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秋节上海有什么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起来看看中秋节那些传统习俗。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吃鸭、螺和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❷ 上海地区中秋佳节赏月,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为
17:00
❸ 中秋节那天晚上,在上海能看到月亮吗
今年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十六的下午5点左右,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天还没有黑所以看不到,但是晚上的时候看到的月亮虽然不是最圆的,但是人的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月亮形态基本是满月,今年十五的月亮并不是最圆的
❹ 上海人怎样过中秋节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
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上海人的中秋节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视这个秋节。由于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季当中,所以叫中秋节,又叫仲秋,团圆节、八月节等。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相传元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要举行起义,由于统治者监视严密,不能公开约会,于是利用中秋节各家都吃月饼的机会,在饼馅中藏着写有约期起义的小条子,广泛分送,大家就如期响应了。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上诲人喜食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在农村,中秋节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上海县、嘉定县有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县的谚语则说:“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
❺ 请问上海中秋节时的天气怎样
今年中秋节在9月22号,像今天是8月31号上海这里的气温29°左右,现在上海的气温下降了很多,温度就大概维持在30°出头一点点,有的时候也会到二十八九度,到时候应该也会很温暖,穿夏天的衣服就可以了。你再随身备一件长袖衣服,薄的就行,可以在晚上凉快点的时候穿。苏杭离上海很近所以气温情况基本上差不多。
ps:旅游前多看看天气预报总是没错的。
❻ 上海建设银行中秋节几点下班
只说重点:
上海建设银行中秋节下班时间,
可询问建设银行客服。
以建设银行客服的解释为准。
❼ 上海中秋节旅游
当然先是去世博会啦,温度不热,但是人大概会很多,可以旅行快结束的倒数第二天去,因为外地游客在假期结束的时候就要启程回去了。
世博门票价格,平日普通票:160元
8:00到,提前排除在最前面,1号门鲁班路进,9:00进去后,直奔中国石油馆(4D影院,比沙特的棒多了),出来后去中国航空馆(体验飞行),轮渡过江到A区,看哪些馆你感兴趣你转下,随后用餐,向西,主题馆可以看下,这时人很空,C区慢慢人流量少了,五点左右开始,德国、意大利、法国可以一个晚上逛好,10:30离园!
如果你是去世博一日游的话,可以作为参考!
2.上海旅游地方
上海 徐家汇 南京路步行街 五角场 四川北路 淮海路 都是些商店,最繁华的当然是南京路步行街,如果只去一个建议你去南京路步行街
豫园和城隍庙在一起的,有上海各种小吃还有古色古香的老式园林,江南特色的小桥流水。
陆家嘴就在外滩,有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高高竖立。建议晚上去看,夜景超好,如果是恋人一起去就浪漫了。
欢乐谷和锦江乐园都是些游乐设施,摩天轮,跳楼机,激流勇进。。。等
热带风暴和碧海金沙是玩水的地方。水上乐园就是。热带风暴现在有沙滩宝贝哦,好多美女哦,想去看就去那吧。
还有人民广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有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是艺术的殿堂,上海城市规划馆,想看未来的,和过去的上海去那吧。
还有上海马戏城,现在有era时空之旅表演。
还有上海赛车场,f1赛事举办场。旁边网球场是上海网球大师赛举办场。
还有上海新天地。很贵的东西,高档消费。。。,有时候会遇到名星。
顺便告诉你,世博园好挤现在。晚上去比较好,夜票划算的。
其实,上海交通非常发达,还是自助游比较好,又划算,看的东西又多,旅行社不可能带你去那么多地方玩的。
具体门票自己看情况吧,有可能会有变化,所以不再列举
恩,希望对你有帮助,祝旅游愉快!
❽ 中秋节那天晚上,在上海能看到月亮吗
只要不下雨,
中秋节晚上,在上海能看到月亮。
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
❾ 中秋节的时间(农历)和主要的习俗
中秋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其主要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1、赏月。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9)上海中秋赏月时间扩展阅读:
古时中国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有什么由来
说到祭月,我首先想到的是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描写的第一只开化的古猿—望月者。虽是科幻小说,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人类对日月的情感决定了古猿与其它动物的不同,从而在某一方面决定了人的进化。
后来,人类社会初具规模后,这种望月情怀也演变成月亮崇拜。排名古代中国十大神兽第二位的是太阴幽萤,太阴就是道教兴起后对月亮的称呼。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太阳。
而祭月就源于上文中的月亮崇拜,后来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为‘夜明之神’,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嫦娥,称之为月姑或月姐。
王韬《瀛壖杂志》说:“夜间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园亭,人静更阑,犹婆娑月下,谓之‘踏月’”;宝山人周兆鱼《潜溪杂咏》也写道:“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涴藉丝裙。”看来,走月亮是女子中秋之夜的保留节目了。
苏州的同里古镇,一定要走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桥,因为它有这样的寓意,民众俗信通过走月亮的方式可以除病延年。清袁学澜有《姑苏竹枝词》专为形容这一民俗:“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夜空晴朗,经过精心打扮的妇女们一道出门,迎着染桂花香的秋风默默向月亮女神倾诉心愿。这种习俗,就是在今天也很有诗意。