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中国画院的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原有的老画院因不适应新的需求,经数年努力,于1998年在原址上建成了28层高的 “华仁大厦”。大厦一至六层(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画院的新居,它有“程十发藏品陈列馆”、“林风眠作品陈列馆”、“上海中国画院画廊”、“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以及多功能会议大厅、五个中小会议厅和办公室、创作室。集展览、创作、办公、会议于一体,成为上海中国画艺术研究、学术讨论、创作、展览等活动的中心。
㈡ 画家里的四大花旦是谁
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上海花鸟画称江寒汀、唐云、张大壮、陆抑非为“四大名旦”和江南花鸟画四才子。
㈢ 上海中国画院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画院古已有之。历代画院是帝王个人所好的产物,尽管有其存在价值,但往往因以帝王私阿为取向,每每为迎合其口味而创作,故其虽有千古不磨的功绩与成国,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在艺术史上本应取得的更灿烂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不少中国画家生计发生困难,以及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发展等问题,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各成立一家“中国画院”的建议,组成了“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赖少其,委员唐云、潘天寿、王个簃 、谢稚柳、刘海粟、伍蠡甫、吴湖帆、傅抱石、贺天健、陈秋草、白蕉、汪东、沈尹默。后进经四年蹉跎,于1960年6月画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为丰子恺,现任院长施大畏。
40年来,画院先后汇集了一百几十位书画篆刻艺术家,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书画家五十余位。这个高层次的艺术群体,几十年来为中国画事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画院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近一步发展中国画事业,将上海中国画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画院高标准地建造了新的硬件设施。与此同时,加强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全面艺术活动,发现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壮大创作阵容,把握艺术市场走向,更新艺术经营模式,重视自身艺术评品味与社会实际需要的有机统一,树立当代中国书画艺术最高水准代表形象,努力使中国书画艺术事业不断地向前迈进,画院一直全力做好这方面地工作。
弘扬发展中华艺术使上海中国画院的历史使命,更是她肩头不可推卸的重担。在新世纪里,上海中国画院的事业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㈣ 我国各省、省会、直辖市的现任画院院长分别是谁啊
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马国俊:甘肃画院院长
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刘斯奋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方土
宁夏书画院院长马建军
云南画院建院以来历任院长有袁晓岑、王晋元、姚钟华、李忠翔、张建中、罗江
黑龙江北国书画院院长王福林,
成都画院院长田旭中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
㈤ 海上画家朱敏民国人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创研室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会员。1956年生197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进修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毕业于上海中国画院首届中国画高研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创研室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会员1981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1987年上海美术馆新馆落成展1991年上海美术馆主办:肖海春、陈心懋、朱敏、王天德中国画四人水墨展1993年日本横滨艺术大展1996年德国——上海美术馆当代美术作品展1997年俄罗斯上海艺术家作品展2000年上海美术家协会第八届海平线画展上海中国画院朱敏作品观摩展2001年上海建党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海美术大展浦江国际水墨大展2002年上海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展2003年上海中国画院年展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海展8月,纪念邓小平100周年——上海中国画院作品展,作品《走过冬天1》参展10月,上海中国画院中青年画家提名展2005年4月,鲜红的党旗,永恒的丰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美术作品展,作品《韶山》参展8月,永恒的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京沪两地美术联展,作品《往事不如烟——兵工厂》参展12月,作品山水参加《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上海山水画艺术大展2006年6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作品《走过冬天2》参展2007年10月,“时代华章——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往事不如烟——兵工厂》参展2008年1月,“时代华章——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作品《往事不如烟——兵工厂》参展上海书画院山水小品展2009年3月,沪海浙潮——上海、浙江山水画邀请展4月,赴浙江象山、石浦、四明山、浙西大峡谷等写生采风。5月,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作品《昨天》入选、作品《昨天》入选参展7月,明园水墨邀请展9月,程十发纪念馆“上海画家画松江作品展”作品《昨天》入选参展12月,上海中国画院年展请采纳
㈥ 蔡广斌的展出记录
2006年“表象”当代架上绘画邀请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2006年“状态与回归”06现代绘画作品邀请展,明园艺术中心。上海
2006年“新锐上海2006”当代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6年“水墨再生——2006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作品”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6年“水墨-性情”2006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06年“当代-笔墨”2006上海水墨艺术邀请展,明园艺术中心。上海
2006年“今日-本土”绘画展,雅巢画廊。上海2006年“名家会春”上海徐汇艺术馆。上海
2005年“林凤眠艺术研究会邀请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
2005年“草草社二十五周年纪念展”海上山艺术中心。上海
2005年“幻象与现实”上海东大名仓库艺术馆。上海
2005年“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郑州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北京、郑州
2005年“探索与个性—2005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作品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
2005年“上海美术大展”上海美术馆。获沈柔坚艺术基金奖。上海
2005年“60视线文献展”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5年《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珍藏精品展》香港大会堂。香港
2005年《画刊》“2005年度艺术家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沈学仁美术馆。南京
2005年“非常笔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邀请展,北京当代美术馆。北京
2005年“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画院中国画联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5年“不能忘却的纪念”上海中国画院年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
2005年“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上海崇明岛。上海
2005年“城市农民”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邀请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2004年“上海中国画院年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
2004年“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17人巡回展”。河北美术馆。石家庄
2004年“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爱尔兰当代美术馆。都柏林
2004年“上海中青年国画家提名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
2004年“王劲松、蔡广斌、当代水墨艺术展”北京紫禁轩画廊。北京
2004年“渴望与焦虑”——当代新现实中的水墨人物,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4年“中国——日本当代水墨名家作品收藏展”日本国立博物馆。日本
2004年“上海春季沙龙,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名展”上海新博览中心。上海
2004年“江苏画刊30周年中国当代水墨艺术邀请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2004年“04上海第二届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东岸美术馆。上海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获上海选区优秀作品奖。上海
2004年《中国新水墨艺术家6人展》上海空与间艺术中心。上海
2004年“点.辐射与深入——来自纸墨的视觉表达”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名展,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马来西亚
2004年“上海中国画院精品藏画展”上海中国画院陈列馆。上海
2003年“多元视点”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莫干山艺术景画廊。上海
2003年“上海中国画院年展”获年度艺术奖。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3年“广州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广州美术馆。广州
2003年柏林亚太艺术节,“水墨E计划国际艺术邀请展”柏林国家新闻局。柏林
2003年“折中主义的选择”艺术作品联展,上海泰康艺术馆。上海
2003年“悦”,上海当代艺术家邀请展,上海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2年上海“海平线”艺术作品提名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2002年林凤眠艺术研究会“探索与个性”艺术展。上海中国画院展馆。上海
2002年“上海美术大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1年“上海建党八十周年美术大展”获金奖。上海美术馆。“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上海、北京
1998年“世纪反思,中国视角”艺术展。芝加哥大学艺术馆。芝加哥
㈦ 上海书法协会主席是谁呀
上海书法协会主席周慧君
同时也是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http://www.ziweizhai.cn/article/editor/UploadFile/2006214153433786.jpg
㈧ 上海的现代海派画家代表有哪些
代表画家有:吴湖帆、陆俨少、谢稚柳、费丹旭、虚谷、蒲华、任颐、吴昌硕、朱屺瞻、江寒汀、唐云、任伯年、吴昌硕、贺天健、刘海粟、丰子恺、程十发等等。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
陆俨少(1909年-1993年),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1926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学习,同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次年师从冯超然学画,并结识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
程十发 “上海三杰”之一。(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籍贯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幼年即接触中国字画,但给他印象之深莫过民间艺术。
(8)上海中国画院周全扩展阅读:
海派书画是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正值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
而“海派书画”的形成也具有了组成人员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和题材亲和入世等特点,并出现了大量风格鲜明的优秀作品。其中尤以赵之谦、胡公寿、任伯年、虚谷、蒲华等最为杰出,这第一代海派书画代表是中国画从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成功典范。
经过吴昌硕、王一亭、沈曾植等第二代书画大家和吴湖帆、冯超然等为领袖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包括刘海粟、江寒汀、陆俨少、谢稚柳、林风眠等)的不断实践,海派书画进入了昌盛时期,这些活跃于画坛的大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
㈨ 上海美术馆有哪些藏品作者都是谁这些作者的代表作是什么
作品名称:高原情
作者:靳尚谊
我国当代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入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 1957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油画专业研究生学习,此后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过中央美院第一画室及油画进修班的教学工作,其艺术实践和主张,在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油画家向古典主义吸收营养的热潮。
他的《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瞿秋白》、《医生肖像》、《画家》、《晚年黄宾虹》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得到了广泛传播。
作品名称:女孩与植物
作者:何多苓
生于1948年,四川成都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研究生班。现为成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名称:撑着
作者:刘小东
以上是2009年2月26日—4月1日“记忆现场”-上海美术馆藏精品展代表作品。
作品名称:新安山庄
作者:沈迈士
沈迈士(1891-1986)是近代著名国画家,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擅长中国画及书法,尤以指画山水、花鸟见长,亦善文物鉴定。其绘画突出古法而又继承家学,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这幅《新安山庄》便体现了作者那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魅力。此画为纸本,设色,纵82厘米,横50.5厘米,现藏上海美术馆。
代表作:《山花烂漫》、《太湖泛舟图》、《山水》、《红梅图》、《杜甫诗意》、《百草园》、《早稻丰收》、《溪山新霁图》和联袂巨幅《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等。出版有《沈迈士画集》、《沈迈士书画选》等。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藏品《高逸图》
作者:孙位,一名遇,会稽人,自号会稽山人,他是唐未杰出的人物画家。唐广明(僖宗李擐)元年(880年),黄巢起义,长安陷落,他随僖宗逃往四川。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是他的代表作,是一幅彩色绢本的人物画,最早见于《宣和画谱》。据近人研究,现存的《高逸图》所绘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是山涛,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酒的刘伶,第四个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俗的哲学思想。除《高逸图》外,还有《维摩图》和《三教图》许多人物画作,他也是壁画家,在四川应天寺、昭觉寺画有龙水、墨竹、松石和天王像等画。后人师法甚多。
这样介绍可以吗?
中画、西画、老画家、新画家、馆藏镇馆之宝都有了。
㈩ 上海中国画院的创新
“创作课题制”指的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能否被画院聘用,主要看他(她)的创作课题能不能“中标”。画院原有的画师只保留档案身份、档案工资和原有职称,对其他工资性支出,画院停止支付。画师的报酬主要来源于课题经费以及成果奖励,做到“不养画家养作品”。
2006年新春来临之际,上海中国画院在全国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中率先实施的“创作课题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经画院艺委会评审通过,政府部门拨出150万专项资金收藏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课题的21幅优秀作品。
此举从机制上根本打破了延续了几十年的国家画院画师终身制的惯例,对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新尝试;确立了国家优先收藏优秀主题性作品的制度,为文化积累创造了条件。
国内大部分国家画院的画师都是由国家养起来的。这些专业画家拿的是国家固定工资奖金,而且只要跨进了画院的大门,不管艺术上如何,均为终身制。另一方面因为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的水涨船高,靠着国家画院的金字招牌,画院画师的作品市场销路远远好过社会上的一些画家。一些画院专业画家沉湎于市场,无暇在艺术上更上一层。这在某种角度上也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认为,作为国家画院的画师不能仅仅因为画卖得好就沾沾自喜,他们应该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创作出一批真正无愧于时代、能够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在艺术创作方面起示范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国家画院画师的终身制,从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
上海中国画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画院抓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主题创作活动这一契机,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创作课题制”,以深化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此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创作课题,也是对上海中国画院现有画师的任职资格的一大“考验”。
课题制推出后,得到了画家们的热烈反响,也调动了画家们的创作积极性。大家积极深入生活,苦心创作了一批抗战题材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公开展出后,得到了各方面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