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2016年3月上海土地市场

2016年3月上海土地市场

发布时间:2021-06-01 04:43:41

❶ 2017年末上海房地产市场走势总体情况怎么样

目前来复说,房价开始进入制结构性分化的阶段虽然目前无论是拍地和审批预售证的速度已经没有前几年疯狂,但是对于上海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来说,由于发展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从而导致城市间的房价梯度越来越明显,因此一线城市和二三线的城市的房价分化显得特别的明显。政府政策虽然对热点城市的限贷限购,抑制了买房的热潮,但是从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上来看,势必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上海市区内的很多热门楼盘出现了开盘抢空的情况。所以无论是从老百姓的购房行为的热情度,还是从整个上海的发展前景来说。对于有资质有资金的要在上海发展或者投资的的人群,选择在上海置业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❷ 上海首批集中供地52宗,将深化完善房价地价联动机制

4月30日下午3时,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举办集中出让相关信息交流会,预告上海市第一批住宅用地集中出让约52幅。同时公布上海新的土地竞买规则——在原有出让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限价竞价,交流会以网络直播方式进行。

其实,早在今年3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在房价地价联动的基础上,商品住宅用地实行限价竞价。

交流会介绍了上海市第一批住房用地集中出让的安排及地块信息,并介绍了新的“限地价”交易竞价具体规则等。相关具体信息同步在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官网发布。

上海土地市场方面表示,在正式发布第一批住宅用地出让公告前召开交流会,旨在通过提前发布相关信息,稳定市场预期,鼓励市场理性参与土地交易,保持土地市场平稳有序。

据悉,上海将在5月第三周(5月17日-5月20日)发布2021年第一批住房用地集中出让公告;第二批住宅用地将在8-9月集中出让,第三批将在10-11月集中出让。

此外,上海全年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将持续增加,同时将进一步加大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五大新城的土地供应力度。

澎湃新闻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要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上海实行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的同时,还会深化完善房价地价联动机制。

此次交流会还预告了商品住房用地(包括含商品住房用地的综合用地)出让的新限价竞价规则。

新竞价规则主要是:在房价地价联动机制下,合理设定地块起始价格、中止价和最高报价。本批次最高报价一般限定为起始价的110%。

竞价方式由原举牌竞价调整为“举牌竞价 一次书面报价”。即先进行举牌竞价,举牌竞价未达到中止价的, 以价高者得原则确定竞得人;当举牌竞价达到中止价时,交易转入一次书面报价。一次书面报价不得超过最高报价,并以最接近一次书面报价平均价的原则确定竞得人。

上海土地市场方面介绍,新的竞价规则将价高者得调整为限地价下的相对价高者得,是上海市“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有力措施,进一步深化了房地产调控“一城一策”工作,有利于促进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交易主体诚信自律、保障市场良性竞争,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预告内容还包括了规范“同一申请人”概念、合理确定投资决策主体、加强出让履约监管等。

此外据了解,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在本次线上直播后,将在近期根据市场各主体的网上提问,统一发布书面解答和提示。

❸ 上海近几年的情况

一、房产开发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增幅减缓

近几年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刚刚超过900亿元,此后几年以年均100亿元的幅度增长。2007年,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307.53亿元,比2006年增长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3%。

从这几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幅度看,2003年和2004年增长较快,分别为20.3%和 30.4%,2005—2007年仅保持个位数的增长,尤其2006年和2007年仅有百分之二点几的增长率。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中商品住宅比重下降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看,商品住宅的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75.5%下降至2007年64.1%。与之相对应的商品住宅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占比分别下降下12.5%和15.8%,2007年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中商品住宅的比重分别为 71%和72.6%。

三、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

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上海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自2005年上半年起持续下降,而且降幅呈逐年扩大趋势。2005—2007年,上海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依次为4.4%、9%和 19%,其中商品住宅降幅更大,达到6.9%、15%和22.6%。受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的影响,近两年上海市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出现放缓迹象,分别仅比2005年、2006年增长5.8%和3.2%,而2003年、2004年增幅曾高达 25.6%和38.2%。

四、商品房销售波动较大

近几年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波动较大。2003年、2004年上海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增长,分别比2002年、2003年增长20.5%和38.9%,但自2005年国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后,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2005年、2006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出现了9.5%和4.2%的下降。

自2007年起,上海市商品房销售面积 (3694.96万平方米)出现报复性增长,比2006年增长2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3279.17万平方米,增长25.4%,一举超过历史销售最高年份2004年的3233.74万平方米的规模,扭转了2005年以来连续两年商品住宅销售下降 (2005年同比下降12%、2006年同比下降 8.1%)的趋势。

2008年以来,在房价滞涨的情况下,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更多体现为成交量的下降。2008年4月份,上海住宅新建商品房成交14150套,销售面积147.3万平方米。环比3月份签约套数减少3494套,减少19.8%;签约面积减少33万平方米,减少18.3%;成交面积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 25.9%。5月份较4月份增加32.6万平方米,环比面积增比22.1%,但与2007年同期日成交量相同,仍下降了2%-3%;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26.5%。 2008年上海市累计新建商品房成交量为736.5万平方米,与2007年相比下降20.5%,与2006年相比,下降17.6%。

五、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比重下降

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1307.53亿元),列在江苏(2515.86亿元)、广东 (2510.05亿元)、北京(1995.82亿元)、浙江(1820.84亿元)、山东(1519.07亿元)、辽宁(1497.58亿元)和四川(1331.49亿元)之后,居全国31个省、市、区的第八位,位次比2006年下降3位,投资额占全国(25279.65亿元)及东部地区(15639.64亿元)的比重分别为 5.2%和8.4%,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4个和1.9个百分点;增幅(2.5%)分别比全国(30.2%)和东部地区 (26%)低27.7个和23.5个百分点,排名全国31个省、市、区的倒数第二位,仅高于西藏(-7.2%)。

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房地产市场调整直接影响了上海房地产投资热情。2008年1—4月,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6.69亿元,与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增长0.4%。房地产方面,1—4月,受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整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低速增长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412.14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0.9%,增幅比1—3月回落5.5个百分点,比2007年同期大幅回落14.6个百分点。

❹ 上海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在国土资源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关系的要求,本市在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抑制需求过快增长、规范市场行为、平稳调节房地产供应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艰巨的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宏观性、战略性研究,细化批项目、核土地办法,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坚持有保有压政策,使土地管理有序可控,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地质工作方面,着力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有序推进基础调查和地质勘查工作,强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全面启动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秩序工作。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2005年上海市统计地类总面积为823 901.21公顷,具体如下:农用地380 195.02公顷,其中耕地273 054.57公顷,园地11 094.47公顷,林地20 693.21公顷,其他农用地75 352.77公顷;建设用地 240 065.92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18 748.9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9 298.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 018.51公顷;未利用土地203 640.27公顷,其中水域198 015.07公顷(水域面积包括滩涂42 035.84公顷)。与2004年比较,农用地减少5 066.76公顷,建设用地增加6 395.76公顷,未利用地减少1 329.00公顷(图1)。

图1 上海市2005年末土地分类汇总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农用地总量为380 195.02公顷,其中耕地273 054.57公顷,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建设占用耕地5 565.50公顷;农业结构调整情况,2005年在推进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为2 933.33公顷,其中转化为可调整地类2 273.33公顷。

根据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会议和国土资发[2005]196号、19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抓紧贯彻落实,加强本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成立由市房地资源局、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局等部门组成的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落实有关基本农田规划、保护和建设等工作。二是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设立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约为7 900公顷,涉及廊下、吕巷、朱泾和枫泾等镇。示范区建设将结合宅基地置换试点、基本粮田建设、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等工作尽快推进,形成亮点,为全市推进“三个集中”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积累有益经验。三是规范各项基础性工作,结合全市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做好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并同步抓好基本农田的落实工作,层层落实保护基本农田任务。按照要求,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台账等,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

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2005年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加大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力度,力争做到耕地占补平衡。

2.建设用地

至2005年末,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为240 065.92公顷,其中,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主,面积为218 748.9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12%;交通运输用地19 298.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 018.51公顷。

2005年全市批准建设用地11 966.25公顷,其中农转用7 462.43公顷,涉及耕地6 733.31公顷(包括部分2004年核发计划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10 430.88公顷,其中商服用地505.42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 982.19公顷,公共设施用地111.48公顷,公共建筑377.13公顷,住宅用地5 586.84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 535.37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861.94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13公顷。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5年全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通过乡镇农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重点区域,制订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施中一方面抓好对零星宅基地、工业点、坑塘、废弃河流、农副业用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等进行复垦,另一方面结合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全年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总面积为9 483.92公顷,新增耕地3 376.71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但为上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占用耕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而且也进一步优化了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和建设了郊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郊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目前上海市正在实施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两个,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要求开展了实施检查,其中崇明竖新镇土地整理项目已基本结束,即将申请竣工验收,黄瓜沙项目2006年底可以竣工验收。另外,全市积极推进滩涂促淤圈围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

上海市地域小、土地资源总量不足,通过几年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除宅基地归并整理资源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已经很小,我们正在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努力提高耕地占补平衡能力,适应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二、矿产资源

坚持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常监督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矿产资源。与此同时,强化对全市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使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5年地质勘查投入1 181.50万元,勘查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资金731.50万元,地方补贴450.00万元。主要用于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防治研究等方面。圆满完成了相关的监测任务,取得了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为提高地面沉降防控能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全市2005年底有效的勘查许可证4个,其中新立1个,其他3个,并对勘查许可证项目进行了年检,全部年检通过。

全市2005年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116个,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采矿许可证,其中粘土矿许可证96个,水气矿产20个;颁发的许可证新立1个,变更2个,延续94个,其他19个。许可证总数比2004年减少13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5年上海市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其中粘土矿的矿山数为98个,矿泉水的矿山数为20个;全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4 595.26万元和12 044.07万元,上缴矿产资源补偿费618万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5年全市土地市场按照“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执行经营性六类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除划拨目录外的土地供应采用有偿使用制度。

2.土地一级市场建设

全市加大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区域结构,控制土地供应节奏和新增建设用地供应。2005年全市共出让土地1 539宗,面积6 491.31公顷,其中新增用地2 099.31公顷,出让成交价款为389.75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116.93亿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385宗,成交价款300.32亿元,纯收益90.10亿元,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主要是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协议出让1 154宗,成交价款89.43亿元,纯收益26.83亿元,主要是工矿仓储用地出让。划拨929宗,面积3 106.87公顷。

3.土地二级市场

在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的调控同时,2005年全市二级市场呈现繁荣与活跃的态势,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房地产转让、出租、抵押市场较2004年有稳步上升,其中房地产转让484 464宗,转让金额为3 530.69亿元;房地产出租宗数为9 142宗,租金为7.07亿元;房地产抵押宗数为245 402宗,抵押价款为5 216.37亿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675件,立案675件,审结634件(含上年未结案件)。共拆除构建物77.01万平方米,收回土地33.35公顷,罚没款共计5 349.68万元。同往年相同,违法案件主体主要为乡镇级领导干部,主要表现为乡镇擅自对外签约圈占土地。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使行政复议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层级监督的重要手段。2005年申请行政复议286件,其中行政处罚3件,行政许可27件,其他256件;本年行政受理228件,当年审结244件(包括2004年未审结),本年未审结42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全市共有行政单位20个,从业人员1 097人,行政编制人员972人,大专以上人员占全部编制人员的89%,年末平均人员1 071人。

2005年参加各种院校培训毕业或结业人数达354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240人次,行政学院学习33人次,参加其他培训81人次(国外22人次)。学历教育60人次,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生7人,本科生37人,大专生15人;本年取得学位的9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8人。通过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建议

上海市人口多、地域小、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矛盾愈来愈突出。为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管理工作。

(1)要严格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着力于调整和优化用地布局,控制土地供应节奏,不断提升国土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推进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指导区县同步开展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立项前的用地审核,将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是否符合产业用地原则,是否集约节约用地、耕地补充方案是否合理等作为土地审批依据。建立土地利用后评估机制,加强土地利用的全程式管理。

(3)努力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开发保护并重、节约集约优先的原则,使本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成效。加快消化闲置土地,健全对闲置土地的动态监管措施;清理整合各级各类园区,探索产业用地调整置换办法,加快零星工业点集中,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区县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研究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进一步挖掘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开展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力度,力争做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5)强化基础业务管理,加快土地信息化建设。基础业务管理是行业管理的基石,加快开展土地资源清查,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总量、布局和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土地管理全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为资源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❺ 上海今年首批商品住宅用地起拍总价近700亿,上海房价还会涨吗

我认为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依然会上涨的,因为上海有50%以上的人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真正的房子,所以这一部分的人对于房子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只要市场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需求,那么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就会持续不断的上涨的。上海最大的一个优势其实就在于每年能够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年轻人想要在上海长期以往的生活下去,就必须要购买房子。

一、房子需求依然是非常大的。

上海的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把留在上海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了,我们就知道上海的平均工资是非常高的,而且上海的工作机会也是非常多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在上海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些没有房子的年轻人在未来都是潜在的购买者。

我认为那些经济发展的比较不错的城市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的,因为大量的交易会促进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在未来的发展是由人口来决定的,经济发展比较不错的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年轻人流入。

❻ 上海市产权调查土地状况信息表中的备注“完全产权、五年以后可进入房地产市场”是什么意思

房子可以交易没有任何问题

❼ 上海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房地资源系统立足市委、市政府“落实、聚焦、突破”的工作基调,以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抓手,以夯实基础工作、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为重点,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着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为契机,加大行业管理的力度,房地产业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态度坚决、执行有力。在土地管理方面,以贯彻落实国务院31号文件为重点,加强农用地转用计划管理,实行“统”、“分”结合的办法,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深化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全国纲要》(送审稿)分解给上海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各区县主要规划指标的对接工作;全面开展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并加大了对违法违规用地的执法监察力度,全年新发生的违法用地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以贯彻落实国办发37号文件为重点,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和“鼓励消费、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的原则,实施市场供应和需求的双向调控,并着力建立健全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2)以土地清查和房屋调查为重点,加大基础工作的推进力度,为深化拓展精细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土地清查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权属数据、建设用地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全市共完成外业调查面积6 936平方千米,覆盖全市陆域面积;内业判读地块188万个,对每一地块的土地用途进行了判别。在房屋调查方面,完成了全市近1万个街坊(村)全部房屋建筑的现场核对、外业修测、公房采集输入、大机数据清理及成果数据入库。

(3)地矿工作方面,加快立法进度,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推进了机构职能整合,完成了10个区县地矿管理职能的延伸工作;进一步开展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加快推进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2006年度的变更调查汇总数据显示,本市统计地类总面积为823 901.21公顷,具体分类统计如下:农用地380 197.21公顷,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顷,园地11 647.07公顷,林地23 923.97公顷,其他农用地80 237.05公顷;建设用地237 103.6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16 301.0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9 032.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 770.17公顷。未利用地206 600.73公顷(图1)。

图1 2006年全市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全市农用地总量为380 197.21公顷,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顷,比2005年减少 8 670.38 公顷,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2006年建设占用耕地3 222.02公顷;2006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在推进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为4 595.85公顷。

2.建设用地

至2006年末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为237 103.67公顷,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主,面积为216 301.0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22%,交通运输用地19 032.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 770.17公顷。

2006年全市批准建设用地11 144.97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6 550.06公顷,涉及耕地5 421.50公顷(包括部分2005年核发计划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8 646.24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55.6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 568.07公顷,公用设施用地498.07公顷,公共建筑227.35公顷,住宅用地1 199.88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2 498.72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 758.97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通过乡镇农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重点区域,制订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一方面对零星宅基地、工业点、坑塘、废弃河流、农副业用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等进行复垦,另一方面推进结合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的土地整理。全年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总面积为8 120.28公顷,新增耕地2 934.37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但为上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占用耕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而且也进一步优化了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和建设了郊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郊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全市实施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两个,按照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到2006年年底两个项目基本竣工,准备接受竣工验收。另外,本市积极推进滩涂促淤圈围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

二、矿产资源

坚持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常监督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矿产资源。与此同时,强化对全市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使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继续做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2006年下达给本市的征收指标得到大幅度超额完成。继续加强对砖瓦粘土企业和矿泉水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力度。

(一)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地质勘查投入1 305.5万元,勘查资金主要来于财政资金731.5万元,地方补贴574万元,主要用于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防治研究等方面。完成了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年度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为提高地面沉降防控能力提供基础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6年本市具有合法、有效的勘查许可证4个,勘查许可证项目进行了年检,所有项目均已通过。

至2006年底合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有115个,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采矿许可证,其中粘土矿许可证95个,水气矿产20个;变更2个,延续102个,其他11个,许可证总数比2005年减少1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6年上海市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其中粘土矿的矿山数为96个,矿泉水的矿山数为19个,全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8 486万元和15 010万元,上缴矿产资源补偿费为623万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6年全市土地市场按照“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执行经营性六类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除划拨目录外的土地供应采用有偿使用制度。

2.土地一级市场建设

全市积极贯彻执行国办发37号文件,加大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大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节奏。2006年全市共出让土地 2 611 宗,面积7 680.13公顷,其中新增用地4 105.03公顷,出让成交价款为378.78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113.63亿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216宗,成交价款224.96亿元,纯收益67.48亿元,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主要是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面积为1 705.77公顷;协议出让2 395宗,成交价款153.81亿元,纯收益46.14亿元,主要是工矿仓储用地出让;划拨957宗,面积5 389.67公顷。

3.土地二级市场

全市土地二级市场反映的主要是房地产转让、出租、抵押情况,2006年全市二级市场呈现繁荣与活跃的态势,其中房地产转让402 674宗,转让金额为3 707亿元;房地产出租13 781宗,租金为7.16亿元;房地产抵押321 850宗,抵押价款为6 829.47亿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729件,其中2006年发生案件58件。2006年市区县房地局执法监察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共立案729件,审结840件(含2005年未结案件)。共拆除构建物115.27万平方米,收回土地74.08公顷,罚没款共计6 552.45万元。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使行政复议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层级监督的重要手段。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343件,其中行政处罚24件,行政许可38件,其他281件;2006年行政受理301件,审结300件,维持139件,确认违法12件,撤销5件,撤回申请48件,2006年未审结43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全市共有行政单位20个,从业人员960人,行政编制人员951人,大专以上人员占全部编制人员的89%,年末平均人员962人。

2006年参加各种院校培训毕业或结业人数达372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92人次;行政学院学习61人次;参加其他培训219人次,其中国外10人次。学历教育49人,其中硕士生10人,本科生16人,大专生23人。2006年取得学位1人。通过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建议

上海市人口多、地域小、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矛盾愈来愈突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集约利用并举,坚持统筹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并重,推进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加快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向集约循环型转变。

1.按照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的要求,着力建立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1)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为重点,抓紧细化对各区县考核的具体办法。推动金山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实施。

(2)建立健全违法用地查处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发现机制、判别机制、会审机制、处置机制、通报制度上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将违法用地情况定期向各区县政府通报。

2.按照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的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管理。继续采用“统”、“分”结合的分配方式,优化供地结构,确保国家、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与筹办2010年世博会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逐步建立“控增逼存”的管理办法,全年消化利用存量土地的数量力争达到2006年度存量土地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加快消化利用闲置土地。加快实施《闲置出让土地处置试行规定》,全面建立闲置土地台账,把工作重心转向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3)推进“批项目、核土地”。加快完善“批项目、核土地”的工作机制,并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各类用地的用地指标(指南),健全用地指标(指南)管理办法。

(4)开展建设用地后评估。加快研究制定评估方案,对国家公告工业园区的绩效情况开展评估,完成2005年、2006年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逐步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5)加强土地市场体系建设。重点要推进三方面工作:①探索建立土地有形市场。要完善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引导土地交易双方依法交易、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②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把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关系,加快制订上海市工业用地招拍挂办法,年内全面推进实施。③推进土地储备。完善土地储备机制,加强经营性用地专项储备、统一供应、熟地出让的工作。研究制定工业园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组织园区做好工业用地储备。

❽ 上海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2007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李战军

如何充分把握2006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市场特征和存在问题,正确判断2007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上海房地产管理部门、业界机构和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但是传统性的和技术性的分析方法,目前只能起到统一认识、把握方向的辅助性作用,难以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是因为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市场起决定性影响的作用传导链已经是“政治—政策—市场—供求”,而不是相反。是政治因素和政治取向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取向和政策内容,是政策作用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规模、供应结构和供应价格,由此导致需求变化和需求规模。
从2003年国家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以来,每到年末年初各种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预测,与后来的实际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模糊性的结论大大多于精确性的结论。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多发性造成市场走向的不明朗,多种政策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市场的波动性和复杂性。2006年下半年有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和上海市房地产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的一项课题研究中,所建立的多种数学模型对上海历史上的房地产平稳发展期的市场验证都是相对准确的,而对于政策多发期的市场验证都是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值。从技术层面反映力求接近房地产真实的数学模型,对政策多发期的市场预判难以准确描绘。
鉴于上述认识,对于如何认识2007年上海房地产市场走势,我们按照业已存在的房地产市场作用传导链从上游往下游逐层次展开分析。

一、政治宏观层面
从1978年改革开发起始,长期主导我国政治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级斗争理论”被丢弃,一大批充满阶级斗争理念和热衷内部斗争的“阶级斗争干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国家指导思想和干部队伍的大转换(第一次始自1957年,到1966年完成)。以改革开放为手段,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谱写了中国发展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信奉“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一大批“GDP干部”,中国的各级政府形成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的“建设型政府”。
进入本世纪以后,中国经济的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作用逐渐被世界所承认,中国确实富强起来了,中国老百姓也确实富裕起来了。但中国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各种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出现并形成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党和政府中的腐败存在着体制性蔓延扩散的趋势,人们对改革和发展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尖锐的分歧和对立。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友好环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方针、新方向首先由党中央率先提出。政治层面的这种变化一定会导致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
上海的房地产理论界人士2006年提出,在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业必须积极推行产业转型。其实不仅仅是房地产业要转型,房地产业存在着投资增长过快、商品价格上涨过猛、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紊乱的问题,在中国其他产业中都普遍存在。产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非此不能改变产业的增长方式。说到底中国的各级政府更要转型,要由建设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干部也要由“GDP干部”转为“服务型干部”。
上海社会保障资金案件揭露,最终导致上海市市委主要领导人和一批涉案干部被立案审查,形成了三十年以来上海政治高层的最大震动。党中央对社保案的处置,对上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绝对是一件好事,对上海贯彻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也会更加有利。应该期待在2007年上海市在党中央领导下,各项工作会取得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成果,上海房地产的调控也会出现更为积极的成果。

二、经济政策层面
任何经济政策都是针对现实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的。那么我国经济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的经济政策又将发生一些什么变化呢?

1、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型
在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背景下,东部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西部要求进行大开发,东北要求振兴,中部要求崛起;在我国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珠三角、以浦东开发为代表的长三角的改革、开发和发展之后,又提出以天津滨海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改革开发和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提出建设北方经济中心。三个方面的发展战略要求,使得各地都认为自己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地区,都围绕着自己的发展要求进行大规划、大投资。而实际上全国性大发展的共同性同时性要求,再加上每五年一次的政府换届工作,都导致全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强烈冲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迟缓,与此关系密切。
上海在城市功能定位之后,近些年来一直大力推进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推进工作。再加上有一个2010年世博会题材,实际上上海的基本建设规模是压不下来的,每年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超过了三千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每年都在一千亿元以上。上海的地方财力(含财政支出和政府筹资)投向主要是各个建设项目,短期内将支出重点转为城市社会服务型十分困难,这与发展包括住房保障在内的社保、教育、卫生、社区、治安的要求将形成阶段性的尖锐矛盾。但这种转型又是不能避免的。

2、国际收支平衡成为稳定宏观经济最主要任务
近三十年的由改革推动的中国经济发展,由最初的进口替代过渡到出口替代,标志着中国经济成熟度已上升到一个全新台阶。中国进入WTO以后,中国的商品出口呈现出世界超常规的发展,对生产能力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城市劳动就业和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起到了非常积极且有效的推动。但是也造成了贸易摩擦剧增、国际收支不平衡、过度投资、资产价格膨胀、价格波动、贸易和外汇政策压力倍增等一系列新问题。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中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了突出位置,成为稳定宏观经济的最主要任务。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除了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外,最重要出路是解决国内需求不振的问题。要用扩大国内需求的办法解决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失衡,解决内需和外需的失衡,解决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解决外汇储备的过猛增长。
由此判断,房地产调控问题并不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只不过是涉及到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分支性热点问题。不宜将房地产调控问题扩大化、严重化,甚至政治化。而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却对扩大我国国内需求起着支撑性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由此而放松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特别是上海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窗口,上海的房地产又是海外热钱炒作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平台,上海房地产业又拥有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上海房地产调控工作具有一些和内地很不相同的领域和特点,一点不能够掉以轻心。

3、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是发展新路径
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过度依赖投资的拉动作用,各地发展的重点主要在制造业方面,忽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多个五年计划都没有完成环境指标),难以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产业链上又过度依赖生产加工的环节,拿的是低附加值。而在研发设计、创意创新的环节和市场流通的环节本领不强,拿不到高附加值。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将是以资源节约、特别是能源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加快建设创新性城市和创新性国家。
结合房地产业的发展,节地节能、提高产业化、推广新技术新材料肯定应该是上海房地产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4、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调节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收入流向和内需扩大,处理不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央工作会议已决定从2007年起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上海作为一个流动人口比重特别大的城市,作为一个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存在众多依赖低水平社会保障人群的城市,长期关注城市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者的住房问题,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体制、机制保障应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三、房地产政策层面

❾ 上海市土地交易事务中心的交易市场

2008年3月1日,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市场”)正式开业。市场承担提供土地交易活动专门场所、汇集和发布本市土地交易信息、接受委托组织实施土地交易活动、从事与土地交易相关的其他事务等职能。市场的交易范围涵盖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租赁、经济开发区成片开发的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出让土地使用权随房屋建设工程转让以及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转让等。
自成立以来,市场秉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交易在系统上监管”的理念,遵循“交易流程透明化、信息掌握分散化、业务操作模块化、工作内容标准化”的原则,严格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业务流程实施操作,为全市提供了一个集中统一、规范透明的土地交易平台,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城市转型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及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市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工作、管理的有机结合和系统性建设,为实现“充分信息集聚,充分平等竞争和充分规范流通”的土地要素市场功能而不断探索创新。

❿ 7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大涨36% 投资客开始抛售房产

经过三个月的低迷与回调,上海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在7月再度冲高。

据信义房屋数据,2016年7月上海二手房共成交3.85万套,较上月环比上涨36.6%。全市二手房成交总金额889.6亿元,环比上月增长39%。成交均价微涨,为2.79万元/平方米。

投资客抛售两套房

在刚刚过去的7月,林先生已经将自己在上海市长宁区伊犁路的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售出,总价275万元,“成交很快,一挂出去就有买家上门,而且也没有还价。”林先生说,自己在上海做生意多年,名下持有8、9套房产,从去年到现在,房价一路飙涨,自己所在伊犁路区域,均价从一年多前的3万多元/
平方米上涨到现在的5万多元/平方米,“我已经有些看不懂了,担心市场有泡沫,我手头的房产较多,总是持有怕后市存在风险,所以想先卖掉1、2套。”林先生说,好在出售的过程很顺利,一挂出就有买家接盘,自己又欣喜又意外。

数据显示,在年初的1月和3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曾达到惊人的4.6万套和5.7万套,然而随着3.25新政的出台,4月的成交量大幅下滑到2万套水平,5、6月份也是在低位徘徊,成交量分别为2.3万套和2.8万套。

上海
太平洋房屋副总经理王超称,3.25政策出台以后,4、5、6月份的成交量都很低迷,从3月的5.7万套下滑至2万多套,价格也出现5%左右的微调,这一阶段市场转为观望,需求是被抑制的。而到了7月,政策的消化期已过,市场再度活跃,此前被压制的刚需、改善型需求被释放出来,加上7月上海土地市场单价、总价最高地块频出,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心理,出现了恐慌性购房的行为。

“怕涨价”:地价走高刺激买家入市

太平洋房屋
浦东金桥门店经理方波表示,7月他们门店成交了10多套房源,业绩上涨了40%-50%,“外环外的地价都拍到3万多了,我们这儿的房价才4万多,所以客户会选择出手。”方波说,8月的行情会比7月更好,市场行情将持续走高。

中原地产中国大陆区副总裁兼上海中原地产总经理刘天旸称,7月上海二手房市场出现“淡季不淡”的行情,且交易量增幅超出预判。目前市场置换需求占据重要比例,买家往往是卖掉一套或者两套原有房屋去购置新房。因此从新房市场来看,7月中高端项目有不错表现,7月一、二手市场保持了很好的协调性。
“尽管7月成交量比较大,但是价格还是保持稳定。主要成交集中在中低价位段产品,结构性变化下均价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刘天旸说,7月二手房市场成交活跃,一方面是活跃的土拍市场提高了买家的未来预期。另外,7月新房市场供应减少,“一房难抢”使一些急于入市的客户转投二手房市场。最后,原先固有认知7
月是传统淡季,但是今年7月出现“淡季不淡”的行情,让很多客户始料未及,有些买家唯恐到“金九银十”楼市会变得更好而错失入市良机,故在此预期下不如提前入市。

中原地产中远两湾城的中介业务员张硕也称,7月市场明显比前两三个月好很多,整个中远两湾城片区成交了40、50套房源,原来出价580-590万元的两房现在出价在600万元,房型好的两房房源基本卖空了。

再出新政空间不大

王超说,照目前的情况看,预计8月二手市场仍会延续7月的火热势头,成交量仍然会保持在3.5万-4万套的水平,如果接下来连续三个月成交量维持高位,价格将会再度上涨,“所以我们也很担心,如果市场持续过热,不排除到了10月份再出政策的可能。”不过王超同时表示,3.25政策已经堪称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再出台新的政策,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

房多多联合创始人曾熙表示,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成交量持续上升是必然的。即便是在比较低迷4、5、6月份,上海二手市场的成交量也是呈现逐月回升状态的,由于新房的供应量比较小,大量的成交转移到二手市场,随着政策被逐步消化,造成7月成交量的爆发。“从我们目前监测到的情况看,房东的加价比例在增加,在交易前临时跳价的比例也在增加,在局部区域比如拍地的区域,价格是在明显往上走的,所以未来价格上行的压力是很大的。”

曾熙说,7月的市场情况将成为未来几个月的常态,预计8、9月份市场会持续向好。

宝原地产宝山区域总监张燕介绍说,尤其是7月中旬以后,客户购房的欲望非常强,不再犹豫了,看过几套之后就能下定,而前面两三个月都是在观望的。因为土地市场火热,很多客户担心到了9、10月份房价还会涨,所以纷纷出手,“价格总体稳定,有些微涨,谈价的余地已经不大。”

严跃进表示,应该说7月上海二手房交易非常热,这和一手房的市场走势基本类似,体现了淡季不淡的效应。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后续是否会出政策还是比较担心的,这个时候对于此类二手房市场的判断就会比较一致,即积极认购此类二手房非常有必要。第二是持续的高单价、高总价地的现象,使得二手房跳价的现象比较多,这个时候购房者也会积极认购。第三是随着7月份新盘的供应,会使得房东急于抛售二手房,进而换购新房。二手房热是一个很大的信号,意味着此前“3.25新政”后上海房地产市场热度依然不减。所以要警惕下半年突然收紧政策的可能。否则目前部分房源陆续步入到4万元/平方米的均价,将是倒逼各类新政策的继续出台。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8-08,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阅读全文

与2016年3月上海土地市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嘉实基金和复星投资一样么 浏览:890
736人民币等于多少港币 浏览:155
2011年钢材价格走势 浏览:55
2016投资自己人民日报 浏览:688
投资人陈荣 浏览:223
外汇供求区寻找 浏览:188
国债期货预测上证50 浏览:798
郑州国亨贵金属怎么样 浏览:86
贷款买房哪个银行利息低 浏览:354
元大宝来期货 浏览:712
贵金属烤瓷牙图片 浏览:47
韶关贵金属交易中心 浏览:1
全国开户期货开户跑道稳定 浏览:529
汇丰外汇交易主管 浏览:399
中行外汇入账申报 浏览:650
哪些网络平台投资好 浏览:450
螺纹钢期货上市时间 浏览:734
420000韩元等于多少人民币元 浏览:275
指数基金盈利收益率怎么看 浏览:367
融资租赁损益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