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土地史上最贵地王给谁一记耳光
原文在这里
8月17日,备受瞩目的上海内环内商住地块中兴社区N070202单元地块落槌开拍。最终融信以110.1亿的总价击败17家各路土豪,以10万/㎡的名义楼板价,14.3万/㎡的可售面积楼板价,139%的溢价率,创下中国土地成交史上最贵地王纪录,未来项目售价毫无疑问将超过15万/㎡。
“庆贺”中国土地史上最贵地王在上海诞生了。这个消息与去年中国创下历史罕见的“股灾”一样令人惊叹震惊。未来售价将超过15万/m2,这不是普通百姓的房地产市场,这是超级权贵们的盛宴。上海太厉害了,上海政府太威武了,不断创造一个个奇迹。
与此同时,7月16日广州荔湾区一宗2万平方米的宅地以21.73亿元及配建27450平方米保障房面积成交,计入建安成本的话(3500元/平方米),预计楼面地价达3.68万元/平方米,超过2013年广州南洲路地王均价,成为广州的单价新地王,业主为雅居乐地产。
近期,全国各地二线以上以及省会城市地王层出不穷。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全国地王频现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上海10万/㎡的名义楼板价创下历史土地交易记录足以看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海创出中国历史上土地交易最贵地王不是小事,背后折射的现象与问题必须关注。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且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地王频现,说的直白点,中国经济或只剩下房地产了。这种依靠房地产救经济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是一条不归路。
7月份住户长期贷款增加超过全部新增贷款,预示着房地产的“赚钱效应”正在吸引各路资金蜂拥而入,正在掏空实体经济,正在吸干实体经济的血液。这样下去,什么经济结构调整,什么创新创造,什么经济动力转型都将成为浮云。目前,金融乃至整个资本资金资源脱实向虚己经相当严重,一个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将会毁了整个经济转型之大计。
房地产如此疯狂发展下去,金融风险已经开始孕育与酿造。目前来看,房地产疯狂加杠杆已经完全失控。具体表现在两个最可怕方面。首先,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者都在用极高的杠杆率购房与盖房。开发商拿地与开发资金杠杆率高达10倍,购房者把首付贷计算在内或与美国次贷危机时期一样可以零资金购房。
其次,楼市与股市相互投机炒作、疯狂加杠杆正在酿造最大的跨市场风险。近期险企二级市场举牌房地产股票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疯狂地步。房企二级市场举牌房企股票也近乎巅峰状态。继宝能举牌万科后,近日恒大斥巨资疯狂买入万科A至持有其6.82%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接着,恒大买入廊坊发展等房地产股。市场竟然出现了一个恒大概念股的概念。
两大市场轮番炒作的效应出现了:截止7月16日万科A收出了连续第三个涨停,27.57元的涨停价也创出了万科上市以来的新高,3043亿元的市值,也超过了中国神华、长江电力、中国中车和上汽集团等巨无霸,成为当之无愧的地产第一股。不过,在股价屡创新高的背后,万科的估值已经不低。17日股价大跌6.24%,或预示泡沫风险已经显现。同时,恒大概念股的飙升,也让许家印的身价大涨。短短3个月,恒大在嘉凯城、万科A、廊坊发展上的浮盈已经超过130亿元。而去年恒大地产卖了一年房子,净利润才只有105亿元,远不及炒股3个月的收益。
进入股市楼市的资金大部分是理财产品等负债性资金以及疯狂加杠杆资金。前提是两个价格不能下跌,即房价与股价一直上涨不回头。一旦二者有一个价格下跌或者暴跌,那么高杠杆率资金链条随即断裂,楼市股市跨市场风险将会无情爆发。
还是坚持多年、始终不渝的观点,依靠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是一条高风险的不归路,依靠股市提振经济是本末倒置的妄想瞎想。
面对房地产加杠杆的失控局面,面对从来没有过的全行业脱实向虚的严重程度,决策者不应该熟视无睹了。
B. 拿下上海新地王的上海证大置业
上海证大置业有限公司是证大集团旗下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大型企业,以“解读城市,建筑理想人居”为已任,进行全国化战略布局和开发,发展至今,总资产已逾40亿元,具备100万平方米的年开发能力。
证大置业成立于1999年8月,注册资金2亿元。本着“开发土地,生产建筑,营造文化”的理念,从1999年开始,先后在上海开发了“证大家园”、“水清木华公寓”和鼎级别墅“九间堂”项目。短短几年时间,公司项目开发的足迹已遍布江、浙两省、四川、吉林等地,项目总开发量逾百万平方米,项目类型包括大型社区类公寓住宅(证大家园、东方名嘉)、高档精装修公寓住宅(水清木华)和高级别墅住宅(九间堂、海门滨江)等多种类型。2005年,公司又在浦东联洋社区开发了新概念写字楼项目—证大立方大厦,使得公司的项目开发类型更加丰富。
公司所属的证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证大家园”,“水清木华”,“九间堂”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管理面积约7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200人。证大物业以其规范化的管理,个性化的服务,为证大品牌升值和延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在房地产市场中千锤百炼、快速成长。2003年,公司销售额就达11亿元,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全年销售额均突破了16亿元;2003年起,连续三年获得“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称号,公司开发的所有项目都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各类奖项,“证大”也成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5年,公司获得“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80强”称号。良好的口碑、优质的产品,成为公司利润稳步增长的保证。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提高,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聚集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截止2005年年底,已有各类专业人才近200人。公司始终秉承着“追求第一”的理想和科学的专业化管理理念,通过严格、系统、科学的培训和管理,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由此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证大置业在成功迈出第一步后,将继续在房地产开发领域不断壮大。以“满足和改善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要求”为目标,继续拓展创意地产事业。
C. 哪些明星去过上海四个最高楼的观光层观过光!还有广州小蛮腰!深圳地王大厦!平安金融中心香港环球贸易
现在这种高楼到处都是 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现在缺的是安静又好玩的这种地方。
D. 上海外滩地王案的案件介绍
从2011年到2012年 ,复星与SOHO中国[5.84-0.34%]也终于从场外暗中较劲 ,进入正面交锋状态。2012年11月29日,上海外滩8-1地块股权纠纷首次开庭未宣判结果后,各持有该地块50%股权的复星、SOHO中国频频放话。2012年12月2日,SOHO董事长潘石屹再次开口炮轰复星,随后,复星方面对潘石屹的说法予以了反驳。
外滩8-1地块曾以92亿元刷新2010年上海总价地王纪录,当时上海证大[0.152.74%]、复星国际[4.501.58%]、绿城中国[12.840.31%]各占股50%、40%、10%。
一直以来,复星早已视外滩8-1地块为囊中之物,尽管之前与上海证大、绿城共享股权。然而,2011年12月底,SOHO中国以40亿元从急需现金的上海证大、绿城中国手中接过外滩8-1地块50%股权。潘石屹的突然闯入,并成为与之股权对等的合作方,这令复星十分恼火。收购第二天,8-1地块项目原大股东、持股50%的复星集团提出自己享有“优先购买权”,SOHO收购无效;随后复星在年初一口气把SOHO中国、绿城、上海证大等涉股权转让的6家公司告上法庭。
撕破脸皮的SOHO与复星,先是一轮隔空对战。在2012年11月29日开庭前数天,潘石屹突然在网上爆料称,复星压价并索要5亿元合作费。对此,复星集团老板郭广昌则称,SOHO主动提出补偿但并不落实,SOHO受让股权的行为没有得到复星的同意,还恶意设置复杂交易结构,以绕过该项“母协议”这一法律结构进行收购。
2012年11月29日,上海“外滩8-1地块股权纷争案”在上海正式开庭,双方面对面“舌战”4小时。按照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原定计划,此案一审的时间为两小时,但现场控辩双方争论激烈,双方轮番舌战将近4个小时。
由于该案一审未宣判,业内预计,两位大佬近期频频对媒体隔空放话,为的是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业内人士认为,复星和SOHO对外滩项目都投入了巨大成本,双方既不会轻易退让,也绝不愿意纠纷动摇到项目的未来发展。
2012年11月30日上海证大发 布公告称,在2012年11月29日外滩地王庭审上,法院并没有作出任何裁决。但在庭审最后阶段,被告原告同意法庭参与调解。但截至2012年12月初,各方尚未达成任何协议。
上海外滩地王争夺案自2011年12月底就拉开了序幕,SOHO中国、复星两大集团因为外滩8-1地块而结成了冤家,2012年5月复星法庭起诉,11月29日双方对簿公堂,潘石屹、郭广昌在上演一幕幕的“斗地主”。庭外无法和解,法庭上一审仍无结果,潘石屹、郭广昌各曝事件内幕, 引出了新的争议点:“母协议”、关键人“汪先刚”。外滩地王争夺案的未了局仍在延续…
E. 上海新诞生217亿“天价地王” ,什么是地王
【地王是什么?】
所谓“地王”,是社会舆论对在房地产开发土地招标活动中以硕大的资金数字拍得自己属意地块的中标单位的谐称。目前,政府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住宅用地,往往竞出天价,而这一天价又必然作为成本带进了房价,也把房价推向天价。这也是由于政府部门高度垄断的土地单寡头供应市场与土地需求者的竞争性市场存在着不对称和不平衡所造成。因此,社会对于一些“地王”的产生,往往会产生对于房价又会重回新高的担忧。
【地王标准】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公布了官方意义的地王标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宗地成交总价超过历史同类用途宗地最高成交总价,或者楼面单价超过历史同类宗地最高成交楼面单价,则可认定该宗地为该区域内的‘总价地王’和‘单价地王’。”
【地王的产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2000年以后的一些时期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热火,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一些一、二线城市,均连续出现“地王”。他们往往拿地的时候好像根本就不算帐,钱对他们来说好像就是自己印的,根本不在意地价的高低,瞄准了,就是义无反顾。
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些“地王”的出现,给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前些年,国家针对于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地王”的不见也已经有些时日。不料,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回暖,“地王”顷刻间又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
【地王的影响】
地王效应一直是商品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在一线城市不断带动房价飙涨,同时吸引投资需求不断涌入市场,几度造成商品房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是形成当前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将导致今后房价暴涨的一个重要推手。
地价飞涨传导到房地产二级市场的结果是,加重了房价的上涨预期,于是各大城市的“楼王”(高房价)纪录亦被屡屡刷新。此外,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使得不少外资机构大手笔地增持包括不动产在内的人民币资产,亦助推了房价的上涨。虽然外资收购在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占比不大,但由于许多项目是溢价收购,这一方面打开了开发商们的想像空间,另一方面俨然构成了某一区域的标志性价格。由此,房价排浪式的上涨令不少百姓瞠目结舌。
F. 潘石屹地王案是什么意思
2010年2月1日,上海外滩8-1地块以92.2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上海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政府出让地皮。然而,拿下了“地王”的上海证大当时账上仅有5亿元,投标书显示,其银行存款加净资总额也不过30亿元,因此被外界质疑为“蛇吞象”。
随后,“地王”演变出一场纠纷,以致把包括复星、SOHO中国、绿城、上海证大在内的一众企业推上法庭。2013年4月一审判决——复星胜诉。
(6)2016年五月上海地王扩展阅读
2014年,上海外滩地王股权争夺案一审结束近5个月后,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4月24日上午裁定原告复星集团胜诉。随后,SOHO中国[-0.89%]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将与证大和绿城联合将此案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
不过,SOHO中国等三家被告显然对上述判决结果并不服气。针对上述判决结果,SOHO中国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公司相关子公司及卖方(即上海证大房地产及绿城控股的相关子公司)将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随后,潘石屹在个人微博上表示:“我们坚信法律的公正。我们三方(SOHO、证大和绿城)决定提起上诉,直到正义得到伸张。”
G. 上海青浦再现地王,房价为何一直涨
此番青浦缘何再度出现地王,原因有三:
一、土地面积小,开发商上手门槛低
三幅土地面积差不多在、3万平方米,一个项目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体量并不大,对开发商资金投入量要求不是很大。
二、17号线将带动上海青浦二手房房价上涨
上述三幅地块紧邻在建的轨交17号线,在青浦有4个站点,17号线沿线板块自东向西均价递减,最高的为徐泾板块,均价为4.1万元/平方米,最低的为朱家角板块,均价刚过2万元/平方米,青浦新城与赵巷板块均价相当。Shhuang44ss
17号线通车,势必会对青浦新城和朱家角板块的房价有新一股的助涨,预计为区域房价带来40%以上的提升,如果开发节奏掌握了好,17号线明年底预计通车,这时是区域房价涨幅最大的时期,一般可以令上海17号线轨交房房价上涨15-20%,所以预期是非常大的。
三、副中心概念火爆,市场想象空间更广阔
目前城市发展有很多副中心的概念。最后发展成熟并不会比中心城区差多少,完全能满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需求,今后市区和郊区的落差不会变的那么明显。由于外围是发展区,一旦注入一些概念性东西,房价就有很强的想象空间,打个比方,外围区域犹如在白纸上画画,而中心区区域周边环境等状况既定,想象空间不足。
虽然发展相对上海其它地区滞后,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青浦最为宝贵的资源。作为受益虹桥商务区规划最直接的区域,未来青浦区的发展能够更完全地吸收虹桥规划所带来的发展红利。所以,未来青浦二手房价格走高也不足为奇。
从空间规划来看,板块的东北面是青浦工业区,有产业支撑,随人口导入可以有产城融合的优势。距离地块约2公里,位于漕盈路淀山湖大道口东北侧,是已经建成营业的吾悦广场。虽然目前区域内生活配套便利度不是非常完善,但随着土地大量出让,区域建设也在提速。一旦轨道交通通车后,带来的客流会更多,为导入外区域的消费者提供有力条件。
H. 2016年五月有哪些大片电影上映
X战警:天启
导演: 布莱恩·辛格
编剧: 布莱恩·辛格 / 迈克尔·道赫蒂 / 丹·哈里斯 / 西蒙·金伯格
主演: 詹姆斯·麦卡沃伊 / 迈克尔·法斯宾德 / 詹妮弗·劳伦斯 / 尼古拉斯·霍尔特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05-27
I. 地王的地王产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2000年以后的一些时期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热火,在专北京、上海、广州属、南京等一些一、二线城市,均连续出现“地王”。他们往往拿地的时候好像根本就不算帐,钱对他们来说好像就是自己印的,根本不在意地价的高低,瞄准了,就是义无反顾。
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些“地王”的出现,给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前些年,国家针对于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地王”的不见也已经有些时日。不料,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回暖,“地王”顷刻间又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