计资料
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
各预测、情报和咨询机构发布的数据资料
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省市领导报告或讲话中的统计数字和信息等
数据资料是宏观分析与预测,尤其是定量分析预测的基础。对数据质量有一定要求。口径不同数据可能会存在差异,需注意数据处理。

二、评价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指标

1.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工业增加值
失业率
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宏观经济运行经期指标——采购经理指数PMI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
2.投资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主体——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外商投资
3.消费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居民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价值形态: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
收入形态: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
产品形态: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
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支出法——GDP=C+I+G+(X-M)
C代表消费(常住居民的个人消费。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消费性支出)

I代表投资(包括净投资与折旧)

G代表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不包括政府转移支出,应避免重复计算)

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代表净出口

收入法——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GDP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工业增加值

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测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是工业总产值,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为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的工业产品总量。

两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要素分配法)。

生产法——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收入法——从收入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失业率

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我国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通货膨胀率

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的上涨。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程度。

温和通胀:年通货膨胀率低于10%

严重通胀:两位数

恶性通胀:三位数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

修正方法:调整基期和权重、核心CPI的计算、计算不同消费层次的物价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

PPI的上涨反映了生产者价格的提高,相应的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加,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CPI的上涨。PPI是衡量通胀的潜在性指标。

PPI向CPI传导途径: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

采购经理指数PMI

根据企业采购与供应经理的问卷调查数据而编制的月度公布指数。

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

具有先导性,是经济先行指标,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左右。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几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

PMI与GDP有高度相关性,且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

国际收支

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经常项目
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动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进出口)、劳务收支、单方面转移,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指标。

资本项目
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一国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长期资本:合同规定偿还期超过1年的资本或未定偿还期的资本(如公司股本),其主要形式有直接投资、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企业信贷等;

短期资本:即期付款的资本和合同规定借款期为1年或1年以下的资本。

进出口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且进出口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对国内总供需产生重大的影响。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避免国际收支的过度逆差或顺差,可以维持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

(不得不想到这几天的贸易战了,金的感人,可能从头到尾都不存在贸易战一说吧,总之安心看戏、欢天喜地坐等大结局)

投资指标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投资规模的主要变量。

按经济类型划分,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投资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

按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投资主体
编辑于 2018-04-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申请转载
分享到



基本分析
评论

赵筱航


1
公司的基本面分析有嘛~

兔子小姐



你好,想请教一下GDP各项支撑指标是如何算出来的
查看全部 (16)

添加评论...
推荐阅读
宏观经济学十日谈-Day 8-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到底是怎么来的?
Nash 的文章 · 696 赞同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
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Joll...的文章 · 33 赞同
预测:2019年宏观经济走势
一、当前的经济形势对当前的经济到底怎么看?问题不太大,总体上是两头可以中间难,最前面的行业没问题,钢铁水泥也没问题,现在最困难的大概是在中间层次上,往中间传导的投资比如传统的消…
十叶的文章 · 339 赞同
宏观经济分析
一、宏观研究的意义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宏观研究是干什么用的,意义在哪里。做宏观的第一点要研究长期谁有增长的潜力? 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是经济好了就能赚钱?经济总量增长和通胀的变化对…
悟空的文章 · 153 赞同
做投资,你多谈一分钟“宏观经济”你就多浪费了一分钟
黑熊爱折...的文章 · 105 赞同
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配置研究框架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全部摘录自:姜超 2016.7.19 在上海的演讲 一、宏观研究的意义宏观研究的意义。 美国出了巴菲特,但日本就没有。因为背景不一样,美国经济一直在增长,但日本经济连续20…
Augu...的文章 · 44 赞同
(宏观)经济研究框架
最近整理了经济研究的框架,主要是宏观部分,分享给大家,后面会依次进行写作,欢迎交流。 本人非科研人员,只是对经济研究有些兴趣,刚刚开始写作,欢迎批评指正。 一、整体思路 进行投资…
容则秀雅的文章 · 4 赞同
存档: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
Denn...的文章 · 190 赞同
宏观研究框架解析
小金子。金融求职圈KOL,卡哇伊头像背后的神秘人物,对金融机构简…
小金窝的文章 · 4 赞同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消费可能会低迷两个季度;物价上涨,结构性通胀压力大;各行业基本上都会有影响,冲击大小不一,而基建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复工率低,;中小企业面临…
蜗牛与乌...的文章 · 23 赞同

『柒』 经济学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于人们处理个人、家庭、经济、政治、社会各类事务时所采用的方式。大家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与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国情和民风,也就是要知道现实环境和所要打交道人的品行和性格;在此基础上,决定相应的待人处事规则,从而在权衡利弊后作出激励反应,争取达到尽可能最佳的结果;最后对所选择的结果及所采用的规则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比较。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给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或想要解释的某种经济现象,即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然后试图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释的问题。比如,下列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直到现在仍在试图研究或回答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面对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政府应采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一些国家非常富裕,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非常贫穷,而不是整个世界同时富裕起来?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市场制度安排是如何运作的,它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市场在什么时候会失灵,如何解决?如何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是通过政府干预,通过明晰产权的办法来解决,还是通过其它办法来解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解决经济人的激励问题?中国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如何改革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如何解决经济效率与公平的两难,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看起来非常不一样,但研究这些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却可以是一样的。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 界定经济环境;(2) 设定行为假设,(3) 给出制度安排;(4) 选择均衡结果;及(5)进行评估比较。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篇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论证合理的经济学论文,无论结论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识到,都基本上由这五部分组成,特别是前四部份。可以说,写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就是对这些部分进行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填空式写作。掌握了这些组成部分,就掌握了现代经济学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更容易学习和研究现代经济学。
在对这5个部分逐一进行讨论之前,先对制度(institution)这一术语进行界定。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组行事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有关,支配和约束社会各阶层的行为(Schultz,1968;Ruttan,1978;North,1990)。由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总是把一部分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或参数给定,另外一部分则作为内生变量或因变量,这些内生变量是由外生变量所导致的,从而是这些外生变量的函数。于是,按照Davis-North( 1971,pp6-7) 的划分方法,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又可以将制度划分成两个范畴: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和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基础。在这些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和竞争的规则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尽管从长远看,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会互相影响和发生变化,但如Davis-North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将经济制度环境作为外生变量给定,而经济制度安排(如市场制度安排) 则根据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可以看成外生给定也可内生决定。

『捌』 结合学过的经济学知识,简述宏观经济运行结构,谈谈国富民强目标下中国宏观经

我就不讲什么原因,深沉次原因了,

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条件是,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如果不能紧密的协调这些政策,根本达不到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的数量或控制变量数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是相互独立(线性无关)的。

下面是详细论证。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框架分析一下。假定只存在两个目标 T1 、T2 与两种工具 I1 、I2,政策调控追求的T1 和T2的最佳水平为T1 和T2。令目标是工具的线性函数,即 :
T1= α1* I1+ α2*I2
T2=b1*I1+ b2*I2
在这一情况下,只要决策者能够控制两种工具,每种工具对目标的影响是独立的,决策者就能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目标水平。
从数学上看,只要α1/bl≠α2/b2(即两个政策工具线性无关),就可以求解出达到最佳的目标水平T1和T2时所需要的 I1 和I2的水平,即 :
I1=(b2*T1-α2*T2)/(α1*b2-bl*α2)
I2=(α1*T2-bl*T1)/(α1*b2-bl*α2)
当α1/bl=α2/b2时,这意味着两种工具对这两个政策目标有着相同的影响,也就是说,决策者只有一个独立的工具而试图实现两个目标,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它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中国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除了运用通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
外,还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快速调控经济。

阅读全文

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c轮融资多久上市 浏览:214
外汇第三方是犯法的吗 浏览:885
5分钟外汇交易 浏览:621
指南针资金能量副图指标 浏览:518
中国农业股票 浏览:823
长城安心基金今天涨幅率 浏览:39
通达信资金情况 浏览:117
龙泽基金公司 浏览:97
中航电子增发价格 浏览:95
伦敦铝锭期货价 浏览:134
股票三八线 浏览:621
投资交易指引 浏览:307
兴全趋势基金分红信息 浏览:887
前海基金老板是谁 浏览:488
西万外汇 浏览:855
股票鹤立 浏览:997
开放式基金认购申购赎回业务办理流程 浏览:903
2014年3月份外汇占款 浏览:620
基金会佣金 浏览:536
身份证贷款5分钟拿钱常州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