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上海丁克家庭构成

上海丁克家庭构成

发布时间:2021-05-27 16:48:30

Ⅰ 中国大约有多少‘丁克’家庭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观念中,结婚生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现代都市中,越来越多的夫妻主动放弃生孩子,被称为“丁克”家庭。据了解,结婚5年以上不要孩子的夫妇,北京家庭占10%,上海占12·4%,深圳占11·8%。全国还没有具体数字统计。

Ⅱ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海丁克家庭剧增上海有多少家庭是丁克家庭

最近,国家民委称上海已经有100万个家庭没有孩子,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就是快速完善计生国策,终止一对夫妇一个孩。这意味着,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时代或将成为历史。一项政策的出台是原因是现实的需要,一个政策的逐步走向没落,也是基于现实的倒逼。我们不去讨论低生育率真引发的社会问题,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家庭选择丁克,选择不要孩子? 首先,现实残酷、竞争激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旋转的时代,也是一个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的时代。为了抢抓发展的先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被一种紧迫感所攫取,他们必须坚持同频甚至更快的速度方可免遭淘汰。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会牵扯多少时间和精力,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给事业的发展这生活质量制造多少不确定的掣肘!为了确保在激烈而残酷的职场竞争中胜出,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不要孩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重要的选择。 其次是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其社会作用和地位得到强化。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进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家庭的生存打拼,而女人原因是生理和心理等原因,更多的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但是当下的社会现实之下,这种传统的家庭存在模式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妇女们享受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享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经济地位,她们不再甘于隐身幕后,充当男人与家庭的附庸,而是积极的入世,寻求自身价值。她们不断地走向前台,走向社会,并取得了毫不逊色于男人的业绩。新时代的女性更加外向,更加主动,更加关注本身的心理诉求和心灵感受,进一步挣脱了家庭的羁绊和束缚,走上更加宽广的人生和社会的舞台,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已经不再是妇女的性别使命和家庭角色要求。 不要孩子,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育家庭观念,面对严峻而现实的生存生活环境,我想即使国家鼓励生育,恐怕也不能动摇一些人不要孩子的决心。来源青年导网)

Ⅲ 在中国婚后不做丁克与做丁克的家庭大概是个什么比例

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调查显示,结了婚却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 据负责这项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中欣介绍,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岁-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今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 孙中欣说:“丁克家庭的增多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传统上,生儿育女是中国新婚夫妇的必然选择,在婚礼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祝词就是“早生贵子”,能否生育甚至成为衡量妇女价值的重要标准。没有孩子,对生活在传统乡村中国的妇女意味着“天谴”,但是越来越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中国现代女性却正在拒绝成为母亲。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新一代中国家庭正面临尴尬的选择。一项较新调查针对学历为硕士以上的中国高学历阶层,发现他们对生育的意义仍然持肯定态度。可这项调查同时也显示,“牵扯精力”(25.4%)、“影响工作”(16.7%)、“经济能力有限”(18.6%)以及“影响两人世界”(13.6%)等等原因,使生孩子变得越来越令人畏惧。 孙中欣认为:中国“丁克家庭”增多、未婚同居现象大量增加、选择独身和离婚更加自由、性生活质量更被看重等一系列变化,既显示中国人在爱情和婚姻中更具备自主性和选择性,也表明传统社会中维系中国家庭关系的纽带正变得相对脆弱。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家李银河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的“丁克”现象,她认为,“丁克家庭”是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方式,“丁克”现象的流行说明了中国人个人选择空间的增加。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她的著述中写道:“自愿不育者人群以个人现世生活的幸福快乐为重,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重视自我的现代意识。”

Ⅳ 丁克家族与其他家庭结构形式相比主要有哪些特点你怎么看待这种家庭结构形式

主最主要的特点,我认为还是不去生孩子就孤独的两个人,等老了以后就会后悔的

Ⅳ 丁克家庭是什么

就是双收入无子女家庭,国际上很是流行的呢

什么是丁克家庭呢?就是不生孩子,只有夫妻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稳定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青年颇有些相似。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丁克家庭”。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别人议论,甚至是被别人怀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此次调查中,六成多的人同意“夫妻可以不生育孩子”。这些被调查者中,有一部分是自己已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大多数只是“局外人”。

选择丁克家庭七大理由

夫妻双方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

要做“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所以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

不让自己和孩子太累,认为自己势必会为子女成长费尽心血,所以还不如不生育。

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要孩子。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

把家庭幸福的条件放宽,认为没有儿女承欢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充实。

相信社会保障功能的进步,这些家庭认为“防老”未必非得“养儿”,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

丁克家庭利弊众说不一家

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丁克家庭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家庭功能观念有所转变。不过,人们在接受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不生育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不育文化”的无限扩展,对人类正常的繁殖生息是不利的。也有医学界人士提出,女性在其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生育过程,就能提高免疫力,不生育不利于身体健康。

观点·声音

生不生育冷静考虑别盲目

家庭具有生产、生育、教育、宗教、娱乐等功能,生育不再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理想憧憬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这也是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接受的。不过,生育后代,维持人类的繁衍也确实是家庭的责任,孕育儿女可以使夫妻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养育子女的辛苦中理解父母的恩情。所以,不要盲目地,甚至是冲动性地选择不生育。

嫌麻烦、怕身材走样,不少青年夫妇婚后不要孩子,做新潮的“丁克一族”。然而,不少医生发现,近年来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时立志不生育,到了中年随着夫妻情感变化而“反悔”的人。
参考资料:http://www.lydjp.com/printpage.asp?ArticleID=6350

Ⅵ 历史什么叫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

单亲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
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已婚同辈联
合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丁克家庭:不准备要孩子的夫妇组成的家庭

Ⅶ 中国丁克家庭近几年的数据 ~~~跪求~~~

中国丁克家庭领跑消费人群
2006年06月28日13:35
华夏经纬网

丁克是指夫妻均有收入,但没有小孩。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大多是较高的收入)。按照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丁克家庭98%集中在城市,其中家庭成员学历构成100%都是大专以上,目前全国丁克家庭已经达到60万以上。换言之,文化层次越高成为丁克家庭的比例也就越高。为什么丁克家庭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推崇呢?

本报记者从丁克家庭产生的经济文化背景、丁克家庭的消费、丁克家庭的理财等方面对当今的丁克家庭进行剖析,为读者展现一个生动的丁克群体。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宽容,每个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宽泛,合理定位适合自己的人生,并努力去完成,这是包括丁克家庭在内的所有人士的至高求索。 ——编者按

“丁”得有理

我国自古就有很多形容家庭的谚语,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等,都为一个家庭的未来勾画了固定模式。但随着社会观、家庭观的不断转变,现在许多的年轻夫妇都选择了充分享受二人世界,把精力放在职场打拼上;此外,在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经济条件前,不要小孩的心理也占了主导地位,种种心结导致了把生小孩的计划束之高阁。

从目前丁克家庭经济构成情况看,可以分为4类。

一类是夫妻双方都是高收入的情况,出于对生活的浪漫追求,以成为旅游型家庭为主旨,充分享受生活情趣为追求,是这部分家庭的主要心态。今年35岁的王德新先生,因在某大型企业担任部门经理,收入每月达5000元以上,其妻也在政府部门当公务员,每月收入也近3000元。因有单位住房,对购房没有太大需求,于是没有太多生活压力的王先生夫妻,买了一辆20多万元的车,以车为伴,以车会友,周末、假期都出外自驾旅游,充分享受着“无后的快乐”。王先生说:“我们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及时享受生活是我们小两口的主要追求,所以对理财也不是很在意,有就花,反正每月生活有保证。”

第二类是双方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此类人群是“丁与不丁”的一类,因为很多的考虑是来源于自身工作上的压力和竞争,怕因为有了小孩影响自身发展,于是在短期内会采用一种“丁克”的生活方式。今年28岁的陈女士,因在云南某大学任教,从结婚后就忙于自身的不断深造,出于能立足校园的考虑,她和爱人都考虑不要小孩,因为所有收入除了生活开销外,大多数都用于陈女士的进修所用。陈女士对此说:“我必须在35岁前,确定一个在学校的有利位置,不争取更高更全面的学历是很难立足的,为此攻读高学位是为以后有优异生活打基础。待工作和收入都趋于更好情况,就可以考虑要小孩,而此时也能够为小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类是收入中下,但有着超前意识的夫妻,此类家庭因为要“白手起家”,但又想追求生活的质量,于是就在忍受着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去憧憬着生活的美好。周全兴今年30岁,结婚5年,至今不要孩子,因为在结婚后他与妻子先后成为了“房奴”、“车奴”,每个月都要向银行还3000多元的贷款。偏爱生活情趣的周先生夫妇“痛并快乐着”,于是牺牲的就是下一代,10年内不改变家庭结构是他们的家规。周先生说:“我们将来经济情况好了,贷款也都还清了,就可以考虑下一代的问题,不过可能也晚了,所以只能将丁克进行到底了。”

第四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丁克家庭,此类家庭从严格意义上,应该不属于“丁克”,因为他们有后代,但是从生活方式上看,他们又属于“丁克”类型,充分享受着生活带来的乐趣,原因是孩子由双方父母代管。此类家庭的比例目前呈现一种增长趋势。李女士就是此类代表,她说,从收入上她和爱人加起来每月有5000元收入,生了小孩后,都由双方老人带,至少有6年时间可以体验丁克生活,所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她很愿意享受现在这段美好的“丁克时光”。

Ⅷ 谁有中国丁克家庭的数据啊

据中国人口数据统计调查
丁克人数如下
1985年3000人,
1989年4500,
1990年7500人,
1991年11000人
1992年15000人
1993年22000人
1994年30000人
1995年42000人
1996年61000人
1997年73000人
1998年84000人
1999年91000人
2000年110000人
2001年130000人
2002年160000人
2003年280000人
2004年380000人
2005年510000人
2006年600000人

Ⅸ 中国有多少家庭是丁克的

中国有2.2亿人单身,有60万丁克家庭,来说说丁克明星家庭吧!
我最爱的发哥,周润发今年59岁,一生有过两段恋情两段婚姻。周润发一向以潇洒、风流的角色亮相在屏幕前,自从与老婆陈荟莲结婚之后,变身为一个好老公,特别是得知陈荟莲受孕率低的情况下依然不舍不弃,成为了娱乐圈的模范夫妻,所以周润发至今都没孩子。

阅读全文

与上海丁克家庭构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今日开盘 浏览:230
雅戈尔账面长期投资 浏览:298
股票型基金购买推荐 浏览:304
文华财经期货模拟操盘 浏览:706
2016年最便宜的股票 浏览:414
股票趣闻 浏览:149
淘宝贷款怎么还款 浏览:953
股票内参是什么意思 浏览:859
2019年6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浏览:31
宜信循环贷款手续 浏览:749
2万人民币等于港币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848
鑫源股票 浏览:484
钱庄网投资 浏览:188
人民币起兹罗提 浏览:778
妙资金融电话多少钱 浏览:281
锦兴股票 浏览:389
2500港元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129
中信昆仑国际外汇保证金 浏览:772
港股通卖出港股资金是港币吗 浏览:249
好吉贵金属 浏览: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