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根据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现状,并简要谈谈我国政府采用的经济政策。
回答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定;从就业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看,当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仍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我国采用的经济政策很多,但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通胀的威胁,我国的政策组合实现了转变。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进一步为宏观经济政策定调。
B. 从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看,应包括哪些政策
财政政策的分类:
1.按照财政政策是否能够对商业周期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划分为自动的财政政策和审慎的财政政策:
自动的财政政策是指能够依据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而自动做出相应反应并产生稳定作用的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政府精心设计的规范化的特定财政活动安排。具体说来,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和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不变,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从而抑制社会购买力的过快、过猛下降,对经济在较短时期得到恢复是有利的;反之亦然。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对失业者的失业补助和对低收入者的生活开支补贴,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国民才能享受这一制度的“好处”。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在经济繁荣时,人们收入普遍提高,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开支便也减少,从而减少了对经济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压力;而在经济衰退时,人们收入普遍下降,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便也增加,从而对提高经济社会总需求有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恢复。这种税收-转移支付机制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可以自发地配合政府“审慎财政政策”的实施。所以人们通常把所得税、社会保险与政府转移支付称为经济社会的“内在稳定器”(Build-in Stabilizer)。
需要提及的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使政府在经济社会出现过热或过冷的初期阶段,不用急于马上介入市场经济进行主动干预。内在稳定器也为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主动干预的时间选择作了规定:只有在市场经济运行失常,而内在稳定器又不能有效发挥其稳定作用的情况下,政府的主动干预才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只是缓和经济社会的供求矛盾,而不能改变供求趋势,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较大的经济调整还要依靠政府实施(前面提到过的)那些具有“逆商业周期而动”性质的政策安排。
2.在这种自动性失效的情况下,政府就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来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时的财政政策在制定与贯彻上均要求政府对现行的财政活动(预算安排)进行必要的调整,表现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被称为审慎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它包括汲水政策(pump-priming policy) 和补偿政策(compensatory policy)。从字面上看,汲水政策就是水泵里缺水不能吸进地下水,需要注入少许引水,以恢复抽出地下水的能力。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有四个特点:1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2 载体是公共投资;3 财政支出的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4 是一种短期的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可以看出,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 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 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增加只能是在支出规模既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来实现,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推行审慎财政政策可以给政府官员在稳定宏观经济过程中以更大的灵活性与自由度,这种财政政策具有最为明显的“逆商业周期而动”的作用。不过,也应该看到,如果政府官员在政策制定与贯彻上,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其可能产生的政策偏差、政策失误、政策失灵也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3.根据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变动所发生的不同影响,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经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情况下,政府往往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该种政策的载体通常有增加政府开支、扩大转移支付、降低税率或调整税收结构等。一般来说,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其扩张效应也不同。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增加总需求。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strict fiscal policy)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政策的载体有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转移支付、提高税率或调整税收结构等。增加税收可以减少民间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少财政支出可以降低政府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以上两种财政政策实际上均是审慎财政政策的具体实施,是现代政府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卓有成效地制定、推行这两种财政政策,也是现代政府经济领导能力不断提高的集中表现。
所谓中性财政政策(neutral fiscal policy)则是指政府财政活动对经济社会总需求变动既不发生扩张效应,也不发生紧缩效应,而保持中性性质。中性财政政策和非中性财政政策(如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在外在表现上的区别是,前者通常与政府年度预算平衡相一致,而后者则允许年度预算不平衡,甚至发生较大规模的预算盈余或负盈余(赤字)。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中性的财政政策不仅不能发挥“逆商业周期而动”的作用,而且带有加剧商业周期波动的负作用。所以,现代政府,只要把保持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视为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就很少有可能去积极推行中性财政政策。
在此应该指出,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所追求的社会经济目标在时限上是有区别的。分配性、调节性、再分配性财政政策往往追求的是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长期目标,而审慎财政政策则既追求经济增长这样的长期目标,也追求宏观经济稳定的短期目标,但经常以实现短期目标为主。因此,财政政策就有了长期政策、短期政策之分。与长期政策相比,短期政策在制定上更为复杂,在贯彻上也更为困难,并且政府还会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C. 分析我国财政规模的增长变化趋势。要有具体的数据哈,谢谢。
财政部2012年6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200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393亿元,增长13.1%。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536亿元,同比增长13.7%。1—5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27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935亿元,增长12.7%,增幅同比回落19.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9.4%,增幅同比回落21.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幅下降是一种正常现象,既是对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的反映,也是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政策影响下的必然结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说。从5月份财政收入情况来看,扣除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加因素,依然延续了以往几个月下行的态势,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的上冲力在放缓。
财政收入增幅回落主要受经济增长趋缓、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5月份财政收入增幅与上月相比有所回升,主要是银行业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加较多。扣除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加因素,当月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其中税收收入增长4%左右。收入增幅较低,主要受经济增长趋缓、价格涨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
从5月份主要收入项目情况来看,企业所得税4328亿元,同比增加996亿元,增长29.9%,企业所得税增幅较高,主要是银行业去年利润较高,本月按规定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同比增加690亿元左右,占本月企业所得税增加额的约七成。出口退税972亿元,同比多退295亿元,增长43.5%,主要是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促进出口稳定增长。此外,个人所得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减少,出现负增长。
前5月财政支出增长22.4%,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
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情况来看,预算支出执行管理进一步加强,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5月份,全国财政支出916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897亿元,增长10.8%。1—5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411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543亿元,增长22.4%。
1—5月累计,教育支出6080亿元,增长29.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60亿元,增长15.9%;医疗卫生支出2358亿元,增长3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19亿元,增长13.1%;住房保障支出997亿元,增长35.8%(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558亿元,增长71.7%);农林水事务支出3530亿元,增长27.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139亿元,增长31.9%;节能环保支出658亿元,增长34.9%;交通运输支出2566亿元,增长50.1%。
“财政收入增长已进入下行通道,财政支出特别是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依然处于上升过程中,这种收支矛盾是今后一个时期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白景明认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财政收入实现以前那种大幅增长的态势可能性不大,但实现各项民生目标需要的财政支出还要大幅增加。
因此,专家提醒,今后特别需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益,并注意加强税收征管,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D. 财政负增长,总体运行情况怎么表述
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财政收入负增长,即财政收入同比减少,从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中找原因。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来源,③企业利润下降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当选;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①经济增长放缓,影响财政收入增加,当选。②④与财政收入减少没有关系。该题选C。
E. 怎样进行经济运行质量分析,产业行业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分析:
1、经济增长速度。
一定的质量是以一定的速度为前提,尤其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经济增长速度一般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表示。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都叫生产总值。
此外,还有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
2、需求状况
主要有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总额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来表示。
3、行业发展状况
工业利税和利润状况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和增长速度,利润总额和增长速度。
工业内部,采掘业、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情况
消费内部,消费结构情况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情况
4、财政收支状况
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总量和增长情况,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和增长情况。分析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来源结构及其比例。
5、金融运行情况
银行和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存贷差情况。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减多少,比上月增减多少。
6、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通常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来表示。
分析收入和支出结构情况。
7、物价状况
一般用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同比、环比表示上涨(下降)情况,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同比、环比表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下降)情况。
8、就业和劳动保障状况
目前,唯一表示失业率的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劳动保障,主要看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指标。
9、节能减排状况
主要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百分率表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百分率)表示,还有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以上指标在统计局都可以查到。怎么用,需要你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查看相关文章,看多了,就会用了。
F. 分析我国目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一是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
二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
三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好于预期,但就业人数增速和工资水平增幅均有明显下降,主要农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四是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五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尚未实现就业,同时仍有一批往届毕业生还没就业;尽管返城农民工绝大多数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稳定的情况较为普遍。
六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